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李克农传 > 第24章

第24章



                                    《解放日报》从5月19日到26日,连续8天登载《前线》剧本,这么长时间,占有重要版面,而且登的又是反映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剧本,这是不是件罕见的事?6月1日《解放日报》为它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社论。党报刊登剧本和社论要经过中央审阅批准,而且要求全党都来学习,这代表不代表中央的推荐和评论啊?当然了,这主要还是反映了毛主席的指导思想。你们想一想,把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想想,重要不重要?”

        说到这里,李克农又点着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气,捋着胡子说:“《前线》剧本是在我们党即将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前夕,作为重要学习材料发表的。如果能把纸上的剧本搬上台演了出来,岂不是能起更大的作用,可能这也是中央和毛主席所期望的。当然,要搬上台,困难是有不少,革命重担总得有人来挑吧!”李克农还补充说:“译者肖三是毛主席的老朋友,他翻成中文稿后便送呈毛主席阅读,毛主席读后才决定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李克农说完后,问大家:“我的话完了,今天召集这个会,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我等着你们的回答……”

        没等李克农说完,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这副重担由我们来挑吧!”李克农放声大笑说:“好!敢为天下先,有觉悟,有胆量,有雄心,有气慨!”

        《前线》试演

        会议结束后,文化娱乐科的同志们便马不停蹄地着手准备起来。不久后的一天,李克农和中共中央社会部的一些领导来到文化娱乐科召开全体会议,作出了文化娱乐科要在延安首演《前线》的决定。

        李克农手举《解放日报》说:“社论里提出的问题请大家多琢磨琢磨。为什么在德寇攻到斯大林格勒门前时公演《前线》呢?在战局危急时刻,当着敌人的面,批评和撤换前线最    高指挥官,这一举动是何等光明正大。敌人可能借此造谣。只有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才有这样伟大的气魄。这且不说,问题是在红军中确实有个‘戈尔洛夫’式的典型。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确实有功劳,有忠心,有勇敢,但没有使用头等现代化军备的能力。他们摆老资格,不学习,他们没有能力,又不进取,骄傲自满,就势必与一些糊涂虫、拍马屁的、会钻营的、说谎话的卑鄙的坏家伙结成一气,打击与排挤有能力的人。戈尔洛夫这种人成为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大障碍。怎么办?只有把他教育过来。如果实在教育不过来就只好撤换下去,保证战争的胜利。戈尔洛夫这个典型,我们把他作为一面镜子,让每个看他的人照一照,然后想一想……《前线》还有一个‘戈尔洛夫’对立面的人物,叫什么名字,我说不出了,你们可别学戈尔洛夫瞧不起他呀!”

        这次会议确定将向中共即将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礼,作为排演《前线》的目标。西北公学文娱科科长汪东兴负责剧组的筹建工作。建组后,经过10天的学习准备,全体演职员对《前线》剧本的主题有了共同的认识:

        ———“时代在急速奔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将转入反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怎样与时代一同前进,如何认识与把握新时代的要求?———这是剧本的总生活背景;———“人民欢喜和要求懂事的和聪明的领导者。”———这是剧本的基本核心;

        ———战争是一个军事科学的高级学校,战争是知识的考验,戈尔洛夫经受不了这种考验,他垮台了。因为他不愿意承认现代军事科学的力量。———这是剧本的主要矛盾;

        ———我们必须跟上时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并把学习任务提得更高;必须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方法;必须放开眼界,开动脑筋思索问题;必须放下包袱,进行自我批评;必须重视新生事物。其目的,努力增加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实事求是地解决新的课题,不断改进工作,改变作风,使我们进步得更快更好。———这是演出应得的效应。

        演职人员在对剧本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工作计划,投入了排演。

        8月初《前线》试演,中央社会部领导邀请了李伯钊、《前线》剧本的译者肖三等延安文学、戏剧界著名人士来进行审查。谁知当晚的演出反映平平,这些专家并不满意,为了安慰大家,他们有的说:“不错,演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有的说:“同志们还是很努力的,外国戏比中国戏更难演。”有的干脆说:“主要是剧本有深度,人物难以把握。”

        演员们本来热情高涨,听他们这么一说,心里凉了半截。第二天一大早,一夜未睡的李克农和汪东兴来到西北公学大礼堂召开全体会议。

        看见大家无精打采的样子,李克农突然问道:“你们一夜未睡吧?好,唱个歌吧!”

