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乱世英魂 > 99、远戍敦煌道(上)

99、远戍敦煌道(上)



                                            、、、、、、、

        99、远戍敦煌道(上)

        “耶无害,你立即带上朕之手谕,秘密前往敦煌玉门关,去接替关西节度使王兆元之职。”

        “那王将军怎么办?”耶无害犹豫道。

        “朕在手谕里已作按排,以后你就是镇西大将军。你最好今晚连夜出京,以免招人耳目。不过你要记住,整个京城只有朕一人知道你还活着。至于以后的事,你就好自为之了。”

        闻听皇上说出此话,耶无害甚是感激,天子为解脱他一身的烦恼,真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此时此刻耶无害却猛然想起一事,寻问道:“皇上,臣有一事,抖胆相问。”

        “说吧!朕不怪你。”

        “敢问皇上,手谕里是否还用着臣的真名?”

        天子闻听此问,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朕必须用你的真名派你前去接任。”

        “皇上,”耶无害随即向前请示道,“臣有一事相求,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讲无妨。”

        “皇上既是要保护臣下,接替文书里何不改用臣的别名?”

        “噢?……”天子恍然一怔,默默地点了点头,道:“你所言即是。朕倒是把这一点忽略了。不过用什么名字,你可否有了?”

        “回皇上,臣曾用过慕容天子之名。”

        “嗯!慕容天水……,好一个名字。朕即刻改换公文,从此不再有耶无害。”

        “谢皇上。”

        是日深夜,一骑飞经咸阳古道,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从此之后,真正的耶无害消失于京城、匿迹于江湖;人们只知道,耶无害已葬于骊山之下,时而有人去他的墓前拜祭这位英雄的侠客。

        初冬十月二十三日,沙州名城,再现敦煌。酒楼之上,琴声歌唱。阳关一曲,《送元二使安西》,反复重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慕容将军,你我同饮此杯。”

        “请!”

        说着,两名戎装的大将举杯一饮而尽。放下酒盏之后,只见那位五十多岁的老将说道:“慕容将军年轻有为,深得皇上器重,令我甚是佩服。如若你不嫌弃,我愿和你结成忘年之交。”

        “王将军看得起下官,千杯不辞。怎会嫌弃你我结成忘年之交?”

        “好!人逢知己千杯少。慕容将军,再干此杯。”

        “五将军请!”

        说完,这两人又是一饮而尽。

        “慕容将军,王某跟你说句心里话,我也很想家。这敦煌城虽小,可它却是这戈壁滩上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的西面有阳关、河仓城、玉门关,乃是丝绸之路的南北关隘。镇守如此重要的边关,是我们作为军人的职责所在。想当初,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镇守三十一年,空老边关,甚是令人悲切。想必慕容将军也是孤行至此,荒漠无亲,我真有些为你担心,担心你能否适应这苦涩的边关生活。”

        “王将军能在此镇守十余年,深尝边疆这苦涩,我何尝不能呢?”

        “嗳!你与我还不一样。”王兆元语重心长地向慕容天水解释道:“我有家眷妻儿在此,十余年来,镇守城关,虽饱经苍桑,但在此总还能享受到中原内地之家的天伦之乐。而你却不同了,独自一人,无妻儿亲眷,寂守边关,不免会有思乡思亲之情啊。”

        “王将军所言乃人之常情。不过我虽然独行至此,可这儿有军有民,我们自然会团结一致,共同守卫中原之西大门。更何况,我在此无妻无子,正所谓‘来去赤条条无牵无挂’,这样才可以一心守卫边疆。至于中原家亲,我远在天涯,无暇顾及,也只有靠兄弟姐妹照应家母了。”

        “好!慕容将军年少有志,赤胆中心,誓守西关。国朝有此忠臣良将,势必西疆可保太平安宁矣。”

        “多谢王将军对下官的信任。来,此杯我祝你一路顺风。”

        “不错,我从此之后,便可以迎春踏青,重回中原故土,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这一杯,我同样也要祝愿你,在这‘春风不度玉关门’的戈壁西滩,你的心中也有绿色的春天。”

        “是的,王将军。羌笛毋需再怨杨柳,我的心中总会有美好的春天。”

        第二日,十月二十四日。

        王兆元将军带着妻儿老少上路了。

        慕容天水等人纵马前来送行,挥泪而别!王兆元怀着一颗思念故土中原的赤心,激情涤荡,踏上回归之路。一路之上,古老的丝绸走廊,传来着风中《骆铃》声——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山迭嶂,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撒下一路驼铃声。

        送战友,雾朦朦,任重道远多艰险,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水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撒下一路驼铃声。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待到乡边,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东方的阳光,已经普照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漠和人们的脸庞上,它仿佛在呼唤,在焕发着新的希望。送行的人和远东而去的人,都在渐渐接近着这希望之光;可他们之间的距离却渐渐地是那么的遥远……

        “慕容将军,我们该回城了。”

        “哦!……”沉思在遥望之中的慕容天水被旁边的一个声音惊醒。他侧目一望,是位金盔铜甲的武将。他心里明白,这位武将正是王将军曾向他介绍起的镇西副使,是这敦煌城关整军有肃、治安有方的优秀干将。从此之后,他将会是自己身边的得力助手,有许多的军机民情他还要向他虚心讨教。

        “宋将军此刻是否也思念中原故土呢?”

        闻听此问,宋将军轻马跟在慕容天水身旁,笑道:“身为朝廷命官,镇守边疆,保家卫国,乃是我等天职。习惯了,总觉得这里很好。我宋克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全是跌打在这西域大漠哪!”

        “宋将军在此必是饱经苍桑、身经百战,有许多事,耶某还要向宋将军请教。”

        “哈哈哈!哪里,哪里。想当年,我从中原进驻此地,也是你这等年纪。没想到,这一晃就是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哪!”

        “那宋将军在中原还有家亲么?”

        “唉!……”宋克金脸上泛起了一丝忧伤,“我从小父母双亡,后靠哥嫂度日。可我在哥嫂家中受尽百般苦涩,哪里还有什么叔嫂、兄弟恩情?所以在我十九岁那年,被发配西域充军,从那再没回乡去见过哥嫂一次。”

        “嗯!宋将军的苦中,我也有同感。只不过,你在年少之时一定是生活困苦,甚是动人心肠。可如今已是今非昔比,你有美满的家庭,而且还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军呢。”

        “说实在的,慕容将军年少老诚,更是少年得志,宋某深感钦佩。”

        “宋将军过讲。其实,真正令人钦佩的,应该是你。你可以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而我呢,已是无家可归的人喽。”

        宋克金闻听慕容天水发出如此感慨,很是惊异,问道:“慕容将军,你此话怎讲?难道你……”

        “噢!不!”慕容天水急忙否认,始才发觉他刚才的言语有些过火。怎么可以那么说呢?他为避开武林仇怨,奉令改名换姓到此接任,中原之内的耶无害已不复存在。这应该说是他无家可归的原因所在。但这位远在天涯的宋将军哪里知道这曾发生在京城的绝密事件?他冷不丁地突发感慨,怎能不令宋克金产生误解?于是,他转而笑着解释道:“我是说我现在还没有成家,还没有找到能伴我一生的红颜知己。所谓‘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所以,我是无家可归的。”

        “噢!哈哈哈……”宋克金忍不住大笑道:“我当是什么事呢?原来慕容将军是在为此担忧。此事好办,包在我宋某身上,明个我就为你挑个绝色佳人奉上。你说咋样?”

