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战争论第一卷 > 第28章

第28章





        这样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地追溯,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事件离开原因越远,支配它的各种力量和情况就越多,所以人们探讨的原因离开事件越远,人们需要同时考虑的其他原因就越多,并且还要辨别这些原因对事件可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找到一次会战失败的原因,那么当然也就找到了这次失败的会战影响整个战争结局的原因,但是这仅仅是一部分原因,因为,根据不同的情况,还有或多或少的其他结果的原因也影响着战争的最终结局。

        同样,随着立足点的提高,检验手段时的复杂性也就增大,因为目的越高,为达到这种目的所运用的手段也越多,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所有军队都追求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做的或可能做的一切都必须加以考察。

        这样一来,有时就要扩大考察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很容易迷惑并遇到困难,因为对那些实际上没有发生、但

--  154

        051战  争  论

        很可能发生、因而不能不加以考察的事情也不得不作出许多假定。

        当1797年3月拿破仑率领意大利军团由塔利亚曼托河进攻卡尔大公时,拿破仑的意图是在卡尔大公所盼望的援军还没有从莱茵河方面开来以前迫使他决战22。如果只从直接的目的来看,那么,手段是选得很正确的,而且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卡尔大公由于兵力很弱,在塔利亚曼托河只做了一次抵抗的尝试,当他看到敌方兵力过于强大和行动。。

        坚决时,就退出了战场和放弃了诺里施阿尔卑斯山的山口。

        拿破仑利用这一幸运的胜利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呢?他可以一直。。。。。。

        进入奥地利帝国的心脏,支援莫罗和奥舍率领的两支莱茵军团的进攻,并进而同他们取得紧密联系。拿破仑就是这样考虑的,而且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从较高的立足点,也就是从法国督政府23(它能够而且应该看到,六星期以后才能开始莱茵战局)的角度进行批判,那么拿破仑越过诺里施阿尔卑斯山的进军只能看作是过于冒险的行动。

        因为假如奥国人利用从莱茵河方面调来的援军在施太厄马克组成强大的预备队,卡尔大公就可以用它们来攻击意大利军团,这样,不仅意大利军团可能全军覆没,而且整个战局也会遭到失败,拿破仑到菲拉赫后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很乐意签订累欧本停战协定24。

        但是,如果从更高的立足点进行批判,并且知道奥国人在卡尔大公的军队和维也纳之间没有预备队,那么就可以看到维也纳会因意大利军团的进逼而遭到威胁。

        假定拿破仑知道奥地利的首都没有军队掩护,同时知道

--  155

        战  争  论151

        他在施太厄马克对卡尔大公仍然占有决定性的优势,那么他急速地进逼奥国的心脏就不再是没有目的的了。至于他的这个行动的价值,就要取决于奥国人对保住维也纳的重视程度了。因为,如果奥国人很重视保住维也纳,以致宁愿接受拿破仑提出的媾和条件,那么威胁维也纳就可以看作是最终目的。如果拿破仑从某种根据中知道这一点,那么批判就可以到此为止。如果对这一点还有疑问,那么就必须从更高的立足点来继续批判,并进一步问:如果奥国人放弃维也纳,向本国辽阔的腹地继续后退,那么情况又将怎样呢?

        很明显,如果不先分析莱茵地区双方军队之间可能发生的事件,就根本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在法军兵力占决定性优势(十三万人对八万人)的情况下,取得胜利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法国督政府想利用这个胜利达到什么目的呢?

        是想乘胜席卷奥地利帝国从而彻底消灭或打垮这个强国呢,还是仅仅想占领奥国的大片土地,作为缔结和约的资本呢?

