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大辽残照 > 第3章 皇后的绯闻 (3)

第3章 皇后的绯闻 (3)

    耶律洪基听了,面呈不悦之色,他气哼哼地说道:\"皇后为此事已多次劝谏,朕非不谙世事的稚子,何必一再唠叨!\"

    \"獐狍鹿兔倒不可怕,但是密林之中常有虎狼熊豹出没,一旦侍从救援不及,伤及皇上龙体,而当今太子年幼,则大辽国延续了百年的社稷将交付与谁?\"

    耶律洪基一声不吭,萧观音接着劝道,\"我大辽国历朝历代以来,皆有奸佞之徒伺机篡权夺位,一旦山林中伏有贼人,圣上则凶多吉少了!\"

    萧观音的这些劝谏,不知说过多少次了,耶律洪基早已听烦。气冲冲地从榻上跳下来,到外宫休息去了。

    萧观音心里万分委屈,泪水不可遏止地流了出来。

    萧观音一夜未眠,她伏在案几上,奋笔疾书。

    次日,她咐咐侍女将一卷书函送给了耶律洪基。而此时的耶律洪基还没有从昨晚的愤怒中平息下来。他展开书卷一看,是一首《谏猎疏》:

    \"妾闻穆王远驾,周德用衰,太康佚豫,夏社几屋,此游佃之往戒,帝王之龟鉴也。倾见驾幸秋山,不闲六御,特以单骑从禽,深入不测,此虽神威所届,万灵自为拥护,倘有绝群之兽,果如东方所言,则沟中之冢,必则简子之驾矣。妾虽愚暗,窃为社稷忧之,惟陛下尊老氏驰骋之戒,用汉文吉行之旨,不以其言为牝鸡之晨而纳之。\"

    \"朕乃九五之尊,连打猎的自由都被妇人掣肘,岂不贻笑天下!\"耶律洪基见又是阻挠他行乐的进谏,心中更生厌恶,恨恨地将《谏猎疏》撕个粉碎。

    萧观音连夜写的这首《谏猎疏》,既含有对耶律洪基荒废朝政的忧虑,又流露出作为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爱护。但是耶律洪基非但不领情,反而更加疏远和冷落萧观音。

    耶律洪基刚继位时,还是非常有作为的。耶律洪基仰慕中原文化,崇尚佛教,颇有诗情才气,他一即位时,就下诏:\"朕没有什么才德,今天做了皇帝,居于百姓之上,朕怕大臣对朕有不信之心,亦怕赋税妄加于百姓,朕忧虑赏罚不能忠肯,上恩不能及于民,下情不能达于朕,所以凡我辽国士民,皆可直言劝谏,对的则择用,不对的亦不怪罪!\"为了发展文化,他下诏颁行《史记》、《汉书》,开科取士,一次就录取进士一百三十八人。同时他为了表示信任大臣,还作《放鹰赋》给大臣们。遗憾的是,他没有把励精图治的精神坚持下去。后来,他疯狂地迷上了上山打猎,而且昏庸好色。

    耶律洪基的所作所为越来越与圣主明君的标准背道而驰,萧观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从当上皇后的那一天起,便发誓要学习唐太宗的妃子徐惠向皇帝直言进谏的美行懿德,倍受冷落的她仍然痴心不改地向耶律洪基进谏,岂不知此时的耶律洪基早已有了新欢,对萧观音的进谏已经是由怒转恨了。

    耶律洪基越来越耽于玩乐,一年有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宫外山林旷野中度过。

    在晨昏之际,苦雨纷落之时,独守空房的萧观音只能以吟词作曲打发寂寥无聊的时光。

    一日,夜深人静,深宫寂寞的萧观音在幽怨企盼中,忽然想起唐玄宗时,杨贵妃与梅妃争宠,梅妃失宠后,遂命宫院精心调制\"回心院\"一诗,期冀玄宗回心转意。精通诗文的萧观音在心灰意冷之余,亦用此曲作为词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回心院》,重现昔日与耶律洪基云雨缠绵的脉脉温情,力图唤起夫君旧情: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块。铺翠被,待君睡。

    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贶。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待君临。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热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热薰炉,待君娱。

    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而耶律洪基白天照旧畋猎无度,晚上则是与邢氏整夜恣意偷欢。他已无心情和时间去体味萧观音诗中苦闷、彷徨而又充满柔情和希望的情感。

    哀婉之余,痴情的萧观音爱心不减,她发挥自己精通音律的特长,自填其词,自制其曲,把《回心院》谱成了如泣如诉、含蓄蕴藉的曲子,用琵琶、古筝等乐器演奏。萧观音幻想有朝一日,希望用曲韵谐婉、复杂高妙的《回心院》,打动薄情寡义的耶律洪基,重新赢得他的专房之宠。

    当时宫中乐队教坊中,一般的伶人都不会演奏萧观音谱写的乐曲。皇后萧观音在郁闷中想起了赵惟一,她的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她哪里想得到,就是她的这个突如其来的念头,不但让她和皇太子耶律浚白白地送了性命,而且还断送了儿子即将到手的皇位。

    赵惟一是宫里乐队教坊中技法高妙的伶官。他长得体态修长,仪表俊美,温文儒雅,犹如玉树临风,精通各种器乐,是教坊中首屈一指的人才。惟独他能把这首幽怨之词演绎得丝丝入扣,荡气回肠。

