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所以,我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自控!

我一方面直接负责和政府的沟通,探讨做合资公司的计划,同时争取总部对合资事宜的认可,尽最大的努力消除其中的偏差,解除其中的误会;另一方面,我还要关注员工的情绪,稳定日常工作。在那段日子里,每天早晨我都让自己扛起所有的心事,精神抖擞地走出家门。

安抚员工的事情并不容易。作为一个领导,我有责任和他们透明地分享事实,坦诚地分析现状,因为告诉他们一切都没问题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符合谷歌文化的。每次走入会议室,我都尽量让自己的脸上带着微笑,让我的语气平静和充满信心。我向员工汇报每个星期与政府部门交流的进展,重申谢尔盖的保证:就算撤掉中国网站,谷歌中国绝对不会裁员,还会保留所有的办公场所。同时我也从不隐藏问题和可能的负面结果。每次会议结束前,我都向员工保证:“有新的信息,我随时会和大家分享!”

人们在经历痛苦的时候,往往觉得时间很漫长;而经过了这种痛苦之后,就如同大病初愈一样,感到天色明朗。经过两个多月漫长的沟通和交流,经过苦苦的等待和期盼,ICP牌照风波终于有了合理的解决方法,google.cn的命运终于可以尘埃落定,那就是:谷歌马上启动合资公司的申请,而在申请合资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继续运营。

ICP牌照风波(5)

在申请ICP牌照过程当中,谷歌员工复杂的心路历程自不必说,而我也经历了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过程。在这种时候,往往最考验一个公司管理者的意志力、判断力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我的习惯是在睡前回想一下白天的工作,然后再想一想第二天的计划。当时我还会想到员工对可能失去工作的担忧,以及很多好心人对我的种种提醒。可每每我还没来得及想清楚,就已经累得睡着了。

繁杂的启动工作和这两个危机事件,让谷歌正在损失宝贵的市场份额。在google.cn和ICP牌照风波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中国用户还在使用google的中文服务,而google的服务器在国外,因此断网问题就时有发生。而ICP的合资一天没有完成,google就一天不能直接跳转到google.cn。断网对于中国网民使用谷歌搜索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谷歌的粉丝们对我们的断网问题,中文搜索的质量和界面问题开始表示失望,质疑谷歌中国的不作为。

而在我们内部也开始了对于产品战略方向的争论,是应该专注于搜索质量的提高,还是满足我们这些天才工程师的愿望,做最酷最红的新产品?这些争论和摇摆都耗损着谷歌中国的精力。

对于纷繁复杂的这段时期,《环球企业家》曾用封面文章概括了谷歌中国的这段时光,认为这是谷歌中国经历的《最长的一年》。说的没错,这一年谷歌中国过得很不容易,但我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开局不顺的谷歌中国在经历了所有该经历的一切后,应该开始峰回路转的路程了。

很多人问我在当时的情况下悲观吗?我的回答是“不”。尽管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但我们的团队从始至终都抱有一种乐观的情绪,他们相信我,我也相信这批最热情向上和聪明能干的员工。

截止到2006年年底,谷歌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支120多人的工程师队伍。这是谷歌当时最大的海外研发团队。在这里,每个员工都有发言权,每个员工的创新都得到尊重;而且,我们提供了各种福利和便利,让员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这里有扁平放权的管理架构,3~5个人可以做出在其他大公司20个人做的工作。

在经历了这场沉重的四重压力后,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工作和用户,我们立志要卧薪尝胆,不怕艰苦,重视每一个细节,不断完善我们的中文产品,早日赢回用户的心。

我相信,接下来的产品研发工作,可以让谷歌中国顺利启航。

2006年4月,为了让中国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Google.cn,我们给它起了一个中文名字“谷歌”,在北京饭店的金色大厅里,我和艾瑞克·施密特用一块块的拼图拼出了“谷歌”两个字。艾瑞克没有提前练习过这个拼图,一开始放错了位置。最后,在观众和员工的掌声鼓励下,他终于把拼图摆放到位。这是谷歌这个中文名字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亮相,这也是Google除英文名称以外,第一次取其他文字的名字。

谷歌在中国的启航,正是在巨大的期盼和妥协对抗中开始的,而它还能够复制它在硅谷的成长神话吗?