        看到宋克金在马鞍上那乐不自禁的样子,弄得慕容天水一阵拘促不安,真是让人见笑了。可他又无法向宋将军说个一青二白,便只好等着宋克金安静下来,认真地说道:“宋将军,你还不太了解我。我可不是那种沉迷于酒色之徒,既然到此边关,保家卫国,造福一方,乃是我等大事。至于儿女私情,倒不是那么重要,以后随缘而定吧。”

        “嗳!慕容将军,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国事是大,私事是小,可也不能过于偏激,两者都应该全全处理得当。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哪位男子不善钟情,又有哪位女不怀春?趁着你还青春年少,何不及早安家立业,以后可全身心地投入国事之中。……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嗬?……”慕容天水被宋克金的一番语激起了兴趣,道:“宋将军也有唐诗么?”

        “我只不过借这句唐诗来劝你,哪来什么爱好?我可是个粗人!”

        “唉!”慕容天水此时却忧叹道:“还劝我做什么?我的私事,也可能是我在执迷不悟。对于以往的儿女私情,我只能说‘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西风误。’不过我还是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

        “嗳!这就对了,慕容将军。想开些,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不是曾有古人说‘七步之内必有芳草’嘛!”

        说来也巧,宋克金话音刚落,只见一群身着绫罗绸缎的女子从他俩身边纵马飞弛(驰)而过。慕容天水只觉得是一片过眼烟云,一晃而逝。然而,宋克金却满面春风地向他笑道:“慕容将军,我说的没错吧?实不相瞒,那为首的一位女子可是大家闺秀,而且是文武双全,要不要我为你从中作合?”

        再说此时的慕容天水,他的心里哪里还放在这上面?只是由于宋克金的好意提及此事,使他的脑海里不断涌现出了诸多旧情往事:石小梅、阮晓峰、程圆圆、陈小(晓)南,她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可一切又是那么的渺茫遥远。他最爱的意中人,可未能与他长久;真心要爱他的人,可他却不能够。这个情字,就这么爱捉弄人,令人神魂颠倒,令人百般无奈,却始终摆脱不了它的纠缠。

        “嗳?慕容将军,你在想什么?”

        “哦!”慕容天水恍然醒悟,道:“没想什么。我们赶快回城吧。”

        说完,慕容天水打马加快了脚步。

        等到两人来到城内,天光正旺,时辰尚早。慕容天水和宋克金并没有立即返回官署,而是走马行在大街小巷,打算巡察一下城内百姓的情况。因为慕容天水心中明白,自从他千里迢迢地从京城赶至敦煌,至今已有一月之久;可今天送走昔日将官王兆元,他还算是第一天正式上任。对于这城里城外的军情民事,他还是一无所知。今日有宋将军在此,何不请做向导,亲自体察民情,日后也好因地制宜,造福于民。基于此情,宋克金欣然答应,领着慕容将军边走边回报这敦煌城的内外情况。

        “宋将军,这城中百姓共有多少?”

        “共有六万八千九百七十户!”

        “六万八千九百七十户!”慕容天水语气沉重,喃喃地说道:“城关之内,我们只有两千军卒,这军民的比例也实在太小了,应该全民皆兵才是。”

        “嗯!慕容将军所言即是。其实,王将军临走前曾郑重嘱咐过下官,要我尽力辅佐将军,其中就讲到加强军队实力这一条。”

        “王将军怎么讲?”慕容天水顿觉眼光发亮。

        “王将军要我建议你,在城中百姓挑选兵卒,抓紧操练兵马,增强军备实力和防御能力,万不可轻心大意。”

        “嗯。我们是应该张贴布告,即刻招兵买马。”

        第二日清晨,十月二十五日,敦煌四门布下招兵告示,平民百姓勇跃报名参军,当日,便扩招了三千子弟。但是,问题又来了。如今扩充兵力,整整翻了一倍半!如何养活起这宠大的五千兵卒呢?于是,慕容天水又召集文臣将校,共商决策。最终决定,军民要团结一心,兵不离农,农不离兵;双方要互相协作,互相补充,日益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于此同时,慕容天水又向天子奏写上书,派人火速送往京师,请求天子援助,扩备军需物资。但是,他心里明白,此去京城,要经过嘉峪关、酒泉、张掖(甘州)、凉州(武威)、兰州、狄道、渭源、陇西、落门川、伏羌县、天水、汧(千)源驿、凤翔府驿、岐山、扶风、武功驿、马嵬驿、兴平、咸阳,如此千里迢迢,万一边城紧急,必是远水不解近渴,难应燃眉之急。之所以如此,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更重要、更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靠本地实力来富民强兵,减轻朝廷负担,为天子解忧。

        为将敦煌兵马训练有素,慕容天水更是以身作责、身先士卒,整日和兵将们同吃同住,以达到和兵将们同甘共苦、齐心守卫边疆国土的决心。

        这一日,已是十一月一日,慕容天水屹立在教兵台上,望着下面这五千名保家卫国的龙虎卫士,又开始了他的军事教导:“军心不稳,一在奸臣,二在娼女,三在弹尽粮绝。所以,军心要稳,军法应严明,男女应划江而治。不可有女人以及奸臣惑乱军心;除此之外,军心要稳,还要兵精粮足,上下齐心,不可有三心二意。至于战争,我向来不赞成(承)。但是,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兵还要养,军还要治,此谓备战。一旦非战不可,就应该以战养兵,以战止战。围而不打,以气势惊扰其心,是谓上策。攻城杀戮,此之谓下策。下策只是武战、力战,即使胜利,却有人心不服;而上策则是心战,是心理战术战策的妙用,其胜利则使人心服口服。所以,宁用上策之战而不用下策之战。但是,这一上战之说也不是一成不变,有时上战、下战交错运用,更能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治军之道,重要严明,军纪威严,赏罚分明。严以竖威,军中不可嬉戏而轻佻。所以,我在此宣布,‘严以竖威,赏罚分明’乃我治军口号。”

        慕容天水此话一出,其下军中顿时千呼万应。“严以竖威,赏罚分明”的军法口号,似如雷霆万钧、直冲宵汉。

        “宋将军!”只见慕容天水向身边的宋克金说道:“治军之道,应加以文武。非但要炼武强身。精通作战技巧,还要使将士熟读兵书战策,通晓天文地理,训练成有勇有谋之士。如此,才能练得立于不败之地的王牌之师。”

        “慕容将军所言即是。我相信由将军你来教导训练,必得精兵强将。”

        “刀不磨就要锈,兵不练势必要落后。所以,在武练之余,我们必须向将士们传授些作战计谋,以弥补我们这些边关将士的不足之处。”

        “将军之意,是要让兵士学习兵书战策?”

        “不错!正是如此。所以我请你明白便把军库之内的兵书战策搜集出库,明日开始对全军进行全方位军事教导。”

        “是!”

