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金陵春梦 第三集 八年抗战 > 第廿二回 定国策 观战参战抗战 看大局 难和难打难拖

第廿二回 定国策 观战参战抗战 看大局 难和难打难拖

    汪精卫朝各人扫视一眼,从表情上看起来,知道人们听了这些话,心中未免不痛快,于是他再笑了笑:'当然,左派教授的看法我们不必同意,但那位教授指出的一点,正好证实我这句话:美国对日本是有所‘顾忌’,否则九国公约签订不过八年,日本便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美国究竟‘保全’了中国什么呢?'

    孔祥熙再也忍不住,大叫道:'问题不是这样看的!问题不是这样看的!'举座为之震惊。蒋介石朝汪精卫投以疑问的目光,愈思是说:'你到底想说些什么?'汪精卫修地绷紧了面孔。

    正在这当儿,孔祥熙一头大汗,要秘书帮他在大皮包里找档卷。翻了一阵,孔祥熙还没开口,汪精卫已在说道:'兄弟同意庸之先生的话,问题不是这样看法!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美国虽然强大,日本也不含糊!如果日本有所行动,我们的上策应该不是大打一场。为什么呢?‘九一八’是个例子,连美国都怕它三分,我们又何必自不量力?美国自己力不从心,我们又何必去跳火坑?……'

    '我说,'孔祥熙捧住一大叠文件嚷道:'美国并没有不理中国。我这里有数字为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对华贸易每年约五千一百万美元,到一九三○年时激增至一亿九千万美元,几乎加了四倍,美国在华投资总额到一九三○年已有二亿五千万美元,较一九○○年增加了十倍;美国在华设立的公司厂家共计达五百六十七家;美侨总数逾七千人。'孔祥熙一顿:'你们可以问TV,美国输出商人常常同我们谈起,中美贸易的发展,是前途光明的!美国不会眼看日本胡闹,美国不会惧怕日本的!'

    蒋介石给一连串的数字弄昏了头脑,哼哼唔唔地说道:'是的是的,不错不错,美国是不会这个这个的,夫人也常常同我提起。'

    '委员长!'汪精卫笑吟吟道:'庸之先生说得有根有据,没有错!'他把手一扬:'可是请各位注意。美国对华积极的做法,已经受到严重的挫折了!'

    大家闻言一怔。这时窗外山坡上传来外国孩子的嘻笑声,以及'妈咪妈咪'的呼唤声。汪精卫指指窗外:'欧美侨民越来越多,美国在华势力迅速发展,没有问题,这些都大大地刺激着日本。日本决定用武力终止美国在华的优势,日本决定用武力来改变列强在中国的均势,‘九一八’是个例子。而‘九一八’以后美国人的‘承认既成事实,更证明了美国对日本的‘顾忌’,兄弟希望我们的国策不要同日本为敌才好!何况委员长已经告诉我们,我们什么准备都没有,一旦抗战,三天便会亡国,请问,……'

    蒋介石觉得应该说几句,便截断了汪精卫的话道:'大家说得都对,大家都有理由。今天这个会对于今后国策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好在今天出席的人都是自己人,并没有人主张抗战,也没有人提议请苏联帮忙。'蒋介石直抓脖子:'问题已经谈了不少,我们到外面休息一会再说吧。夫人还为各位准备了一些点心,是她亲手做的。好,晚上再谈。'

    却说蒋介石在庐山的住所,是河东路一幢两层楼的西式楼房,一进门便有一个花园,树木扶疏,盆花怒放,环境端的不恶。蒋介石一行人出得会场,一路在潺潺流水声中漫步归去。汪精卫同蒋并肩而行,低声问道:'这个样子,恐怕不大好吧?虽然前后有几个侍卫,但防范总嫌不够。'

    '你有所不知。'蒋介石摇晃着司的克:'这叫做民主,人家瞧我在这里随便散步,知道我不是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来庐山避署的洋人特别多,让他们也看看我的风度。昨天我同夫人到松树林散步,路上碰见一对外国夫妻,夫人先同他们点头,我也跟着同他们笑笑,可把这对外国夫妻乐坏了。你想,由他们说出去,就更能证明……'

