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35章

第35章





--  220

        412中国哲学初步

        精神对于形体,如同“利”属于“刃”一样,刀刃不存,一把刀的锋利是不能转移到别的刀刃上去的.  他用这种形象而深刻的比喻,说明精神不能离开原来形体而转移到别人身上,形尽必然神灭.  如此,便给佛教徒以“神”为主宰的“神不灭论”以致命的打击.第三,“人之质,质有知”

        ,木之质,质无知.  也就是说,精神现象为人这一特殊的质所持有的功能与作用,特别是复杂的思维判断能力,尤属人类所特有.  这是为了驳斥佛教徒有意混淆不同质的实体进行诡辩而提出的界说,范缜进而指出:“死者有如木之质,而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而无如木之质也.”

        人若死,生命停止,其知觉便自然消失,就如同木石等无知物体一样.这说明对人这种质来说,生与死也有本质的不同.所谓“神”

        ,只是有生命的人的本质属性.  自是范缜由人的生命本质去论述了唯物论的形神一元论.第四,心为虑本.  范缜为了破除有神论者对人的精神现象所散布的神秘观念,提出“心”器作为思虑这种精神现象的物质基础.  他认为,有生命的正常人,都有两种精神活动,即“痛痒之知”与“是非之虑”。后者是由“心器所生”。它是不能由“痛痒之知”的感官所代替的.  可见,范缜看出不同层面的精神现象,是分别依托于不同的生理器官的.  而人体各器官的构造不同,其功能亦各异.  据此,他又强调:张甲之情,不能寄于王乙之躯;李丙之性,不可附于赵丁之体.异人则异体,异体必异情.  因而,对于客观存在的单个人说

--  221

        中国哲学初步512

        来,此形毁,其神必灭.  这就有力地批驳了佛教徒由“虑体无本”与“思虑无门(无方所)”

        ,推演出人死神(灵魂)不灭,会承受轮回报应的谬论.总之,范缜的《神灭论》虽然也有其局限,如以心脏为思虑器官,又承认圣人与凡人的差别仅是由于形体的不同,以及肯定神道设教的所谓教化作用等,但他毕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并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形神一元论.  这不仅对当时佛教徒等有神论者给予了有力的批驳,同时由于形神关系的正确解决,也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更好地坚持唯物论立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因此,范缜的《神灭论》在中国哲学史和无神论史上都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  222

        612中国哲学初步

        中唐儒学

        唐代是佛教与道教发展的鼎盛期.至于儒学,虽然仍是官方的统治思想与官府取士的途径,在理论上却没有拿出任何足以与佛、道抗衡的东西来.其中值得一提的,仅有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等少数几个人.柳宗元(公元773—819年)

        ,字子厚;刘禹锡(公元772—842年)

        ,字梦得.两个都是永贞革新的主要人物.支撑他们参与革新的理论基础,是他们对天与人、自然界与社会的明确分界:天、自然界为一种客观自然的存在,不干预社会人事;社会人事属于人的领域,人应该有所作为.可惜他们的革新运动并不成功.柳宗元被贬开始奉佛,颇为人们所非议.他们二人的著作分别为《柳河东集》、《刘梦得集》。

        韩愈(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政治上,不太拥护永贞革新,理论上又是一个天命论者.这无疑比柳、刘逊色.但他却是一位勇敢的反佛斗士.为了反佛,他重新接续起儒家的“道统”

        ,从而开了宋明道学的先河.  他的著作被收入了《韩昌黎集》。

        难得的是,韩与柳、刘虽在政治上与理论上各有所持,却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  223

        中国哲学初步712

        柳宗元:一位元气论者的“奉佛”心态

        柳宗元是个元气自然论者,那么,他的哲学的主要方面是唯物论、无神论还是唯心论、有神论?他的思想与佛教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很值得研究和探讨.要弄清柳宗元的自然观,主要是看他对“天”也就是对自然界的看法.《天对》、《天说》、《答刘禹锡天论书》、《非〈国语〉》、《贞符》等篇,是他在这方面思想的代表作.在《天对》中,柳宗元回答了屈原《天问》中提出的有关宇宙、自然和传统历史观念的怀疑和质问,相当完整地表述了他的自然观.  如屈原提出宇宙的起源及其如何生成的问题,柳宗元就作了明确的回答:“本始之茫,诞者传焉.  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厖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①

