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巨人不死密码 > 第22章

第22章



                                    一月份,上门讨债的人达到高峰,史玉柱曾经在一次会见小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时候说:巨人集团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没有被查封的资产了,“‘巨人’总部大楼已经抵押给银行,公司能被查封的已经都被查封了,银行里也已经没有流动资金了。公司的总部还剩下一些桌椅板凳。”换言之,就是大家逼死他,债权人也追不回款项了。当问及生产保健品起码还有设备和厂房的事情,史玉柱说:“我们没有设备,也没有厂房,我们委托别人生产,然后进行收购。”但是他也承诺说自己会寻找买家出售巨人大厦的权益以还债。

            于是各小投资人联合起来寻找途径来进行自我保护。广州市利华玻璃五金厂的章厂长提起“巨人”欠他们的220万人民币货款就摇头,“我们是一个残疾人的福利工厂,为‘巨人’生产装保健品的玻璃瓶,前后打交道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就是这点钱,这点残疾人的钱也要拖,这算是什么‘巨人集团’?”南海罗寨兄联玻璃厂的杨厂长告诉记者,为了讨回“巨人”欠下的三十万元贷款,他们已经到“巨人”总部来催债六十次了。佛山市玻璃二厂的老厂长召润灼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我们都是企业法人,我们亲自到‘巨人’总部来追债,凭什么你‘巨人’的法人史玉柱一次都不出来见我们?追债追了一年多,我们已经忍无可忍了,现在我们要责成史玉柱面对面地和我们谈,否则,拿不回这220万人民币的欠款,我怎么会去见厂里的几百个工人,怎样去解救将近瘫痪的工厂?”

        第三节    “巨人大厦”的倒掉(3)

            而“巨人集团”的宣传手册上这样介绍:“‘巨人’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三百,1994年产值五亿人民币,利润五千五百万元人民币,价值四十五亿元的巨人大厦将在1996年封顶,同时,巨人斥资五亿元启动健康、医药产业……”

            很多采访过“巨人”的记者都深深知道:最近几年,“巨人集团”是在一片“大跃进”的气氛中成长的。1994年,“巨人”的年产值不到10亿元人民币,史玉柱却要求1995年产值要达到50亿元人民币,1996年跃过百亿大关。这样的高速度,只有在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时代听说过,可是史玉柱这个“大跃进”之后出生的人却要求在九十年代再来一次“大跃进”。史玉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大跃进模式的猛冲猛打、冒险冒进的做法,将一个“巨人”推倒了。

            3.劫难当头,回天乏术

            1992年公司决定建巨人大厦时计划盖19层,后来改为38层,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竟定为72层,而巨人集团1992年可用于大厦建设的资金连十分之一还不到。由于1994年底到1995年上半年是巨人效益最好的时候,公司认为没有银行贷款也可顺利建成大厦。在公司错误的形势估计下,巨人集团没有去银行申请贷款,而当1993年下半年他们想去贷时,全国宏观调控开始了。

            直到1996年5月,史玉柱依然根据此法来建造大厦,他把各子公司交来的毛利2570万人民币净留下的850万资金全部投入了巨人大厦。进入7月份,全国保健品市场普遍下滑,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不足,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老天似乎要为难巨人,大厦正巧建在三条断裂带上,为解决断裂带的积水问题,大厦多投入了3000万。期间,珠海还发生过两次水灾,大厦地基两次被泡,整个工期耽误10个月。1996年9月11日,巨人大厦终于完成了地下室工程。同年11月,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完成。此后,大厦即将以每五天一层的速度进入建设的快速增长期,但是,此时的史玉柱已经没钱了。