    '不,'汪精卫反对道:'现在局势微妙,你总得戒备一点才好。'

    '这个,'蒋介石微笑道,'这个你不必操心。庐山上居民三万多,每一家人、每一个人的来踪去迹早已调查过,绝对不会有半个不妥份子。只要有一点嫌疑,戴雨农早已请他下山,或者进监牢去了。'

    '不不!'汪精卫仍然反对:'还有避署的人呢?你不能……'

    '这个也简单。'蒋介石笑道:'从各地来避署的人们,大都是有钱人,当然有钱人也不一定个个可靠,所以戴雨农派在这里检查旅客的人手不少,盘问的花样也很详细。而且从九江山脚的莲花洞到入山的小天池,就要在好汉坡前等地接受三四次检查……'

    汪精卫长叹道:'我明白了,你的防范工作做得很好,安全的确没问题了。'

    说着走着,蒋介石把手杖一指道:'到了。'

    '真近,真好,'汪精卫打量这座洋房,赞不绝口。可是在门口端详的时候,禁不住问道:'咦,为什么你的门牌号码是十一号A?干脆十一号不好吗?或者凑满一打!'

    '喏喏喏,'蒋介石指指迎将出来的宋美龄道:'你问她,这个号码是她指定的。'

    '汪先生。'宋美龄接着向后面一大群人点了点头,撇撇嘴笑道,'又是问号码,这个号码几乎人见人问。'她引客人进入花园:'说起来很简单,这座房子的业主本来是个外国传教士,励志社把它买过来了,嘿!门牌是十三号。十三号有什么好?多不吉利!上海话‘十三点’又难听,励志社的人便想把它改个冧巴,我说就来个十一号A吧,中西合璧,蛮好的。'

    '好好好。'汪精卫拍掌叫绝,后面一大群人也随声叫好,一片赞叹声。

    仆役们在每人面前放子杯冻咖啡,蒋介石面前却是一杯温开水。吃过宋美龄做的蛋糕与啫厘,人们于是便从新生活运动扯到国策,宋美龄撇撇嘴道:'他的新生活运动我赞成,就是有一点不好,如果大家喝开水,全世界的茶叶、咖啡、阿华田、可可、……冚把烂没有生意了。'她把话题一转:'说到生意,上个月我在上海见到二姊,她说日本侵华战争眼看无法避免了。我说不怕,有美国帮忙。二姊说‘九一八’已经六年了,美国帮了些什么忙呢?她说一九二九年爆发的经济大恐慌,对美国影响极大,就好象经过一次剧烈大地震似的,美国内部整个社会结构都被摇撼了。证券价格猛跌,银行破产,公司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激增,一切都失了常态,美国人被这一次经济大灾难弄得神魂不定,不知所措,到一九三一年还没有完,于是日本便乘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大令!'蒋介石皱皱眉,瞅一眼孔祥熙夫妇:'你相信二姊的话么?'

    宋美龄耸耸肩、摊摊手:'我当然不信,我说:二姊!就算你说得对,但这是一九三一年的事了,今年是一九三七年,难道美国还在大恐慌,还顾不了中国……'

    '是啊!'宋蔼龄挥挥手道:'她老是这种论调,总不肯改。'

    '不,'蒋介石捧着杯子,'没有关系,听听她们两姊妹怎样辩论罢。'

    '我才不跟她辩!'宋美龄噘着嘴道:'二姊访问苏联回来,说话比以前更……'她搓搓手:'不提她罢。'她转换话题,朝汪精卫笑笑:'怎么样,你们今天的国策问题……'

    '夫人,'汪精卫笑眯眯道:'这个问题太大,应该由委员长答复。'这句话使举座发出笑声,只听见汪精卫得意洋洋地说下去道:'孙夫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年美国对‘九一八’事变不采取对策,的确是为了忙于应付经济恐慌所引起的困难,无暇顾及远东;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今天我不妨说说。原来当时的美国胡佛总统,不论在内政或者外交方面,都是极端反共的,胡佛的外交政策中心是反苏反共,组织进攻布尔什维克的十字军,因此美国对日本寄予很大希望,认为日本是远东的反共堡垒,并且相信日本进攻东北是进攻苏联的前奏。因此,美国不但不反对日本侵占东北,反而帮日本忙的。'

    蒋介石闭目静坐,作倾听状,宋美龄睁大了两只眼睛。孔样熙面有不悦之色,终于哈哈一笑,问道:'兆铭兄恐怕记错了罢?美国对‘九一八’事变是反对的!'