        必须找出这两种情况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才能断定法国督政府可能选择其中的哪一个,假定研究的结果表明,要想彻底打垮奥国,法国的兵力还太小,以致这样做必然会引起整个局势的根本变化,甚至只想占领和保持奥国的大片土地,也会使法国人在战略上面临兵力不足的局面,那么,这样的结果就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意大利军团所处地位的评价,寄予它以较小的希望。这无疑是拿破仑明知卡尔大公孤军无援却同他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25的缘故。这个和约除了使奥国丧失一些即使在最成功的战局之后也难于收复的地区以外,再没有要它作更大的牺牲。但是,如果法国人没有考虑下面两

--  156

        251战  争  论

        个问题,那么甚至不可能指望签订这个好处不大的坎波福米奥和约,也不可能把签订这个和约作为大胆进军的目的。第一个问题是,奥国人如何估价上述两种结果①;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奥国人都有最后获胜的可能,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也就是在继续战争的情况下,他们就不得不作出牺牲,而签订一个条件不太苛刻的和约就可以避免这些牺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认为值得作这样的牺牲。第二个问题是,奥国政府是否会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坚持到最后胜利,它是否考虑过对方最后可能得到的是什么,它是否不致因一时的失利而丧失勇气。

        对第一个问题的考虑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人们每当提出极端的计划时,总会考虑到这一点,而且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人们才常常不去实行这样的计划。

        对第二个问题的考虑也同样是必要的,因为人们并不是同抽象的敌人作战,而是同必须经常注意的具体的敌人作战。

        大胆的拿破仑肯定是懂得这一点的,也就是说他一定相信自己的威名能够先声夺人。

        正是这种信念促使他在1812年进攻了莫斯科26,可是那次他失算了,他的威名经过多次大战已经有所降低。在1797年,他的威名方盛,而且坚决抵抗到底的威力,还是个没有被人们发现的秘密,尽管如此,如果不是他预感到可能失败而签订了好处不大的坎波福米奥和约,那么他的大胆在1797年也可能使他得到相反的结果。

        ①即彻底打垮奥国和占领奥国的大片土地。——译者

--  157

        战  争  论351

        到此可以结束我们对这个战例的考察了,因为这个考察作为实例已足以说明:在考察中当人们要追溯到最终目的时,也就是检验为最终目的而采取的决定性措施时,将会涉及多么广泛的范围和多么繁多的对象,将遇到多么巨大的困难。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除了对事物的理论认识以外,天赋的才能对批判的考察的价值也必然有巨大的影响,因为要阐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在错综复杂的无数事件中辨别哪些是真正重要的,这主要要靠天赋的才能。

        同时,在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天赋的才能。批判的考察不仅要检验实际上已经使用的手段,而且还要检验一切可能使。。。。。

        用的手段。

        因此在考察中必须提出,即找出可能使用的手段,。。。。

        如果提不出一种更好的手段,就不能指责已经使用的手段。

        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提出的这种可能使用的打法是很少的,但不能否认,提出这些没有使用的打法并不是对现有事物的单纯分析,而是一种独立的创造,这种创造不能用理论加以规定,而只能依靠丰富的智力活动。

        我们无意把那些归结起来只是少数实际可行的、非常简单的打法都看作是伟大天才的表现。有人常常把提出迂回敌人阵地这一打法当作是伟大天才的表现,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可笑的,但是尽管如此,这种独立的创造活动还是必要的,而且批判的考察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这种行动。1796年7月30日拿破仑决心放弃对芒托瓦的围攻,以便迎击前来解围的乌尔姆塞尔,并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了被加尔达湖和明乔河隔开的乌尔姆寒尔的军队,他的这种做法看来是获得辉煌胜利的最可靠的途径。事实上他确实获得了这样的胜利,而且,当

--  158

        451战  争  论

        敌人以后几次前来解围时,他用这种手段都取得了更辉煌的胜利27。这一点受到了异口同声的赞扬。

        但是,拿破仑如果不完全放弃继续围攻芒托瓦的想法,在7月30日就不能采取上述行动,因为这样的行动无法保住攻城辎重,而且在这一战局中他也无法取得第二套辎重。实际上,以后的围攻已变成了单纯的包围,尽管拿破仑在野战中取得了胜利,但这个只要继续围攻七八天就能攻陷的要塞,又继续抵抗了六个月。

        批判者由于提不出更好的对付援军的打法,曾认为这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憾事。在围攻防卫圈28上迎击前来解围的敌军这一手段早就受到批评和轻视,以至完全被遗忘了。路易十四时代常常奏效的这一手段,在百年后竟没有人想到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