        时至第二日,十一月二日,宋克金命士卒将兵书全搬至教兵场,请慕容将军查点。

        此刻,慕容天水眼望长案之上浩如烟海的兵书,心中不禁一阵浮想连(联)翩。想当年,他带着心爱之人阮晓峰进驻骊山华清园,他俩游进藏经阁,同样看到了漫无边际的书海。那里,简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而那时,他俩注重研习了一些房中养生术之类的书籍。而今天,在这里,全是青一色的兵书战策。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应该做些什么呢?天子命他镇守边西大门,他就应该身先士卒,艰(坚)守边关大门,把关西将士训练成有勇有智的王牌之师。为此,必须使全军内修文德、外练武技以及生产制造,才能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入侵。

        弥望着这似如长龙的书山,但他心里知道,此中真正的上乘兵书便是《孙子十三篇》、《孙膑兵法》、《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公问对》、《三十六计》、《诸葛亮将苑》、《长短经》等等。然而,仅此这些,要想将它们向全军将士一一传授,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择优而习,融会贯通,普遍联系,明察各类兵书之间的异同之处,兼收并蓄各家之长而弃其之短,力争精一而无所不精!所谓儒家博大精深,法家审时度势,兵家随机应变,道家老谋深算,纵横家忤合飞钳,阴阳家神秘莫测,名家纵横捭阖,杂家的变化多端,墨家的沉稳刚毅……这无非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必有内在的必须的联系。正所谓九九归一,阴阳互变,万变不离其宗,混元无极也。

        想至此处,慕容天水命人首先将《孙子十三篇》发放给全军将士,力争每人一本。实在不够,便使之两人或是三人一本,以求此次军事思想涌贯三军之头脑。随后,他又命人将《孙膑兵法》、《吴子》、《司马法》、《阴谋》、《管子》、《荀子》等书一一发放给将士,打算先带领全军研习《孙子十三篇》,然后再由他们去触类旁通,互相研习各类兵书。

        眼见长龙一般的书山光然一空,慕容天水手持一本《孙子十三篇》,在长案前徘徊了一下,说道:“据传说,在文明初始就有了‘黄帝兵法’,后来才出现了几位著书练兵的奇才。你象百代宗师的姜太公,武祖兵圣孙武子,旷世奇才鬼谷子,还有被称为千古完人的诸葛亮,这几位英雄人物虽说都不是同时代的智囊人物,但他们都是用兵如神的兵家代表,都是兵家智慧的大宗师,他们各自所总结的军事思想,应该说是大同小异,自有其间的本质联系。要掌握兵家智谋,就必须首先通晓兵书。因为兵书是兵家智慧的结晶,是兵家谋略的载体。兵书贵精不贵多,读兵书也是如此。现在各位将士手里都有一体或是几本兵书,不知你们愿和本将军先研习哪部兵法?”

        慕容天水此话既出,其下全军将士立即高呼响应,连喊“《孙子兵法》、《孙子兵法》。”

        “好!正合本将军之意。”慕容天水微笑道:“要研习《孙子兵法》,首先要了解孙子本人,不知哪位将军能讲讲有关孙子的生平事迹?”

        慕容天水话音刚落,只见偏将李明朝起身应道:“末将愿讲!”

        “嗯!李将军请讲!”

        “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大约与东周春秋时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同时。他出身贵族,为避齐国内乱,流亡到南方的吴国,结识了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着自己著写的兵法进见吴王,得到吴王的赞赏和器重,任为大将。他曾以3万军队打败了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都城郢。从此,吴国强盛起来,‘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自然而然,孙武及其兵法威名远震,世代流传。西汉武帝时的史官司马迁,还专门为孙武作了传记。”

        “不错!李将军讲得很好!为了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孙武,我专门从《史记》中翻阅到‘孙子吴起列传’这一章节。在此,请让我为各位将士诵读一遍。”

        于是,慕容天水又手持《史记》,开始清晰地念道:“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审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比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这是简述记载孙武的故事。但他所著兵法的庐山真面目,我们尚未涉猎。不过,在此我可以略述一下这部《孙子兵法》。孙武作为先秦兵家的鼻祖,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是最早的兵书,共计13篇,6000多字,对世界观、战争观、战略战术、战争规律、治军原则等问题,都有系统精辟的论述。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遭孟德,很欣赏《孙子兵法》,并将它作了整理和注释,在序言中他写道:

        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揖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以妇,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馀有孙膑,是武之后也。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这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行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如下,请各位将士翻开《孙子兵法》,我们共同研习《孙子十三篇》。”

        一、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法,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令,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此篇的著名战例,就是越灭吴之战。这是春秋时期战争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一个典范,它许多方面印证了《孙子兵法始计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越国作为一个较弱小的国家,能战胜实力强大、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越国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革政治,争取了民众的支持。越王勾践在会稽战败后,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同时,勾践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战争,这正顺应了越国人民要求摆脱处于吴国臣属地位的愿望,因而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支持。其次,在战略上,面对强敌,越国能够避其锋芒,制订以退为进、休息养生的长远行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增强国力,为最终战胜强敌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针对吴国君臣的弱点和痞性,采取‘利而诱之’、‘强而避之’、‘亲而离之’等策略,使吴王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穷兵黩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越国在袭击吴国条件成熟时,采取了乘虚捣袭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吴军以致命的毁灭性打击,最终战胜了吴军,取得了灭吴之战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的全部过程中,越国战胜敌国的许多策略都与《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述的军事思想相符合,所以说这是始计篇的著名战例。当然,古今中外,符合始计篇的战例远非这些。有机会,我们还会作以研讨。”

        讲到此处,慕容天水又随手拿起《曹操注孙子》,翻开第一页,说道:“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少机警有权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都尉。东汉末,镇压黄巾起义,壮大了自己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为丞相,后封魏王。公元220年,魏王崩天,其子曹丕建魏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东汉灭亡。曹操一生‘博览群书,特好兵法’,他依靠战争手段取得半壁江山,深知研究军事的重要性。他写了大量的军事著作,‘自作兵书十余万言’,只可惜至今已大多失传,只有《孙子注》被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它是现存《孙子兵法》注释中最早、最好、最有特色的一种。在大约三百多条注释中,曹操充分肯定和阐发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并根据秦汉以来战争的特点与他自己实战经验加以补充和发挥,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在三国鼎立的盛大战场上,曹操一方面‘观兵书战策多矣’,另一方面他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长于选将料敌,善于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这是他以弱胜强,往往置强敌于死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研习《孙子兵法》,应和《曹操注孙子兵法》相辅相承,不可分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领会《孙子兵法》的精髓之所在。下面不请各位将士,听我读一读曹操的孙子注。”

        “曹操说:所谓‘计’,就是要把选用将领、了解敌情、估算作战的区域与用兵的多少以及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易等事项,在出征前就预先谋划好。

        曹公曰:计者,选将、量敌、、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曹公曰:谓下五事,彼我之情。

        曹公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曹公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曹公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也。论在《九地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公曰:将宜五德备也。

        曹公曰:曲制者,部曲蕃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曹公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即胜也。

        曹公曰: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曹公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曹公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曹公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曹公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曹公曰:不能定计,则退而去也。(这就是说,不能决定作战的计策,就应该引退而去。)

        曹公曰:常法之外也。

        曹公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曹公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这是说用兵没有固定的程式,应该采用变化多端、迷惑敌人方法。)

        曹公曰:政治实须备之也。(敌军管理得十分严密,就必须防备它。)

        (强而避之,)曹公曰:避其所长也。(要避开敌军的长处。)
        (怒而挠之,)曹公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曹公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曹公曰:以间离之。(用间谍离间敌人。)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公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曹公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曹公曰:以吾道观之矣。(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观察战争的胜负。)”

        二、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蔽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曹公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作战先预算军费开支,务必要从敌方夺取粮食来充实自己。)

        曹公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凡千乘。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也。一车驾四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馈粮,)曹公曰:越境千里。

        曹公曰:谓赠赏犹在外。

        曹公曰:钝,弊也;屈,尽也。

        曹公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

        曹公曰:籍犹贼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曹公曰:兵甲战具,取于国中,粮食因敌也。

        曹公曰: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曹公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十去其七,所破费也。

