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第16章

第16章



老师们在教改的压力下也觉得悠长的旧日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教授级别以下的都岌岌可危,弄不好还要下岗。

早日大踏步离开学校

如果你没打算在校园里呆一辈子,或者自问没有能力在这里呆一辈子,反正现在是哪儿都不那么好混,你就早日大踏步地离开校园吧。越早越好。

在公司里,本科毕业生通常比研究生干得好,因为有冲劲。而研究生的普遍薪酬也开始超过博士。书念得越多,越是高不成低不就。不是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吗:有一个研究生毕业后死活找不到工作。后来没办法了,就拿着以前的高中毕业证书去找了一个最普通的工作。慢慢的工作单位的人发现他的水平不只是高中毕业,于是他拿出了本科毕业证书,同时由于他工作表现好,单位就给他升了职。干着干着,老总发现他的水平好像还不止于本科,于是他又拿出了硕士毕业证,这一次他升任了副总。

虽然现在社会上比较挑剔的学历要求开始从“本科毕业”向“研究生毕业”看齐,你也可以有了工作基础以后再去读。35岁了如果还没有踏上过社会,你想什么时候开始?再从头做起,慢慢累积工作基础,慢慢开始储蓄和准备生活基础,你还打算要正常富足的家庭生活吗?

留恋学校是一种病,在校园里呆久了是会上瘾的,呆得越久你就越不能离开。好像得了软骨症一样,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恐惧。只想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一下,脱不开文化的、让人感觉温暖的小圈子。家就住在学校附近,将来有了小孩也可以在教育质量优秀的附小、附中上学,真是一个温暖的大院呀!人寻求集体庇护与安全感的趋向是天性。就像以前的单位虽然挣钱不多,但是提供班车,每天早上把你从家接到单位去,晚上再送回来;中午在单位饭厅吃饭。你可以跟社会不接触。炎热的夏天,坐在带空调的班车里看着公共汽车站上挤满了焦急、疲惫的等车的人,你会觉得庆幸。一旦换了工作,第一天自己走出去乘车的时候,简直手足无措,在大太阳底下拥挤的人群里,简直觉得自己喘不上气来。奔波惯了,就觉出自由的好来了。现在这个社会就是一个越来越没有“组织关照”的社会,大家不用再挤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生活,温暖却琐碎;一个人游走世界,迈出第一步需要勇气,然后就变成让人羡慕的潇洒和精彩了。

谁在考研

考研究生的浪潮在最近几年里一年比一年热。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不景气,企业大批的裁员以及新毕业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外一方面,工作以后的人多半都会有重新回到校园的憧憬吧,不管是不是会真的实施。回想起学校来,梦里都是绿的柳树、红色桃花、读书的草地上温暖的阳光,忘记了同样也不单纯的校园竞争。

到底都是谁在考研?

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的人不值得提倡。就像一位无奈的“读书专业户”在网上发表文章感叹的:“三年前,我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现在,恐怕又要因为还是找不到工作而考博士了。”这样一年一年地逃避现实,只会变得更加恐慌。如果考上了博士,真应该坚定走学术的道路,打定主意在校园里混一辈子。再摇摆不定,博士毕业就更麻烦了。叫你去小破公司当个小职员,一千五百块一个月让你站着你不敢坐着,更不知道一张老脸往哪儿放了。如果打算工作,再痛苦也要继续找工作,起点低一点也不怕。没有开始,就永远没有发展。

有一部分念研究生的人目的十分明确。他们念MBA或者别的短期课程,一定要拿到那张证书,而且决不会放弃自己辛苦打拼来的工作基础。一到周末,学校里总是停满了小轿车,都是开车来上课的MBA们的。做比较自由的文字工作的人,有的也会回去考个硕士、或者博士念念,考上了也不会耽误赚钱。不但娱情娱志,新的学习还可以大大提升层次、也会开拓思路;而且更高的学历为将来多开辟了一条出路,可以继续做文字工作,也可以就此转行做教师。

幸运的女性,如果有能干老公的财力支持,可以回到校园里去选一门课程念念。这样可以比较优雅地度日,家务杂事都交给保姆去做;也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成就感。还有的人,35岁以前就赚够了“养老金”,现在社会是有这种人的,生活可以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怎样就怎样,重回大学念书是一个好消遣。最好是选一个冷门的,自己一直心向往之的学科,因为现在不用再考虑庸俗的赚钱问题呀。这样的生活真是美好呀,重新回到朝气蓬勃的气氛中间,感觉还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前途一片光明,保证你不再有虚无的幻灭感。当然,如果有这样随心所欲的条件的话,去欧洲某个小大学,选一门课程念也很不错,据说“游学”三年后回来连气质都会变得“更上一层楼”的。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拿到驾照

