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51章

第51章



这是关于真理标准和认识目的的分歧.  朱熹所谓“理”

        ,同时也是认识所追求的最高真理和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全部修养和认识的目的即

        ①《陆九渊集》卷十,《与詹子南》。

        ②《朱子语类》卷九.

--  320

        413中国哲学初步

        是要适应和符合天理.  他又认为:“圣人之德浑然天理”

        ①,理在人间的代表就是圣人,圣人就是为人的极则.  因此,所谓学问,即要读圣人之书,注解经书,唯圣人的话是听,所谓“精蕴已具于圣贤书”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教以观自然之理”

        ②.  圣经贤传已具备了所有的道理,只要从圣经贤传中悟出圣人的深意,借助圣人的教化而洞彻自然变化之理,就完成了学问的功夫.陆九渊则认为圣人之言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真理标准,主张主体的权威性,把“本心”即良心作为衡量圣人经书和真理的标准,他明确说:“九渊只是信此心.”

        ③有人问他为何不注六经,他答曰:“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

        ②在朱陆之辩中,当朱熹反复强调要读圣人之书时,陆九渊即反向:“尧舜之前何书可读?”

        ③意即在圣人未出现之前,无书可读之时,难道就不能认识和修养了吗?这里提出的就是一个尖锐的真理标准和认识目的问题.以上,就是朱陆在修养目的和为学途径、方法上的重大分歧.朱陆修养论和认识论上的论争有着什么样的思维教训?

        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分歧呢?

        首先,应该指出,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将儒家原有的朴素伦理认识引向自然万物,扩大了认识的视野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认识对象,这在客观上对于引

        ①《中庸章句》。

        ②《朱子语类》卷十.③《国朝闻见录》甲集《慈湖疑〈大学〉》。

        ②③  《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

--  321

        中国哲学初步513

        导人们走出儒家伦理哲学的老套子,有着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将“格物致知”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即把道德体验与认识自然混为一谈,这又只能混淆认识对象,模糊认识手段,使认识论在总体上迷失方向.  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者”

        ,把认识论严格限定在为学做人与道德修养领域内,把本心或良心作为修养的唯一对象,企图超越或取代哲学认识论,这使得其认识论的应用范围极其偏狭,在客观上不利于思维的拓展.但另一方面,他又使伦理认识的目标和对象明确下来,他以人作为道德主体,把天理降至人间,指明道德的本原在人而不在天,这对于纠正朱熹把伦理与认识混淆的错误偏向无疑极有意义;同时,它把人对自我的认识当作修养的主要内容,这种“先立乎其大者”的修养观,在很大程度上接近或符合伦理修养的本质规定与要求.其次,朱熹明确区分和论证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并且提出了认识的两个阶段问题.  首先通过接触外物来“求理”

        ,含有在道德修养中重视客观环境,并承认社会道德规范对主体的制约作用的可贵因素,这就将伦理认识推上了一个新的思维层次.  但是同时,由于“理”本身的伦理——规律二重性,却又造成了认识手段与认识目的之间的矛盾性.  结果是过分注重外在规范的制约性,将道德规范夸大为一种强制性的“定理”

        ,忽视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使认识淹没于“天理”

        之中.陆九渊的错误则在于没有看到在道德修养中单靠自觉是不够的,他把自觉实行看成是修养的唯一过程,忽视了外界环境与道德主体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轻视读书等间接经验的意义,因而势必导向舍弃一般认识过程的直觉

--  322

        613中国哲学初步

        主义倾向.  但是,由于他高扬了人在道德修持上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解除了外在道德规范对人的思想束缚,这又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创造余地,突出了人在认识上的能动地位.  不仅如此,他提出的“易知易行”的认识原则,又使得认识途径得到简化,体现出认识手段与目的的一致性,并使人更加注重道德实践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而不至滞着于认识过程中的繁琐程序.再次,在真理标准上,朱熹提出以客观的东西作标准,这在理论形式上无疑是正确的.  认识之所以不可能以自身为标准,是由于它本身还须接受检验.  正如他在批评陆九渊时所说的:“万物之理须你逐一去看,理会过方可.  如何会反身而诚了,天下万物之理便自然备于我,成个甚么?”

        ①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只有一一观察、认识过后,才能说认识了万物之理,所谓人心一诚、天下万物之理就内具于我之心等说法,只不过是无稽之谈.  但是实际上朱熹设定的真理的外在标准只不过是“天理”

        、圣人、《六经》,这只能使人唯外在权威是听,盲信盲从,使认识丧失主动,趋于僵化.  陆九渊提出“六经注我”的命题,将良心作为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显然打上了一种唯我论色彩,但是他却又因此开创了一种“自作主宰”的认识格局,这对于打破权威教条,启发主体对既定伦理修养问题的独立判断和重新认识,无疑在思维方式的推进上有着重要意义,预示了一种新的思想解放.  这也是其认识论中最为闪光之处.  当然,无论是朱熹还是陆九

        ①《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  323

        中国哲学初步713

        渊,都并未真正解决真理标准问题,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看到,只有道德实践,特别是道德实践与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才是检验一切道德真理的唯一标准.

        王阳明的“良知”说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②

        这是王学著名的“四句教”

        ,王阳明本人即认为,“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

        ,人们“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

        ③

        的确,这“四句教”言简意赅地总结了王阳明即体即用、即本体即工夫的“致良知”理论,我们只要对它进行一一分梳和剖析,便可对王阳明的整个理论获得既全面又确切的了解.首先,我们看“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王阳明此言,旨在说明人的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这里所谓“心之体”即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这心体即所谓道心”

        ,①“道即是良知”

        ;②这里所谓“无善无恶”

        ,实际上即是“至善”的意思,而不是没有善恶规定性的意思,“无善无恶者,……不动于气

        ②③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同卷所载钱德洪对“四句教”的概括,第三句少一“的”字.①③  《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②⑤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尉》。

--  324

        813中国哲学初步

        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③“至善者心之本体”。

        ④意谓,所谓无善无恶,……是指从未萌发任何意念的静谧状态,这种状态也称为至善;至善是心的本体.  那么,“良知”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王阳明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⑤

        这是说,人的辨别是非之心,是不假思考和学习而先天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是良知.  无论古人今人、圣人愚民,每个人的良知都是一样的.  其实,这是沿用孟子而对良知所下的定义.  孟子说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⑥意思就是,人不必学习就具有的能力,是良能;不必思考而具有的知识,是良知,人从小就知道爱自己的亲人.  长大后,也无不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长.  爱亲人,即是仁;尊敬兄长,即是义.  并认为“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之心即是这种良知良能,是人人禀之于天的.  显然,王阳明在这里与孟子没有多大区别,而与其直接承继者陆九渊所谓“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⑦的说法也没有拉开距离:此心都是善心,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且这种良知良能是人人皆有、没天不灭的.  但是,

        ④《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⑥《孟子.  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