        曹公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毂车也。

        曹公曰: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车中也。忌,豆秸也;轩,禾藁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一云,忌音忌,豆也,七十斤为一石。当吾二十,言远费也。

        (故杀敌者,怒也。)曹公曰:威怒以致敌。

        曹公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曹公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十乘,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云,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曹公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曹公曰:不独任也。

        曹公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曹公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揖将自焚也。

        曹公曰:将贤则国安也。

        “作战篇的典型战例是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在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战役。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结果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万城诱敌出城,抓住时机,速战速决,击败夏国主赫连昌,给大夏国以毁灭性打击。攻取了统万城,在此设置万统镇。这场大战,可以说正是运用《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导思想克敌制胜的成功典范。”

        三、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曹公曰:欲攻敌,必先谋。(要进攻敌人,一定要先谋划好。)

        曹公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廓,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曹公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伍百为军。’
        曹公曰:五百人为旅。

        曹公曰:一旅已下至百人也。

        曹公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曹公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曹公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攻击敌人,一开始就谋划好,击败它就容易了。)

        (其次伐交,)曹公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曹公曰:兵形已成也。

        (其下攻城;)曹公曰:敌国以收其外粮,城以攻之,为下政也。

        曹公曰:修,治也;橹,大盾也;贲温者,贲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材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堙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曹公曰: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

        曹公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摧毁敌国,不必长久用兵。)

        曹公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公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信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曹公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曹公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曹公曰:已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少则逃之,)曹公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曹公曰:引兵避之也。(敌强我弱,就主动退却,避开敌人。)

        曹公曰:小不能当大也。

        (辅隙则国必弱。)曹公曰:形见于外也。

        曹公曰:縻,御也。

        曹公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曹公曰:不得其人意也。

        曹公曰:引,夺也。

        曹公曰:君臣同欲。

        曹公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也。

        曹公曰:此上五事也。

        “谋攻篇的战争典范是晋楚城濮之战和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2年发生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二个诸侯大国争霸中原的一次大战。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宋国并不靠近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可是,晋军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二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占中晋军的胜利,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战胜策’的印证,晋军的取胜,不胜在实力,而胜在谋略。晋军在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在于晋国国君、文臣武将能够准确分析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势及利弊,制订出了先胜弱敌、避免过早与楚正面交锋、争取齐、秦二国支持的谋略。随后,在决战之时,晋军敢于先退一步,避开楚军的锋芒锐气,以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此外,晋军‘知己知彼’,能根据敌人的作战部署,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因而获得了此场战争的胜利。

        纵观城濮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不得这样的结论:克敌制胜的上策在于以谋略战胜敌人。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夺取胜利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不战而胜的策略,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另一种是战胜略,即通过交战夺取胜利。《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不战而胜的史例。烛之武之所以能顺利地说服了秦穆公退兵,关键在于抓住了灭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烛之武通过他的分析,让秦国看到了灭郑于秦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同时,烛之武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指出晋国言而有信,谋求霸权,贪得无厌,是不可合作、共事的,从而破坏了秦、晋的联盟。烛之武在论说灭郑之害时,始终从秦国的立场出发,处处为秦设想,以实事为依据,把秦、晋联合灭郑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使得秦穆公撤兵回国。由于郑国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成功地实施了‘伐交’策略,因而取得了使秦、晋两个大诸侯国不战自退的效果,解除了灭国之危。”

        四、军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句话各位要细心领会!)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百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曹公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曹公曰: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管理好自己的军队,来等待敌军出现疏漏。)

        曹公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曹公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者守也,)曹公曰:藏于形也。(曹操说:不可胜守也,守的意思就是隐匿军情。)

        (可胜者攻也。)曹公曰:敌攻己,乃可胜。(敌军进攻我方暴露出弱点破绽时,我们就可以战胜它。)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曹公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曹公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于九地之下;因天时之便者,动于九天之上。

        曹公曰:当见未萌。

        曹公曰:交争胜也。故太公曰:‘争胜于刃之□,非良将也。’

        曹公曰:易见闻也。

        曹公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曹公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曹公曰:察敌有可取,不差忒也。(能够看出敌人的可乘之机,所以不会出意外。)

        曹公曰:有谋与无虑也。

        曹公曰: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曹公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曹公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曹公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曹公曰:称量敌孰愈也。

        (称生胜。)曹公曰: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

        曹公曰:轻不能举重也。

        曹公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此篇的典型战例是秦赵邯郸之战。公元前262年,韩国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秦攻占了韩国的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济源西)、野王(今河南沁阳)地区。韩王非常恐惧,忙派使臣入秦,表示愿意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太守冯亭不愿献地入秦,他为了转移矛盾,减轻秦国对韩国施加的压力,就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贪利受地,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于是出兵攻赵,引发了长平之战。此战最终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国以赵国割地六城予秦而撤军。但是,赵国在秦国撤兵后,又不愿如约割地,因而激怒了秦国,秦国便出兵邯郸,引发了邯郸之战。

        这场战争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继续。在此期间,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失败的惨重教训,改变了军事战略,在强敌面前,力求做到‘先为不可胜。’他们策划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策略。对内,赵国君臣努力缓和内部矛盾,合力同心,治理国家。他们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强国力,抚养孤幼以增加人口,整顿兵甲以增强战斗力,同时,还利用人民对秦军在长平坑杀赵军降卒暴行的愤恨来激励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这样便造就了全国上下奋起抗秦的有利势态;对外,赵国积极展开合纵活动。赵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利用魏国使者来赵谋议合纵的机会,同魏国签定了合纵的盟约;同时以灵邱(今山西灵邱)作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结好楚国;此外,还对韩、燕两国极力拉拢。所有这些活动,促成了反秦联合力量的形成,使得反秦统一战线顺利建立起来。待到战争开始,赵国制订了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敌疲敌的作战方针,使秦军处于劳师远袭,远来疲惫,顿兵攻坚的困难境地。最后,赵平原君赵胜的内弟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椎杀晋鄙、率军救赵,楚相春申君也随后杀到,秦军在内外夹攻的形势下战败于邯郸,秦将王龄率残部逃回汾城,另一部分被联军包围,最后投降赵国。魏楚赵三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秦军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之西),放弃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邯郸之战到此以赵胜秦败落下漫长的历史帷幕。

        纵观邯郸之战,赵能以弱胜强。关键在于他制订了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如缓和国内矛盾,争取人民的支持,即孙子所说的‘修道保法’;同时制订了以守为主,等待外援,攻守结合的战略。在敌军出现了师劳兵疲、顿兵挫锐的情形之下,赵国又能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配合援军的进攻,一举击败秦军,赢得胜利。而秦军的失败,则是秦昭王不了解兵法原则,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冒)然发动战争而造成的恶果。孙子曰:‘胜可知而不可为。’邯郸之战的胜败得失,足以启迪其百年后世的军事家们。孤军深入敌国,以众国为敌,岂有不败之理?”

