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一路嚎叫 > 第4章

第4章



                                    

            网友:你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渡过的?

            肖睿:我现在19岁,我觉得最痛苦的事还没来呢,象落榜就是比较痛苦的一件事情,你承受不承受都得过,其实苦着脸过不如笑着脸过。

            网友:你有文学方面的细胞,这是不是和家庭背景有关?

            肖睿:和家庭背景还是有关系的,有很大关系的。我父亲本身是一个作家,他有好多书,我就看这些书。我父亲因为一年四季在外面忙,回来以后找我谈话,灌输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讲一些人文知识。跟我母亲也有很大关系,因为我母亲是一个文艺爱好者,有一段时间,我妈每天晚上朗诵诗。

            网友:你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谁?最喜欢的外国作家是谁?

            肖睿:谈不上最喜欢,莫言、余华、苏童、王小波,我都很喜欢。我最喜欢王小波。还有我父亲的一些小说,我也很喜欢。外国凡是能找到的,就是国外能和社会叫板的小说我都喜欢。

            网友:那些批评少年作家的人是嫉妒你的才华,你怎么看?

            肖睿:这种东西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汪兆骞:我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批评少年作家,本身就没有意义。少年写作是什么?我觉得少年写作就是捍卫自己这个年龄应该具有的自由,应该具有的思想和智慧以及自己说话的权利。当成年人社会不能给他的时候,他们自己起来,用自己的话语表达他们,有什么可以责难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自古以来,英雄出少年,各个领域里出类拔萃的少年很多,为什么写作里面出现出类拔萃的少年不允许呢?对他们说三道四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他们,写作如果是一种兴趣或者爱好的话,你要认真地做,将来怎么对待生活,将来做什么人,我们应该给他们帮助,绝不能批评、责难、讽刺、挖苦,没必要。即使你这样做了,少年作家依然会出现,90年代有,20世纪有,将来30世纪有,少年作家依然还会有的。

            网友:请你谈谈生活经历对你写作有影响吗?

            肖睿:生活经历比什么都重要,你经历过了,写得会更好,就这样。我写的基本上是我的生活经历。

            网友:你自己曾经到摇滚乐的村里去住,那时候家里面很着急吗?他们当时知道你在哪儿吗?

            肖睿:当时家人不知道,比较着急。这个事情一说,比较难堪,特别不好意思。

            网友:听说你一开始写这个小说,有一个想拯救摇滚乐的冲动。

            肖睿:现在觉得自己这个想法比较傻。

            主持人:你是怎么转变的?

            肖睿:我觉得没有人是我的救世主,我也不应该成为别人的救世主,有救世主本身是很荒诞的想法。我们支持摇滚乐就去看他们演出,我们买票看,他们出专辑,我们买来听。首先他们得自己好。

            网友:你平常喜不喜欢旅游、看武侠小说,能不能谈一下自己的爱好?是不是爱好摇滚乐?

            肖睿:也不是,19岁少年所有的坏毛病基本都有,他们有的我也有,然后是更喜欢音乐和写作多一些,还有阅读。其实阅读给我的快感多多少少比写作多一些。

            网友:你的同学觉得你还不够叛逆,你怎么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呢?其实现在的学生没有喜欢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肖睿:其实,我觉得我并不叛逆。任何一个孩子有我这种经历的话,我相信都会做出我这样的选择。包括我还认识很多人,他们做得比我还要极端一些,他们才是真正的叛逆,我并不是真正的叛逆。《一路嚎叫》的叛逆也就是心理的叛逆,现实里我是挺乖的孩子。反正我没有遇到过喜欢中国教育的人,不管大人小孩,这种东西不是我的事情,是教育部的事情。

            网友:在你的自序里我发现这段话,你觉得真正的傻瓜不是狂热的追求者,也不是严肃呆板的老帮子,真正学会配合和妥协也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走极端。其实我看你写的小说已经够极端的了,怎么会作出这个评价的?

            肖睿:我觉得对于普通的人,每天上班、吃饭、睡觉,大家都认为特别极端。真有过这种经历的,我相信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说过我现在是正在和生活和解的状态,不想再走极端了,我希望青春期赶快过去。

            网友:不知道汪老师是如何选拔少年人才的?很多人的作品很难被发掘,您是怎么看的?