每一天,北京有超过200万人自己开车、或者坐有司机开的车去上班。在高峰时段,从北京的CLD(中央居住区)去到CBD(中央商务区),走走停停起码要一个小时。因为北京已经有了200万辆车,其中有近一半是私家车。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当中。

学车的人挤破了驾校的门槛。不管你已经买了车还是没有车,拿个驾照已经是现代生活的起码要求了。35岁以前去考个驾照吧!如果必须学习什么技能的话,一般认为早一点学总归容易一点。

跟上时代脚步

一直觉得北京的天很蓝,偶尔在晴朗的一天稍晚才出门去,路上人不多,开着车走在宽阔的马路上,感觉是那么的自由自在。这时候,你会浑忘所有琐碎的烦恼。天气很好、路边有草坪和鲜花、而自己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美国的小孩一般一到16岁就去考驾照了,学习很方便而且费用也很便宜。拿到驾照在他们看来是“成年礼”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开始有少量的大学生考驾照,一般的人还都是自己毕业工作以后,有了一定经济条件才去上驾驶学校。几千块钱的学习费用在中国人看来还是不便宜。

以现在中国私家车的增长势头,好像20年前的电视一样,开始买的家庭被视为富裕的、观念先进的;很快就会大面积的普及。在北京、上海、以及市民们热衷于休闲享受的成都,已经开始出现私家车普及的局面。收入中等的成都人买的多是价格适中的都市贝贝、夏利这样的车型,但是家庭私家车拥有率却非常高,据说一到假日就扎堆儿结伴出游。

普遍还不那么富裕的中国人喜欢大排量的、三厢的中规中矩的大车。其实以中国人多拥挤的城市现状来看,应该学习欧洲人,而不是地广人稀的美国,中国应该大力提倡家庭用小排量的、两厢的小汽车,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停车也方便。

拿个驾照开始像十年前学会骑自行车一样,如果没有不能说“寸步难行”,但是会很不方便。即使自己暂时没有买车,周末、假日的时候也可以租辆车出去玩。对于女性,现实的来说自己开车也是比较安全和舒适的。有了自己的车,对于穿着打扮就会随意一点,不用穿特别厚重的外套,下雨天也可以大胆地穿着新裙子和丝袜出门去。

甚至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招聘广告里注明:最好有驾驶执照。很多热衷于驾驶乐趣的老总们也乐于自己驾车。养专职司机的公司会越来越少。

最近一位年过花甲的北大老教授高兴地拿到了自己的驾照,新规定对学习驾驶的年龄放得更宽了。

更自由的生活

很多人都说自己开车以后觉得时空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有了更大的活动半径。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如果让你用公共交通工具专门去一趟,很可能就懒得去了。如果自己开车就不一样了。所以有了车以后,可能一天中就绕了城市好几圈,走的路程比以前一个星期走的还要多,办的事情也多。去附近的城市,也可以很方便的当天来回了。个人生活开始有了更大的活动半径。

因为汽车的普及,美国人拥有典型的汽车文化,被称为“轮子上的民族”。汽车好像移动的房子。使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以及随之而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并不惧怕搬迁,不断地换房子、换工作,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甚至只是追求刺激。这种永远“在路上”的心态使他们更有创造力和激情。

有一位北京的女子也在开着她的车,在全国的公路上行进,想写一本中国的驾车自助行的指南书。现在中国自己开车远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旅行的时候,我的一位同事一家宁愿自己开车10个小时从北京去青岛,也不愿意坐火车或飞机。因为他们带着才一岁的小孩出门,后备箱里甚至放着给孩子蒸蛋羹的锅,出门5天当中天天都给孩子换衣服。如果没有车的话,可能就不出门了。很多人买车的时候,就是买的旅行款的车,标榜着自己一颗热爱自由和变化的心。

危险,小心

越来越多的人开车的同时也随之带来很多问题。

所谓的“开车气”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平时脾气很好、很温和的人,一旦开起车来会变得很暴躁,遇到堵车或者其他一点小事就会发火。原因是因为汽车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人坐在自己的车里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私密的空间,非常放松,所以“本性”也就表露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