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乱世英魂 > 99、远戍敦煌道(下)

99、远戍敦煌道(下)



                                            、、、、、、、

        99、远戍敦煌道(下)

        敦煌,西域戈壁滩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已是大梁开平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四日。她在阳光的普照之下,无比温和地躺在党河西岸。但是,她却是边陲重镇,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所以此地必须进驻大军,用以维持城关秩序以防外敌侵入。“丝绸之路”,由中原古都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都要经过这敦煌城;但“丝绸之路”便在此地分为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北路出玉门关。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置了敦煌郡。李暠于西凉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凉沮渠蒙逊率众二万,三面起堤,以党水灌城,西凉国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鸣沙山而称敦煌为沙州。

        如今走进敦煌,会看到变幻莫测的仙境。我作为说书讲艺人,给各位讲讲这里的故事,希望你们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莫高窟

        鸣沙山

        玉门关

        公路两边仿佛腾空起了两道海浪,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还可以见到好像是建筑物似的东西在浪里出没。令人骤然醒悟,看见了海市蜃楼!

        嘉峪关到敦煌每天有一趟班车,是中午2:30开出的,路上大约需要五到六个小时才能到达敦煌汽车站。那一天的时间异常紧张,因为假如赶不上这班车的话,就只好租车到敦煌去,而租车的费用是可观的,至少要五六百元。两地之间的出租车司机一鼻孔出气,少于五百大元就诸多胡言乱语,根本没有诚意跟你谈价钱。

        不过我们终于赶上了班车,才上车还没坐稳,车子就开动了。我庆幸我那本中国地图册上居然还有嘉峪关汽车站的电话,提前打电话预订了两个位子,否则我们只好多花几百块冤枉钱去坐出租车赶往敦煌了。

        到敦煌已将近晚上8点,天仍然亮着。他们说,这里大概晚上9点多太阳才落山。我们本来通过旅行卡订了一间酒店,但是价格不便宜,总是不甘心,想着淡季还要这么贵实在太冤枉了。在敦煌汽车站街对面看见一间招待所,于是就拖着皮箱进去跟人家侃价,一路磨下来,以标准间一晚上一百块成交。

        月牙泉边遭遇骆驼礼遇

        第二天早上5点,我们准备好要出发去鸣沙山月牙泉了。

        鸣沙山在敦煌城南约5公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成的,狂风起的时候,沙山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的时候,沙山又发出似管弦丝竹似的声音,因而叫做鸣沙山。人说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二是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会痕迹全无。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为水面看上去酷似一弯新月而被称为月牙泉。田震的那首《月牙泉》唱的就是这个美丽的地方。

        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着河水,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仍然清澈透亮,而且千年不涸,真是让人称奇。不过近年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

        鸣沙山月牙泉是要骑骆驼游玩的,大约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骆驼这种动物表面上看去很温顺善良,而人们也一直对它们抱以这种认识,实际上骆驼是非常倔强的,它要是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一点没商量。不过好在我们这些人一贯友善,不论是骆驼还是马还是狗狗还是猫咪对我们都很好,这点不用担心。

        骑骆驼最惊险的是骆驼起身和蹲下这两个过程,那出其不意的“忽悠”一下,好像坐疯狂过山车似的,失重得厉害。至于骑着骆驼在沙漠里漫步,那就是一种乐趣了,骆驼走动的时候起伏很大,颠簸得非常有节奏,一摇一晃地还很享受。

        膜拜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离敦煌市区大约25公里,素来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存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接近五百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多座,题材大都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民俗风情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五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

        我曾经看过一篇学术文章———《学界的斯坦因屈辱情结》,就是针对古西域的文化遗产和文物的流失进行反思。去过西域的人,没有不知道斯坦因和斯文赫定的,这两个家伙打劫了不计其数的历史文化遗物,虽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们揭开了中国西域历史谜团的一角,世人得以开始进行系统地考古考察活动,但是作为中国人,他们那种可以称之为卑鄙的偷盗欺骗行径让人无法接受。这种对于宝库遗失的惨痛是深刻入骨的,想起来就觉得心里发麻。

        如今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建起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的是部分原洞窟,这样做既保护了洞内文物,也丰富了参观内容,值得一看。

        阳关故址邂逅海市蜃楼

        玉门关故址离敦煌大约有八十多公里,在西北方向的戈壁滩上,与阳关刚好呈相反方向,和敦煌组成一个三角形。古代丝绸之路从敦煌分为南北两路,敦煌是南道与北道丝路的分界点,向北经玉门关进入哈密、吐鲁番等地,向南经阳关进入楼兰、若羌等地。

        玉门关的得名与中国玉石之王和田玉有关,相传“和田玉”经此路输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门关。现存城垣只余下残垣断壁,置身其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不远处的戈壁绿洲,点点羊群如星辰点缀之中,刺目的阳光让人恍然自失。

        阳关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沟。

        现在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了,新修了阳关博物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看到阳关的遗址,与脚腕一样高低的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已散落遍地,只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望遗址生感慨。

        我们在戈壁中间笔直的公路上有缘得见敦煌的又一奇观———海市蜃楼。听说在敦煌到阳关、玉门关的公路上最容易见到波涛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这些景致在晴朗炎热的天气若隐若现,蔚为壮观。

        开始我们并没有注意,也根本不知道能够轻易地见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当时正是正午12:30分,我们的车子坏了,司机正在修车。我冒着酷热走下车,打着太阳伞故作安慰地站在戈壁滩上,心里清楚这样的直晒不论是阳伞还是防晒油都无济于事,但也只好听天由命罢了。

        就在这时,我看见了我从没有看见过的景象。

        公路两边仿佛腾空起了两道海浪,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还可以见到好像是建筑物似的东东在浪里出没。我以为我眼花,使劲摇了摇头,定睛再看,仍然是升腾的几道波澜。我骤然醒悟,我看见了海市蜃楼。

        后来我查询了有关的科学资料,知道海市蜃楼实际上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过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也就是光学幻景。大多数海市蜃楼形成的气象条件取决于气温的反常分布。

        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温度上升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密度大,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候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蜃景。

        出行提示

        交通:敦煌市内没有直达的公共汽车,可以自己包租车前往,费用约150元(可以讲价)。市区内有很多中巴直达莫高窟,票价约2元。

        门票:月牙泉淡季30元,旺季40--50元左右;莫高窟80元(参观内容包括莫高窟有代表性的10个洞窟、藏经洞陈列馆);阳关博物馆40元一个人。

        特别提示:莫高窟内禁止拍照;阴雨天洞窟不开放;参观时最好带手电筒(景区外也可租到);参观时间最好选在清晨(因为有参观人数的限制,而且早上光线较好)。

        好至此,让我们书回正传——

        此时此境,敦煌城在慕容大军的守护下依然井然有序、容颜焕发。三军将士再次列队进入教兵场,准备接受新的兵法演说。

        “各位将士!”只见慕容天水站在帅台之上,向三军将士说道:“前两日我们讲了《孙子兵法》、《孙子注》以及三十六计直至八十四计,使我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战争,了解了作战的原则和技术。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多加学习和锻炼。今日我打算先请宋将军为各位讲讲《吴子兵法》,随后我再为各位讲解《司马兵法》。讲完之后,我们就开始进行体能方面的作战技能训练,还要操练兵法、排兵布阵,以增强我军的作战技巧和应变能力,提高我全军的素质!好!下面就请宋将军开始讲《吴子兵法》。”

        说完,慕容天水向座上的宋克金点头示意,便也回身落座。

        这时,只见宋克金将军手持《吴子》兵法,向全军说道:“这吴起所著的《吴子》一书,堪与《孙子兵法》相媲美,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因而历代军事家、将领和学者一向把它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孙吴兵法”,奉为兵学经典。所以我们极其有必要学习这本兵书。

        然而常言道:‘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故此太史公司马迁有语曰:‘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这是太史公对吴起的评价。

        吴起这人乃是战国前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是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一生才气纵横,智勇双全,一生历经七十六战,竟然全胜八八六十四战,其余十二战都是胜负两平!他曾任鲁将、魏国大将、西河郡守、楚国宛守、令尹等军政要职。

        他初任鲁将时,即率弱国之军抗击强国之敌,巧妙用兵,大败齐军,首建奇功。在魏期间,吴起革新吏治,整顿军务,与诸侯大战,战绩卓著。后来,他到了楚国,辅佐悼王变法,使楚由弱变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评价他“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威震诸侯。悼王死,吴起遂被杀害,实乃是轰轰烈烈的一生、凄惨悲壮的结局,成为历史上又一位壮烈英魂!

        但是,他所著的《吴子》兵法,却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吴子》的内容与记载的有关史料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与吴起的军事思想。《吴子》成书于战国前期,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学说,而且还总结了战国及其以前丰富多彩的实战经验,颇具特色,与《孙子兵法》不分伯仲。

        《吴子》军事思想的内容相当丰富,其核心是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对内要加强和巩固政治统治,对外要积极备战,建立一支精兵劲旅,以利兼并作战。吴起把各种实战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出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作战原则,在今天看来,仍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下面就请全军将士听我讲解《吴子》兵法。”

        图国第一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

        “魏文侯姓姬名斯,战国初期魏国的建立者,新兴封建阶级的改革家。前445~前396年在位,共是在位五十年。他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乐羊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南临潼西南)令,积极奖励耕战,进行政治改革。从此魏国日益富强,称雄诸侯。”

        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

        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为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相传是夏禹时期的一个部落。)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种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战。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成汤姓子,原名履、天乙,卜辞称大乙,高祖乙,又称武汤、商汤,原系夏朝诸侯。乃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桀为夏朝的末代君主。)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周武即周武王,姬姓,名发,原为商朝诸侯,后推翻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建立了周朝。纣即商纣王,帝辛,名受,又称殷纣王,为周武五所灭。)举顺天人,故能然矣。”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吴子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武侯问曰:“原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武侯即是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击,公元前395~前370年在位。”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齐桓即齐桓公,公元前716~前643年活在世上,齐国国君,姓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请各位将士一定记清这个历史人物,他和另外四位国君号称春秋五霸,以后我们会经常提到。)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晋文即晋文公重耳,生年不清,卒于公元前628年,晋国国君,也姓姬,春秋五霸之一。)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秦缪,即秦穆公,生年不清,卒于公元前621年,嬴姓,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60~公元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武侯问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

        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楚庄王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91年,姓竿,名旅,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申公乃楚国申邑大夫,名巫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宋克金讲到这,呷了一口茶水,清了清嗓子,又接着说道:“接下来我完整地把这‘图强第一’通俗地讲解一遍,你们都听清了。”

        吴起穿着儒生的服装,以用兵的谋略进见魏文侯。

        文侯说:“我不喜欢治兵打仗的事情。”

        吴起说:“我从表面现象推测你内心的想法,从过去观察未来,君主为什么讲的和你想的不一致呢?现在君主一年四季派人宰杀兽畜,剥皮制革,涂上红漆,绘上各种颜色,烙上犀牛和大象的图案。冬天穿着它不暖和,夏天穿着它不凉爽。制造的长戟有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用皮革蒙住战车的车门,车轮和车毂包上皮革,看上去不美观,乘坐打猎不轻便。不知道君主将干什么用?如果用来准备进攻或防守,但又不去寻求善于使用它的人,那就好像抱窝的母鸡跟野猫搏斗,喂奶的母狗触犯老虎,虽然有拼斗的决心,但很快就会死亡。从前,承桑部落的君主,只讲文德而废驰了武备,国家因而灭亡。有扈部落的君主,依仗着兵众而好战,国家因而丧失。贤明的君主鉴察到这些,必须对内修好文德,对外加紧战备。所以说,遭到敌军侵犯而不应战,这谈不上义;看见敌军杀害的尸体而哀怜,这算不了仁。”

