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理财有道 > 第7章

第7章



                                    

            35岁之前的年轻人正是在事业上打基础的时期,35岁至40岁是夯实基础的时期,要谈享受至少是40岁之后的事情。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超出自己的财务能力去买房、买车,拿着明天的钱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过度消费使他们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成为房奴和车奴。人们在年轻的时候要注重积累财富,不要过早地透支未来的幸福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做食品生意,一年可以赚到一千万元,他在35岁之前一直都是租房,没有买房。他认为35岁之前应该集中力量夯实事业的基础,为未来过上幸福生活创造条件。

            住房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可以给一个人、一个家庭带来内心的安宁与和谐。但是汽车并非生活必需品,买来的汽车不仅会立即贬值,而且会使你背上许多消费负担。买房、买车这样的重大消费,买房应该排在前面。如果在买完房之后还有财力去买汽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超出自己的财务能力去买车,这就很不划算。应该把买车和养车的钱省下来,去买不动产、买基金进行投资,这对未来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会有很大的帮助。还完购房贷款后再去买汽车来享受生活,这才是的上策。

            3买东西要买“最新的老款”。

            所谓“最新的老款”是指在买某些消费品时,一定不要买最新生产出来的款式、最新的产品。一个消费品在最新生产出来的时候,它的价格都是最贵的,因为它含有很多的研发成本和其他的相关成本在里面。但如果在2007年买2006年款式的汽车,价格就会比在2006年购买时便宜很多。手机在最新款式推出后,买最新的老款式产品时,也会便宜很多。很多电子类的消费品贬值的速度相当快,如果等两三个月去买旧款式产品的话,可以少花很多钱,而这些产品的功能同新款式产品的功能相差并不大。

            4打折的时候买。

            对于服装一类的过季产品,商家为了促销,经常会打出很大的折扣,打折时买就会省很多钱。现在商家经常巧立名目打折促销。如果看上某种商品,却不在促销期间,可以等待一阵,等到打折的时候购买,这样可以节约很多钱。长此以往,就可以节约更多的钱。

            (三)不当“月光族”、“借光族”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上都是“月光族”,每个月挣多少花多少,这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他们以“月月花光”为荣,还说不会花钱的人不会挣钱。其实,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挣钱无门。现在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找工作越来越难,工资水平上涨速度比较慢,物价上涨速度又比较快,在上述情况下,如果是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日子还好过,可是一旦结婚,单身要变成“二人世界”,再从“二人世界”变成“三人生活”,那时如果没有储蓄的话,就会面临非常大的财务压力,“月光族”在财务上是没有未来的。

            少数年轻人不仅是“月光族”,而且还当“借光族”,这个月的钱不够就利用透支,花下个月的钱。长此以往他们在财务上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一旦遇到失业,或者一旦需要结婚、生小孩,他们财务上必然捉襟见肘,无法应对,从而使生活陷入困境。

        二、如何恪守量入为出的原则(3)

            因此,要想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从要改变生活态度做起,坚持量入为出,坚决不当“月光族”、“借光族”。

            (四)不当“啃老族”

            所谓“啃老族”,就是在一个人成年后依然没有摆脱财务上依赖父母的习惯,凡事都向父母要钱。结婚向父母要钱,买房向父母要钱,生小孩也向父母要钱,自己依然是父母财务上的负担。有一次,我在看电视的一个访谈节目时,看到一个小伙子在讲,他和他的女朋友要结婚了,需要买一所房子,由于两个人收入都不是很高,双方的父母就为他们承担了首付。但是在电视上,小伙子还在同他父亲商量,他们和父母如何来分摊以后的月供问题。中国人历来都讲养儿防老,但是一个30岁左右的小伙子还在不断地要父母为自己“输血”,这既是做父母的一种悲哀,更是年轻人自己的一种悲哀。一个人在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以后,就应该独立生活了,就应该成为财务上独立的人,就应该彻底“斩断”向父母要钱的第三只手。

            有些年轻人在向父母要钱时不打着要的旗号,而是说借,但是这种借款基本都是有来无回。有一次,我在做电视节目时,问过几个年轻人,你们向父母借完钱还过吗?他们说没有还过,但是以后会考虑还钱。我觉得一个人到30岁的时候,不但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而且继续当“啃老族”,这在道德上、良心上都是说不过去的。

