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喋血的权杖 > 第16章

第16章



                                    

            朝野上下都殷切期盼着王莽的复出,纷纷上书为他鸣冤叫屈。最后,哀帝刘欣不得不在舆论和民心的压力下复征王莽还朝。

            王莽还朝的第二年,壮志未酬的年轻皇帝刘欣就死了。中兴之业功败垂成,还扔下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等着王莽来收拾。

            当王莽重新站在汉室宗庙的门前时,他一定感到非常惊喜。在这短短的几年之中,傅太后死了,丁太后死了,赵太后也死了,只有最年长的太皇太后依然健在;而傅喜、丁明这些有实力的外戚也早已纷纷落马,朝堂上只剩下一个年仅23岁不值一哂的佞臣董贤。

            因此王莽有理由认为,自己不但是人心所向,而且是天命所归。

            刘欣死去的当天,在后宫中隐忍数年的王老太后就迫不及待地登场了。她亲自驾临未央宫,收取了天子玺绶,随即召见大司马董贤。

            “皇帝的丧事筹备得如何?”老太后锐利的目光直逼董贤。

            皇帝一死,董贤就知道自己完蛋了。他担忧自己的身家性命还来不及,哪有心思去想什么丧事啊!?他支支吾吾,忽然瞥见老太后刀子一样的目光,吓得摘下头上的官帽,伏地谢罪。老太后不屑地看着他,冷冷地说:“新都侯王莽,以前的大司马,曾经主办过先帝的丧事,很懂得规矩,我让他来帮帮你,你看怎么样?”

        三  用野心和梦想书写历史(3)

            “那太好了,太好了。”  董贤伏在地上,磕头如捣蒜。

            是日,太皇太后召王莽入宫,命他总揽朝政。第二天,一纸免职诏书便递到了董贤跟前。董贤知道,自己逃不过这一劫了,与其遭人屠戮,还不如自我了断,于是和妻子双双自杀。当天夜里,下人们便将尸体埋葬。王莽怀疑其为诈死,让人掘开坟墓,把棺材送到监狱中去开棺验尸。后来虽然验明了正身,可没人去理会了,只把尸体草草掩埋在监狱之中。

            曾经威风八面的董贤,没想到自己最终竟然死无葬身之地。

            有一个小官吏朱翊曾受过董贤厚待,于心不忍,便偷偷买了棺材寿衣去给董贤收尸。王莽得知,随意捏造了一个罪名将其诛杀。

            中枢空虚,大司马的位置当然非王莽莫属。可老太后还想走走形式,就装模作样地让公卿们推举。文武百官异口同声地推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两人不识时务。他们认为大臣应该制衡外戚,不能让外戚独霸朝政,于是两人相互推举。

            可他们忘了,这所谓的选举纯粹是走走过场,亦非无记名投票。他们这么做等于是往王莽的刀口上撞。没过几天,他们就被罢免,遣返原籍了。

            元寿二年(前1)六月二十八日,王莽再度出任大司马。

            与哀帝刘欣驾崩,仅仅时隔两天。

            哀帝驾崩后的这年秋天,京城的百姓们看见朝堂上的那些老臣像落叶一样纷纷飘零。许多公卿大夫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老百姓。

            功名富贵恍如昨梦,偌大的京城再也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

            长安城外的官道上,他们落荒而去的背影仓惶而凄凉。

            与此同时,一批新贵骑着高头大马从帝国的四面八方呼啸而来,迅速占据了旧臣们那一张张余温尚在的官座。

            在同一条官道上,新贵与旧臣擦肩而过。

            新人的马蹄溅起的污泥纷纷黏着在旧人的车舆上,伴着他们走向落寞迢遥的返乡之路。

            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说:“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这是每一个当权者必定要做的事情。大司马王莽也只是遵循历史的铁律而已。

            元寿二年(前1)九月初一,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登基。是为汉平帝。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辅政。

            时在公元前一年。王莽四十五岁。

            我看见历史的画面在这里闪烁了一下,然后定格。正值盛年、意气风发的王莽走到画面中央。除了那身威严的官服和更为笃定的神色之外,我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那个面目清癯的书生,依旧怀抱着治国平天下的野心和梦想站在那里。

            大司马王莽永远是那个书生王莽,他要用他的野心和梦想书写一页崭新的历史。

        四  王莽的造神运动(1)

            公元元年,也是汉平帝元始元年。

            王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看见帝国的未来像一席等待他挥毫的白绢。

            从这一年起,大汉帝国已经名存实亡。人心已经全然归顺。王莽反剪着双手凝望苍天。

            他在等待什么?