        于是,魏文侯亲自设宴席,他夫人捧酒,在祖庙里宴请吴起,任命其为大将,主持西河的战备防务。此后,吴起率军与各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获得全胜的六十四次,其余十二次不分胜负。向魏国的四面开辟领土,扩充土地上千里,这些都是吴起的功劳。

        吴起说:“从前治理国家的君主,必定首先教诲百姓而且亲近民众。有四种不和睦的情况:国内意志不统一,不能出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能上阵;临阵行动不一致,不能作战;战斗动作不协调,不能取得胜利。因此,贤明的君主,要使用他的民众,必先搞好团结而后发动战争。他不敢专信自己计谋的正确,必定向祖庙祭告,用龟甲占卜,观察天时,如果吉利而后行动。民众都知道,君主爱护他们的生命,怜惜他们死亡,直到无微不至的程度,再叫他们开赴战场,他就会以前进拼命为光荣,以退却求生为耻辱了。”

        吴起说:“所谓‘道’,是用来探求事物本源的。所谓‘义’,是用来创业立功的。所谓‘谋’,是用来避免祸害得到利益的。所谓‘要’,是用来保全国家基业的。如果行为不符合道,举动不符合义,而又掌握大权,身居显贵,祸患就必然临头。所以,圣人安定天下用道,治理国家要用义,动用民众用礼,抚慰民众用仁。这四种德行,修好它,国家就振兴,废弃它,国家就衰败。因此,成汤讨伐夏桀而夏朝的民众高兴,周武王讨伐殷纣而商朝的民众不反对。就是因为他们的举动顺从天理合乎人心,所以才能这样。”

        吴起说:“凡是管理国家、治理军队,必须用‘礼’教育民众,用‘义’激励民众,使民众懂得羞耻。人们有了羞耻之心,力量强大就可以出战,力量弱小也可以防守。然而,打败敌人容易,保持胜利成果困难。所以说,天下相互争战的国家,取得五次战争胜利的会招致灾祸,取得四次战争胜利的会国力疲弊,取得三次战争胜利的可以称霸,取得两次战争胜利的可以称王,取得一次战争胜利的可以成就帝业。所以,经过多次战争胜利得天下的少,而亡国的多。”

        吴起说:“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一是争名位,二是争利益,三是长期有冤仇,四是发生内乱,五是遭受饥荒。战争的名称又有五种:一是义兵,二是强兵,三是刚兵,四是暴兵,五是逆兵。禁除暴虐挽救危亡的叫义兵,仗着士卒众多侵犯别国的叫强兵,因为忿怨而兴兵的叫刚兵,背弃礼义贪图私利的叫暴兵,国乱民疲兴师动众的叫逆兵。对付这五种战争,各有不同的办法。义兵必须用礼治服它,强兵必须用谦让降服它,刚兵必须用言辞说服它,暴兵必须用诡诈制服它,逆兵必须用权谋慑服它。”

        魏武侯问道:“我愿听听治理军队、估量民力、巩固国家的道理。”

        吴起回答说:“古代贤明的君主,必定谨守君臣间的礼法,讲究上下之间的礼仪,安抚团结官吏和民众,按习俗教育他们,选择和招幕有才能的人,以防备突然事变。从前,齐桓公召募勇士五万人,因而称霸诸侯;晋文公招募四万人作前锋部队,实现了他的志向;秦穆公建立冲锋陷阵的三万人,因而制服邻国。所以,要想使国家强盛的君主,必须估量民众力量。把民众中有胆量、有勇力的人,编为一队;把乐意以决战来显示忠勇的人,编为一队;把能爬高越远、腿脚敏捷能跑路的人,编为一队;把官吏中曾因过失丢官,而又想立功报效的人,编为一队;把曾经丢城失地,而想洗刷耻辱的人,编为一队。这五队,都可成为军队中的精锐。在这三千人,由内出击可以突破敌军的重围,从外进攻可以攻克敌人的城池。”

        武侯问道:“我愿意听听阵势必能稳定,守备必能坚固,作战必能胜利的道理。”

        吴起回答说:“立即看到都可以,哪里只是听一听呢!君主能使有贤德的人担任重要职位,平庸的人处于低下位置,那么阵势就会稳定了。民众安居乐业,亲近敬爱他们的官吏,那么守备坚固了。百姓都拥护自己的君主反对邻国,那么战争就能取得胜利。”

        武侯曾经和群臣商讨国事,大臣们的见解都不如他,退朝以后,他面带喜色。吴起进谏说:“从前楚庄王曾和众臣商讨国事,群臣都不如他,退朝以后却面带忧色。申公问道:‘君王有忧虑,是为什么?’楚庄王说:‘我听说,当今不会没有圣人,国内也不缺少贤能的人,能够得到他们做老师的可以称王,能够得到他们做朋友的可以称霸。如今我没有才能,然而群臣还比不上我,楚国真是危险了。’这是楚庄王所担忧的,而您却感到高兴,我暗自为您担心受怕呀!”武侯听了,有羞愧的神色。

        料敌第二

        武侯谓吴起曰:“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

        起对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今君已戒,祸其远矣。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陈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陈整而不久,燕陈守而不走,三晋陈治而不用。(读到这,宋克金停了一下,接着解释道:‘公元前403年,由晋国分裂成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晋’。这里仅指韩、赵两国。’)

        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击此之道,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乖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入。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燕性悫(读音为却),其民慎,好勇义,寡作谋,故守而不走。击此之道,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则让疑而不惧,谨我车骑必避之路,其将可虏。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击此之道,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此其势也。

        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贵之,是谓军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可以击倍。”

        武侯曰:“善!”

        吴子曰:“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一曰疾风大寒,早兴寐迁,刊木济水,不惮艰难;二曰盛夏炎热,晏兴无间,行驱饥渴,务于取远;三曰师既淹久,粮食无有,百姓怨怒,妖祥数起,上不能止;四曰军资既竭,薪刍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五曰徒众不多,水地不利,人马疾疫,四邻不至;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将薄吏轻,士卒不固,三军数惊,师徒无助,八曰陈而未定,舍而未毕,行坂涉险,半隐半出。诸如此者,击之勿疑。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二曰上爱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四曰陈功居列,任贤使能;五曰师徒之众,兵甲之精;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武侯问曰:“吾欲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察其进以知其止,以定胜负,可得闻乎?”

        起对曰:“敌人之来,荡荡无虑,旌旗烦乱,人马数顾,一可击十,必使无措。诸侯未会,君臣未知,沟垒未成,禁令未施,三军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击倍,百战不殆。”

        武侯问敌可击之道。

        起对曰:“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既食未设备可击,奔走可击,勤劳可击,未得地利可击,失时不从可击,旌旗乱动可击,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半渡可击,险道狭路可击,陈数移动可击,将离士可击,必怖可击。凡若此者,选锐冲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

        这时,只见宋克金接着说道:“《吴子》兵法的料敌第二至此结束,下面我把这一章节通俗地讲一遍它的意思。”

        魏武侯对吴起说:“现在秦国威胁着我国的西面,楚国像衣带一样地横阻在我国的南面,赵国正对着我国的北面,齐国逼近我国的东面,燕国绝断着我国的后面,韩国据守在我国的当面。在六国军队的四而包围下,形势对我国极为不利,我为此担忧,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安定国家的办法,预有戒备最重要。现在您已经起来,大概可以远离战祸了。我请求谈一谈六国各个方面的情况:齐国的军队阵势,兵力部署集中但不坚固;秦国军队的阵势,兵力部署分散但能各自为战;楚国军队的阵势,兵力部署严整但不能持久作战;燕国军队的阵势,兵力部署利于坚守但不善于机动作战;韩国和赵国军队的阵势,兵力部署整齐划一但不实用于战。

        齐国人性格刚强,国家富饶,君臣骄横奢侈,轻视民众,政令松驰,俸禄不均,齐军阵中人心不齐,前阵兵力强,后阵兵力弱,所以齐阵虽然兵力集中但不坚固。攻击齐阵的战法,必须兵分三路,以两路侧击其左、右翼,一路乘势尾击,它的阵势便可以攻破。秦国人性格倔强,国家地形险要,政令严厉,赏罚有信,士卒临战不退让,都有战斗的决心,所以秦阵虽然兵力部署分散但能各自为战。攻击秦阵的战法,必须先以利引诱,使其士卒贪图得利而离开指挥他们的将领,尔后乘其阵势混乱之际,攻击分散的队伍,并设置伏兵,待机袭击,他们的将领也可以擒获。楚国人性情柔弱,国家土地广阔,政令紊乱,民众疲困,所以楚阵兵力部署严整但不能持久作战。攻击楚阵的战法,袭击和扰乱它的驻地,先挫其士气。尔后以小部队突然进攻,迅速撤退,消耗和疲劳它,不必与它对阵交战,楚军就可以打败。燕国人性格朴实,民众谨慎,好勇力重义,军队作战很少运用谋作,所以燕阵虽然兵力部署利于坚守但不善于机动作战。攻击燕阵的战法,与燕军接触后就胁迫它,袭扰一下就迅速远离它,奔袭它的后方,使它的将领疑惑,士卒恐惧,严密防守我车骑机动时所必经的道路,燕军的将领就可以被我俘获。韩国和赵国地处中原,人性温和,国家政令平稳,民众疲困于战争,厌烦打仗,轻视将领,鄙薄爵禄,士卒没有决死拼斗的意志,所以韩阵和赵阵虽然兵力部署整齐划一但不实用于作战。攻击韩阵、赵阵的战法,必须摆开阵势压制它,如其兵力众多前来就抗住它,若其退却就追击它,以此疲劳它的军队。这就是六国的概略形势。

        然而,在魏国的内部,必定有像猛虎那样的勇士,力气大得能把鼎轻松地举起来的,腿脚轻捷跑起来能追赶上战马的,拔敌军旗斩杀敌将的,一定有这样的能干人才。像这样的人,选拔出来分别使用,爱惜和器重他们,这就是全军的命脉。凡是擅长使用各种兵器,身强力壮动作敏捷、立志杀敌的人,必须给他们加官晋级,这样就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还要厚待他们的父母妻儿,激励他们立功受奖,使他们害怕受到惩罚,这些都是能坚守阵势的人,可以与敌军持久作战。能够审慎地料理到这些问题,便可以攻击成倍的敌人。”

        魏武侯说:“你讲得好!”

        吴起说:“通常判断敌情,不必占卜便可以与敌交战的有八种情况:一是敌军在狂风严寒的天气长途行军,昼夜兼程,还要砍木造筏渡河,不顾部队的艰难困苦;二是在盛夏炎热的天气,休息与行动没有节制,驱使部队长途行军,硬要其走很远的路程;三是在敌军长期留驻在外,粮食已经吃完,百姓怨恨和愤慨,怪异的谣言不断发生,将领制止不住的情况下;四是军需物资已经耗尽,柴草饲料已经很少,天气又多阴雨,更没地方去掠夺;五是敌军兵力不多,水土不服,人马患有疫病,四邻的救兵不来;六是长途跋涉已经很晚,士卒疲劳恐惧,又困乏又饥饿,纷纷解甲休息;七是敌军将吏没有威信,军心动摇,三军数次遭到惊恐,又没有援助;八是阵势没有摆好,宿营尚未完毕,爬山越险的,有的荫蔽,有的暴露。凡是遇到像这些情况,都可以向敌人攻击,不要有任何迟疑。

        不必占卜便应避免与敌交战的六种情况:一是敌国土地广大,人民富裕人口众多;二是国君将吏爱护民众和士卒,普遍地施加恩惠;三是赏罚分明,处理及时得当;四是按战功的大小排列爵位,任用有贤德和有才能的人;五是敌军兵力众多,武器装备精良;六是有四周邻国的帮助,有诸侯大国的支援。凡是在这些方面不如敌军,就应避免与它交战,不要有任何犹疑。这就是说,看到可以取胜就发起进攻,知道难以打败敌人就撤退。”

        魏武侯问道:“我想通过观察敌军的外部情况,便能了解它内部的虚实,观察它的行动便可以知道它的企图,以便判定作战的胜负,可有什么方法讲给我听听吗?”