        五、兵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贵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曹公曰:用兵任势也。(用兵要善于利用‘势’。)

        曹公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曹公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曹公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先出兵正面交战叫正,后出兵从旁奇袭叫奇。)

        曹公曰:以至实击至虚。(用最强的兵力去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可一破千里。)

        曹公曰:正者当敌,奇兵从傍击不备也。(下面抵挡敌兵,奇兵乘敌不备从侧翼奇袭。)

        曹公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曹公曰:发起击敌。(曹操说:节,指的是疾猛地攻击敌人。)

        (故善战者,其势险,)曹公曰:险犹疾也。

        (其节短。)曹公曰:短,近也。

        曹公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曹公曰:旌旗乱也,示敌若乱,又金鼓齐之,车骑转而形圆者,出入有道整齐也。

        曹公曰:皆毁形匿情也。

        曹公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乱也。

        曹公曰:形势所宜。(军队的实力和气势,应该处理恰当。)

        曹公曰:见羸形也。(这是说故意装出软弱的样子,来引诱敌人。)

        曹公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曹公曰:以利动敌也。

        曹公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明也。

        曹公曰:任自然势也。(这是说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兵势篇的著名典范,便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形成之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所,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根据战场势态的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正是明线暗线双管齐下,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首先在于他在谋略上高于袁绍。在袁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来进攻他时,他能够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制订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政策。在具体实施时,也能够抓住要害。这一点可以从曹操选择官渡作主战场上看得出来。曹操一开始就把主力布置在官渡,而不是沿黄河处处设防,这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因此,官渡是袁绍夺取许昌的必争之地。守住了官渡,就能呃其咽喉,使袁不得进,为反攻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曹操的胜利还在于他精通兵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在白马、延津前哨战中,曹操以佯攻示形于敌,调动袁军并分散了他们的兵力;在白马初战告捷领兵撤退时,能有利诱敌,以卒待敌,最后击败了袁军,顺利地退回官渡。在决战中,曹操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与建议,懂得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有灵活地变换战术,正奇并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的道理。因此他积极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态势,在得知袁军将全部粮草聚集在乌巢又疏于防守的信息后,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果断地决定派精兵奇袭乌巢粮库,一举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得袁军弹尽粮绝,军心动摇,为曹军主力部队战胜敌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孙子兵法所说用兵作战‘以正合,以奇胜’的极好印证。从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上,也能从反面印证《孙子兵法兵势》中要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袁绍的失败,败在他不知择人而任势,不懂战术的变换。他只知下面作战,不懂正奇并用;同时又骄傲自负,不能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以至于常常坐失良机,最后将原有的兵力优势丧失贻尽。官渡之战的这些经验教训,历来被兵家所关注,至今仍可以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

        六、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不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胜者,攻其所地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也,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曹公曰:能虚实彼己也。(要透彻了解敌我双方的虚实情况。)

        曹公曰:力有余也。

        曹公曰:诱之以利也。(用小利去引诱敌人。)

        曹公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曹公曰:以事烦之。(用各种方法干扰敌人。)

        (饱能饥之,)曹公曰:绝粮道以饥之。(截断敌人的粮道,使它发生饥荒。)

        (安能动之。)曹公曰: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曹公曰:使敌不得不相往而救之也。

        曹公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出击敌人的薄弱环节,避开敌人设防严密的地区,袭击敌人料想不到的地方。)

        曹公曰:情不泄也。

        曹公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曹公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曹公曰:军不欲烦也。

        曹公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之。我未修垒堑,敌人不以形势之长,就能加之于我者,不敢攻我也。

        曹公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备我也,言少而易击也。

        曹公曰:上所谓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曹公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曹公曰:越人相聚,纷纷无知也。或曰,吴越仇国也。

        曹公曰:角,量也。

        曹公曰:因敌形而立胜。(要根据敌情来制定取胜的策略。)

        曹公曰:不以一形之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因敌形而胜也。

        曹公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曹公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曹公曰:兵无常势,盈缩随敌。(作战没有固定的策略,要随敌情的变化而变化。)

        “虚势篇的典型战例便是齐魏桂陵、马陵之战。这两场战争,发生在战国中期,是齐、魏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由于齐国军事家孙膑将孙子兵法的‘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军事战略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因而一举击败了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使魏国的实力逐渐减弱,最终丧失了霸主地位。

        孙膑原是《孙子兵法》作者、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年轻时他曾和魏国人庞涓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他自知能力不及孙膑,便不怀好意地将孙膑请到魏国。魏惠王对孙膑的欣赏,加重了他对孙膑的嫉妒。庞涓伪造了罪名,私用刑法割断孙的双脚,并在他的脸上刺字涂墨,妄图使他永远不能够出头露面。孙膑忍辱负重在魏多时,直到有一天他听说齐国使者来到魏国,才得以犯人的身份偷偷地见了使者。齐使者了解到孙膑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暗地把他藏在车子里,带回了齐国。不久,孙膑得到齐将军田忌和齐威王的赏识。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破了赵都邯郸。到这个时候,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命令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大军救援赵国。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赞成他这种打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策略。他说:‘要解开乱成一协和的丝线,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而要排解别人打架(驾),自己不能帮助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一样,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扬长避短,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行动困难,有后顾之忧,自然就会解围了。现在魏赵相攻,已经相持一年多,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自己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看你应该统率大军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这样一来,魏军必然回兵自救,我们可以一举而解救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我们打败它。’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率齐军主力向魏国国都大梁进军。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庞涓得知大梁危急的消息,大惊失色。魏军不得以小数兵力控制历尽艰辛刚刚攻下的邯郸,而以主力急忙回救大梁。

        这时,齐军已将地势险要的桂陵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长途跋涉使士卒更加疲惫不堪,而齐军则是占有先机之利,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因此,面对齐军的阻击,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终于惨败而归。

        然而,魏国虽然败于桂陵之战,但魏国仍具有一定的实力。真正使魏国遭到严重削弱的是十年后发生的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求救。就在韩魏两国大战俱疲之际,孙膑再次使出‘围魏救赵’的杀手锏,直逼魏都大梁。在魏国主将率兵追赶齐军的过程中,孙膑利用‘减灶之计’来麻痹敌军,使庞涓误以为齐军逃亡过半,遂当机立断,决定甩下步兵,只统率一部分轻装的精锐部队,快速追击齐军。结果,孙膑在马陵道设下埋伏,大败魏军,迫使庞涓愤恨自杀。

        这场战争,使魏国遭到从未有过的惨败。总观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孙膑都成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所提出的‘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的作战原则,将实力强大的魏军屡次击败。在具体实施这些原则时,齐军善于选择魏赵、魏韩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攻击大梁,迫使魏军不得不回师求援而进入齐国事先预计的战场,使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位。齐军则因‘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而以逸待劳,一举获胜。从桂陵、马陵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孙子的‘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先处战地而待敌’、‘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军事理论由孙膑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运用,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与历史、战争的印证。”

        七、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事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法之法也。

        曹公曰:两军争胜。(曹操说:两军争夺的是制胜权。)

        曹公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为军陈。

        (交而和舍,)曹公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相对为交和。

        (莫难于军争。)曹公曰: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难也。(曹操说:从开始接受命令,到与敌人下面对垒,这中间争夺制胜权是最难的。)

        曹公曰:示以远,速其道理,先敌至也。(曹操说:以远道行军的假象迷惑敌人,暗中却加速奔袭,这样就能先敌到达预定的阵地。)

        曹公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后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曹操说:采用迂回绕道的行动,是以行远的假象迷惑敌人;比敌军晚出发却先到达目的地,是因为将领计算得很准确,预先掌握了变远为近的计谋。)

        曹公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是以危。

        曹公曰:迟不及也。

        曹公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曹公曰:不得休息,罢也。

        曹公曰:百里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曹公曰:蹶犹挫也。

        曹公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曹公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曹公曰:不知敌情谋者,不能结交也。(曹操说:不了解敌人的军情和预谋者,不能结交也,就不能与它结交。)

        曹公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人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曹公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故其疾如风,)曹公曰:击空虚也。(曹操说:这是因为袭击敌人的薄弱之处,所以迅疾如风。)

