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60章

第60章





        (三)

        “道本器末”。值得注意的是,王夫之虽然多次强调“道器一体”

        ,“道在器中”

        ,但在另外一些地方也曾有“道本器末”的说法,认为:“道为器之本,器为道之末,此本末一贯之说也”

        ①.  也就是说,道为器的本质,器则为道的表现,道器之间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表面上看,这两种说法是互相对立的,但如果联系到和理气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王

        ①《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  372

        63中国哲学初步

        夫之这里实际上是对道器范畴作了两种不同层次的处理,当他说“器体道用”时,他的目的主要是把道器关系建立在气本论的基础之上;而当他说“道本器末”时,他实际上赋予了道以积极能动的作用,试图辩证地解决这对范畴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王夫之这里所谓本末指的也就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道代表事物的内在本质,器代表事物的外部现象.  就逻辑而言,现象先于本质;但就重要性来说,本质可能比现象更根本.  由前一种意义可以说“器体道用”

        ,但据后者,我们也可说“道本器末”。正是在这后一种意义上,王夫之认为我们如果掌握了道,就可以“官天府地裁成万物”

        ,因而,“君子所贵者道也”

        ①.  道比器更为重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王夫之对理气和道器关系的处理不但深刻地揭示了这两对范畴内部的辩证关系,而且有力地批判了程朱理学的理气观和道器观,重新恢复了自张载以来气本论的权威,特别是对理气和道器两对范畴所作的不同层次的探讨,使王夫之的哲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和严密程度,从而把中国古代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合二而一:方以智对矛盾同一性的深刻认识

        ①《思问录.  内篇》

--  373

        中国哲学初步763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合二而一”

        是在他所著的《东西均》中提出来的.  怎样评价这个命题的含义和实质?首先介绍我国学术界的四种看法:第一种是认为“含二而一”是阐述对立面融合的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  命题中的“二”是表述矛盾斗争的概念;命题中的“一”则表述了与“二”相对立的无矛盾的抽象同一或统一.  方以智强调“二本于一”

        ①,即“二”(矛盾)从“一”(无矛盾)中产生出来;所谓“合二而一”

        ,即“二”

        (矛盾)应该回归于“一”

        (无矛盾)的状态,从而实现矛盾的融合.第二种是认为“合二而一”同“一分为二”都是表达对立统一规律的命题,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或者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述方式之一.  它表述了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不仅包含着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同一性的思想,也包含着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性的思想.第三种是认为“合二而一”是指矛盾双方组成一个统一体,所以有不少辩证法因素,但终归被“无二无一”

        ②所否定.“无二无一”的命题既否定了矛盾的对立(“无二”)

        ,又取消了对立的统一(“无一”)

        ,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形而上学.第四种是认为“合二而一”是矛盾同一性第一种意义的概括,命题中的“合”字是讲矛盾两方面“合成”

        、“组成”

        、

        ①《东西均.  反因》②《东西均.  三征》

--  374

        863中国哲学初步

        “构成”一个统一的事物,也就是说,它不包含矛盾对立面转化的思想.类似上述种种看法,还可举出一些.  总括起来,对“合二而一”命题的实质的看法,一是认为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它宣扬矛盾融合论、折衷主义和循环论;二是认为大体上是一个辩证法的命题,但具体看法略有差异而已:有的说它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述;有的说它只涉及到矛盾的同一性,但终归陷入形而上学;有的说它只表达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笔者管见:从方以智“一而二,二而一”的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看来,应该说“合二而一”表达了矛盾同一性的意思,既包含有矛盾双方的“交”

        、“统”的意思,又包含有承认矛盾双方的“轮”

        、“颠倒”即矛盾转化的意思.首先,在方以智那里,“一而二”是“合二而一”的理论前提.在中国辩证法发展史上,隋代杨上善在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命题时用了“一分为二”

        ①的说法.  到了宋代,朱熹因袭了邵雍的思想,用“一分为二”

        ②来表述对立统一规律,反映了对矛盾认识的深化.  方以智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而二”

        ③与“一不住一”

        ④即一必然要分为二的矛盾思想,并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人类思维等方面

        ①《〈知针石篇〉〈黄帝内经.  太素〉》卷十九.②《朱子语类》卷六七.③《东西均.  张驰》④《东西均.  三征》

--  375

        中国哲学初步963

        作了充分的论证.  他说:“大一分为天地,奇生偶而两中参,盖一不住一而二即一者也.”