        吴起回答说:“敌军的到来,稀稀拉拉,毫无顾忌,军旗凌乱,人马左顾右盼,对这样的军队可以一击十,必须打它个措手不及。诸侯没有会合,君臣之间不和睦,作战的工事没有修好,军令没有宣布施行,三军闹哄哄,要前进不能前进,想后退又不敢后退,对这样的军队可以半击倍,百战不败。”

        魏武侯问判断敌军必定可以攻击的方法。

        吴起回答说:“用兵必须审察敌军的虚实,尔后攻击它的薄弱要害之处。敌军远来刚到,战斗队形未展开,可以攻击;饭已经吃完,但没有防备,可以攻击;部队慌乱奔走,可以攻击;疲劳过度,可以攻击;敌军所处地形不利,可以攻击;天时不顺,可以攻击;军旗紊乱,可以攻击;经长途行军,后续部队未得休息,可以攻击;敌军阵势频繁移动,可以攻击;将领脱离士卒,可以攻击;军心动摇恐惧,可以攻击。凡是遇到这些情况,就应选派精锐部队发起冲击,尔后再分别派遣后续部队进入战斗,急速攻击,不要迟疑。”

        治兵第三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

        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

        曰:“何谓也?”

        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

        起对曰:“以治为胜。”

        又问曰:“不在众寡?”

        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住,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吴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

        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侯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卒骑,岂有方乎?”

        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魏武侯问道:“部队行军作战的方法首先应该掌握什么呢?”

        吴起回答说:“首先要明确‘四轻’、‘二重’、‘一信’。”

        魏武侯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

        吴起回答说:“四轻就是要选择地形适用于战马驰骋,战马驾驶战车跑得轻快,战车使人操纵轻便,士卒能够英勇作战。熟悉地形的险峻平坦,就可以走平坦的道路上让战马跑得轻快。适时得当地喂养战马,那么战马驾驶战车就跑得轻松。膏油锏铁备足,人操纵战车就轻便。兵器锋利尖锐,甲胄坚实牢固,士卒就便于作战。二重就是前进要有重赏,后退处以重罚。一信就是赏罚严守信用。确实做到这些,就具备了取胜的条件了。”

        魏武侯问道:“军队靠什么取胜呢?”

        吴起回答说:“靠严格治理取胜。”

        魏武侯又问道:“不在兵力的多少吗?”

        吴起回答说:“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不讲信用,鸣金不能收兵,击鼓而不前进,即使有百万大军,又怎么能用于作战呢!所谓治理好军队,要求驻扎时守纪律,行动时很威武,进攻时敌不可抵挡,撤退时敌追赶不上,前进后退有秩序,向左向右听指挥,队伍虽被隔断,但阵势不乱,队形虽被冲散,但能恢复行列。将领与士卒同安乐,共危难,这些士卒能团结一致而不能使他们分离,能用于作战而不会疲惫。这样的军队不论投入到哪里战斗,任何敌人都不能抵挡,这就叫做‘父子之兵’。”

        吴起说:“通常行军的原则,不能违背行进停止的节制,不要忽视饮食的适当,不要使人马疲劳过度。这三条做到了,就能使士卒听从上级的命令。士卒服从上级命令,这是治理好军队的根本。如果行进停止毫无节度,饮食饥渴失宜,人马疲倦而不准解住宿,这样士卒就不会听从上级的命令了。上级的命令既然行不通,用这样的军队驻守就会混乱,用他们去作战就会失败。”

        吴起说:“凡是两军交锋的战场,是流血死亡的地方,抱必死的决心战斗可能有生路,如侥幸贪生倒会战死。善于指挥打仗的将领,就像坐在漏水的船中,躺在着火的房子里面那样当机立断,有智谋的人来不及考虑,猛勇的人来不及发怒,就率军迎敌作战。所以说,将领的犹豫不决是最大的祸害;军队的灾难,往往产生于多疑。”

        吴起说:“将士常常战死于没有打仗的本领,军队往往失败于战法不灵活。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在于教育训练。一个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人。十个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百人。一百个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万人。一万个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三军。战法要训练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阵法要训练圆阵变方阵,跪姿变立姿,前进变停止,向左转向右,向前转向后,分散变集中,集合变解散。各种战斗队形变换都训练后,于是就给士卒授予兵器。这就是将领的任务。”

        吴起说:“教练作战的法令,就是身材矮小的使用矛可戟,个头高大的使用弓和弩,身强力壮的扛大旗,作战勇敢的操金鼓,体质较弱的担负勤杂,有智慧的充当谋士。把同乡同里的人编在一起,使同什同伍的彼此作保。第一次击鼓检查整理兵器,二次击鼓练习阵法,三次击鼓迅速吃饭,四次击鼓急令整装,五次击鼓排好队伍。听到鼓声齐响,然后举令旗指挥军队行动。”

        魏武侯问道:“军队的开进或驻止,难道有什么原则吗?”

        吴起回答说:“不要对着‘天灶’扎营,不要在‘龙头’上驻军。所谓天灶,就是大山的谷口。所谓龙头,就是大山的山顶。军队驻守时必须左用青龙旗,右用白虎旗,前用朱雀旗,后用玄武旗,中军用招摇旗在高处指挥,部队在下面按旗号行动。临战的时候,要观测风从哪个方向来,顺风对我有利就乘势呐喊,攻击敌军,逆风对我不利就坚守阵势,待机破敌。”

        魏武侯问道:“驯养战马,有什么方法吗?”

        吴起回答说:“马匹,必须安置在适宜的处所,适时地给它饮水喂草,节制它的饥饱。冬天要使马厩温暖,夏天要让马棚凉爽。要经常剪刷鬃毛,细心地铲蹄打掌。要训练战马的听觉和视觉,不要使它受惊吓。让战马练习奔驰追逐,熟悉前进停止的动作。人和马要相互熟悉,然后就可以使用于作战。战马的装具,马鞍、笼头、嚼子、缰绳,必须完好坚固。通常马不是饥饿受伤,就是由于过饱受伤。不是受伤在跑完长途之后,就是受伤于开始使用时。如天色已晚路程遥远,人就应该经常下马走一阵,尔后再上马骑一阵。宁可让人受劳累,也不要使马疲乏。经常使战马保持一定的体力,防备敌军袭击我。能够明白这些道理,就能无敌于天下。”

        论将第四

        吴子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克战。约者,法令省而为烦。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故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吴子曰:“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路狭道险,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是谓地机。善于行间谍,轻兵往来,分散其众,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谓事机。车坚管辖,舟利橹楫,士习战陈,马闲驰逐,是谓力机。知此四者,乃可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敌。得之国强,去之国亡。是为良将。”

        吴子曰:“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于声,不可不清。目威于色,不可不明。心威于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虽有其国,必败于敌。故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吴子曰:“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其将愚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可货而赂;轻变无谋,可劳而困。上富而骄,下贫而怨,可离其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士轻其将而有归志,塞易开险,可邀而取。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沈。居军荒泽,草楚幽秽,风飙数至,可焚而灭。停久不移,将士懈怠,其军不备,可潜而袭。”

        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

        起对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若其众欢哗,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吴起说:“文武全才的人,才能担任军队的将领。刚柔相兼的人,才能统军作战。人们在评论将领时,常常只着眼于勇敢。勇敢对于将领来说,只是应该具备的若干条件中的一条罢了。仅凭勇敢的将领,必然会轻率与敌交战,轻率与敌交战,就不会考虑利害得失,这是不行的。所以将领必须慎重的有五个方面:一是‘理’,二是‘备’,三是‘果’,四是‘戒’,五是‘约’。理,就是统率百万大军如同治理兵力很少的小部队一样。备,就是军队一出动如同遇到敌人那样警惕。果,就是临敌作战不考虑个人生死。戒,就是虽然已经打败敌人却如同战斗刚开始那样戒备。约,就是法令简明而不烦琐。接受命令而不推辞,打败敌人后再提出凯归。这都是将领应该遵循的礼法。所以从率师出征的那一天起,就应该下定决心,宁可光荣战死,决不忍辱偷生。”

        吴起说:“率军作战有四个关键问题:一是掌握士气,二是利用地形,三是运用谋略,四是增强战斗力。三军人马众多,上百万大军,掌握士气的盛衰,全在于将领一人,这就是掌握士气的关键。道路险狭,高山要塞,十个人防守,千人过不去,这就是利用地形的关键。善于使用间谍,派遣小部队活动,分散敌人的兵力,使其君臣彼此埋怨,上下互相责难,这就是运用谋略的关键。战车的轮轴坚固,战船的橹桨轻便,士卒熟练阵法,战马熟悉驰逐,这就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把握了这四个关键才能担任将领。然而将领的威严、品德、仁爱、勇敢,必定要足以统率下属隐定部队,威慑敌军,决断难疑。发布命令而属下不敢违犯,所到之处而敌军不敢抵挡。得到这样的将领,国家就强盛,失去这样的将领,国家就衰亡。这就是良将。”

        吴起说:“军鼓铃铎,是通过听觉来号令部队的行动。旌旗麾帜,是通过视觉来号令部队的行动。禁令刑罚,是靠它来统一军心的。听觉统一行动靠声音,所以金鼓之声不可不清晰。视觉统一行动靠颜色,所以旗帜的颜色不可不鲜艳。军心的统一靠刑罚,所以刑罚不可不严厉。这三条不确立,虽然有国家,也必定会被敌人打败。所以说,将领的令旗挥动所向,部队没有不听从行动的;将领的号令所指,部队没有不拼死向前杀敌的。”

        吴起说:“作战中最重要的,必须首先侦知敌将的情况并观察他的才能。根据战场形势采用灵活的权谋,就可以不费多大力量而取胜。敌将愚蠢而轻信于人,可用诈骗手段诱惑他;贪图私利而不顾名誉,可用资财贿赂他;轻易改变主意而无智谋,可以扰乱疲困他。上级富裕而骄奢,下级贫困而怨愤,可以利用矛盾离间他们。将领进退迟疑不决,部队无所适从,可用威势逼跑他们。士卒轻视将领而厌战思归,把大道堵塞,把险路让开,就可以用截击的战法而取胜。敌进路平易,退路困难,就引诱敌人前进而加以歼灭。敌进路艰险,退路平坦,就逼近敌人攻击。敌在低洼潮湿的地方驻扎,无法排除积水,若经常下雨,就可以灌水淹没它。敌在荒芜的湖沼地带驻扎,那里杂草灌木丛生,若经常刮狂风,可用火攻消灭它。敌久驻一地不转移,将士懈怠,部队疏忽戒备,可以偷袭它。”

        魏武侯问道:“两军对阵,不知敌将的情况,我想观察他的才能,有什么办法呢?”

