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最大与最小 > 第6章

第6章





与希特勒强烈的权利欲望相反,孙中山每次在革命成功后,总是为了大局毅然放弃自己获得的政治地位甚至政治资源。也正是在这种放弃政治地位但坚持共和原则的过程中,他取得了时空让中国的残余封建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分裂势力暴露出来,并软化或消灭这些势力。如果说孙中山是一个有长远目标的人,为了坚持原则而不惜短期妥协牺牲的话,那么希特勒就是另一个极端,一个能为短期目标不择手段,然后再想办法找各种借口掩盖的人。

尧明对希特勒表示了对中国时局的痛心。尧明沉痛地说道:“你看,中国的革命就像一个流浪的孤儿。他那么脆弱,近乎绝望地期待着国际的同情和支持,不惜以一次次惨痛的牺牲在各股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中挣扎求存。他又那么坚强,尽管身上鞭痕累累,却又在每次元气稍复时就奋起反抗。他的民众不能完全理解他,国内各种封建势力用最极端的残杀手段压制他,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利用和分化他,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在帮助他,教导他的同时,却又因为利益残酷地剥削和抛弃他。直到现在,中华民国也只是一个名义上完整的国家。他身上有很多不平等条约,他的东北被日本以满洲国的形式占领,他的华北也被日本侵略,他的经济极其薄弱,军队没有现代化的武器,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军阀们还掌握着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军队。”

当然,尧明此时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希特勒了解孙中山这样一个性格和经历上与他完全不同的政治人物,希望他会有所启发。同时尧明也想对他灌输一些“地缘政治”的理论,让他从“雅利安优秀民族”理论的误区中解脱。

尧明指着中国地图道:“你看中国,他的南面,北面和西面都被高山阻隔,只有东面面临大海。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他是一个非常封闭,完全自给自足的国家。这养成了他封建的,自闭的和内耗的政治文化。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文明靠以大不列颠帝国为主的坚船利炮占领了世界的大部分土地,文明通过海洋传播到世界各国。”

“而你再看日本,他在十九世纪以来掠夺了台湾和中国的一些沿海岛屿。海洋文化对中国的辐射被他完全阻挡了。”尧明用手势在世界地图上形象地比划着。同时尧明又指着英国说,“你看英伦岛,欧洲文明也是通过它由海洋文化辐射出去的。”

最后尧明对希特勒意味深长地说:“即便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德国人也不可能在世界大战中获胜。通过海洋沟通世界,可以使大不列颠帝国获得全世界的支持。”尧明挪揄到,“其实你想对我保密的那些战略计划豪无价值。亚历山大和拿破仑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在陆地上征服已经发达并习惯民主制度的国家,并把这些国家变成殖民地,只能是一种全世界都不能容忍的倒退。在原时空里,你就是这样让德国人民卷入了一场完全失去正义的战争,并与人类的进步为敌。你让一个优秀的民族,无情地倒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下。”

尧明坚定地说道:“总之,单纯的靠武力征服欧洲大陆只能是痴人说梦,最终必然失败。解决欧洲问题必需首先解决世界问题!”

这番话对希特勒震动很大。其实从尧明的出现开始他就一直在反思和探索。他后来在日记中写到:“中国人的坚韧让我感到惊讶。这个民族确实有很多优秀人才,孙中山的确有让人佩服的经历,我所见到过的周恩来也是非常优秀的。也许上帝派尧明来,是想和我共同寻找德国的前途。他说的有些话很让人深思。我的欧洲大陆战略思想一直没有办法和人交流,但他不仅知道,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致命弱点。难道获取了欧洲大陆也不能为雅利安人带来他们应得的辉煌吗?……”

思想的战争

  和希特勒有点初步沟通后,有些底气不足的尧明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原子弹之父,二十一世纪最着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当然,这件事情必须瞒住希特勒。对希特勒的政策嘛,自然要“观其言,听其行”,长期考察。