    可是孔祥熙说不出美国如何反对日本侵占东北的具体事实,咧着张肥嘴发怔。张群给他一个下台机会道:'庸之先生的话也对,美国是反对日本这样做的。不过美国的反对只限于书面。'他笑笑:'譬如当时美国总统胡佛一再表示他的态度,决不走向战争,也不采取任何经济的或军事的行动,因为那是足以引起战争的。'张群顿了一顿:'记得胡佛还说,不论是为了美国的利益或是为了对中国的义务,美国都值不得卷入这个纷争的漩涡,由于美国这种态度,国联当然不敢有所行动。'

    大家怔了一阵,汪精卫咳声嗽,笑吟吟道:'庸之先生的高见甚是,不过美国对日本的确有所顾虑,刚才岳军先生也说了一些。兄弟还可以补充的,就是无论‘九一八’也好,‘一二八’也好,那是非常明显的:美国方面在希望日本北进。他们认为旦本进占东北之后一定向西伯利亚发展,一定会引起日苏战争,美国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乐观其成了。因此美国绝不愿意干涉日本的行动,甚至当时国联派遣调查团到东北去的时候,他们都不赞成。他们说:这种措施足以刺激日本国民的情绪,反使自由主义者陷于不利的地位!'

    汪精卫喝了口冻如啡,笑道:'事情是这样子的,我还可以补充一点。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日本驻国联代表芳泽谦吉通知美国,说日本准备进攻锦州,二十七日开始军事行动,美国也不过表示‘略感惊咤’,认为日本有违诺言,破坏了美日密约,同日美国向日本发出劝告,日本不理;美国联合英法于十二月二十三日由美驻日大使福贝斯致送通牒,日本仍旧不能遵从。于是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日日军进占锦州,并有入关之势,美国这才由史汀生发出了不承认主义的照会。可是日本的答复是什么呢?'汪精卫笑笑:'日本说日军的行动完全为了保卫在满洲利益的自卫行动,不论是九国公约或者是凯洛格——白里安非战公约,都不适用的!'

    '而且,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本来已经很稀松,但白宫方面认为就是这样已经‘太强硬’,美国最好不要去碰日本,甚至‘拿针去刺它一下’都不必要。'汪精卫向蒋介石点点头:'所以委员长是伟大的,在日本进占锦州二十六天以后,也就是史汀生发出不承认主义照会二十一天以后,日本又发动了‘一二八’事件,十九路军胆大妄为同人家打了三个月,可是有什么用呢?委员长看得很清楚,他并不主张就打,而要看看大局前途。'

    '绅士们!'宋美龄大声说道:'留着你们的高见,吃过晚饭再雄辩罢。现在快吃晚饭,小心妨碍消化。'

    '其实还是你引起话题的。'宋蔼龄朝她妹妹笑笑,再向客人说道:'美龄其实做外交部长最合适。她的政治抱负、口才、风度,尤其是接待外宾的功夫,她小时候就很出色。她老是说:一切国际间的大事都在餐桌上解决,对外国人的心理摸得很熟;今天在座的都是自己人,她反而不喜欢谈国家大事了。'

    '是的!'汪精卫凑趣道:'夫人的气度与风度,真算得上是世界有数的女性了。璧君也常常说,应该好好地跟夫人学。'

    '汪先生的口才才顶呱呱呢!'宋美龄掩盖不住她的高兴:'要不要把璧君姊姊请来?'

    汪精卫忙不迭摇手道:'不必了,不必了,我就要回去,她也忙着家务,有机会再来罢,好在交通很方便。'他搓搓手:'而且局势又很那个,有许多事情也得料理料理。'

    '唔?'蒋介石睁开眼睛,诧异地问道:'兆铭兄也认为日本要在最近动手么?'