            汪兆骞:第一问题,肖睿的《一路嚎叫》不是我发掘的,我是一辈子编成人的书,很少阅读和编辑少年的书,也曾编辑过,但很少。少年作家选拔途径是全方位的,有的是通过作文比赛,比如韩寒;有的人是新闻炒作的,比如说哈佛女孩;有的是在父母的精心的栽培下,比如说蒋方舟,她母亲让她每天写500字,然后让她修改。再有是商品社会,当文坛处于相对沉默,正象有些评论家说的,这是一个没有大师和没有经典的文学时代,在这样沉默的时代,人们的阅读很可能从对成年作家的阅读转向更新鲜的阅读,比如说少年的阅读。我也喜欢读少年的东西,因为在我面前展开了非常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对我这样60岁以上的年龄的人,确实未曾见闻过,我觉得他们给我一个新鲜的领域,这个领域真实不真实我无法判断,我毕竟通过他们的写作,比如肖睿的写作,我看到所谓巨大的能量仓库。我想他们的身体可能趋于成熟,但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灵魂到处流浪,到处寻觅。有人说肖睿这个小说是一种流浪,我觉得不是,是一种精神寻觅,他也要寻找自己的理想乐园,尽管马克思讲过“快乐的家园是失去的家园,幸福的时光是失去的时光”。但是他们毕竟在寻觅,寻觅现实中没有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写作归根到底就是对现实的补偿”。生活中没有的,他通过写作来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这种情况下,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带有一定生活多重元素,非常新鲜,比一般成年人的作家,老气横秋的没有新鲜感的东西,我觉得倒让人更爱阅读。

            网友:您是如何发掘新人的?你在《当代》工作很久,《当代》也有这个责任吗?

            汪兆骞:我们办刊宗旨其中一条就是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发现实际上所做的是非常有限度的,有些年轻的作家,写给你作品,你发现了,觉得这个作品不错,经过你推了几篇文章以后,出现一个作家。比如说王朔,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在《当代》发表的。他初涉文坛,对自己不像现在这样自信。前不久我看他自己写的书说,他就是看《当代》喜欢什么,为了迎合它,所以给了它《空中小姐》。但当时他对文坛不熟悉,稿子拿出去是惴惴不安的,确实需要一个编辑的眼光。我们有一个老编辑,是一个很老资格的编辑,发现他的作品以后,就觉得这个孩子还是很有潜质的。就把七八万字的中篇,几次跟他谈,修改成三万多字。发表以后,对王朔来讲是一个激励,而且他具备的潜质被发掘出来了。然后发了《浮出海面》、《永失我爱》《无人喝采》,后来成为了一个有名的作家。发现作家是一个外在因素,首先要具备作家的素质,被人们发现,才有可能成为作家。即使我们倾注全力也不见得把一个没有写作天赋的人,带到文坛中来,多么有名的编辑也没有这样的力量。所谓发现新人,就是对年轻人的稿件认真阅读,如果发现具有某些潜质,要认真交换意见,跟他交换意见,甚至出面写写一些评论文,推荐他,也是很必要的。

            网友:如果肖睿是你的学生,你会赞同他高考落榜吗?

            汪兆骞:我不赞成,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说过,肖睿是一个文学感觉很好,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少年。对他来讲只是涉猎了文化的一点点,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大学教育,才有可能更多的吸收国内外最优秀的文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逐步开阔,逐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生活阅历的作家恐怕永远不会是一个深刻的作家。刚才我跟肖睿交换过意见,他还是愿意今年潜心阅读,争取考入大学,到一个知识海洋中游弋,汲取作为一个作家文化上的素质。

            网友:肖睿,你写作很愉快吗?会烦吗?我有时候干自己喜欢的事,时间久了也会烦,你怎么看?

            肖睿:我写作的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我觉得,如果真喜欢一件东西,不会多么烦,除了你自己力不能及的时候,我现在还是可以达到我想达到的水平,所以我不烦。

            网友:肖睿,会不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

            肖睿:相当有可能,要不我怎么会想上大学呢?

            网友:现在的理想是作一个作家吗?

            肖睿:是。想做一个好作家。

            网友:喜欢不喜欢看网络文学和网络小说?

            肖睿:网络文学上网的时候看看,不是特别喜欢。

            网友:你怎么看待网络文学?

            肖睿:特别好,所谓文学战争的汪洋大海嘛。有很多没有发言权的人有了发言权,有很多有才气,但是无法施展才气的人,有一个平台来施展,特别好。网络文学还没有达到最好的地步,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网友:你认为什么人可以成为作家?写过几本书,让别人称赞,够不够?

            肖睿:不够。亨利·米勒有一段话特别精彩,作家首先要学会像蝼蚁一样生存,要学会像雄鹰一样观察世界。意思就是说作家要会最卑贱地活着,有最高贵的想法,具备这个素质以后,要想成为作家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