        他这里否认那些开天辟地的荒诞传说,认为从黑夜到天明的往来更替,经历着艰难的过程.  他肯定整个宇宙从原始状态

        ①《天对》

--  224

        812中国哲学初步

        变化发展,是由于充塞着运动的“元气”

        ,是元气自然地起作用,而没有什么神创世界.柳宗元既否认宇宙在时间上有端初,同样,也否认宇宙在空间中有边际.  他批评那些说天枢中有根绳子系着,或有八根大柱支撑着之类的神话,明确指出“无极之极,漭弥非垠”

        、“东西南北,其极无方”

        ①.  他认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辟启以通,兹气之元”

        ②,只有元气在流通出入.对太阳升落、月光圆缺、昼夜交替、四时变化等自然现象,他也尽量运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如联系到地圆和地动学说来加以解释.总之,柳宗元在其《天对》中,始终是把自然界作为本原,而并没有以某种方式来承认创世说.《天说》是柳宗元与韩愈辩论天是否有意志的一篇专题哲学论文.  他反对韩愈提出天能赏功罚祸的观点.  他给自然界下了明确的界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天、地、元气、阴阳,这些东西虽大,但同瓜果、痈痔、草木一样,都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物质.  所以,

        ①②  《天对》

--  225

        中国哲学初步912

        “欲望其赏罚者大谬.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

        据此,希望天能对人赏罚,那是很荒谬的,至于呼天怨地,希望老天发慈悲,施恩惠,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柳宗元提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的论点,否认人事上的“存亡得失”

        与“天”有什么关系.  这里同样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明确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这是他否定创世说思想的具体运用.在《非〈国语〉》一书中,还反映出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他称周惠王15年有所谓神降于莘的记载为“不待片言而迂诞彰矣”

        ,即是不用一驳就显得其荒谬绝伦的怪诞之说.对宋人杀昭公,赵宣子请师罚宋,打出“修天罚”的旗号的记载,他提出:“古之杀夺有大于宋人者,而寿考逸乐不可胜道,天之诛何如也.”

        ①

        这是从历史事实证明,所谓天神诛罚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对传统的卜问鬼神,他批评说:“卜史之害于道也多,而益于道也少,虽勿用之可也.  左氏惑于巫而尤神怪之,乃始迁就附益以

        ①《非〈国语〉.  伐宋》

--  226

        022中国哲学初步

        成其说,虽勿信之可也.“

        ①

        总之,对历史上相信天命鬼神的事例,他都加以非议.在中国传统中,还往往有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相比附的说法与做法.  如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用阴阳二气伏迫不申来解释地震的原因,虽然不够科学,但排除了天命鬼神的迷信,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可是伯阳父解释地震后,认为阴阳之气失调,“国必亡”

        ,这就不对了.因此柳宗元抓住这一点来加以非议.  他正面阐明一番元气自然论的观点后,对那种把地震后山川崩竭说成是幽王亡国的原因,提出是“天事乎抑人事乎”的质问.  他认为把幽王亡国归咎于“川之为尤”

        ②就是天事人事不分.  由此可见,柳宗元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态度是明确的.根据上面的分析,柳宗元的世界观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但问题是,柳宗元有时也鼓吹天命鬼神,特别是信仰佛教,这就构成了他在思想体系上的矛盾.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居永州.  他自谓“得罪来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肯以书见及者”

        ,可见其处境的艰苦.他为要解除罪籍,曾连续给许孟容、杨凭、萧俛等人上书,其

        ①《非〈国语〉.  卜》②《河东先生集.  寄许京兆孟容书》

--  227

        中国哲学初步12

        中确有涉及到天命鬼神的思想.  如寄许京兆(孟容)书,把永贞革新失败说成是“鬼神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