爱因斯坦虽然是犹太人,但他毕竟在德国长大。尧明幻想着借一点香火之情,把爱因斯坦拉入自己的阵营,暗中帮助自己策划原子弹项目。

结果让尧明非常失望。他无奈地发现在纳粹政府的煽动下,德国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反犹太科学”的团体,正在围攻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犹太科学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士兵在与比利时抵抗组织的战斗中,导致了着名的KatholiekeUniversiteitLeuven(Leuven天主教大学)的图书馆失火。因为这所古老的大学的名字中有“天主教”字样,就被大英帝国的战时宣传机构利用,广泛宣传德国进行了“刻意”的大规模战争暴行。大英帝国的媒体毫无根据地指控德国士兵将修女钉死在门板上,把儿童的手臂砍下来等近乎疯狂的行为。战后证实,这其实只是因为该图书馆年代太久,容易失火。而在战争中,又无法展开有效的救援活动。

在战时,由于盲目相信大英帝国宣传机构的指控,由8名着名的英国科学家联名,写了一封严正的抗议信。而战时的德国当局则出动了16名科学家,对大英帝国的指控进行反击,认为这种指控严重地侮辱了德国文明和德国文化。最终,这种冲突爆发成了两个国家之间的科学界之间的战争,并号称“人类思想之战”(WarofMind)。一段时间内,德国科学界竟然拒绝用英文发表任何科学论文,还将各种英文的科学术语改成德语。这在德国科学界造成很大的困难,并使得德国科学界与世界孤立。在这次科学界的战争中,德国科学界实际上是失败者,大量的在德国进行研究的其他国籍的科学家纷纷离开德国。这种损失是无法计量的。在这次欧洲的科学界战争中,美国则趁机以其优越的移民政策,吸纳了欧洲大量的科学人才。

在德国战败后,战胜国加在德国身上的沉重的《凡尔赛合约》使得德国科学界更无法直接伸冤。

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发明了狭义相对论。在1905年左右,他论证了光线可以在穿过天体时,因为天体的吸引力而产生偏移,并修正了牛顿关于光线偏移的计算。这在理论物理学上,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测。在1912年,德国科学家ErwinFinlayFreundlich提出了可以通过观察日全蚀来验证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在当时的物理条件下,这种预测是无法完全证实的。相反,在1913年和1915年,两次天文学观察的结果都否定了爱因斯坦的预测。这使得爱因斯坦非常沮丧。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延了各种天体观察的科学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修正了自己的理论,将预测的光线偏移量扩大了一倍。在1917年和1918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的两年内,没有受到战火影响的美国在加州的天体学观察中,都否定了爱因斯坦的论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19年,英国科学家领导的天体实验观察队却宣布通过观察日全蚀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测。英国科学界对爱因斯坦大肆宣传,将他捧到了物理学最高成就的位置,并将他与牛顿相比较,让他享誉全球。

然而,德国科学家对大英帝国这种行径感到非常愤怒。他们用数学公式证明了日全蚀实验的误差很大,与爱因斯坦预测的光线偏差在同一数量级,根本不足以证实爱因斯坦相对论。在当时,德国有一大批科学家,在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方面,对自然科学有着杰出的贡献。英国科学界把一个人捧到了接近神的地位,趁机把一大批德国科学家对人类杰出的贡献压下去了。在当时饱受战争创痛和《凡尔赛合约》压制的德国人眼中,这无疑是另一次“大英帝国的宣传阴谋”。在1920年代德国又经历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当纳粹政府掌权后,德国科学家就选择了他们认为是大英帝国帮凶的犹太人进行攻击。他们的矛头首先指向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自身的成长也在德国,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在德国获得的知识自然有不少的联系。爱因斯坦的很多理论都借鉴了当时已经存在的物理学发明,爱因斯坦最大的能力在于将这些发明用一种在他的想象中,完美的统一理论去解释。爱因斯坦早期的数学能力并不足,他还得到了在德国工作的数学家MarcelGrossmann的慷慨帮助,向他介绍了非欧几何,才得以解决其相对论中的关键数学计算问题。当然,在1930年代。因为政治上的对立,这些事实在德国以外都很少提及。

爱因斯坦是一个完全异类的科学家。他因病没有能获得德国的高中毕业学位。他在年轻时,想进入瑞士理工学院,却没有通过考试。当然,如果细查考试成绩的话,他当时已经显示出数学和物理学上的天赋。他后来没有能找到一份教师工作,却通过朋友的帮助,进入了德国Berne联邦专利局工作。他在专利局表现出的才华也较平淡。这一系列经历,使得他很难得到“正统的”科学界的承认。

在学术上,爱因斯坦与当时在德国享有盛誉的量子力学物理学家NielsBohr(波尔)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爱因斯坦声明:“我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他不相信支持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