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人性七论 > 第11章

第11章



马克思按照费尔巴哈所建议的那样,把黑格尔的观点颠倒过来后,发现历史变革的动力,本质上不是精神的,而是物质的.一切历史的关键不在人的思想中,当然更不在任何一种民族的或宇宙的人格,而是在人类生活的经济条件中.  异化既不是形而上学的,也不是宗教的,而是真正社会和经济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工人以外、与工人分离的东西;工人不是为自己工作,而是为别人——为把产品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资本工作.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所写的《经济哲学手稿》(EconomicandPhilosophicalManuscripts)中,可以发现对异化的这一分析.  但这一手稿的英文版,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普遍问世.  历史唯物观还可以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其他著作中找到,如1845年的《神圣家族》(TheHolyFamily)

        、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TheGermanIdeology)

        (与恩格斯合著)

        和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ThePovertyofPhilosophy)。

        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参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组织工作,这项任务占据了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  这是因为他认识到,他工作的主要目的“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正如他在1845年所发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ThesesonFeuerbach)中所说的那样]。他确信历史正向革命的方向发展,通过革命,资本主义将让位予共产主义,因此他努力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他认为在即将发生的斗争中胜利将属于工人阶级.  他受命就国际共产主义

--  72

        66人性七论

        运动的宗旨写了一份最后正式声明后,就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ManifestooftheComunistParty)

        ,并于1848年年初发表.  当年稍后的时间里(尽管很难说这是《宣言》发表的结果!)

        ,欧洲好几个主要国家发生了流产革命.  这些革命失败后,马克思被驱逐出比利时、法国和德国.因此他于1849年流亡到伦敦,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在伦敦,马克思过着贫困的生活,靠偶尔给报纸写稿和恩格斯的馈赠勉强糊口.  他开始每天到大英博物馆进行研究工作,并继续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工作.  在1857-58年期间,他又写了一系列的手稿,名为《大纲》(Grundrise)

        ,这些手稿勾划了他整个历史和社会理论的蓝图.  但是直到1973年,全部手稿的英文版才问世.1859年,他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

        ,1867年发表了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DasKapital)第一卷.  这后两本著作包含了极详细的经济和社会史,反映了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辛劳的成果.  尽管这些著作中黑格尔的异化等哲学思想的痕迹较少,但马克思仍力图运用他的历史唯物论的解释,来证明资本主义垮台的必然性.从《共产党宣言》起,正是他那些后期著作才最为有名,并构成了许多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要受到德国的哲学、法国的社会主义和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它们构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历史、经济和政治理论.  这就是恩格斯后来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研究历史的

--  73

        人性七论76

        正确科学方法,因而也就发现了他们那个时代和将来社会发展的真理.  然而,最近发表的他的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的《巴黎手稿》(ParisManuscripts)

        ,向我们显示马克思的思想有许多是起源于黑格尔哲学,表明他早期思想具有更多的哲学性质.  因此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的思想是否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早期曾被称之为人本主义、甚至存在主义的思想,让位予后来更为严谨的“科学社会主义”。

        我认为以下的说法是公平的:一致的看法是这两个阶段之间有着连续性;在他的晚期著作中异化的主题虽然不明显,但仍然存在着;1857-58年所写的《大纲》(Grundrises)内容似乎可以证实这一点.  因此,我对马克思的讨论将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即他的思想是有连续性的.  我在后面提到的参阅页数,是以鹈鹕出版社出版的《卡尔.  马克思:社会学和科学哲学选集》(KarlMarx:SelectedWritingsinSociologyandSocialPhilosophy)为准.  这本书恐怕在众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中是最有用的一种,它把他们早期和晚期的著作,全都收集了.

        宇宙论E现在让我们着手对马克思的主要理论作一批判性的分析.  他毫无疑问是一位无神论者,但这并非其独特之处.  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与众不同之处,是他对历史的解释.  他声称已经发现了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并期望有朝一日会有一种单一的科学,它既包括人文科学又包括自然科学

--  74

        86人性七论

        (页85)。因此他认为,历史的变化有其普遍规律,认识了这些规律,就能预测未来历史的大体进程(如同天文学预测日食、月食一样)。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把自己的方法同物理学家的方法作了对比,说“这一著作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运动的经济规律”

        ;他还谈到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法则“具有铁一般的必然性,向着必然的结果发展”。

        他同意黑格尔的观点,认为每种文化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历史真正的普遍规律可能是那些有关发展过程的规律.  根据这些规律,一个阶段导致下一个阶段.  他粗略地把历史分为亚细亚、远古、封建和“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阶段;并认为一旦条件成熟,每一阶段必然要让位于下一个阶段(页68)。

        同样不可避免地,资本主义也将让位予共产主义(页150-151)。

        然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历史规律这一概念提出疑问.历史当然是一门认识论的学科,因为它的主张能够而且必须经受实际发生的情况之检验.  但这并不是说,它具有一种科学的其他主要特点,即它力图形成规律,将没有限制的普遍性广义化.  毕竟,历史是研究在一个特定星球上的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  题材是广泛的,但它们又是特定的某一系列事件;我们知道在宇宙的其他地方,没有发生类似的一系列事件,因此人类历史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就特定的某一系列事件而言,甚至像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显而易见的简单事件,所涉及的不同科学规律的数目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有重力和力学规律、有风压规律、树枝的弹性规律、树木腐朽的规律等.既然连苹果落地都不是受单一规律的支配,

--  75

        人性七论96

        那么要就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提出一个总的规律更是多么不可思议.如果认为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事先确定了的,那么历史研究的一个主要职能便变成了进行大量的预言,这种主张本身至少也是值得怀疑的.  诚然,某些长期的大规模的趋势也许是可以发现的,譬如自中世纪以来人口的增长.  但是趋势并不是规律;它不是必然要继续下去,也许会因条件变化而变化.(显然,人口不可能无止境地增长,其增长也许会因核战或大饥荒,而突然向相反方向发展.)

        马克思历史观的另一主要特点是他的所谓历史唯物观.这种理论认为,这种假定的历史规律的本质是经济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的社会、政治和精神过程的总特征”

        (页67,参见页70、90、1-112等)。经济结构被认为是决定社会其他一切的真正基础.  现在无可否认的是,经济因素极之重要,任何对历史或社会科学的认真研究都不能忽视这项因素.  现在我们这么轻易地就承认这一点,这有马克思的一份功劳.  但他自己还坚持一个更可疑的论断,即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其“上层建筑”

        (superstructures)。

        这一论断很难加以解释,因为不知道这种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界线在哪里.  马克思谈到了“生产的物质力量”(页67)

        ,这可能包括土地和矿产资源、工具和机器,此外也许还有人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他还谈到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关系”

        ,这可能是指工作的组织方法(如分工和权力等级)

        ;但在描述这种组织时,肯定要运用财产和金钱这些概念,而这些似乎又是马克思希望归入上层建筑的那种法律概念.  如果

--  76

        07人性七论

        基础只包括生产的物质力量,那么马克思又在坚持一种更为不可置信的“技术决定论”

        (technologicaldeterminism)

        ;但如果它还包括生产关系,那么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不清.马克思从自己的一般历史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前途得出了一个十分具体的预言.  他满怀信心地期望: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将变得愈来愈不稳定;随着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和人数增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将会加剧,直至工人在社会大革命中夺取政权,开创一个新的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页79-80、147-152、194、207及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