        (其徐如林,)曹公曰:不见利也。(因为还没有见到好处。)

        (其掠如风,)曹公曰:疾也。

        (不动如山,)曹公曰:守也。(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

        曹公曰:因敌而制胜也。(曹操说:‘掠乡分众’的目的是运用敌国的人力来战胜敌人。)

        (廓地分利,)曹公曰: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曹公曰:量敌而动也。

        曹公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公曰:正正,齐也;堂堂,大也。

        曹公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军争篇的战争典范要数魏、蜀争夺汉中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成都),与战据黄河流域的曹操、战据江南的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公元215年,曹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势力后,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五斗米道’张天师张道陵的孙子。),占据了汉中。汉中地处益州,曹操的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自己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汉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刘备亦不甘心它落于曹操之手中,于是曹操、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生了。

        在汉中之争开始时,刘备在争夺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刘备用‘知迂直之计’,善于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成功地抢占了汉中。迫使曹军退出四川,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巩固了自己在四川的统治权。孙武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提出,用兵作战最困难之处在于争夺制胜的客观条件。从刘备、曹操争夺汉中之战中,也确实证实了孙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交战之初,曹操据汉中,扼守阳平关这一军事要地,打退刘备军队的多次进攻,使得刘备处于长期顿兵坚城要塞之下而毫无进展的被动状态之中;而后来,当刘备抢占了另一更为有利的军事要地定军山时,形势便完全发生了逆转。刘备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受制于人变为制人——能够以逸待劳,调动曹军,使曹军疲于奔命,来回奔走,以至于最后陷入了求战不得,进退两难的境地。争夺制胜权的重要,从曹、刘两军前后所处的决然相反的地位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刘备之所以能变被动为主动,最主要的一点是,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刘备停止了以硬碰硬的作战方法,通过长途迂回,占领了另一军事要地定军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此后,刘备便反客为主,调动曹军并在运动中设伏歼灭了曹军。最后,刘备面对曹操的援军,采取以主力守险不战,以游兵扰其后方的战略,迫使曹军撤出了汉中。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刘备的夺取汉中,是运用孙子‘迂直之计’而取得的。”

        八、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死,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曹公曰:变其正,得其所用也。(曹操说:灵活运用一般的军事法则,就会有很多的作战方法可以使用。)

        曹公曰:无所依也。水毁日圮。

        (衢地交合,)曹公曰:结诸侯也。

        (绝地无留,)曹公曰:无久止也。

        (围地则谋,)曹公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曹公曰:殊死战也。

        (涂有所不由,)曹公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

        (军有所不击,)曹公曰: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城有所不攻,)曹公曰: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地有所不争,)曹公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君命有所不受。)曹公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故曰:不从中御。

        曹公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曹公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曹公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曹公曰:既参于利,则亦计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曹公曰:害,其所恶也。

        (役诸侯者以业,)曹公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趋诸侯者以利。)曹公曰:令自来也。

        曹公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曹公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必死,可虏也;)曹公曰:见利畏怯不进也。

        (忿速,可侮也;)曹公曰:疾急之人,可忿怒而侮致之也。

        (廉洁,可辱也;)曹公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爱民,可烦也。)曹公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则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

        “九变篇的典型战例便是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时期,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兵发动叛乱。这次叛乱的规模相当庞大,发动这场叛乱的主谋和首领是吴王濞。他依仗吴国封土广大,财力富足,蓄谋夺取皇位。汉景帝在获得吴楚等七王发动叛乱的情报后,决定迎击叛军,平息叛乱。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东进,镇压叛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周亚夫在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兵力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梁疲敌的作战计划,即避免过早地与敌正面交锋,暂时舍弃梁国的部分地区,以此消耗敌军的实力;同时以截其粮道为辅助。这一作战计划的实施,使吴楚联军力疲粮尽。这时,周亚夫率军一击而胜,使西汉王朝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从这场战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亚夫对《九变》中提出的作战原则既有灵活运用,又有创新、发挥。在整个战争进程中,他都力争主动制敌,最终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周亚夫正是孙子所说的那种‘通于九变之地利’的杰出军事指挥员。”

        九、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昏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其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敌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阵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瓦,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曹公曰:择便利而行也。(这是曹操对篇名所作的题解,每篇开头都是这样,乃是所在篇目的精髓之所在。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行军篇的真正目的在于选择方便、有利于军队行军、作战的地形行动。)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曹公曰:近水草便利也。(曹操说:这是因为山谷靠近水草,对行军作战有利。)

        (视生处高,)曹公曰:生者,阳也。

        (战隆无登,)曹公曰:无迎高也。(曹操说不要攻占制高点的敌人。)

        (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曹公曰:引敌使渡。

        曹公曰:附,近也。

        曹公曰:水上亦处其高也,水向前,后当依高而处之。

        曹公曰:恐溉我也。

        曹公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中。

        曹公曰:车骑之利也。

        曹公曰:战便也。

        曹公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此四地胜之也。

        曹公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

        曹公曰:恐半涉而水遽涨也。

        曹公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山涧迫狭地形,深数尺、长数丈者为天隙。

        曹公曰:用兵常远六害,今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曹公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蒋者,水草之聚生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者,众草所聚;山林者,众木所居也;翳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设地形也,以下相敌情也。

        曹公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曹公曰:斩伐树木,除道进来,故动。

        (众草多障者,疑也。)曹公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曹公曰:鸟起其上,下有敌兵埋伏。(曹操说,鸟飞起的地方,下面有敌兵埋伏。)

        (兽骇者,覆也。)曹公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曹公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曹公曰:诡,诈也。

        曹公曰:陈兵欲战也。

        曹公曰:士卒疲劳也。

        曹公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曹公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曹公曰:先轻敌,后闻其众,则心恶也。

        曹公曰:备奇伏也。

        曹公曰:权力均;一云,兵非贵益多也。(曹操说,估计敌我兵力相等就可以了。另一种说法认为,兵不是多多益善。)

        曹公曰:未见便也。

        曹公曰:厮养足也。

        曹公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情难用也。

        (故令之以文,文之以武,)曹公曰:文,仁也;武,法也。(曹操说,文是指恩惠;武指的是法令。)

        “《孙子兵法行军篇》的成功运用,要数东、西魏沙苑、渭曲之战。东晋时期,刘裕北伐灭掉南燕、后秦之后,于公元420年6月迫晋恭帝让位,自立为帝,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即南朝宋。刘宋政权占领了中国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则被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所占领,形成南北对立的两个政权。而后,刘宋经历了齐、梁、陈等朝代的更迭;北魏则分裂为东、西魏,后变为北齐、北周。沙苑、渭曲之战即发生在北魏分裂后的东、西魏之间。

