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中庸不平庸 > 第11章

第11章





古人认为,天、地、山、水,都是从最不起眼的东西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个积累的过程就是持续不断的坚持。所以本着“天人合一”的道理,人应该向天地学习,也从最渺小的事物开始,选准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必有所成。

孔子本人,就是自强不息的一个典范。在他漫长的一生中,遇到过许多次挫折。其中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困在陈国,粮食都吃完了,只能靠挖野菜充饥,连续七天没有动火,跟随的人都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还带领弟子们“弦歌不辍”,子路很生气,对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会不会穷,会不会遇到过不去的坎,而在于君子在穷的时候依然能够自强不息,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而小人在穷的时候就什么事都可以干得出来了。

孔子强调的是君子的良好品德。其实,执着坚持不但体现了高尚的品质,同时也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中庸不平庸》  第三部分  不抱幻想,也不绝望

古今中外,自强不息终获成功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可是大家注意的,往往是故事主人公的“自强”,如何在逆境中奋起,如何克服先天后天的各种缺陷,如何突破客观上的各类限制,如何奋发图强最后终于获得承认等等等等,困难的开端和成功的结局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因此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可是,故事主人公“不息”的一面,却往往被忽略了。在开端和结局之间,是漫长的、似乎没有希望的坚持、坚持、坚持,这里只有枯燥,艰辛,当然也免不了还有动摇,以及痛苦的内心斗争。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机遇来临的时候,人生大放光彩,以前的一切努力都有了回报,可是在机遇来临之前,又有几个人能在冷板凳上坚持下去呢?

宋代名臣范仲淹小的时候家境十分贫寒,他童年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米粥,等它凝结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再掐几根咸菜,就是一天的饭菜,甚至有时候连这一锅米粥也不能保证。

后来,同学中有一位高干子弟,把范仲淹的事当作新闻告诉了自己的父亲,这位父亲认为范仲淹是个有出息的孩子,让儿子带点好吃的给他。不料过了几天却发现,东西都放坏了,范仲淹也没吃,高干子弟自然不高兴,责怪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又怎样办呢?”

宋代的大儒胡瑗,在泰山刻苦攻读,十年没有回家。读书期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胡瑗总是不废学业。据记载,胡瑗每接到家里的来信,只要看到信封上有“平安”二字,就把信投到书院旁的溪涧之中,以免读信分散精力,影响读书,后人遂将胡瑗投书的地方命名为“投书涧”,以纪念他这种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

后人传颂范仲淹的,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庆历新政、锐意改革的政绩,是影响一代文风的文学成就;传颂胡瑗的,是博古通今的学问,是开创宋明理学先声的学术地位,但是像断齑划粥、投书山涧这样的事迹,却隐藏在他们成功的光环之后,不为人们所注意。不努力,成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天上掉下来的,也大多都是陷阱而不是馅饼。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艰苦的甚至辛酸的创业历程,只不过他们坚持了下来,所以站到了时代的前台。

坚持的过程,要经历无数的失败。只有在失败中坚持下来,才算是真正的坚持;在看不到前景的时候,依然尽最大的努力,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希望,才是真正的强者。正如美国3M公司那句著名的创业格言所说:“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与无数只青蛙接吻。”

《中庸不平庸》  第三部分  坚持不懈,不问成功

坚持不懈一定能带来成功吗?恐怕不一定吧!也许还没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事情就发生了变化,迫使你不得不转向别的目标;也许还没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你赖以维持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实在无法继续坚持;也许还没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你苦苦追寻的目标突然变得没有意义,即使达到终点也算不上成功……