做好搜索(1)

谷歌中国的大厨和美食

在美国,谷歌是一家以精确搜索和恪守价值观而闻名的公司,它的英文搜索引擎是全世界最精准的搜索引擎。

谷歌改变了互联网的新格局。它以搜寻精确和索引巨大,迅速赢得了网民的欢心。谷歌能够搜到别的搜索引擎搜索不到的信息,并且精确、客观地给出排名,导致谷歌成为广告宣传、趋势分析,以及收集市场调查、统计数据的重要渠道和指标,也使google一词成为了英语词典中的一个动词!

谷歌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搜索结果旁边显示清晰标注的广告,它的巨大使用量保证了谷歌商业模式的成功。

除了搜索外,谷歌还陆续推出其他的新产品。比如在谷歌地球,上面可以真实呈现每一个山丘、每一座建筑,用户如同在一架飞机上,从空中俯瞰这个世界,使得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谷歌的Gmail更是让人惊奇,不但云计算功能把用户的邮件海量存储在服务器上,使Gmail的用户永远不用删除邮件,而且只要键入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在往来邮件中轻松找到任何有关的邮件。

这些各种各样美妙的产品能在中国得以“复制”吗?

在团队初建的时候,很多员工开始想把这些又炫又酷的“杀手级”应用引入中国,然后迅速吸引眼球,进而取得立竿见影的成功。“赶紧做谷歌地球中文版!那是最酷的产品!”“国外YouTube最火,模仿YouTube做一个视频网站!”“Web  20时代来临了,像MySpace一样做一个社区!”“国内博客最火,做博客搜索!”甚至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卖页面左边的广告呢?”这样的声音在谷歌中国的办公室里此起彼伏。我能感觉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才们求胜若渴的心态。

但是,“天才们”往往没有考虑清楚:这些产品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与法律?谷歌能否得到相关的牌照?这些产品要做多久?这些产品是否能由一个欠缺经验的团队做成?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这些产品是否真的是当务之急?

其实在当时,更严重的问题是谷歌的中文搜索还做得非常不完善。从中文搜索的历史来看,谷歌中文搜索虽然最早在2000年上线,但在进入中国之前,谷歌美国总部只有一个五六人的小团队负责中文搜索,服务器在美国,使用全球统一网址google。而其他几个搜索引擎公司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很大的团队,它们更理解中国的国情和法律。在谷歌进入中国之前,互联网上还在流传着一个名叫“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搞笑视频,大意是对尚未进入中国的谷歌的一种冷嘲热讽。它在暗示,一个外国公司不可能做好中文搜索。

其实,搜索是整个谷歌公司的立业之本,不但是最核心的产品,也是用户最需要、最常用、最不能缺少的产品。而其他的服务则都是在搜索服务成功之后围绕着它推出的,所以我们做产品绝对不能本末倒置。

在2006年3月不到10位工程师、到年底也最多有100名工程师的前提下,我意识到,谷歌中国必须卧薪尝胆、踏踏实实地专注于网页搜索质量。如果分心去追逐其他更炫更酷的产品,那一定会纰漏百出。就像是一艘航船,如果不先补好船上的漏洞却急于航行,那么航船早晚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在汪洋大海中,先做好搜索几乎是谷歌中国的唯一出路。

尽管我认为提高搜索质量是谷歌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但我还是尽量让所有的员工经过讨论,都认同这个战略方向。因为,谷歌的文化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是自愿工作的,不应该被强迫。中国用户最需要哪一种产品?经过无数个战略会议的讨论,大家开始理解专注搜索的重要性。记得在一次关键性的沟通中,产品总监俞可说:“如果我们网页搜索取得成功,而所有其他的一切都失败,那我们依然是成功的。但如果我们做好了视频、社区、地球,但放弃了搜索,那我们依然是失败的。”当时,我发现几位“产品多元派”,都在这句话的“当头棒喝”之下想通了。

做好搜索(2)

达成共识后,我汇集了大家的意见,飞到总部和CEO艾瑞克·施密特汇报。在开始我那份20多页的PPT的演讲前,我是这么说的:“Our  China  strategy  is  simply  to  focus  on  web  search,  attend  to  every  detail  and  win  over  users,before  working  on  any  other  products.(我们的中国战略就是专注于网页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此赢得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