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到底是什么 > 第3章

第3章





说话者会攻击听话者(作秀部分)(做事部分)(做人部分)

听话者一般会接受人家对他作秀部分和做事部分的攻击,但很少能接受对其做人部分的攻击,认为是人格的侮辱。听话者将剧烈的反击,这时听话者背后的本能将出现,理智消失,情绪失控。

听话者最好的应对方法:由于完全无法控制说话者要说什么,这是他的权力,听话者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解释的清楚就解释,解释不清就停止。千万不要让自己背后的本能出来控制你,也不要剧烈反击说话者,让说话者的本能出现,导致双方失控。做到‘说什么是你的权力’,‘听不听是我的权力’。能做到对方攻击你的做人部分而不生气才是高手。

说话者:说话的目的是要听话者听进去,当发现听话者‘不赞同’时要停止,不要看到听话者背后的本能出来了还反映不过来,否则有可能会自取其辱。不要以为‘我是为你好’就什么都能说。当对方反击过来时,要‘任劳任怨’,不生气。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当我们反省自我时,一定要知道(意识到/悟到)在理智的我背后还站着一个本能的我,他才是你的幕后大老板。这一点要引起极大的重视。

如果能意识到的话,当你再向外看“身边人”的时候,也要能意识到他的身后也站着他的本能,他的幕后大老板,他的行为表现有时是由这个幕后大老板所控制。像一见钟情,见利忘义,乐极生悲。这些现象是用理智解释不了的,而对自己(或别人的)本能的“我”埋怨、生气是没用的,而对自己(或别人的)本能的“我”包容、理解、开导才可能是有效的。

六.好,林林种种上面提到了许多观点,不知是否会有些乱,现在总结一下:

1.向内看“我”这个“冰山”:“我”是“理智的我”背后站着“本能的我”。

“理智的我”分成(做人的我)(做事的我)(作秀的我)

2.向外看“身边人”这个“冰山”:“身边人”是“理智部分”背后站着“本能部分”。

“理智部分”分成(做人的他)(做事的他)(作秀的他)

“我”能用眼看到“身边人”的“作秀的他”、“做事的他”;(冰山水面上的部分)

“我”能用心看到“身边人”的“做事的他”、“做人的他”。(冰山水面下的部分)

将自己能控制的部分按照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哪些东西的变化规律而运作,就像顺水行舟。

不要对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外部别人的态度、谈话,内部身体的本能)生气、烦恼,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任劳任怨、平静对待,大肚能容天下之事。

七.本书的重中之重,总原则,要牢记、牢记、再牢记:

最容易出问题(产生烦恼、情绪波动)的地方:

1.谈话中“我”受到攻击时,情绪会不理智,应对方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控制情绪。

2.“我”做事时受到不公正对待,情绪会不理智,应对方法:任劳并且要任怨。控制情绪。

3.情绪要不理智时,要立即意识到自己背后的“本能的我”要跳出来控制“我”,应对方法:用“理智的我”控制“本能的我”。

4.学会控制“我”后,按此方法对待周边的人,不要激怒别人(对人刻薄、小气),学会宽容和理解。大肚能容天下之事。这应该就是待人之道,处世之道。

上述这四点希望能烂熟于胸,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像触电一样反映过来。千万不要认为学会这种方法是为别人好,最先得益的就是你。中医认为:怒则伤肝,悲则伤心,心情阴阳平和的中庸之道最好。

观察圣人的成长过程:坯子---浮萍---小船---大船---小冰山---中冰山---大冰山,也就是这四点的熟练掌握的程度不同。

第二章第一节

  验证篇之一孔子的《论语》

学而篇第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做人的道理要随时随地从生活中学习,并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反省和验证。当感悟到确是如此时,自会感到会心的微笑。当道德修养高知音难觅时,突然遇到了好像久违的知音朋友,那种高兴真是难以表达。由于道德修养高不被人理解和认识,即遇到大量的非知音时,应做到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

【评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道德修养高的“冰山”是很不容易的,大量的人仅仅是“小船”或“大船”级别。就算“小船”遇到“冰山”,受到他能力的限制,他也会把“冰山”看成跟他一样的“小船”,看不到水面下那巨大的部分,认为:‘他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我要听他的’,‘凭什么他来指挥我’。只有当“小船”经过刻苦修炼成为“冰山”后,他才能分辨出谁是“小船”,谁是“冰山”。就像下棋时,低手看高手永远看不懂,但就是不服气。高手看低手就明白低手的问题。当低手认识到自己水平低而努力学习并成为高手后,才会‘不亦乐乎?’。道德修养也是如此,但谁会认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差呢?另外,“小船”就算知道自己道德修养不足,也会认为:‘学那么多干嘛?又不来钱,别人不也这样,还有不如我的’。这就是典型的“小船”思维。孔子的《论语》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学。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是没有的。

君子要致力于根本之事,根本确立了,道就应运而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

【评论】所以有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因此,大家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他说这个是“人”的本。这个“仁”,就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

广而言之,很多人学会了某些行业做事的本领,甚至成为专家级人物,但由于“仁”的缺失,无法把握自己的方向,像“浮萍”一样随风飘荡,像“小船”一样随波涛起伏,甚至有可能被大浪(不当利益)所淹没,作出见利忘义的事。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评论】人生在世做三件事:做人、做事、作秀。巧言令色仅仅是作秀,与做人是两码事。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对任何一件事都尽心地做了。“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

【评论】道理很容易懂,做好不容易。应该时时注意每件事都代表着你的信誉。这也是考察是否冰山的标准。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敬事”,对一件事认真做为“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争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所以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应该孝顺父母,出门应该敬爱兄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其它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这种人虽说没有专门学习过,我说他已具有这方面做人的学问。”

【评论】:良好的家教,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的舆论导向,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