        说完,李克农提高嗓门命令音乐组组长程云:“指挥唱个歌,《八路军进行曲》最好。”

        在李克农的鼓动下,大家心头的愁云被一把抹去,“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嘹亮的歌声在会场内回响。

        “唱得好,唱得有劲,唱出了革命人的志向和魄力来了!”李克农兴奋地说:“有人说昨天的演出完全失败了,这个结论我不同意。我认为昨晚的演出基本上是成功的,检阅了我们队伍的实力,给我们搞好这个戏提高了信心。第一次试演,初次检验哪能十全十美。有了信心就下决心把戏搞得更好,这点我从不含糊,你们也不要动摇,失败情绪是没有根据的,也不符合事实。比如,演出准确表现了剧本的主题思想,体现了党中央社论的指导精神———排演《前线》是为了配合抗战的全局,是为了准备大反攻。我们文娱科代表枣园排演《前线》在延安首演,向党的‘七大’献礼,是项很大的重要的政治行动,意义和作用是深远的。基于这一点我们枣园机关党委才下决心,才敢于动员同志们打破旧框框,创造新局面。”

        《前线》深入基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李克农把演出不尽人意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李克农笑着说:“当然,这次演出在艺术上和技术上还没有达到要求,责任应由我来负,我要向同志们检讨。比如说吧,台上的幕布破旧不说,连一块天幕都没有;照明汽灯又少,而且大多是借来的,老出毛病;大小道具都是凑合着代用,戈尔洛夫总指挥都没有舒服的沙发椅子坐;化妆品原料缺乏,没有凡士林用猪油代替,一出汗就往下流,成了大花脸,倒像是日本鬼子进村了;音响效果也不好,大炮像是在敲鼓,机关枪像是在敲钢板———这些,能怪谁呢?另外,我们    的演员,除了少数是专业出身,大多是‘票友’,演戏是外行。‘打着鸭子上架’,平生第一次上台全身紧张,这也是难免的。只要经过重点排练,熟能生巧,发扬老战士带新战士的一帮一的精神,我们演出的业余水平就一定会突破,达到专业剧团演出的新纪录。这一炮准能打响!”李克农一席话,说得大家茅塞顿开,对演出成功充满了信心。《前线》的复排工作拉开了帏幕。李克农指定汪东兴挂帅负责,同时,中央社会部图书资料室,给剧组送来了苏联演出《前线》的资料,如《真理报》、《红军报》等刊登出的剧照和评论文章;苏联驻延安联络组送来了苏德战争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实况照片;正在南泥湾屯垦的359旅旅长王震派人专程送来了制作苏联红军军服的毛呢料和苏联武器;八路军后勤部部长叶季壮也赠送天幕一块;此外,中共中央机关和边区政府等单位领导还送来了个人所用的苏式皮靴以及其他物品。大家群策群力,支援剧组将《前线》排出。

        9月中旬,复排完成。李克农穿着整齐地观看了演出。演出后,李克农主持了座谈会议,他说:“今天我开门见山地说上几句。我今天带头鼓掌,为你们叫好!这可以说是我观后感的全部内容。我们干工作就是要出色地完成任务,今天的演出展现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志气。”

        李克农问大家:“还有什么困难?说出来,就地解决!”

        当他得知演出经费即将用完时,爽快地说:“再补充一些,无论如何困难,只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就值得,其他方面节省一些也就补上了。”

        《前线》在枣园大礼堂连演五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9月底,剧组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邀请枣园《前线》进入杨家岭大礼堂为中央和毛泽东演出。

        9月29日,演出开始。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安坐台下,李克农在毛泽东身后作陪。毛泽东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演出,一边看,还一边同周围的人进行评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转过身紧握着李克农的手,连声称赞道:“好,演得很好!”

        李克农说:“主席,您有什么指示没有?”

        毛泽东挥动着右臂大声说了三个字:“到———处———演!”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前线》演遍了整个延安城,一时间,‘戈尔洛夫’、‘客里空’成了延安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前线》从台上走入了人民群众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