        公元534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西魏建都长安,政权为丞相宇文泰把持。东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南),政权为丞相高欢所把持。双方政权为吞并对方,进行多次的战争。发生于公元537年的沙苑、渭曲之战只是其中的一次。在这次战争中,东魏出动二十万大军进攻西魏,西魏军则以七千精骑迎战。由于西魏军统帅宇文泰在处军相敌方面高出东魏高欢一筹,因而西魏军能够以弱胜强,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沙苑、渭曲之战在东、西魏众多次数的交战中算不上是大的战役,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一次战役中探视出东、西魏军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行军作战、处军相敌方面的长短优劣。战斗过程之中,西魏宇文泰在军事部署及‘处军’、‘相敌’方面,均深得兵法要领。孙武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提出,处军的要领在于善于利用地形将军队处置好,地形的选择应于己有利而于敌不利;相敌的要领则在于正确地分析判断敌情,在于善于透过敌军活动的现象看到其本质。沙苑、渭曲之战决战前夕,宇文泰不为东魏大军的兵势所吓倒,还从高欢攻华州不下而屯兵许原的现象中,分析、判断出东魏军人多势众却无战斗力的事实,制订了伏击制敌的计划;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敌情,将敌军引入伏击圈,宇文泰将军队驻扎在许原敌营附近,并派人化装侦察,摸清了敌军的基本情况,最后歼灭敌人于事先布好的伏击圈中,一举击败敌军。东魏军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骄傲轻敌,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的恃众冒然轻进。临战前,高欢及部将明知地形不利,易遭伏击,然主帅决策时听不进正确意见,反依错误建议行事,违背孙子所说的处军、相敌原则,最终导致了失败。”

        十、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奚谷;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娇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曹公曰:欲战,蕃地形以立胜也。(曹操说,要作战,必须勘察地理形势,以创造获胜条件。)

        曹公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曹公曰:宁致人,无致于人。

        曹公曰:隘形者,两山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以出奇也。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曹公曰:地形险隘,尤不可致于人。

        曹公曰:挑战者,延敌也。

        曹公曰:不料力。

        (卒强吏弱,曰驰;)曹公曰:吏不能统,故弛坏。

        (吏强卒弱,曰陷;)曹公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

        曹公曰: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而不厌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

        曹公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

        曹公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

        曹公曰: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曹公曰:胜之半也,未可知也。

        “关于这地形篇,我们可以研讨一下东晋灭南燕之战,看看南朝宋主刘裕是如何运用《孙子兵法》而彻底击败南燕主慕容超。

        东晋与前秦淝水一战,前秦王苻坚大败,溃不成军,苻坚的一世英名尽丧黄泉,不过几年,终被仅分其国。前秦政权为姚苌、姚兴建立的后秦所取代。北方原在前秦控制下的各族上层又建立起几十个割据政权,出现了再度分裂的局面。它们互相争夺,战乱不已。这些割据政权主要有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大夏、西秦、北魏、前凉、南凉、后凉、西凉、北凉、后赵、仇池国、吐谷浑等。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的战乱时期。

        公元396年北魏军南下,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的击。从此,后燕被截为南北两部,也就是南燕和北燕。不久,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宏伟计划。

        南燕言慕容德原是后燕的范阳王,久镇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由于慕容德屡被魏军所困,于公元398年迁往滑台(今河南滑县)建立南燕,又因滑台四面受敌,于次年将都址迁往广固(今山东益都县西北)。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比较强大的政权是北魏,与东晋连壤的是南燕和后秦。南燕国小势单,跻身众国围困之中,屡遭大国欺凌磨难,实可谓是慕容世家代代相传的奇耻大辱与仇恨!但它最终还是厄运难逃。

        东晋在淝水之战后,原收复了保、兖、青、司、豫、梁六州(今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南),但不久因东晋内部争权夺利,这些地方得而复失,为南燕、后秦占领。在不久爆发的孙恩、赵义、桓玄叛乱中,平民出身的刘裕因镇压起义和平息叛乱而官至车骑将军,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刘裕当权之后,政法上排除异己,强化自己势力;经济上减轻征调、徭役、田租,以缓和阶级矛盾而防止农民起义;军事上以恢复中原为口号,训练军队,积极准备北伐战争。

        后来,刘裕发动北伐战争,第一个目标便列为南燕,欲一举歼灭南燕主慕容超,收复失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望。在灭南燕之战中,刘裕准确地判断敌情,慎重选择了北伐路线,利用地形之变灵活地变换战术,取得了北伐的伟大胜利。

        分析刘裕能够取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了解敌人,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地形对于己方的利弊。他正确地分析了南燕政权贪婪、知近利而无远虑的特点,料定目光短浅的慕容超不会凭险固守大岘山,果断地选择了一条捷径直入敌国腹地。刘裕在这次战争中,不仅‘料敌制胜,计险、远近,’而且做到了孙子所说的《孙子兵法》所说的‘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他善于根据敌情制订相应的作战措施,采取灵活的战术、战法来战胜敌人。刘裕根据南燕骑兵善于在平川地形作战,而晋军步兵在平川作战又容易被骑兵冲垮的情况,将车阵这一古老的作战队形与战法运用到作战之中,组成了一个集步兵、骑兵、车兵相结合的阵势,在作战中有效地抑制了燕军之所长。在两军相持时,刘裕及时运用奇兵袭击敌人薄弱的后方,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为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最终结果,刘裕发动的北伐战争消灭了南燕主慕容超。

        反观燕军之所以失败,除了慕容超目光短浅与骄横自负外,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慕容超没有学好《孙子兵法》,不懂得如何利用地形的便利克敌制胜。孙子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说:‘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而待敌’,慕容超违背了孙子所说的这些原则,弃大岘山之险不守,放弃了能有力地阻击敌人进攻的地形而过早与敌军正面决战,结果首战失败,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军队的士气也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导致了最终失败。这一历史教训,很值得我辈及后辈认真总结思考。”
        十一、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也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渭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公曰:欲战之地有九。(曹操说:要作战的地区有九种。)

        曹公曰:此九地之名。

        曹公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曹公曰:士卒皆轻返也。

        曹公曰:可以少胜众,弱胜强。

        曹公曰:道正相交错也。

        曹公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曹公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曹公曰:难返之地。

        曹公曰:少固也。

        曹公曰: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曹公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

        (交地则无绝,)曹公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曹公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曹公曰:畜积粮食也。

        (圮地则行,)曹公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曹公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曹公曰:殊死战也。

        曹公曰:暴之使离,敌之使不奇,动兵而战。

        曹公曰:或问也。

        曹公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曹公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曹公曰: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

        曹公曰:士死安不得也。(曹操说:士兵死战,怎能得不到胜利?)

        曹公曰:在难地心并也。(曹操说,在危难的处境中,士兵能齐心协力。)

        曹公曰:拘,缚也。

        曹公曰:人穷则死战也。(曹操说:人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就会拼死战斗。)

        曹公曰: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

        曹公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

        曹公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曹公曰:皆持必死之计。

        曹公曰: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设方马埋轮,不足恃也。

        曹公曰:强弱一势也。

        曹公曰:齐一貌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曹公曰:谓清净幽深平正。(曹操说,这说的是遇事冷静,思考问题深刻,处理事务公正。)

        曹公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成。

        曹公曰:一其心也。

        曹公曰:险,难也。

        曹公曰:人情见利而进,见害而退。

        曹公曰:使相及属。

        曹公曰: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

        曹公曰:掠彼也。

        曹公曰:疾过去也。

        曹公曰:以一士心也。

        曹公曰:励士也。
        曹公曰:相持御也。

        曹公曰:势有不得已也。

        曹公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曹公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之。

        曹公曰: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曹公曰:霸王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交权者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以威德伸己之私。

        曹公曰:言军法令不应预施悬也。《司马法》曰:‘见敌作誓,瞻功作赏。’此之谓也。

        曹公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曹公曰:勿使知害。

        曹公曰: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曹公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欲去,开而击之。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曹公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曹操说,这是集中兵力奔袭敌人,即使行军千里,也能擒获敌将。)

        曹公曰:是成事巧者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曹公曰:谋定则闭关折符,无得有所沮议,恐惑众士心也。

        曹公曰:诛,治也。

        (敌人阖之,必亟入之。)曹公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曹操说,敌军一有空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