        吴起回答说:“命令一员下级而勇敢的裨将,率轻兵锐卒去试攻,只许败,不准胜,以观察敌军前来的行动,敌军的一举一动,指挥很有条理,向我追击时佯装追不上,看到散于地上的财物假装没看见,像这样的将领,就是智将,不要与他交战。如果敌军之中喧哗嘈杂,军旗纷烦杂乱,士卒自由行动,手中兵器横拿直放,追击时唯恐追不上,见到资财唯恐抢不到,这就是愚将,敌人虽多也可以俘获他。”

        应变第五

        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

        吴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厄。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鸣鼓于厄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

        武侯问曰:“有师甚众,既武且勇;背大险阻,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强弩;退如山移,进如风雨,粮食又多。难与长守,则如之何?”

        起对曰:“大哉问乎!此非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为五军,各军一衢。夫五军五衢,敌人必惑,莫之所加。敌人若坚守以固其兵,急行间谍以观其虑。彼听吾说,解之而去。不听吾说,斩使焚书,分为五战。战胜勿追,不胜疾归。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结其前,一绝其后。两军衔枚,或左或右,而袭其处。五军交至,必有其利。此击强之道也。”

        武侯问曰:“敌近而薄我,欲去无路,我众甚惧,为之奈何?”

        起对曰:“为此之术,若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虽众可服。”

        武侯问曰:“若遇敌于溪谷之间,傍多险阻,彼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勿得从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进弓与弩,且射且虏。审察其政,乱则击之勿疑。”

        武侯问曰:“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此谓俗战,虽众不用。募吾材士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见其兵,敌必坚陈,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之法也。”

        武侯问曰:“吾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此谓水战,无用车骑,且留其傍。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乃可为奇以胜之。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

        武侯问曰:“天久连雨,马陷车止,四面受敌,三军惊骇,为之奈何?”

        起对曰:“凡用车者,阴湿则停,阳燥则起;贵高贱下,驰其强车;若进若止,必从其道。敌人若起,必逐其迹。”

        武侯问曰:“暴寇卒来,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则如之何?”

        起对曰:“暴寇之来,必虑其强,善守勿应。彼将暮去,其装必重,其心必恐,还退务速,必有不属。追而击之,其兵可覆。”

        吴子曰:“凡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宫。御其禄秩,收其器物。军之所至,无刊其木、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其有请降,许而安之。”

        魏武侯问道:“我军战车坚固战马优良,将领勇敢士卒坚强,如果突然遭遇敌人,队伍混乱不成行列,那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道:“通常打仗的方法,白天用旌旗幡麾指挥,夜间用金鼓笳笛指挥。指挥向左部队就向左,指挥向右部队就向右。击鼓部队就前进,鸣金部队就停止。第一次吹笳笛部队就成行列,第二次吹笳笛部队就集合,不听从命令就要惩罚。三军听从指挥,士卒执行命令,这样就没有打不败的强大敌人,没有攻不破的坚固阵势。”

        魏武侯问道:“如果遇到敌众我寡的情况,那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在平坦的地形避开敌人,在险要的地形截击敌人。所以说,以一击十,最好是利用狭隘的地形;以十击百,最好是利用险峻的地形;以千击万,最好是利用险阻的地形。马止派少数士卒突然出现,在狭险的地形上鸣金击鼓,即使敌人众多,也无不惊骇骚动。所以说,使用众多的兵力,务求地形平坦,使用部分兵力,务求地形险要。”

        魏武侯问道:“敌军兵力众多,训练有素,作战勇敢,背靠高大险阻的地形,右依山,左临水,挖有很深的沟壕,筑有很高的壁垒,防守有强大的弩兵,后退稳如山移,前进疾如风雨,粮食储备又充足。很难与它长期相持,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这个问题真大呀!这不能单凭车骑的力量,而是要靠圣贤之人的谋略。如果能够配备战车千辆、骑兵万人,加上相应的步兵,编为五支军队,每军各为一路。五支军队分成五路进发,敌人必然疑惑,应迅速派出使者,试探它的企图。如果它听从我方劝说,我就撤兵退回。如若不听从我方劝说,必会杀我使者,烧掉我送去的书信,那么五军就分五路与敌交战。打胜了不要追击,不胜就迅速撤回。像这样佯装败阵,要行动慎重迅速反击敌人,一支军队从正面牵连它,一支军队截断它的后路。两支军队隐蔽前辈,或者从左侧或者从右侧,袭击它的薄弱环节。五支军队全部到达,必须形成强有力的态势。这就是攻击强敌的战法。”

        魏武侯问道:“敌军临近胁迫我,想撤退没有后路,部队甚为畏惧,这有什么办法呢?”

        吴起回答说:“对付这种情况的战法,如果我众敌寡,就分兵几路合击它。如敌众我寡,就集中兵力攻击它。不断地袭扰它,敌军虽众也能被制服。”

        魏武侯问道:“如果与敌军遭遇在溪涧峡谷之间,两傍地形险峻,而且敌众我寡,应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遇到丘陵、森林、谷地、深山、大泽等不利地形,必须急速通过,不能从容不迫。如果在高山深谷之间,突然与敌遭遇,必须首先击鼓呐喊,乘势攻击敌军,指挥弓、弩手向前推进,一面射箭一面俘虏敌人。观察敌军指挥行动,如果混乱惊恐,就立刻攻击,不要迟疑。”

        魏武侯问道:“左右都是高山,地形十分狭窄,与敌突然遭遇,进攻不敢,撤退又不行,这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这叫做谷战,兵力虽多也用不上。我应挑选精锐士卒与敌对阵,以轻捷善走、使用锋利兵器的士卒为前队,把车分骑兵分别荫蔽在四周,彼此相距数里,不能暴露自己的兵力,敌军必然固守阵势,不敢进也不敢退。我便突然亮出排列整齐的旌旗,整队走出山外安营,敌军必然惧怕。尔后派车兵骑兵向敌挑战,不让它得到休息。这就是谷战的战法。”

        魏武侯问道:“我军在大的湖沼地带与敌遭遇,车轮倾陷,车辕淹没,大水逼近车兵骑兵,没有准备船只,进退两难,这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这叫做水战,不要使用车兵骑兵,暂时把它们留在湖沼的傍边。登上高处四面了望,必定掌握水情。确知水域的宽窄,查清水的深浅,就可以出奇制胜。敌军如果渡水,就乘它渡过一半时再靠近攻击它。”

        魏武侯问道:“天气长期不断下雨,车马被陷不能行动,四面受敌威胁,三军惊慌恐惧,这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通常使用战车作战,阴雨泥泞就停下来,天晴地干就行动;选择高地避开洼地,让强固的战车驰行;或者前进或者停止,必须顺着道路走。敌军战车如果行动,必须追踪它的车辙马迹。”

        魏武侯问道:“凶暴的敌寇突然来袭击,掠夺我的田野,抢劫我的牛羊,那该如何对付呢?”

        吴起回答说:“凶暴的敌寇来袭,必须想到它的来势凶猛,要好好地坚守不与应战。敌人将在天黑撤走,它的装载必然沉重,军心必然恐惧,只想尽快撤走,队伍必定互不统属。这个时候追击它,敌军便可覆灭。”

        吴起说:“通常攻敌围城的原则,就是城邑攻破后,部队分别进驻敌人有宫、府。控制他们有俸禄爵秩的官吏、贵族,没收他们的器皿和财物。军队所到之处,不准砍伐树木、拆毁房屋、抢夺粮食、宰杀牲畜、焚烧储存的财物,向民众表示没有残害之心。他们请求投降的,要予以准许并且安抚他们。”

        励士第六

        武侯问曰:“严刑明赏,足以胜乎?”

        起对曰:“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问曰:“致之奈何?”

        对曰:“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

        于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器。飨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遣使者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

        武侯召吴起而谓曰:“子前日之教行矣。”

        起对曰:“臣闻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

        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虽破军皆无功。”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

        魏武侯问道:“严明刑赏,就能够打胜仗吗?”

        吴起回答说:“严明刑赏的事,我不能详尽说明。即使能够打胜仗,也不能完全依靠它。发布号令而人们乐意听从,出兵打仗而军队乐意作战,两军交战而将士乐意拼死。这三条,才是君主可以依靠的。”

        魏武侯问道:“怎样才能做到这三条呢?”

        吴起回答说:“君主挑选有功的人而宴请他们,对没有立功的人就激励他们。”

        魏武侯便立即在宫廷设宴,分前、中、后三排席位款待将士。立上等功的坐在前排,荤菜席位,并使用贵重的器皿和有整只的牛、羊、猪三牲。立二等功的坐中排,荤菜席位,使用的器皿次一等。没有立战功的坐后排,荤菜席位,没有贵重器皿。宴席结束后武侯就出来,在宫外颁发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儿,也按战功大小而有所差别。对阵亡将士的家庭,每年派使者慰劳和赏赐死者的父母,表明没有忘记他们。

        这个办法实行了三年,秦国出兵,临近西河,魏国的士卒听到这个消息,不等待将吏的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奋起抗敌的有上万人。

        魏武侯召见吴起,并对他说:“你以前的指教,如今已行之有效了。”

        吴起回答说:“我听说人有长短,士气也有盛衰。君主可试派没有立战功的五万人,我请求率领他们去抵抗秦军。如果不能取胜,就会被诸侯耻笑,在天下诸侯中失去权势。譬如,有一个亡命之徒隐伏在旷野里,上千人追捕他,没有一个不瞻前顾后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怕他会突然出来伤害自己。所以一人拼命,能使上千人害怕。现在我用五万人,使每个人都像一个亡命之徒,率领他们征讨敌人,必定使敌人难以抵挡。”

        魏武侯听从了他的意见,并给他加派了战车五百辆、战马三千匹,打败了秦军五十万。这是励士的功效。

        在作战的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各位将士都要跟着我去迎击敌军。不论车兵、骑兵还是步兵,如果车战的不能缴获敌人的战车,骑战的不能擒获敌人的骑兵,步战的不能俘获敌人的步兵,即使打败敌人,都不算立下战功。”所以在作战的那一天,他发布的命令不多,而能威名震撼天下。

        “好!至此我已将《吴子》兵法全部讲解完毕,下面就请慕容将军为我们讲解《司马法》。”

        镇西副使宋克金说完,只见慕容天水微笑着接声说道:“现在时候尚早,在午餐之前,我想我还足以把《司马法》讲解完毕。希望全军将士耐心听讲,从中吸取知识经验,来强化、武装我们的头脑。正如吴子所说,‘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我们的部队就应该这样‘内外’加强训练。接下来,我就开始讲讲《司马法》。”

        于是,慕容天水翻开《司马法》,向全军讲说道:“《司马法》乃是司马穰苴撰写。司马穰苴即田穰苴,因其任大司马而命其兵法名曰《司马法》。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所载,他应当为春秋末期齐国人。齐相晏婴认为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推荐给齐景公任将军。田穰苴治军严整,执法刚正不阿,精于兵法,以战胜晋、燕而名传后世。《司马法》的军事思想内容相当丰富,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其它先秦兵书所不同的是,它是以追述古代军礼或军法及爵赏诛罚的各种规定为主,具有特殊价值,为历代兵家和诸多研究古代礼制的学士所重视。下面就是《司马法》的正文——”

        仁本第一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亲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嵬秋猕,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仁也;又有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等五种刑罚,即指刺面、割鼻、挖去膝盖骨或砍足、阉割去势、斩首等五种刑罚。),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者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悖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遍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然后冢宰征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子正刑。”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材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车服诸侯。同患同利以合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侯。

        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凌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天子之义第二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上贵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事极修,则百官给矣;教极省,则民兴良矣;习惯成,则民体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不及则难隐陷。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

        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

        夏赏于朝,贵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君子惧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

        戎车,夏后氏曰钧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旗,夏后氏玄,首人之势也;殷白,天之义也;周黄,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龙,尚文也。