            按原合同,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于施工不顺利而没有完工。大厦动工时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了6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其中在国内签订的楼花买卖协议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程(盖20层)完工后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给予经济补偿。而当1996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时,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楼花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真正导火索。债主上门了,此时的巨人因财务状况不良,无法退赔而陷入破产的危机。史玉柱最大的缺点是不善与人交往,他几乎不与新闻界交往,也不与银行界沟通,他一直奉行零负债理论,并以自己没有银行负债而自豪。其实,这时巨人集团在保健品市场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品牌信誉。以巨人集团的信誉不久前的业绩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或以巨人大厦已经投入的资产作抵押就可以向银行贷款,因为当时只要有1000万元,工程就不会停工。只要大厦工程不停工,后来的风波就不会发生。但是由于他与银行缺乏交往,银行这时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可史玉柱并不认输,他认为巨人集团不可能破产,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巨人拥有资产5个亿,而从债务结构来看,香港楼花的8000万港币是不用退赔的,而国内卖楼花的4000万元,已还掉1000万,还剩3000万元,因而巨人还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史玉柱打算将巨人大厦与巨人集团断开,再把巨人大厦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如果只完成一期工程盖到20层,还需5000万资金,因此他想出两个计划:一是由收购方一揽子解决,包括还国内楼花3000万退款,加上完成一期工程所需的5000万,总计8000万元。作为交换条件,史玉柱出让80%的股份;二是收购方出资5000~6000万元,他出让一半股份。然而这一步棋却并未让史玉柱获得求生的一线希望,由于与收购方无法谈拢,这一扇通往安全出口的大门也被完全堵死。

            事实上,“巨人”今天的危急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除了其本身的基础未够稳固,加上房地产投资失利之外,其电脑软件的本业也陷入低潮,同时,该集团耗资巨大的保健品也没有能够真正打开市场。在这样的不稳定基础上,企业仍旧不断扩张,而管理阶层仍旧是一帮善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的非管理方面人材。史玉柱曾经预计,1996年,巨人集团的产值将达到60亿人民币,但是,1995年,该公司在保健品的开发上就亏损了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而1996年,差不多所有子公司都没有利润上交。自1996年十月份起,公司已经没有钱发员工工资了,职工们曾经到有关部门去请愿,珠海市劳动局已经介入此事。

            然而,“巨人集团”要解决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该集团在海内外筹集资金修建巨人大厦的事情使得集团几年前的许多保证成为一个笑柄。

            关于这座大厦的建造细节本文已经做过详细描述,它的建造动用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开工之初预计1996年完工。“巨人集团”曾经四处筹资,史玉柱也曾经在1994年亲自到香港去游说投资人解除顾虑,并表示要在三年内给投资人八成的回报率,这个数字曾经在香港引起震憾。史玉柱当时宣称:三年后如果投资者购入的单位升值不超过百分之八十,巨人集团将“包底”补贴,做法包括用大单位换投资者的小单位,或者以出售集团单位所得来补偿。这个项目在香港用大幅广告反复刊出,因此,不少投资人实际上是“慕名”而投。

        第三节    “巨人大厦”的倒掉(4)

            不过,到了1995年年初的时候,忽然传出“巨人集团”拖欠大楼的建筑工程费用的事情,事情一出现,“巨人集团”就在香港召开记者会进行澄清,呼吁投资者放心。当时大厦只进行了沉箱工程,还没有开始正式建筑。但是到了1996年的年中,大厦施工过于缓慢的现象引起了珠海市政府的关注,然而,“巨人集团”方面仍旧宣称大厦可以按照预定期限完工。

            1996年,巨人大厦的一个承建商曾经采取激烈的行动向“巨人集团”索取巨额建筑费,后来,好在当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解,事情才平息下来。

            1996年11月,史玉柱公开承认“巨人”在经营上出现失败,提出“重新创业”的说法。他认为,“巨人”自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企业状况进入谷底,公司进入健康产业之后,交出了上亿元人民币的学费,“巨人”内部也陷入组织涣散、管理不力、干部无责任心的困境,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月就高达几百万元人民币。这也直接导致了保健品市场的迅速滑坡,集团资金周转非常困难。而这时依旧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大部分的流动资金悉数投入巨人大厦这个巨大的无底洞,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这便也难怪落得英雄末路的结局。

            4.珠穆朗玛峰:末路英雄的终极体验

            段永基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成功的经验总是因放大而扭曲,而失败的教训才更加真实。”

            1997年1月到8月,史玉柱四处奔走找钱,一共半年多的时间,那时候房地产已经急速萧条,所有的公司见了房地产公司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