            还有一次,我在博客中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说,他在电视中看到我做的有关“啃老族”的访谈节目后,深深地反省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不孝顺的人。他说自己是一个男子汉,30多岁了还在向父母要钱,觉得自己在道德品质上有问题。他的这种说法可能有点过分,但严于自省的精神确实非常可贵。一个人成年以后,为了满足自己生活上不切实际的需求,继续从父母那里获取钱财,这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有点问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孝顺父母,而“啃老”和孝顺是背道而驰的。现在已经把“啃老”当成习惯的年轻人,应该深深地反省自己,切实改掉“啃老”的习惯,养成财务独立的习惯,做一个真正独立生活的人、真正孝顺父母的人。

            (五)不当“假富人”

            所谓“假富人”俗话说就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没钱装有钱的人。有些年轻人在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向银行举债购买房子、车子,表面上成为有房和有车一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在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成为房奴和车奴。我们把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姑且称之为“假富人”现象。

            还有一些年轻人盲目地追求高消费,超出自己的财务能力刷卡购买,成为卡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背着昂贵的名牌皮包、穿着高档的服装,但是他们钱包里只有几张信用卡。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这样的年轻人兜比脸干净。这也是“假富人”现象的一种。

            我认识一对中年夫妇,夫妻双方都在公司里做小职员,每月总共有几千块钱的收入,儿子在上初中。他们夫妻俩都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出息,立志培养儿子成才,省吃俭用把儿子送到郊区一所寄宿制“贵族学校”读书,一年要花几万元的学费。为了方便接送儿子,他们购买了一辆很便宜的汽车。由于儿子平时在学校住宿,每周五才能回家,男主人每到周五就提前下班到学校去接儿子。儿子刚上“贵族学校”的时候还能集中精力学习,但是仅仅过了一个学期,当他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多是出生在有钱人家,他们的父母还多是董事长、总经理,而自己出身贫寒,虽然每月父母给自己的零花钱已经不少了,但同那些出手大方的同学相比,还是显得很寒酸。于是,儿子的心里觉得越来越不平衡,每次回家不是嫌自己的衣服档次太低,就是嫌父母给自己的零用钱太少,给父母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有一天下课,父亲照旧开着自己的汽车到郊区的“贵族学校”接儿子。他为了不让孩子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每次都把车停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避免同那些奔驰、等高档车扎成一堆。他看到儿子和几位同学说笑着走了出来,到了校门口,儿子的同学都坐上自家的高档车走了。但是,刚才还和同学有说有笑的儿子,却表情冷淡地对迎上来的父亲说:“以后不要来接我了,我自己打车回家吧。”父亲听了这句话以后,就知道儿子思想变了,心里非常难过。回家以后,夫妻俩就这个问题交流了看法,他们觉得长此以往,儿子在“贵族学校”可能会学到一些知识,但同时也会学到一身不好的毛病。最后,两口子商量以后,决定把儿子转到离家很近的一所学校上学,家里渐渐地恢复了平静。

        二、如何恪守量入为出的原则(4)

            上面讲述的情况,其实也是一种“假富人”现象。父母望子成龙,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财力,把孩子送到同自身经济实力不相称的“贵族学校”学习,结果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扭曲,这个教训值得人们汲取。

            (六)改掉坏习惯

            1购物癖。

            女人都喜欢逛商场,这是女人的天性,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女人具有强烈的购物欲,养成了“难以割舍”的购物习惯,她们给自己找各种借口,高兴去买东西,不高兴也去买东西,有事去买东西,没事还去买东西,到了“购物成癖”的地步。这种习惯是同量入为出的原则相悖的,必须改掉。要知道:你少花一元钱就相当于挣到一元钱,而少花一元钱要比挣到一元钱容易得多。记住:没有购物习惯就等于拥有一份收入。

            刘彦斌语录

            你少花一元钱就相当于挣到一元钱,而少花一元钱要比挣到一元钱容易得多。记住:没有购物习惯就等于拥有一份收入。

            2无计划消费的习惯。

            我们前面讲过:计划消费是克制冲动消费、实现理性消费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