坚持与成功之间,不能划等号。可是,没有坚持,却永远不会有成功。

在坚持不懈、终获成功的英雄们背后,当然有许多坚持不懈、但却没有成功的悲剧性人物;但是,在最终获得成功的人们中间,却没有侥幸和半途而废者的身影。

坚持不懈的真实涵义,在于承受失败,在于发现失败的价值,在于通过失败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人们所认识到的成功者往往经历了更多的失败,只是他们从失败中站起来并继续向前。”微软认为,失败是成功的必要准备,经历失败表明你正在努力前进。问题是,不能白白失败,失败之后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认真研究为什么失败,是偶然的因素,是客观的限制,还是根本此路不通?研究失败跟研究成功具有一样的价值,甚至比研究成功更为重要。

“获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题:一是坚决,二是忍耐。”  “只要有坚强的持久心,一个庸俗平凡的人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否则即使是一个才识卓越的人,也只能遭遇失败的命运。”这些都是比尔·盖茨成功的经验之谈。在顺利的境遇或者平淡的过程里,坚持下去还比较容易,可是在充满失败与荆棘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了。而恰恰是这种区别,决定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结局,但也正是这种区别,给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来的人们以回报和承认。

在咬牙坚持的时候,人们应该做的不是时刻盼望成功的到来,也不是幻想达到目的之后的喜悦,而是如何对付路途上的困难,如何处理可能遇到的失败。对于一个坚持者来说,成功总是在无数次失败时候才能见到,因此失败比成功更现实、更常见,更值得认真对待。对成功没有准备,当成功突然来到面前的时候带来的是惊喜;但假如对失败没有准备,当失败来临的时候带来的就是更大的失败。

“坚持下去,成功就在下一个街角处等着你。”同样是比尔·盖茨的名言,但成功到底藏在哪一个街角,谁也不知道。我们应该做的,只管坚持不懈,不问何时成功。

《中庸不平庸》  第三部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

孔子老了。有一天,他突然感叹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每天进步,子贡则一定会一天不如一天。”

曾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孔子说:“子夏好与贤者相处,子贡呢,则喜欢不如自己的人。我听说不了解儿子的,可以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一个人的,可以看他的朋友;不了解领导的,可以看他的手下;不了解土地的,可以看地上长的草木。所以说跟善人住在一块,就像进入栽满灵芝兰草的房间,时间一久,就不觉得香了,因为自己也变得一样的香;跟坏人住在一块,就像进入卖鱼的店铺,时间一久,就不觉得臭了,因为自己也变得一样的臭。藏红颜料的盒子会变红,藏漆的盒子会变黑。因此君子对于选择朋友是非常谨慎的。”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朋友是儒家的“五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除了血缘和君臣关系之外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孔子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两个人如果志同道合,那么联合起来的力量就可以切断金属;朋友同心,说出来的话就像兰花的味道一样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后人把朋友之间的交情称作“金兰之好”。

孔子还说,“益者三乐”,即“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有益的快乐有三种,以礼乐来调解生活,多宣扬别人的好处,以及广交良友。朋友对于人的益处,自不待言。

交朋友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成为朋友的原因也五花八门。但是,在中庸之道看来,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朋友关系,都应该以道义为基础。也就是说,所谓“志同道合”的“志”,不能是蝇营狗苟之志,“道”,也不能是邪门歪道之道。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暂时结成的利益联盟,不能称为朋友,尽管这种人也许比谁来得都更热乎。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之间的交情就像水一样平淡,小人之间的交情则像甜酒一样香甜。可是惟其平淡,才真实亲密而能长久。小人的友谊浓烈甜蜜,但虚假多变,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就坏掉了。

北宋宰相司马光推荐刘元城到集贤院供职。有一天,司马光向刘元城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你吗?”刘元城说:“是因为我和先生往来已久罢!”原来,刘元城中了进士后,没有马上进入仕途,而是跟着司马光学习了一段时间。司马光说:“不对。是因为我赋闲在家的时候,每到时令节日,你都会来信或者亲自来看我,问候不断。可是我当宰相以后,你却没有一封书信来问候我,这才是我推荐你的缘故。”

这就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中庸不平庸》  第三部分  益者三友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才是有益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