        师多务威,则民诎,少威则民不胜。上使民不得其义,百姓不得其叙,技用不得其利,牛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谓多威。多威则民诎。上下尊德而任诈慝,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贵用命而贵犯命,不贵善行而贵暴行,陵之有司,此谓少威。少威则民不胜。

        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国力不足。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军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绝人马之力,迟速不过诫命。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上不趋,危事不齿。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大捷大赏,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不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上下分恶若比,让之至矣。

        古者戍军,三军不兴,睹民之芝也;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则恺歌,示喜也。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休也。

        定爵第三

        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陈出新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顺天奉时,阜财因敌,怿众勉若,利地,守隘险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迭战则久,皆战则强。见物与侔,是谓两之。主固勉若,视敌而举。将心,心也;众心,心也。马牛车兵、佚饱,力也。教惟豫,战惟节。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拇也。

        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

        凡战,有天,有财,有善。时日不迁,龟胜微行,是谓有天。众有有,因生美,是谓有财。人习陈利,极物以豫,是谓有善。

        人勉及任,是谓乐人。大军以固,多力以烦,堪物简治,见物应卒,是谓行豫。轻车轻徒,弓矢固御,是谓大军。密静多内力,是谓固陈。因是进退,是谓多力。上暇人教,是谓烦陈。然有以职,是谓堪物。因是辨物,是谓简治。

        称众,因地,因敌令陈;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

        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厌、慑、枝、柱、诎、顿、肆、崩、缓,是谓战患。

        骄骄、慑慑、呤广、虞惧、事悔,是谓毁折。

        大小、坚柔、参伍、众寡,凡两,是谓战权。

        凡战,间远、观迩、因时、因财、贵信、恶疑。作兵义,作事时,使人惠,见敌静,见乱暇,见危难无忘其众。居国惠以信,在军广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国和,在军法,刃上察。居国见好,在军见方,刃上见信。

        凡陈,行惟疏,战惟密,兵惟杂。人教厚,静乃治。威利章,相守义,则人勉。虑多成则人服,时中服厥次治。物既章,目乃明。虑既定,心乃强。进退无疑,见敌无谋,听诛。无谁其名,无变其旗。

        凡事善则长,因古则行。誓作章,人乃强,灭厉祥。灭厉之道,一曰义。被之以信,临之以强,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说,是谓兼用其人。一曰权,成其溢,夺其好,我自其外,使自其内。

        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荣、利、耻、死,是谓四守。容色积威,不过改意,凡此道也。

        唯仁有亲,有仁无信,反贼厥身。

        人人,正正,辞辞,火火。

        凡战之道,既作其气,因发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辞。因惧而戒,因欲而事,蹈敌制地,以职命之,是谓战法。

        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谓之法。

        凡治乱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义,六曰变,七曰尊。

        立不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无淫服。

        凡军,使法在己曰专,与下畏法曰法。军无小听,战无小利,日成,行微曰道。

        凡战,正不符则事专,不服则法,不相信则一。若怠则动之,若疑则变之,若人不信上,则行其不复。自古之政也。

        严位第四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

        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远者视之则不畏,迩者勿视是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筹以轻重。振马噪,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则膝行而宽誓之。起,噪,鼓而进,则以太甚,则勿戮杀。示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职。

        凡三军,卒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日,方其疑惑,可师可服。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危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

        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畏心,惟畏之视。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为之职,惟权视之。

        凡战,以轻行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

        舍谨甲兵,行陈行列,战谨进止。

        凡战,敬则慊,率则服。上烦轻,上暇重。奏鼓轻,舒鼓重。服肤轻,服美重。

        凡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

        上同无获,上专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胜。

        凡人,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凡战之道,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

        凡战,若胜,若否,若无,若人。

        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皆息。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

        凡胜,三军一人,胜。

        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

        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凡尽危。

        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

        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反则。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倦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用众第五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用众进止,用寡进退。众以合寡,则运裹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擅利则释旗迎而返之。敌若众,则相众而爱裹,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

        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历沛历圮,兼舍环龟。

        凡战,设而观其作,视敌而举。待则循而鼓,待众之作。攻则屯而伺之。

        凡战,众寡以观其变,进退以观其固,危而观其惧,静而观其怠,动而观其疑,袭而观其治。击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袭其规,因其不避,阻其图,夺其虑,乘其惧。

        凡从奔勿息,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凡近敌都,必有进路;退,必有反虑。

        凡战,先则弊,后则慑,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慑。

        书亲绝,是谓绝顾之虑。选良次兵,是谓益人之强。弃任节食,是谓开人之意。自古之政也。

        “这是《司马法》的原文,篇幅虽然短小,而且言辞简炼,但其中也有很多令人难以通达其意的语句。所以我很有必要为将士们细致通俗地讲一遍,相信你们听过之后,会对《司马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慕容天水说完,便开始对照《司马法》原文,详细地讲述道——

        仁本第一

        古时候,人们以仁爱为根本,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途径。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那么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手段表现为战争,而不是表现为中和与仁爱。因此,如果杀掉坏人而使好人得到安宁,那么杀人是可以的;如果进攻别国是出于爱护该国民众的目的,那么攻打是可以的;如果用战争来制止战争,那么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所以,仁爱能够为人们所亲近,正义能够为人所悦服,智慧能够为人们所钦仰,勇敢能够为人们所效法,诚实能够为人们所信任。这样,对内就能得到民众的爱戴,从而可以守土卫国;对外就能保持强大的威慑,从而可以战胜敌人。

        用兵的原则是:不要违背农时,不要让民众遭受苦难,这样做是为了爱护自己的民众;不乘敌人国丧时前去进攻,也不趁敌国闹凶灾时起兵征战,这样做是为了爱护敌国的民众;在严寒的冬天和酷热的夏天不兴师出征,这样做是为了爱护敌我双方的民众。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就一定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战就必有危险。古今中外,战争、杀戮、阴谋诡道始终在延续不断。即使天下已经太平,天子也大功凯旋,也仍然要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田猎演习军事。各国诸也要在春天整顿军队,在秋天训练部队,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不忘战备。

        古代作战,追逐败退的敌人不超过百步,追击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为了表明礼让的精神;不过分逼迫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同时哀怜敌方的伤病人员,这是为了表明仁慈的原则;恪守大义而不追逐小利,这是为了表明崇高的正义;等待敌人布阵就绪后再发动攻击,这是为了表明诚信的态度;赦免已经降服的敌人,这是为了表明真正的勇敢;洞察掌握战争的起因和结局,这是为了表明超人的智慧。根据以上六德按时开展综合教育,作为民众行动的规范准则,这是自古以来的为政之道。

        从前的圣王治理天下,能顺应自然的规律,因地制宜,任用民众中德行超群的人担任官职。并确定官职名分,以治理各项事务。分封诸侯,区分其职权爵位的高低给予数额不等的俸禄。这样,诸侯就都心悦诚服,海外的方国也就倾心归附。讼狱息止,兵革不起,这乃是最完美的圣王之治。

        次圣王一等的贤王政治是这样的:贤王制定礼乐法度来管教民众,设置五等刑罚来惩治罪犯,动用军队来讨伐不义。君王亲自巡视诸侯各国领地,访察地方,会合诸侯考核其政治得失。如发现诸侯国君主有违抗命令、破坏纪律、违反道德、逆天行事、嫉功害贤这样的人,便通告于各国诸侯,公布他的罪状,并且上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祈祷于后土四海等地上神灵,申诉请示于宗庙祖先。然后由冢宰向各诸侯国发布征调军队的命令:“某诸侯国暴虐无道,现在决定出兵征讨它。各诸侯国的军队应于某年某月某日抵达某地,随同天子对犯罪的诸侯明正典刑。”然后冢宰又与百官向全军宣布纪律:“大军进入罪犯辖境后,不许砍伐林木,不许擅取牲畜、粮食和器具,见到老幼者要护送回家,不得伤害;即使遇上青壮者,只要他们不进行抵抗,就不以敌人对待。对受伤的敌人,应该给予医药治疗,然后将他们释放回去。”在惩办了罪犯后,贤王和诸侯还要帮助整顿那个国家,选贤举能,册立明君,调整恢复其各级官职。

        王霸都统辖管理诸侯的方法有六种:通过封土裂疆的途径来控制诸侯;依靠政策法令来约束诸侯;凭藉礼义诚信诸侯亲近自己;借助任贤使能而让诸侯悦服自己;重用深谋远虑之人以维系诸侯;依赖强大的军事实力慑服诸侯。总之,要能够与众诸侯共患难同利合为一体;大国亲近小国,小国奉事大国,做到和睦相处。

        会合诸侯颁布以下九条禁令:凡是恃强欺弱以众凌寡的,就限制削弱它;虐杀贤良残害民众的,就用兵讨伐它;对内暴虐对外侵凌的,就坚决废黜它;使田野荒芜民众逃散的,就削贬其国君的爵位;对于那些仗恃险固拒不服从王命的,就出兵讨伐打击它;凡是残杀骨肉至亲的,就坚决地惩罚他;凡是驱逐或弑杀国君的,就严厉地处置他;凡是违抗命令、凌侮王政的,就孤立制裁它;凡是内外yin  luan、行同禽兽的,就彻底诛灭它。

        天子之义第二

        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必须是纯正地取法天地,并垂鉴古代圣王的法度。普通人正确的行为准则,必须敬奉父母的教诲,并遵循君上的规诫和指导。所以,即使世上有贤明的君主,但假如对士民们不先加以教育训练,也是无法加以使用的。

        古代教育民众,必定是先确定制立贵贱上下的伦常规范,以确保贵贱尊卑之间不相侵凌。做到:德和义两者互不逾越,有材技之人不致被埋没,孔勇刚强的人不敢违犯命令。这样,大家就会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了。古时候,朝廷的礼仪法度不用于军队,军队的规章制度也不用于朝廷,所以德和义两者就不会互相逾越了。君主敬重作用不自我夸耀的人,因为不自我标榜的人,正是君主所需的宝贵人才。很显然,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不自我标榜,就表明他本身没有奢求,而没有奢求就肯定不会争名夺利。朝廷大事上如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一定能掌握真实情况;军队事务上如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一定能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这样,有才技的人就不致被埋没了。以服从命令为军人的最高奖赏,以违抗命令为军人的最高惩罚,做到这一点,那么有勇力的人就不敢违犯命令了。在对民众进行了这些教育之后,再慎重地选拔任用他们。如将各项事务都处理得妥善适宜,那么各级官吏也就恪尽职责了。教育内容简明易学,那么民众就会好学不倦,积极向上。习惯一经养成,那么民众就会依照习俗行事。这就是教育上的最佳效果。

        古代作战,追击败溃的敌人不过远,追逐主动退却的敌人不逼近。不过远就不易为敌人所诱骗,不逼近就不易陷入敌人的埋伏。以礼制为规范,军队就能得到巩固;以仁爱为宗旨,就能够战胜敌人。战争取得胜利之后,以民众的教化就可以推行。因此,贤德之君十分重视这种方法。

        虞舜时代在国都中举行誓师,这是想让民众理解支持君主的决定;夏代在军中举行誓师仪式,这是想让部队上下事先在思想上有所准备;殷商时期在军门外举行誓师,这是想让部队事先了解作战意图以便展开行动;周代在两军交锋厮杀前夕举行誓师,这是为了激励士卒的战斗意志。

        夏代的君主依靠仁德匡正天下,未曾使用武力,所以不当时的兵器种类并不复杂;殷商用义夺取天下,开始使用武力;周代凭借武力夺取天下,于是就使用各种各样的兵器。

        夏代在朝廷上行施奖赏,这是为了鼓励好人;商代在集市上行施诛戮,这是为了使坏人畏惧;周代在朝廷上行施奖赏,在集市上行施杀戮,这是为了劝勉好人,惧骇坏人。三王鼓励人们改恶为善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兵器不掺杂使用就没有威力。长兵器是用来掩护短兵器的,而短兵器则是用来逼近格斗抵御的。兵器过长则不便使用,太短了就打击不到敌人。太轻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断;太厚重就不锋利,不锋利就派不上用场。

