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奔波在战争前线 > 第23章

第23章



                                            据大胡子讲,他到过的塔利班部队每天都有一二百名士兵在空袭中被炸死。

        按照这种说法推测,战争进行近一个月,塔利班约损失了四五千名士兵,这对于只有几万人的塔利班部队当然是个不小的损失。

        另外,雇员也承认,美国人的导弹还是“挺准的”

        。

        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使用了大量高新武器,其中有些经过战争考验,有些还 120  /  185  处在试验阶段。

        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人使用了正在实验阶段的“斯拉姆”

        空对地导弹,当时共试用7  枚。

        此后美军曾大肆吹嘘其导弹命中目标的情况:美机发射两枚导弹,第一枚将地下防空掩体坚固的防护墙炸开一个大洞,接踵而来的第二枚炸弹从洞中穿过,一举摧毁目标。

        此后,美军在此基础上研制增程型导弹,对导弹飞行软件重新编程,使作战准备时间缩短,提高命中率和抗干扰能力,  射程达到200  公里。

        美军多次使用导弹攻击塔利班和“基地”

        组织的阵地,特别是山洞等地下掩体,美军称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果说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还主要使用常规炸弹,而较少使用精确制导炸弹,那么这次在阿富汗战争中,精确制导炸弹已经成为了主角。

        各种类型的精确制导炸弹、集束炸弹等的大量使用,使塔利班和“基地”

        组织藏匿的山洞等地下掩体和工事受到了打击。

        美国军方曾自豪地宣称,阿富汗战争是有史以来第一场“精确战争”

        。

        干得漂亮从专业记者的角度看,这30  多张照片的拍摄水平实在不够过关,多数照片清晰度较差,更谈不上构图、用光之类的摄影技术技巧,可我们仍感欣慰。

        我们的雇员仅仅受过一两个小时的简单培训,就能在那么紧张危险的环境下拍摄出这样的照片,实属不易,况且他们使用的还是最低档的摄影器材。

        由此,我更坚信了自己的一种想法,在新闻摄影中拍摄的内容大于拍摄的技术技巧。

        在人大新闻系时,我就听《中国青年报》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谈过这样的观点,新闻照片关键在于采访拍摄的内容是否重要,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在摄影器材高度自动化的今天,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已不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在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之后,技术水 121  /  185  平并不逊色于专业人士。

        我在10  多年的采访生涯中深深感到,新闻摄影关键在于记者能否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拍摄下新闻事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人物和现场情况。

        我曾和朋友开玩笑说,如果现在有个孩子能够见到拉登,把一个微型傻瓜相机交给他,让他对着拉登不停地按快门,这些照片无疑就是最有新闻价值,也是最值钱的新闻图片。

        采访结束后,我们连夜把照片和内容整理编辑出来,用随身携带的底片扫描机输入电脑,及时发回北京总社。

        这些反映美国军事打击中塔利班训练基地遭到破坏以及塔利班战士在阵地站岗放哨、在草屋中喝茶的生活图片,成为了新华社的珍贵资料。

        塔利班垮台之后,这些记录塔利班历史的纪实图片就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因为当时在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上,人们几乎很少见到类似的图片。

        收到这些稿件后,摄影部副主任徐步打电话大大鼓励表扬了我一番,并问花了多少钱,“有没有上千美元?”

        当我说只用了七八百块钱人民币时,他连连说:  “干得漂亮!”

        据说总社副社长马胜荣专门在总社召开的一次会上表扬了我们的这一做法,称赞我们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随之,我的“在类似的重大报道中,应加大雇佣雇员的力度”

        这一建议,受到总社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此后不久,新华社香港分社第一个领取固定工资的香港当地雇员正式签约上岗。

        第十六章:神奇的齐阿我们的雇员从阿富汗归来后,我们表示满意,可纳扎尔的舅舅和纳扎尔却表示非常不满。

        他们觉得那两个伙计干得不好,辜负了中国朋友的信任。

        以至于后来,纳扎尔一见到我和孙浩就唉声叹气,总觉得对不起我们。

        一天清晨,纳扎尔突然带来一位身材高大的巴基斯坦人,介绍我们认识,并 122  /  185  一再说:“他可以帮助我们。”

        这就是齐阿(ZIA)。

        齐阿是个商人,40  多岁,身材魁梧高大,走起路来总是挺胸抬头的样子。

        从那高高挺起的将军肚和那副充满自信的神情看,他属于当地的有钱人。

        后来证实,齐阿是我们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出生在阿富汗、现在是巴基斯坦人的富人。

        据齐阿说,他经营着两家加油站,业余时间还去一所大学给学生们讲授电脑知识。

        聊天中,他自豪地称自己在白沙瓦没有干不成的事。

        我们原以为他是在说大话,可后来的事实证明,齐阿的本事确实不小。

        夜访齐阿家10  月底的一个夜晚,齐阿邀请我们到他家作客。

        他的车子开得飞快,突然路遇红灯,他已经刹不住车,只听“咣”

        一声,一个骑车人几乎被撞飞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让我俩惊出了一身汗。

        “坏了,撞人了!”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我们想齐阿会慌忙下车查看被撞的人是否受伤,谁料,老先生竟然纹丝不动地安坐在车里,表情自然,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等到被撞人爬起来冲他喊叫时,他依然不动声色地望着对方。

        可能是被齐阿的冷静震慑住了,那位倒霉的老巴拍拍屁股,搬起自行车竟然走开了。

        正当我们被这神奇的一幕弄得有些发慌时,齐阿茫然地摊开两手,冲着那人的背影连说几个:“怎么回事?”