        ①就是说,不仅自然界分为天地两端,而且任何事物也是“一而二”的.  方以智又说:“一分为阴阳,而因必有果,犹形必有影也.  寂与感,往与来,仁与树,初与终,凡两端者,皆是也.”

        ②一必然分为二、如同有因必有果、有形必有影的道理一样,“凡两端者”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人类社会的事物也如此:“论諩河者,少所喜,老所忌,则一生自相反也.  行路者,进一跬,舍一跬,则一步亦相反也.  制器者,始乎麄,卒乎精,资所用,旋所弃,则工巧亦相反也.”

        ③就人——主体方面而言,“心,意识亦两端”。

        ④这是说,人在少年时代,可以同人们津津乐道于在污泥河里玩耍,但到了老年,就十分忌讳这方面的事,同是一个人,则一生自相反.  人们走路每跨出一步,都包含着一前一后的矛盾.  制造器具的工匠,开始是大砍粗刨,后来则是精雕细刻.原先有凭藉作用的,旋即就失去作用而将它弃之,所以,每一道工序,都包含着“工”与“巧”的矛盾.  就人的思维现象来说,亦存在着矛盾.  故此,方以智概括道:

        “尽天地古今皆二.”

        ⑤

        “凡天地间皆两端.”

        ⑤

        ①⑤  《东西均.  三征》②《易余.  必余》③《东西均.  反因》④《东西均.  道艺》⑤《东西均.  公符》

--  376

        073中国哲学初步

        “无非错综,无非反对.”

        ①

        这就肯定了在统一物内部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  进而,方以智指出,这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又“本于一”。他说:“岂非天地间之至相反者,本同处于一原乎哉?”

        ②就是说,“分”是相对于“合”而言的,“分”必然要“合”

        ,“一而二”必然导致“二而一”

        ,这就叫做“分即是合”。

        ③在这里,方以智肯定对立面的统一时,也承认统一体中有对立.他指出:“合无不分,分无不合.”

        ④他认为没有“分”就没有“合”

        ,“不分其合,乌能合分,乌能随分之即合耶”?

        ⑤这就揭示了“分”是“合”的条件,所以说“合二而一”是以“一而二”

        为它的理论前提的.其次,从总体上看,方以智的“合二而一”命题表述了矛盾同一性的思想.  他认为:

        “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①

        “且举大较言之,阳清阴浊,至相反也.霄壤悬判而玄黄相杂,刚柔敌应而律吕协和,雌雄异形而牝牡交感,可不谓相因乎?

        ……人身之水、火交则生,不交则病,可不谓相因乎?……吉凶、祸福,皆相倚伏.“

        ⑦

        “代而错者,莫均于东西赤白二丸.白本于赤,二而一也.  赤者平起赤而高中白,白者能白、能黑而满

        ①②③⑦《东西均.  反因》④⑤  《东西均.  三征》①《易余.  知由》

--  377

        中国哲学初步173

        轮出地之时本赤.  因其所行,错成生死.“

        ②

        要理解这三段话的意思,就需弄清“交”

        、“轮”

        、“几”这几个特定的哲学概念的含义.所谓“交”

        ,方以智认为即如把溶液倒入羹汁中所形成的渗透状态.这表明,“交”

        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以方以智称:“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

        ③

        即是说,对立的双方无不相互交感,从而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可见,所谓“交”就是“合二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