        兵车,在夏代称作为钧车,注重行驶的平稳;在殷代称作为寅车,注重行动的迅疾;在周代称作为元戎,注重结构的精良。旗帜,夏代用黑色,取其象手持人头那样的威武;殷代用白色,取其象天穹那样的洁白;周代用黄色,取其象大地那样的厚实。徽章,夏代以日月为标志,表示光明;殷代以猛虎为标志,象征威武;周代以蛟龙为标志,体现文采。

        治军上过于威严,士气就会受到压抑;反之,如果缺乏威严,就难以指挥士卒克敌制胜。君主使用兵力不得当,任用官吏不适宜,有技能的人无法发挥其作用,牛、马等物资不能合理加以使用,主管者又盛气凌人强迫人们服从,这就叫做过于威严。过于威严,士气就会受到压抑。君主不敬重有德行的人而信任奸邪之徒,不尊道敬义而任意恃勇逞强,不提倡服从命令的行为而默许违抗命令的做法,不赞许善行而放任残暴行径,这必然导致坏人侵凌主管官吏,这叫做缺乏威严。缺乏威严,那就不能约束和指挥士卒去战胜敌人。

        军队行动,首先注重的是从容不迫,从容不迫,就能保持战斗力旺盛。即使是在战场交锋厮杀之际,也要做到步兵奔跑,兵车不疾驶,追击敌人不逾越行列,这样才不致于扰乱战斗队形。军队的强大和稳固,在于不打乱行列的部署,不用竭人员、马匹的力量,行动的快慢节奏不超出上级的指令要求。

        古代,朝廷的礼仪法度不适用于军队,军队的规章制度也不适用于朝廷。如果把军队的规章制度应用于朝廷,那么民众的礼让风气就会废驰;反之,如果将朝廷的礼仪法度应用于军队,那么部队的士气就会涣散削弱。因此,在朝廷上,要做到谈吐言词文雅、语气温和。在朝廷做事应是恭敬谦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君主不召见就不来,不问话就不发言。入朝晋见时礼节隆重,下朝辞退时礼节简单。而在军队中,则要做到昂首直立;在战阵上,要做到行动果断。穿着铠甲时遇尊贵者毋需跪拜,身乘兵车时见上级不必行礼,在城上值更时用不着小步急走以示恭敬,遇有危险时都可挺身而出而勿需讲究长幼尊卑。所以说,礼和法两者互为表里,文与武如同人的左手右手,不可偏废。

        古代圣明贤德的君主,总是显彰民众的美德,鼓励民众的善行。所以没有败坏道德的事情,也没有不遵守法度的奸民,奖赏用不着推行,惩罚也无需实施。虞舜时代既不用赏也不施罚,而民众却都能乐于为君主所用,这是最高尚的德治。夏代用赏而不行罚,这乃是最美妙的教化。商代仅仅施罚而不用赏,这乃是最强大的威严。周代赏罚一并使用,这说明在当时道德已经走向衰微。行赏不要逾时,这是为了使民众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施罚要就地执行,这是为了让民众立即看到做坏事的害处。大胜之后不颁施奖赏,这样,上下各级就都不会夸耀战功了。如果君主不夸功,就不会骄傲;如果官兵不夸功,也就不会相互攀比。上上下下不矜夸争功,象这样,可谓是谦让到了极致。打了大败仗后不行诛戮,这样,上下各级就都会把过失往自己的身上揽。君主如果认为过失在自己身上,必定痛加悔过,改正错误;下属如果认为过失在自己这边,必定下决心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上上下下象这样勇于承担错误,也称得上是最好的谦让风气了。

        古代对于戍守边防的士兵,〖服役一年后〗三年之内不再征调,这是因为看到了他们的辛苦。上下之间这样的互相体恤和爱护,就是最和睦的表现。打了胜仗后就高奏凯歌,这是表达喜庆之情。结束战争后高筑灵台,慰功民众,这是表示休养生息从此开始。

        这爵第三

        大凡用兵打仗,首先要做到:确定军职爵位,明确赏罚规定,收用各方游士,申明军队教令,征询民众的意见,募求技能出众的人才。反复思考,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分辨是非,推究疑问,积蓄力量,索求巧计,依据民众的意愿来采取行动。

        凡是作战,要做到稳固军心,明辨利害,整治混乱,申明进退原则,服膺正义,激发廉耻之心,简约法令,慎省刑罚。小罪就要加以制止,如果让小罪得逞,那么大罪恶也就会随之而来了。

        要顺应天时,广殖财富,取悦民心,利用地利,重视武器装备的建设,这就是作战所必须考虑的五件事情。顺应天时,就是要巧妙利用天候季节;广殖财富,就是要善于利用敌人的资源财富;取悦人心,就是要顺应大众的意愿;利用地形,就是要占领狭隘险要的地域;重视兵器,就是要在作战中用弓矢御敌,用殳矛守阵,戈戟等兵器配合使用,互为辅助。五种兵器有五种用途:长兵器是用来掩护短兵器的,短兵器则是用来弥补长兵器的不足的。五种兵器轮番使用可以持久,一齐使用就能发挥强大的威力。当发现敌人使用新式兵器时,就要仿效制造,从而同敌人保持力量上的平衡。

        主将既要顺应众人意志,巩固军心;又要观察敌情,随机行事。将军的心是心,士众的心也是心,应该同心协力。马、牛、战车、兵器,休整良好,供应充足,合在一起,就构成军队的战斗力。教育训练重在平时,作战打仗重在指挥。军队中,将军好比是人的躯干,卒恰是人的四肢,伍如同是人的手指,〖彼此间必须协调一致〗。

        大凡指挥作战,讲究的是智谋韬略;近敌格斗,注重的是勇敢顽强;布列阵势,推重的是巧妙灵活。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意图,同时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行动,不要去做违背自己意图的力所不及的事情。对于敌人,则要反其道而行之。

        通常作战,应该具备‘有天’、‘有财’、‘有善’诸项条件。遇上好时机不要错过,占卜到胜利的预兆就要机密行动,这就叫做‘有天’。民众富足,国力充实,这就叫做‘有财’。士卒训练有素,阵形优势明显,武器装备精良并且预有准备,这就叫做‘有善’。

        人人都能够勉力去完成任务,这叫做‘乐人’。军队强大而阵势巩固,兵员充足而训练有素,选拔各类人才来管理各种事务,洞察种种情况以应付突然事变,这叫做预有准备。兵车轻捷,步兵精锐,弓箭足以固守坚御,这就是强大的军队。兵力集中,军心镇定,力量充实,这就是巩固的阵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到进退有序,就叫做富有战斗力。主将从容不迫,士卒操练娴熟,这就是训练有素。各项事务都有专人负责,这就叫做事有所司。在这样的基础上分辨清事务的轻重缓急,这就是简明而实用的管理。

        正确衡量兵力,巧妙利用地形,根据敌情部署阵势,掌握攻、战、守的不同要领,把握进、退、止的时机,注意前后左右的配合和战车步兵间的协同,这些都是临战前应该考虑好的事情。

        对上级不服从,不信任,彼此间不和睦,怠忽职守,猜疑丛生,骄傲自满,畏缩惧敌人,军心涣散,互相拆台,丧失斗志,疲劳困顿,肆意妄为,分崩离析,军纪松弛,所有这一切,都是作战的祸患。

        骄傲自大,畏葸恐惧,士卒呻吟吵闹,部队忧虞自扰,临事不审而事后反悔,这些都是导致军队覆灭的原因。

        制造声势或大或小,采用战法或刚或柔,实行编组或参或伍,投入兵力或多可少,都必须衡量利害得失而适当处置,这就是作战上的权变之道。

        大凡作战,要侦知远方敌情,观察近处的事态。要利用天时,凭藉财力;要崇尚诚信,杜绝猜疑。兴兵要合乎正义,行事要把握时机,用人要施以恩惠。遇见敌人必须镇静,面对混乱必须从容,碰到危难不要忘掉部众,治国要广施恩惠讲究信用,治军既要宽厚又要威严,面临战阵则要果断敏捷。治理国家务求和睦相安,管理部队务求严明法纪,临敌对阵务求明察敌情。治国要能为民众所爱戴,治军要能为士卒所敬重,临阵要能为大家所信赖。

        大凡布阵,行列要疏散,接敌作战时队形要密集,兵器要掺杂配合使用。士卒训练有素,沉着冷静,就能够保持阵形的严整。命令鲜明准确,上下恪守信义,就能使人人奋勉杀敌。谋划屡次取得成功就能使部众信服,人们心悦诚服,事情就可以逐次办妥。旗帜鲜明,部队就能够看得清楚;谋略既已确定,信心就会增强。对那些退退进进行动中冒冒失失,遇上敌人无谋辱师的人,要给予惩罚。不要随意乱用金鼓,不要轻易变换旗帜。

        凡是从事正义事业就能够长久,遵循古法就能够顺利。战斗誓词鲜明有力,士气就会振足旺盛,进而消灭一切敌人。消灭敌人的方法,一是依靠道义,即用诚信感化对手,用武力慑服敌人,造成一统天下的形势,使人们纷纷爱慕追求自己,这叫做争取敌国之人为己所用。二是利用权谋,即设法促成敌人的骄傲自满,夺取敌人的要害,用兵从外部打击它,并促使敌人自掘坟墓,自我毁灭。

        一是广罗人才,二是信奉正义,三是注重宣传,四是讲求技巧,五是善用火攻,六是擅长水战,七是改良兵器,这就是七项军政大事。荣誉、利禄、耻辱、死亡,这是四种约束人们遵纪守法的手段。或是和颜悦色,或是严厉冷酷,两者的目的都不过是为了让人改恶从善。所有这些都是治军的方法。

        只有仁慈爱人,才能使人们亲近拥戴自己。但是假如讲究仁爱而不注重正义,就反而会祸及自身。

        要做到知人任人,正己正人,审以辞令,嫉恶如仇。

        通常的作战原则是:既然已经激励起士气,就要跟着颁布纪律。对待士卒,要和颜悦色;教导士卒,要言辞诚退。要针对其畏惧心理而加以告诫,利用其名利欲望而加以驱使。进入敌境后控制住有利地形,并按照将士的职位给他们分别指派任务。这就是通常的作战方法。

        凡是要求人们执行的规章制度,应当来源于人们的共同要求,同时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来考察它是否名实相副。一经制定,一定要坚决地加以执行。如果应该执行而没有做到,将帅就要率先身体力行。如果一切都做到了,就要让部队牢记住这些准则。经过多次反复执行,就能形成具体制度。凡是符合人们意愿的规章制度,就叫做‘法’。

        大凡整治混乱的方法,一是仁爱,二是信用,三是正直,四是统一,五是道义,六是权变,七是集权。

        确立法制,一是要人人遵守,二是要法度严明,三是要不可动摇,四是要雷厉风行,五是要规定各级制服,六是要用颜色区别不同等级,七是要使百官按规定着装,不得随意混淆。

        治军上,凡是法令出于将帅个人好恶的,称作为专制;主将和部队一样畏法受其约束,才能称做为法。在军队中不能传播小道消息,作战时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制定计划要能够克日成功,行动时要求做到隐蔽莫测,这些都是治军的原则。