    萧观音珍爱自制的词曲,见汉人赵惟一理解得如此透彻,演奏得如此精妙,自是万分赏识,当时契丹宫禁十分宽驰,男女界限不严,萧观音遂把赵惟一召进宫中演奏《回心院》。而汉人赵惟一孤身塞外,尽心演奏起来,仿佛置身于乐曲之中,浑然忘我,早已忘了载不动的乡愁。高山流水,曲韵依依,萧观音、赵惟一相处久了,颇有知已之感。

    当时有个宫婢单登,她本是耶律宗元家的奴婢。清宁九年六月,耶律宗元叛乱被平息后,单登被召入宫中侍奉耶律洪基。单登颇有姿色,她幻想以自己侍奉耶律洪基的有利机会,接近并赢得皇帝的欢心,企图与耶律洪基交欢生下一男半女,不但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如果命好的话,还可以当皇后,甚至是皇太后。但是皇后萧观音向耶律洪基谏言说:\"单登是叛臣之家的婢女,怎么能够让她轻易地贴近皇上的身边,一旦她为了旧主,借机刺杀您怎么办?\"

    耶律洪基不相信地说:\"单登只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流之辈,怎么能剌杀朕呢?

    \"食人之禄,各为其主。谁能保证女子中没有像豫让那样的忠于主子的刺客呢?\"萧观音执意将单登从耶律洪基的身边调到外院充当杂役。

    此时的单登看到赵惟一因演奏《回心院》而得到皇后的欢心,内心里的妒火益发炽盛。她又想起自己因为萧观音进谏而被遣到宫廷外院,再也不能到宫里为耶律洪基弹筝了,自己企图为耶律洪基生子的美梦彻底破灭了,妒火进而变成了不可遏止的复仇怒火。

    一次萧观音在木叶山,傍晚召赵惟一进帐弹奏《回心院》,皇后与赵惟一对弹,并饮酒助兴,一直到夜间三更,单登进帐去更换蜡烛时,见萧观音身穿紫金百凤衫,杏黄金缕裙,脸颊羞红,目光迷离,醉态可掬。而此时的赵惟一已经脱去官服,只穿着一件窄袖紫罗衫,单登看在眼里,心下起疑,而萧观音仍然沉浸于音乐给她带来的快乐之中,只有音乐才能将她从烦恼中暂时解脱出来。她完全没有察觉单登的反常表情。

    皇后与伶人共同切磋技艺,本来应当成为当时的乐坛佳话,可惜这种清音高雅的艺人趣事,却被心理阴暗而又心存嫉妒的单登嗅出了肉体的味道。

    单登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达到复仇的目的,简直比登天还难。

    不甘心的单登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之际,她终于想起了当朝的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

    耶律乙辛是五院部人,自幼家贫如洗。耶律乙辛的母亲在怀孕时,夜里梦见与一只羚羊相搏,拔其角尾。早晨找巫师解梦,巫师说:\"这是个吉兆。\"羊\"字去角尾为'王'字,你怀的这个儿子有帝王将相之命。\"不久,生下了耶律乙辛。

    耶律乙辛长大后,身长八尺,相貌堂堂,但他外表和善,内心却狡诈多变,有大奸大佞之风。耶律乙辛在辽兴宗执政时,一开始只是文班小吏,掌管太保印章。后来当朝皇后见他风度浑然,如同很有修养的老成官员,于是向皇帝举荐,由此升迁为护卫太保。耶律洪基即位后,因耶律乙辛是先朝老臣,一有重大朝事,常将他召来帮助计议决断,不久擢升为北院同知,历枢密副使。清宁五年,为南院枢密使,改知北院,封赵王。

    清宁九年,驸马都尉萧胡睹与皇太叔耶律宗元阴谋篡位,但是由于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在朝,德高望重,是他们谋反的主要障碍。所以他们想把耶律仁先调到京外做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洪基征询耶律乙辛意见。耶律乙辛奏曰:\"耶律仁先乃先帝旧臣,不可遽离朝廷。\"耶律洪基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耶律宗元起兵叛乱,因耶律仁先在朝,果断采取了措施,平定了叛乱。耶律洪基想起耶律乙辛昔日的劝谏,加上他在平叛时处乱不惊,拜他为北院枢密使,进封魏王,并赐号\"匡时翊圣竭忠平乱功臣\"。咸雍五年,耶律洪基下诏赐予耶律乙辛遇有四方军旅事务,可以相机行事的特权,耶律乙辛在朝中炙手可热,权倾朝野。

    从此,耶律乙辛的私欲开始膨胀,他想起自己出生前后的异兆,认定自己非久居人下之人,将来一定能当上皇帝。

    而此时的太子耶律浚对耶律乙辛、张孝杰等专权朝堂、惑君乱政的言行早已深恶痛绝。

    耶律浚自幼聪慧好学、知书达理,精于骑射,六岁封梁王。耶律洪基于辽咸雍元年正月,在上京五銮殿召集文武百官,明示立皇太子诏书,册封梁王耶律浚为皇太子,入主东宫。这就确立了耶律浚的储君地位和皇位的继承权。

    不久,耶律浚又兼领北南院枢密事,总领朝政后,修明法度,疏理朝纲,大刀阔斧地提拨颇有才干的定武军节度使赵徽为南府宰相,不断遏制耶律乙辛、张孝杰奸党专权乱政行为,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

    权柄旁移的耶律乙辛不仅感到失落、愤懑,而且还深深怀着新君继位后清算旧帐的忧虑。

    耶律乙辛等人视皇太子耶律浚为眼中钉,肉中刺,早就想将他置于死地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