        简直是得理不让人的架式。

        “这穷哥们儿真倒霉!”

        孙浩愤愤不平地用中文对我说。

        我们一进齐阿家的大铁门,佣人连忙跑过来,点头哈腰地伺候主人,大黄狗也跟着叫了几声,大概是恭维主人欢迎客人。

        齐阿家让我感到惊奇。

        这个宽大的院子占地足有上千平米,一栋气派的二层洋楼坐落在院子中间,前面有平整的草坪,四周还种着鲜花。

        齐阿神气地带我们一处处参观,这是客房,那是客人洗手 123  /  185  间,旁边是浴室等等。

        我粗略一算,他家仅卧室、客房就有8  大间,另有多个厨房和洗手间。

        家里装修、摆设十分考究,各种电器包括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一应俱全。

        齐阿一边领着我们参观,一边大器地说:“哪天不想住旅馆了,到我这里来,  绝对比外面的条件好。”

        听他说,他家光是佣人就雇了三四个。

        他家大客厅里摆放着一些古董类的工艺品,装饰柜镜框里端端正正摆放着两张发黄的军官照片,一身戎装的军官神色威严。

        看到我们好奇的样子,齐阿自豪地说,那是他祖父和父亲在军队时的留影。

        齐阿出身军旅世家,祖父曾在英国统治时期的军队里带过兵打过仗,而父亲也曾是位少校军官。

        后来从朋友那里了解到,军政府统治下的巴基斯坦,军人的地位很高,他们不仅享受着某些特权,还拥有相当的财富。

        后来我注意到,在相对贫穷的巴基斯坦,许多地方最好的住宅都是军营。

        按照纳扎尔的话说,在当地,只要有关系、有地位,就意味着有钱、有势,拥有一切。

        曾有外国媒体报道指出,巴政府机构,  特别是军队中存在着一定的贪污腐败现象。

        这也是穆沙拉夫总统上台后,发誓要全力整治腐败的原因。

        齐阿10  多岁的小儿子长得很帅,看上去文质彬彬。

        他有礼貌地向我们问候时,我带着鼓励的语气问他:“以后想到什么地方上大学呢?美国,英国,还是中国?”

        “不!我想到穆斯林国家去上学。”

        小伙子认真回答我的问题后,扭头告辞,弄得我有些尴尬。

        齐阿赶忙解释说:“小孩子,想法就是多。”

        齐阿家的那顿晚餐实在丰盛,烤羊腿、烧牛排、咖喱鸡,还有各色水果沙拉摆了一桌子。

        平日采访中饥一顿饱一顿的我和孙浩,甩开腮帮子吃得直打饱嗝。

        吃饱喝足,我望着剩了大半桌的饭菜和满嘴流油的齐阿,脑子里竟然想起那些贫 124  /  185  困潦倒的难民和纳扎尔啃大饼时的样子。

        齐阿是个很开放的男人,颇有些小资情调。

        他谈起女人兴趣盎然,两眼放光。

        即使在他家里,还是喋喋不休地大谈和情人幽会的历史。

        害得我们直担心,在旁边屋子吃饭的齐阿夫人听到后,会把我们当作坏人赶走。

        聊至深夜,齐阿还把我和孙浩带到后院的一栋二层小楼上,请我们看一盘VCD  影碟。

        看着画面,我俩愣住了。

        眼前这盘影碟分明是一部介绍“基地”

        组织的宣传片,片中大部分是反映“基地”

        组织成员在崇山峻岭中接受各种残酷训练的镜头。

        比如,如何使用各种武器对目标实施攻击,如何克服艰难险阻突破敌方阵地,又怎样在洞穴中藏身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等。

        此外还有娃娃兵练习匍匐前进、穿越火场、实弹射击的画面。

        其中还多次出现拉登手持他那把著名的AK  -47  步枪,向支持者发表演讲的镜头。

        因为影碟是用阿拉伯语解说,我们听不懂,只能靠看画面、听齐阿翻译,去了解有关的情况。

        问齐阿影碟的来源,他说是朋友从阿富汗那里带过来的。

        他还说如果我们喜欢,他可以帮我们翻录一张。

        我俩真的很感兴趣,可后来担心带着这种影碟到处跑,会给我们的采访带来麻烦,就婉言谢绝了。

        谈及美国对阿富汗实施的军事打击,他表示既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塔利班。

        他认为,阿富汗应该尽快摆脱长期战乱的阴影,早日走上改革和发展的道路。

        他还表示,等到阿富汗真正恢复和平的时候,他愿意回到家乡,去投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