        作战中,正常的办法行不通,就要采取专断手段,拒绝服从听命就要绳之以法,互不信任就要统一认识,军心如果懈怠就要加以鼓舞,士卒如果心存疑虑就要设法加以改变,士卒如果不信任上级,要使命令得到坚决贯彻而不轻易改变。所有这一切,都是自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严位第四

        通常作战的原则是,职责要尽可能分明,号令要尽可能森严,行动要尽可能敏捷,士气尽可能沉着,意志尽可能统一。

        通常的作战方式是,要区分人们的德才情况而授予相应的职位,建立各级编制,规定行列次序,调正纵横队列,核查名实是否相符。

        立而进者必俯其身,坐而进者必跪其膝,存有畏惧心理时,队形要密集;遇上危急情况时,要采用坐阵。远处的敌人一经观察清楚,就不致于畏惧;对近处的敌人则当视而不见,以便集中精力进行战斗。士卒在阵中的位置,应按左、右序列排列。屯兵集结时当采用坐阵,从容地下达命令,规定好每个甲士和徒卒的具体位置,并妥善兼顾主力和偏师之间的兵力配置。如果车震马噪,士卒畏惧,也应当使队形合拢密集,采用跪、坐、卧等各种不同的姿势,而做将领的则应该膝行前去温和地告诫士卒。如果需起身投入进攻,就高声呼喊,擂鼓前进;如果要停止行动,就鸣金铎。当衔枚、誓师、就餐时,均宜采用坐阵,必须移动时,则用膝盖挪动。执行诛戮来严禁临阵畏葸,顾盼不前,大声命令士卒冲锋向前。但假如士卒畏惧太严重,那就不要再行施杀戮,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们杀敌求生的方法,促使他们各尽其职,完成任务。

        大凡统辖部队,对小部队下达命令,半天以内就要执行;对个别人下达的禁令,要立即执行,甚至不等吃饭就要落实。要理解自己部属的忧虑和困惑,从而确保部队整治,士卒服从。

        通常作战,依靠实力持久,凭借士气取胜;依靠行阵坚固持久,凭借经受危险取胜。真心求战就稳固,朝气蓬勃就取胜。用盔甲防护自己,用兵器战胜敌人。一般车战稳固取胜在于阵形密集,步战稳固取胜在于采用坐阵。铠甲坚固在于厚重,兵器取胜在于轻锐。

        士卒怀有胜敌的信心,这时就观察敌情是否可打;士卒怀有畏敌的心理,这时就了解他们之所以畏惧的原因。把求胜之心和畏惧心理都考察清楚,通盘考虑各方面的利弊得失,而对战场情势的全面把握,关键在于做将帅的权衡机宜。

        一般作战,用小部队对付敌人小部队会有危险,用大部队对付敌人大部队就难以成功,用小部队去对付敌人大部队就会导致失败,用大部队对付敌人小部队就可以决战。所以说,作战就是双方兵力的对比和较量。

        屯驻时应注意戒备严整,行军时应注意行列整齐,战场交锋应注意进退有节。

        在一般作战中,将帅谨慎恭敬就能让士卒尊重,将帅以身作责就能使士卒服从,将帅急躁烦乱就会行事轻率,将帅雍容沉着就会遇事持重。鼓点急是让士卒轻捷向前,鼓点缓是让士卒徐缓前进。服装粗陋则军容萎靡,服装华丽则军容壮观。

        只要兵车坚固,甲胄兵器精良,那么劣势也就可以转化为优势。

        将领热衷于下属随声附和,就会一事无成;将领热衷于个人专横武断,作战就必然多有伤亡;将领一味地贪生怕死,就会疑虑重重,进退失据;将领仅仅知道死打硬拼,就不能够克敌制胜。

        士卒拚死致命的情况,有出于感恩戴德的,有出于一腔激怒的,有出于受胁被迫的,有出于仗恃正义的,有出于贪图利益的种种。作战的规律是,法令约束士卒不惧怕战死,而道义感化士卒为正义而献身。

        一般作战,无论胜败与否,都取决于是否顺应天时,依从民心。

        作战中,对全军下达的号令,三天之内就要求执行;对百人小部队下达的号令,半天之内就要执行;对个别人下达的禁令,要求其立即加以执行。

        进行战争,最佳的途径是用谋略取胜,而战胜攻取、斩将搴旗则为下策。要掌握全局,抓住细节,通过权衡比较,来决定是用谋略取胜?还是用攻战克敌?这就是驾驭战争的高明艺术。

        作战的胜利,是由于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如同一人的缘故。

        通常的作战鼓点,有指挥旌旗的,有指挥兵车的,有指挥战马的,有指挥步兵的,有指挥兵器使用的,有指挥队形的,有指挥起坐行动的。这七种鼓点都应规定齐全。

        通常作战,兵力强大厚实就不必过于持重迟滞。但即便是兵力雄厚实施进攻时也不要一次性投入全部的力量,力量消耗殆尽将会带来危险。

        一般作战,不是布阵困难,而是让官兵们熟习阵法困难;不是让官兵们熟习阵法困难,而是让他们真正掌握灵活运用阵法的奥秘困难。总而言之,不在于懂得阵法难,而在于实际运用阵法难。

        不同地方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禀赋,秉性气质各州自有其差异,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教化可以造成一定的风俗,习俗也是各州有所不同,而道德的教化则可以改变各地的风俗习惯。

        动用军队作战,打了胜仗要象未曾打胜仗一样,不骄傲不松懈。凡是不讲求兵器锋利,不讲求盔甲坚韧,不讲求战车牢固,不讲求马匹优良,不努力扩充军队的,那就意味着没有掌握用兵的要领。

        凡是作战,打了胜仗就应该同大家分享荣誉。如果还要再次进行战斗,就应该重申有关的赏罚规定。如果作战失利,就要自己主动承担过错。再次作战时,要举行誓师以激励部众,并且做到身先士卒,不重复运用先前的战法。无论胜败都不要违反这个做法,这就是正确的原则。

        对待民众,应当以仁爱解救他们的危难,应当以道义激励他们去参战,应当以智慧判断他们的是非,应当以勇敢统率他们去战斗,应当以诚信使他们团结一致,要用利益勉励他们去奋战,要用功爵鼓舞他们去取胜。因此,思想要合乎仁爱,行为要合乎正义,能够以智慧判断事物的是非,能够以勇气担当大任,能够以诚信长久地赢得民心。谦让和蔼,上下关系因而融洽。把过错归于自己,把贤名让给他人,这样就能使部属心悦诚服,乐于为自己效劳。

        作战的一般原则是,进攻兵力弱小而故作镇静的敌人,避开兵力强大而沉着冷静的敌人。进攻疲惫困顿的敌人,避开休整良好的敌人。进攻畏惧惊恐的敌人,避开已作好戒备的敌人。这是自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用众第五

        大凡作战的规律是,用小部队作战,要注重营阵的巩固;用大部队作战,要讲求整治不乱。兵力寡少利于战术多变出奇制胜,兵力众多利于堂堂正正正面交战。兵力强大要能进能止,稳重如山;兵力弱小要能进能退,出没无常。以优势兵力同劣势之敌交战,就对其实施包围并虚留缺口,同时分兵轮番进行攻击。以劣势兵力对付优势敌人,则要虚张声势迷惑敌军;并用权变诡诈的战法打击敌人。如果敌人已占领有利的地形,就卷起旌旗;佯装败退以诱敌出击,然后再伺机反攻。如果敌人兵力众多,就当察明情况并准备在被围条件下作战。如果敌人兵力寡少但行动谨慎,就先行避开它,为其虚留生路,然后乘隙消灭它。

        用兵打仗,要事先摆好阵势以便观察敌人的反应,并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发现敌人已经作好战斗准备,我们就要按兵勒卒,暂不发起进攻,而等待敌人的下一步行动。如果敌人主动发起进攻,就要集结兵力寻求破敌的机会。

        通常作战,应该用数量不等的兵力去试探敌人,以观察其不同的反应;应用忽进忽退的行动,来观察其阵势是否稳固;通过逼近威胁的手段,观察敌人是否恐惧;通过按兵不动的方式,观察敌人是否懈怠;进行佯动,看敌人是否疑惑;进行袭击,看敌人是否整治。在敌人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发起进击,乘敌人仓猝无备的时候实施进攻,从而使敌人陷于困境。要通过袭击打扰敌人的部署,并利用敌人冒险轻进的错误,粉碎它的企图,制止它的计划,并乘其军心恐惧不稳之际一举加以聚歼。

        凡是追击溃败的敌人,不要松懈停止。敌人如果在途中停逗下来,这时就要考虑它这么做的企图究竟是什么?

        凡是在迫近敌人都邑的时候,一定要预先研究好进军的路线。退却的时候,也一定要事前考虑好后撤的方案。

        一般作战,过早行动会使得军队疲惫,过迟行动会使得军心畏怯,只注意休整会使军队懈怠,总不休整则会导致军队疲困,但一味休整,也会产生怯战心理。

        要禁止亲友之间任何书信往来,这样就能断绝士卒思家恋土的念头。选拔勇敢善战的人材,准备好精良的兵器,这样就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舍弃笨重的装备,少携带粮食,这样就能激发起士卒死战的决心。所有这些,都是自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这些就是《司马法》的通俗解释,希望全军将士悉心理解领会。至此我们的教场说法要暂告一段落,从明日开始,我们要进行技能训练和排兵布阵!把我们所学的兵法应用于现实中去。现在列队回营!”

        慕容天水说完,挥展杏黄令旗,顿见前、后、左、右四军整齐撤出教场。

        “慕容将军!”只见镇西副使宋克金站在慕容天水身左说道:“两日来你我讲说兵法一气呵成,接下来是应该放松一下了!不然,弦绷得太紧,你我会吃不消的。”
        “嗯!”慕容天水和颜悦色,眼望全军将士列队回营,道:“那你说我们应该怎样放松一下?”

        “我带将军去游览一下这敦煌城的名胜古迹之后,我们再对我们的将士进行实战演习。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哈哈哈!宋将军所言正合我意。好!明日你就作向导,我们去周游一番。”

        至于慕容天水如何与宋克金等将士去游山览水暂且不说,咱们再折回头来看看这几个月来中原的战火风云:在耶无害奉旨护送“契丹第一杀手”逃窜之际,前文说到,大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六月,已叛离大梁归附岐王李茂贞的刘知俊再度向岐王请兵,同时派使者请晋人出兵攻打晋、绛二州,送晋王李存勖书曰:“不过旬日,可取两京,复唐社稷。”

        丁未日,六月十三,朔方节度使兼中书令、颍川王韩逊奏请梁帝攻克盐城(指盐州,不是现在的江苏盐城市),斩杀西岐所署刺史李续直。

        梁帝派遣近臣向刘知俊说:“朕待你甚厚,为何反叛?”刘知俊回答道:“臣不背德,但害怕象王重师一样被夷灭九族而已!”梁帝又派使者对他说:“刘捍诬谄王重师暗结汾州、西岐,朕如今后悔已晚,刘捍死不足以搪塞责任!”至此,刘知俊不再回复。庚戌,十六日,梁帝下诏削去刘知俊官爵,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为西路行营招讨使,率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刘寻等前往讨伐。辛亥,十七日,梁帝从京城洛阳出发。

        刘寻至潼关东,俘获刘知俊伏路兵蔺如海等三十人,放他们当前导。刘知俊之弟刘知浣迷失道路,盘旋数日,来到潼关城下,关吏让他们进了城内。蔺如海等人相继来到,关吏不知他们已被擒获,也开门让他们进城。刘寻兵马乘开门之机长驱直入,夺取了潼关,并且追到刘知浣,将他擒获。