        (先夺其爱,)曹公曰:据利便也。

        (微与之期。)曹公曰:后人发,先人至。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曹公曰:行践规矩无常也。(曹操说,执行计划,不能一成不变。)

        曹公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对于这九地篇,我们可以来参看一下李朔雪夜袭蔡州活捉吴元济之战。公元807年,唐宪宗顺利地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三镇的叛乱,开始向淮西、成德的割据势力讨伐。李朔奇袭蔡州就是唐朝廷军队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势力的战例。

        在这场风雪奇袭战中,李朔针对士兵因屡战屡败而产生的厌战心理,制定了利用险峻的地形,恶劣的天气袭击敌人的策略,以此稳定士兵的情绪,坚定他们殊死作战的决心。最后,他的军队在雪夜攻下了蔡州城,活捉了吴元济。这场战斗的胜利,对于平定淮西、成德的藩镇割据势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李朔奇袭蔡州而取胜的过程可以看出,李朔不仅通晓孙子所说的一些重要的用兵原则,如示弱惑敌、速战速决、避实击虚等等,而且他还善于根据士兵的心理状态,利用地形、气候等作战条件对士兵的心理影响,确保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这就是《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李朔委清楚他所率领的是一支多次战败、士兵受到影响的军队,要想让这支军队有战斗力,就必须将士兵置于恶劣的环境中,那时,‘士兵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而斗。’因此,他选择了风雪严寒之夜,让士兵‘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最后一举成功。李朔的因势利导、因情用兵以及他将兵法原则与地理条件相结合的出色作战指挥,奠定了他在军事战争史上的地位。”

        十二、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三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则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曹公曰: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曹操说:用火攻击敌人,应当选择有利的时机。)

        曹公曰:因奸人。(曹操说,靠敌人内部的人为内应。)

        曹公曰:烟火,烧具也。

        曹公曰:燥者,旱也。

        曹公曰:以兵应之也。

        曹公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曹公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曹公曰:数当然也。(曹操说,自然规律就是这样的。)

        曹公曰:火佐者,取胜明也;水佐者,但可以绝敌道,分敌军,不可以夺敌蓄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曹公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费留也,赏善不逾日也。(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公曰:不得已用兵。

        曹公曰:不得以己之喜怒而用兵。(曹操说,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怒而用兵。)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曹操对上面这句并未作注释。但其中的道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的。”

        慕容天水讲到这,看了看已深深沉浸在《孙子兵法》之中的全军将士,他不由感到了一丝欣慰。于是,他翻了翻即将要结束的《孙子兵法》,说道:“这是《孙子兵法》的第十二篇火攻;第十三篇,也就是它的最后一篇用间,虽然它们篇目排列如此,但在真正的战场上,它们却是因势而变、随机运用的,并不是因它的排列次序而分主次先后。其实,它的每一篇都是身为将帅所同等重视的,各篇之间更有内在的必须的联系,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运用。

        想当年,‘诸葛亮斩马谡’这一战例,不正是马谡断章取义而导致失败么?马谡自诩熟读兵书战策,立下军令状,欲安保街亭。但他只知道‘据高临下’、占领高山扎寨,却被人断绝汲水之道而失街亭,岂不痛哉?

        所以,在残酷的战场上,欲立于不败之地,懂得《孙子兵法》的将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上考虑胜战因素,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运用。

        汉末时期的赤壁之战是火攻篇的典型战例,这是这场大战的主要体现。当然,此中还融含有许多《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比如避实击虚、扬长避短、速战速决、用间等。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分别于公元204年、207年取得了攻取邺城、北征乌桓的胜利,一举歼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司隶、兖、豫、绿、青、冀、幽、并等州,统一了北方。接连而来的胜利,增强了曹操早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开始积极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一统天下。

        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挥师南下。同时,他又派人到西北凉州拉拢马腾及其子马超,分别授以他们卫尉和偏将军之职,以避免南下进军时他们作乱,使其侧后受到威胁。但是,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势,促成了南方两个主要割据势力——东吴孙权与荆州刘备的联合。孙、刘联军精确地分析了曹军的兵力、作战特点及长、短,战场条件等客观情况,找出了曹军不善水战的致命弱点,决定采取以长击短、避强击弱、以火助战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地以火攻击败曹军,促成了三国鼎立形势的形成,同时也为战争历史创造了一个以火攻战胜强敌的典型战例。

        纵观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可见曹操的失败绝非偶然。曹操依仗其兵力优势,在一路进展顺利的情况中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以己之短击敌之长,使自己的优势丧失;在受降的过程中又疏于戒备,面对奇袭惊慌失措,猝不及防,最终导致了失败。而孙刘联军则善于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发现敌军的弱点时,果断实施火攻,一举战胜强敌。在实施火攻过程中,周瑜、刘备完全遵循了《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提出的实施火攻的原则、步骤与方法,即事先准备好火具,选择干燥而有风的天气。放火之后,乘敌混乱之时,以主力配合进攻敌军,做到了‘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赤壁之战的以弱胜强,为《孙子兵法火攻篇》作了成功的历史鉴证。”

        十三、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芽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曹公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曹操说:作战必须使用间谍,用来探知敌人的实情。)

        曹公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曹公曰: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

        曹公曰:不可以事数度也。(曹操说,不能根据事物的某些征兆来妄加推测。)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曹公曰:因人也。(曹操说,要依靠间谍。)

        曹公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曹公曰:舍,居止也。

        曹公曰:伊挚,伊尹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曹公曰:吕牙,太公也。

        “用间的例子,我可以给各位讲讲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后赵王石勒用间胜王浚的战例。但是有一点需要讲明,石勒用间智取拥兵幽州的西晋大臣王浚发生在他自立为赵王之前。

        石勒字世龙,羯族人,其家族世为部落小帅,到石勒这一代,部落小帅已没什么待遇可言,为了生活,他曾给商人、地主做过田客。后被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捉住并送到冀州贩卖到一个叫师欢的地主家里当耕奴。师欢见这个二十几岁的胡人相貌不俗,善于骑射,又勇敢有谋,怕他鼓动其他耕奴造反,就把他放了。随后石勒投奔了晋朝廷养马地——马牧的小头目汲桑,并在荏平县一带组成了‘十八骑’。后来石勒、汲桑参加反晋大军,汲桑被晋军杀死,石勒投奔了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刘渊,他随着势力的扩大,设计杀掉自己的势力对手王弥,合并了他的全部人马。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在其军师张宾的建议下,很快就占据了王浚的军队,并将王浚杀死,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总观石勒吞并王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生间,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枣高作为石勒的内间,巩固了王浚对石勒的信任,使王浚对石勒的归顺更加深信不疑;石勒在王浚使者来访时,制造了一些假象让使者回去报告王浚。由于石勒较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了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了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客观基础条件。从石勒战胜王浚的史实中可见,孙子所说的用间的重要性、要领以及方法,石勒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实践之中,正因如此,石勒才取得了幽州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至此,孙武所撰写的《孙子兵法》、曹操的《孙子注》以及各篇战例都已经讲解完毕,希望各位将士能从中吸取谋略和智慧。因为《孙子兵法》被世人尊誉为‘兵圣’、‘武经’、‘兵学圣典’,为历代兵家所器重。故此,孙武也被誉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他的一部《孙子兵法》虽是军事著作,但它的影响面已完全超出军事范围。无论是政治家、外交家、商家、佛家、道家都推崇敬重《孙子兵法》,使其中的军事谋略思想运用到各个社会角落。

        所以,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孙子兵法》,我在此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