            在王莽高大的背影下俯首弯腰的群臣们交换了一下眼色。忽然间他们心领神会。

            王莽此刻需要的是天意。

            于是,王莽心灵相通的臣子们开始着手缔造了一场自下而上、规模浩大的“上天降祥瑞、万民颂功德”的运动。

            元始元年(1)正月,有自称越裳氏的塞外蛮夷入朝晋献了一双白雉、两双黑雉。群臣立刻上书大颂功德,称王莽有“安国定汉”之大功,应赐尊号为“安汉公”。

            王莽上疏辞让。

            太皇太后下诏:“君有安定宗庙的功劳,不可因为至亲的缘故而遮蔽隐藏得不到显扬,君大可不必推辞!”

            王莽连续四次上疏,坚决辞让,甚至称病不上朝。

            太皇太后不得已,只好先封赏了几个王莽的心腹,最后下诏说:“派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任太傅,称号安汉公,增加封邑二万八千户。”

            几番惺惺作态的谦让之后,王莽终于诚惶诚恐地接受了太傅和安汉公的尊号,但却拒不接受封邑。王莽说:“等百姓们都富足了之后,我才会接受封赏。”

            上至太皇太后,下至群臣百姓,都不禁为王莽的高尚情操而感动不已。

            元始二年(2)春,又有远在南方的黄支国进献犀牛。同时,又有西南边陲的越巂郡上疏奏言,说有黄龙在长江里游动。

            群臣立刻说:“王莽的功德可媲美周公旦,应该祭告宗庙才是。”

            只有大司农孙宝一个人发出了不和谐音:“如今风雨失调,人民贫困,每有一事,臣子们就众口一词归美王莽,这样的赞美妥当吗!?”

            当举世皆醉的时候,唯孙宝一人独醒。这样的人是必定要为他的清醒付出代价的。

            孙宝随即被罢免,抑郁而终。

            是年,关东大旱。王莽当即率先垂范:捐钱100万,献田30顷,用以救济灾民。公卿们纷纷效仿,捐献田宅者凡230人。此后凡遇水旱灾情,王莽就吃素,以示珍惜物力、与民共患难之意。老太后再度被感动了,派出使臣诏令王莽说:“听说公常吃素,为百姓深深忧虑。今年秋季幸将丰收,公须按时吃肉,为国家保养身体。”

            是年秋,王莽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让女儿当皇后,便上疏要求皇帝立后。主办官吏为了迎合他,把很多王氏女子列入候选名单。王莽怕女儿竞争不过她们,就上书说:“臣无德,女儿才能低下,她和众王氏女都不该入选。”  老太后一看,这王莽真是太高尚了,就下诏说:“王氏女是朕的外戚,(为了避嫌),可不必采纳。”

            老太后本来想跟着侄子高尚一把,没承想一纸摒弃王氏女的诏书竟然惹来了群情汹涌。百姓诸生和一般官吏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向有关部门上书,而公卿大夫们干脆匍匐在朝堂之上,异口同声地说:“安汉公有如此赫赫功勋,如今应立皇后之时,为何偏偏舍弃他的女儿呢!?天下人将要归顺谁呢!?我们殷切希望安汉公的女儿能母仪天下!”

            王莽马上又站了出来,苦口婆心地晓谕众人,不要再说立他的女儿为后了,应该广选众女。可心有灵犀的公卿们却仍然不依不饶地坚持:“不应该广选众女而使正统混乱!”

            王莽终于长叹了一声,百姓和公卿们都太可爱了,他着实拿他们没办法啊!

            王莽说:“好吧,那就让我女儿出来抛砖引玉吧。”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选美大赛。

            元始三年(3)春,经过一帮大臣们辛辛苦苦的遴选,王莽的女儿终于从如云的美女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评委会的全票通过。朝廷下了二万万钱作为聘礼。视金钱如粪土的王莽只留下十分之一,大部分归还朝廷,其余数千万全都布施给了贫民。

        四  王莽的造神运动(2)

            大司徒陈崇立即上书歌功颂德,洋洋数千言,大引《论语》和诸经为王莽一人作注,极尽阿谀之能事。功德书历数王莽的生平事迹,写得激情澎湃,文采斐然:

            “窃见安汉公自初束修……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也。”

            说王莽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如何的温良恭俭、安贫乐道。所以孔子的“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是在说他。

            然后说到王莽诛杀淳于长,就像是“周公诛管、蔡,季子鸩叔牙”。

            说王莽初任大司马时不让定陶太后坐在太皇太后身边是“以明国体”,就像是《诗经》所说的:“不侮鳏寡,不畏强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