        癸丑,十九日,梁帝到达陕州。

        丹州马军都头王行思等作乱,刺史宋知海逃归。

        梁帝派刘知俊之侄刘嗣业持诏去同州招降刘知俊,刘知俊打算轻骑前往谢罪,其弟知道后制止了他。杨师厚等兵来到华州,刘知俊部将聂赏打开城门归降。刘知俊闻听潼关失守,官兵相继来到,苍黄失计,于乙卯二十一日夜,领着全家逃奔西岐。杨师厚兵至长安,岐兵已占据城池。杨师厚便用奇兵从南山急攻,而从西城门杀入夺取了长安。庚申二十六日,梁帝以刘寻为佑国留后。岐王非常厚待刘知俊刘大侠,加封他为中书令。由于地域狭小,没法赐予他藩镇,只是厚给他俸禄而已。

        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派遣使者上书告捷,并且说“俟沧德事毕,陛下扫平并寇”。于此同时,他又给晋王李存勖送去书信,说想与他一起共同破伪梁皇帝朱温。由此可见,刘守光真乃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典范。

        抚州刺史危全讽自称镇南节度使,帅抚、信、袁、吉四州之兵号称十万攻打洪州。淮南守兵才千把人,将吏们都很恐惧,节度使刘密遣使向广陵(扬州)告急,而他却天天召集幕僚将佐大吃大喝,好象是镇定自若、若无其事。危全讽听说这事之后,屯兵于象牙潭,不敢冒然进犯。然后,他向楚王马殷求援。楚王则派指挥使苑玫会合袁州刺史彭彦章围攻高安以助危全讽。这苑玫,乃蔡州人;彭彦章,彭干之兄的儿子;彭干,乃吉州刺史,楚王马殷的属官。

        徐温向严可求寻问谁可为将,严可求推荐了周本。于是,淮南以周本为西南面招讨应援使,领兵七千去救高安。这周本,因为以往攻苏州无功,故称病不出,严可求进入他的卧室内硬是叫起了他。周本说:“苏州之战,敌不能胜我,但主将权轻耳。今必见用,愿毋置副贰乃可。”严可求答应了他。周本又说:“楚人是为危全讽声援罢了,其意不在攻高安。吾败全讽,援兵就撤回。”于是周本率军直走象牙潭。经过洪州,庐州观察使刘威意欲犒劳军队,周本却不愿停留。有人劝说:“全讽的兵强,君宜观形势后进。”周本却说:“贼众十倍于我,我军闻之必惧,不若乘其锐而用之。”后事如何,请寻视后文。

        时至秋七月甲子日,初一日,梁帝封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为燕王。

        随后,梁帝攻克丹州,擒获马军都头王行思。

        商州刺史李稠驱士民西走,将吏追斩之,推举都押牙李(玫)〖玟〗主持商州民政。

        庚午日,梁帝改长安佑国军为永平军。

        河东兵寇晋州,抄掠至尧祠而去。

        癸酉日,帝发陕州,乙亥日,至洛阳,寝疾。

        初,帝召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欲派他帅诸将攻打潞州,以前兖海留后王班为留后,镇守襄州。杨师厚屡次向王班说牙兵王求等人凶悍,宜多加防备。然而王班自恃有左右壮士,不以为意,每众辱之。戌寅日,王班贬王求去防守西境。是日夜,王求作乱,杀王班,推都指挥使雍丘刘己为留后,刘己假装顺从。第二日,他便与指挥使王延顺逃跑去见梁帝。于是,乱兵又奉平淮指挥使李洪为留后,归附蜀帝王建。没过几日,房州刺史杨虔也叛乱归附西蜀。

        话说危全讽在象牙潭扎寨,营栅临溪,连绵数千里。庚辰日,周本隔溪布阵,先用弱兵试敌。危全讽则派兵涉溪追杀,周本趁其涉水一半之际,发兵攻击,致使危全讽兵马大败,自相践踏,溺水而死者甚多。周本又分兵断其后路,擒获危全讽及将士五千人。随后,周本又乘胜攻克袁州,俘获刺史彭彦章,攻进吉州。歙州刺史陶雅派其儿子陶敬昭及指挥使徐章领兵袭击饶州、信州,信州刺史危仔倡请降,饶州刺史唐宝弃城逃走。淮南将领行营都指挥使米志诚、都尉吕师造等人在上高击败苑玫。吉州刺史彭干帅数千人逃奔楚,楚王马殷上表彭干为郴州刺史,并让儿子马希范娶了他的女儿。淮南以左先锋指挥使张景思知信州,并派遣行营都虞侯骨言领兵五千送他。信州刺史危仔倡闻听大军将至,便逃奔吴越。吴越王钱镠以危仔倡为淮南节度副使,更其姓曰元氏。危全讽被带到广陵,弘农王杨隆演因他曾经有恩于吴武忠王杨行密,就释放了他,并且资给甚厚。这杨隆演即弘农威王杨渥之弟、吴武忠王杨行密之子,如今已承制为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王一年整。

        八月,虔州刺史卢光稠献州城归附淮南。于是,江西之地尽落于淮南杨氏家业。于此同时,卢光稠也派遣使者向梁帝归附。

        甲寅日,梁帝朱温之病有所好转,开始重新上朝听政。

        梁帝以镇国节度使康怀贞为西路行营副招讨使。

        蜀主王建命太子王宗懿判六军,开永和府,妙选朝士为僚属。

        辛酉日,均州刺史张敬方上奏攻克房州,擒获刺史杨虔。

        岐王准备派遣刘知俊领兵攻打灵州、夏州,并且约晋王李存勖同时攻打晋、绛二州。晋王引兵南下,选派大将周德威等人领兵出阴地关攻打晋州,刺史边继威全力固守。晋兵穿地道,陷城二十余步,城中血战拒之,一夕城复成。梁帝下诏杨师厚率兵援救晋州,周德威以骑扼蒙坑之险,杨师厚击破之,进抵晋州,晋兵解围遁去。

        李洪寇荆南,节度使高季昌遣其将倪可福击败之。梁帝下诏马步都指挥使陈晖将兵会荆南兵讨伐李洪。

        蜀主王建以御史中丞王锴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陈晖军至襄州,李洪逆战,大败王求死。九月,丁酉日,攻克其城,斩叛兵千人,押解李洪、杨虔等人送京城洛阳,斩之。

        丁未日,梁帝以保义节度使王檀为潞州东面行营招讨使。

        刘守光上奏派其儿子中军兵马使刘继威安抚沧州吏民。戌申日,梁帝以刘继威为义昌留后。

        辛亥日,侍中韩建罢去太保之职,左仆射、同平章事杨涉也罢却本官。梁帝以太常卿赵光逢为中书侍郎,翰林奉旨工部侍郎杜晓为户部侍郎,并同平章事。杜晓,乃杜让能之子。

        淮南派使臣张知远向福建结好,张知远姿态傲慢,闽王王审知将其斩首,并表上其书,开始与淮南断绝关系。王审知性情节俭,常蹑麻屦,府舍简陋,未尝营葺。其政策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每年从海上登莱州入朝进贡,没溺者十四五人。

        今冬十月甲子,西蜀司天监胡秀林献上《永昌历》,行之。

        湖州刺史高澧本性凶狠残忍,曾经召集本州官史商议说:“吾欲尽杀百姓,可乎?”官吏说:“如果这样,那租税从哪里收取?应当选择可以杀的而杀掉。”时至高澧征民为兵,有人指责其过错而怨声载道。高澧则会把民兵集中于开元寺,说给予犒赏,进去的就杀掉;等到死者过半,在外面的人开始发觉,便放火作乱。高澧下令关闭城门,大肆搜捕,共杀死三千人。吴越王钱镠闻知此事,意欲杀高澧。戊辰日,高澧以州反叛归顺淮南,派兵焚烧义和临平镇,钱镠命指挥使钱镖前去征伐高澧。

        紧接着的后事,请看“101、遥远的东方有条江,遥远的东方有条河。”一章节。

        说起这湖州,我们有必要给各位略作介绍一下:

        湖州

        湖州地处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东邻上海150公里、南距杭州90公里,是苏浙皖的交汇之地,因濒临太湖而得名。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两区,总面积5817平方公里,人口257万,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

        这是一座具有23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公元前248年楚春申君黄歇就在这里筑菰城,公元602年开始得名为湖州。迈入新世纪的湖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逐步成为太湖流域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在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湖州是一座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l5个城市中的一个。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已经实现小康目标。湖州市坚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取向,逐步把湖州打造成为上海的“后花园”、“菜园子”和“加工园”。

        湖州地处江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以山水清远而著称,自然风光秀美,山水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俗称“金钉子”的全球二叠系至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以及古生物活化石银杏和扬子鳄。

        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莫干山也在湖州境内,莫干山因2000多年前著名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在此铸剑而得名,以竹、云、泉“三胜”和清、静、凉、绿“四优”而驰名海内外,山上星罗棋布的二百多幢别墅建筑风格各异,有“世界近代建筑博物馆”之称。

        烟波浩淼的太湖孕育了勤劳的湖州人民,通过十几年的建设,南太湖边景色宜人,旅游设施齐全,成为休闲旅游的热点。尤其是在太湖旅游度假区,从1999年起连续举办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并且建成了国家体总南太湖水上运动基地,被中外极限运动爱好者称为“中国极限之都”。

        安吉县有“中国竹乡”的美誉,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李安执导、周润发和章子仪主演的《卧虎藏龙》中著名的竹林斗剑镜头就在安吉大竹海拍摄。而海拔1587.4米的浙北第一高峰龙王山就在安吉县境内,有“浙北绿色宝库”之称,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所在,清冽的山泉就从这里流出,最终流向黄浦江、流向大海。

        湖州在历史上就以“文化之邦”而著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湖州人为中国书画史和文学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江南水乡特有的人文气息至今仍深深地蕴藏在湖州的小巷古宅中。

        湖州是湖笔的故乡,湖笔被列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相传,秦国大将蒙恬对湖笔的制作工艺作了重大的改进,首创“纳颖于管”,并流传至今。湖笔不仅有“湖颖之技甲天下”的盛誉,而且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湖笔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五十年来,陈毅、朱德、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和郭沫若、潘天寿、沈尹默、沙孟海、谭建丞等一批文学泰斗和书画大师,都用湖笔留下了珍贵的墨宝,与湖笔结下了不解之缘。

        湖州历代书画之风颇盛。三国时期的曹不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立传的画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曾在湖州为官多年;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赵孟兆页开创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画派,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国际天文组织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近代海派文化的创始人吴昌硕也出于湖州,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并创立了西泠印社。而1000多年前的“茶圣”陆羽隐居湖州时所撰写的《茶经》,则是闻名中外的第一部茶叶专著,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4700多年前的湖州先民就已开始种桑养蚕。湖州所产的“辑里湖丝”不仅被指定为清代的皇室贡品,而且在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上,获得维多利亚女王的特别金奖。

        在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还点缀着无数形状各异的石桥和充满韵味的小镇,南浔就是著名作家徐迟心中那座水晶晶的江南小镇。古镇南浔水乡特色鲜明,向来就以园林荟萃、经济实力雄厚而著称,现在不仅保存有中国近代史上藏书最多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还保存有众多的明清私家园林,这些宅院以其独特的中西合璧的风貌令人称奇。

        湖州还保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唐代建造的飞英塔塔中有塔,建筑形式独特,宋代的铁观音铸造技艺精湛,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也在湖州境内。

        湖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古人云:“苏湖熟,天下足”。至今湖州仍是全国的粮油、蚕茧、淡水鱼、毛竹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毛竹的蓄积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湖州人独创的“百鱼宴”和“百笋宴”丰富了中华美食的内涵。近年来,随着传统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