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69章

第69章





        ①②  严复译:《天演论.  制私》按语.

--  429

        中国哲学初步324

        之事,将使前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

        非其始之即如易也.“

        ②

        严复的“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的命题,目的不仅在于论述人类群体的起源与演进,还在于要论证:中华民族在受到列强侵略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如果不形成坚强有力的群体,将无法战胜帝国主义而确保民族生存.  他在序言中说:“赫胥黎氏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③这里严复说得十分明确,他接受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基本观点,是为了向中国人说明“自强保种”

        这一历史使命,不是只为介绍一种学术观点而进行翻译的.  这是严复译本之所以能够强烈地吸引知识界并使之走向思想觉悟之根本原因所在.严氏的“自强保种”思想,还涉及到提高民族群体意识的问题,他认为,“一种之所以强,一群之所以立”

        ,关键在于德、智、体三者.  他说:

        “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④

        正是根据这一点,严复强调当急之务是鼓民力、兴民智和新

        ③严复译:《天演论》自序.④严复:《原强》。

--  430

        424中国哲学初步

        民德.严译《天演论》还是中华民族危机感的精神产品,而决非西方个人主义观念的翻版.  在书中,严复结合实际,向中国人民提出了如何形成民族群体力量和群体意识的问题.严复认为,必须正确处理民族群体自由和个人自由两者的关系.  他说:“身贵自由,国贵自主.”但是个人自由并非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把个人欲求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强调个人自由以不妨碍他人为界限,个人自由必须服从国家民族的紧迫需要.  当然,严复把德、智、体三者认作自强之本,仍然没有摆脱赫胥黎“治化”动力论即道德伦理决定论的影响.综上所述,严复关于提高民族群体意识的思想,他阐扬的“争天而胜天”的观念,正是从中国人民斗争的需要提出的.  严复译著《天演论》不仅在政治上起了爱国救亡的作用,而且在学术上对打破长期以来学术脱离实际的学风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严复看到,旧的治学方法只不过是“一桶水倾向这桶,倾来倾去,总是这水,何处有新智识来?”

        ①所以他认为只有学习西方的名学(逻辑)方法,才有可能“贵独获创知”

        ,发现真理.  严复首次提倡逻辑方法,用演绎与归纳论证问题,表明了他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他赞赏赫氏天演进化,但根据中国的国情,如何才能达到进化?他在译本按语中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表明他不仅不为“古人所欺”

        ,也不为西人所欺的治学精神.  他译《天演论》正是吸取“西学之最为

        ①严复:《名学浅论》。

--  431

        中国哲学初步524

        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变者“

        ①这一求实用的态度出发的.他开创了会通中外文化的新篇章.以天赋人权为中心的群体观念,是对传统群体观念的继承和扬弃,他强调个人自由是为了增强个人主体精神之活力,不致使思想催化,从而使中华民族这个群体在竞争时代中充满活力;他强调天人交相胜,实质是强调增强国家群体的力量,是能抵御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所以,我们不要把严复译著《天演论》看作是一般性的翻译工作,其艰巨性和重要性有如严复所说:“择其故所善者保而存之……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  其为事之难如此.”

        ①

        ①严复译:《天演论.  自序》。

--  432

        624中国哲学初步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是这一派别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公元186—1925年)

        ,名文,字逸仙.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提出的孙文学说,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成果,又吸纳了西方最新的科学成就.他提出的“以太—星云”

        说、“生元”

        说,以及在社会政治历史领域里的“民生”

        史观、三民主义思想,都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难得的是,孙中山的思想,始终追踪着革命的历史进程而不断地走向深入与发展.章太炎(公元1869—1936年)

        ,又名炳麟,早期也是反封建的斗士与反对改良、主张革命的理论鼓动家.  可惜他后期“既离民众,渐入颓唐”。他的“俱分进化论”

        诚然是消极的.但他触及到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背向问题实际上至今仍然困扰着理论界.  人是什么?人类将向何处去?对此人们不是还感到迷惑不解吗?

        孙中山的著作已收入《孙中山全集》。章太炎在哲学上的代表作为《訄书》、《诸子学略说》、《俱分进

--  433

        中国哲学初步724


        化论》、《无神论》、《革命之道德》、《建立宗教论》等.

        近代中国的“以太”说与孙中山的宇宙观

        “以太”

        (Ether)一词源出于希腊文.  它作为哲学的一个概念,或者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名词是什么时代、什么人提出来的?我国近代思想家如何引入这个概念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孙中山又如何用“以太”说来说明宇宙的基始?下面作一些介绍.“以太”是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17世纪法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笛卡尔(公元1596—1650年)继承毕达哥拉斯派关于“以太”的思想,提出了有名的“以太的旋涡说”。他认为,以太虽不为人所见,但它存在于一切空间,只有通过它,一块石头才能向地球下降,一个卫星才能为行星所吸引,地球和行星也由此才能带着石头和卫星以及周围的旋涡,沿着更大的旋涡围绕太阳旋转.  继笛卡尔之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公元1629—1695年)提出了与牛顿(公元1642—1727年)的光的微粒说相对立的光的波动学说,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由发光体引起,但正如声波有赖空气或水作为媒介而传播一样,惠更斯认为光波的传播必须有某种媒质作媒介才有可能,所以,他假定“以太”是传播光的媒介质.  以后,一些科学家假定“以太”弥漫于整个宇宙空间,渗透到一切物体中去,是既无形体又无重量这

--  434

        824中国哲学初步

        样一种绝对静止的物质.  18世纪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公元171—1765年)和瑞士的欧勒(公元1707—1783年)进一步把光现象、电现象和“以太”联系起来,认为光现象是由“以太”

        所推动引起,电现象是由“以太”

        所运动而产生.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尔(公元1831—1879年)创立电磁理论,又假定“以太”是一种传导电、光、热、磁的媒介,并用以说明物质的相互联系与物质运动的连续性.  这样“以太”这一概念到19世纪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且为人们普遍地接受.恩格斯在运用当时的科学成果来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时,曾有条件地应用了“以太”的观点.  比如,他用“以太”质点的位置变动,来说明“一切运动都是和某种位置变动相联系的”

        ①;用“以太”的可分割性,来说明物质的不可穷尽性:“例如在化学中,每一个物体都是可分割的”

        ②;用排斥在“以太”中的存在,来说明自然界的基本运动形态是吸引和排斥的对立和“吸引之转变为排斥”

        ③,等等.  恩格斯虽然应用“以太”来阐明他的观点,但他还是怀疑“以太”的真实性,他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的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质点,如果我们承

        ①《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6页.②同上书,第205页.③同上书,第242页.

--  435

        中国哲学初步924

        认以太质点存在的话.“

        ①正因为这样,恩格斯在应用“以太”概念的时候,曾经科学地规定了它的性质,指出“以太是否是物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