    '不。'汪精卫镇静地摇摇头:'这是我个人的杞人之优。局势本来没什么,可是我怕受不了延安方面哇啦哇啦乱叫,日本会突地来这么一下子。'

    蒋介石点头道:'这个看法倒是真的,我们根本不作战争的准备,可是抗战的空气非常浓厚,日本说不定会有所误会。'

    宋蔼龄插嘴道:'这也简单,我们请日本派几个代表到庐山来避暑,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最高领袖在牯岭,院长部长也在这里。我们的最高领袖不是去松树林散步,就是到含鄱口野餐,我们不打算同日本打。所有要求抗战的呼声都出自延安,日本要误会,干脆打到延安去好了!'

    人们听了都一怔,继则失笑。孔祥熙揉揉鼻孔道:'如果局势能象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天下太平了。'

    '那你出出主意看!'宋蔼龄瞪他一眼道:'哼!我这个可不是妇人之见,至少比你的主意高明得多!'

    汪精卫笑了一阵,说道:'今天我们谈得真有趣味,庄谐杂陈,痛快之至。'他站起来,在金黄色的夕阳中眺望白茫茫一片湖水,随口问道:'听说这里有一个周瑜练水兵的基地,在哪里?'

    '在这边。'蒋介石举起手杖指了指:'叫做含鄱口。'

    '含鄱口?'汪精卫赞叹道,'这名字就不俗,够气派,什么时侯去看看才好。'

    '今天就可以。'蒋介石道:'吃完饭,——不,我们就到含鄱口野餐不更好!'

    '湖光山色,'张群抚掌:'精采精采!'

    '恐怕时间上来不及。'孔祥熙道:'晚上还要开会,国策还没定出来。'

    '我也不赞成今天去。'宋美龄道:'太匆忙了。'她看看表:'晚上你们还有国家大事。这样子匆匆忙忙,'她瞅孔祥熙一眼,问道:'你根本来不及吃完晚餐,是么?'

    哄笑中孔祥熙胀红着面孔道:'那里那里,我吃得很快,很少。'汪精卫接着解围道:'反正我明后天还不走,含鄱口今天不去也罢。夫人说的是,国家大事要紧。'

    '那我们就边吃边谈罢,'蒋介石领头坐到餐桌上,正襟危坐,偷偷地瞅一眼宋美龄姊妹,同她们一起做了个默祷,然后喝了口汤:'请请,第一等大师傅做的菜。你们喝酒,我不奉陪了。'

    客人们三杯下肚,话题又扯到了国策。汪精卫朝四周瞧瞧,放低嗓门道:'真是,如果真的打起来,真是不堪设想!我看委员长该下个命令,不准延安方面哇啦哇啦吵抗战,才是当务之急!'

    '我也有同感。'张群抹抹嘴:'万一真的打起来。一切都很难说。现在是和也难,战也难,不和不战,也难。'

    宋美龄失笑道:'那该怎么办呢?'

    '是啊!'汪精卫以著击桌:'事实是这样的!'

    '岳军你说下去。'蒋介石听在耳里,心头一动:'我已经在六月二十六日发出命令和请帖,要大学教授、各省主席以及地方负责人员在七月中旬到达庐山开会,订定国策。七月中,离开今天不过二十天光景,日本无论怎样急着动手,也不可能这么快,那末我们的国策既定,也可以同东京说一说,双方犯不着剑拔弩张。'蒋介石改口道:'何况我们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这几天我们必须交换好意见,作为七月中旬开大会时的一个准备。'说罢把眼睛盯住张群。

    张群皱皱眉,喝口酒,半晌,说道:'我说的或许不全对。我以为今天的问题不在日本,而在延安。但根据目前人心向背,举国一致要求抗战的空气来说,要避免战争是困难的。'他握拳一挥:'好!延安方面既然胆大妄为,日本的军事行动也势在必行,那么就让日本同延安打吧。其中无论是谁打致,对于我们毫无损伤,这是上上之策!'

    '好主意啊!'汪精卫喝采。

    孔祥熙忙不迭咽下一口菜,捧起餐巾在肥嘴上轻轻地擦了一阵,发表意见道:'岳军先生说得很好。不过我以为抗战不如参战,参战不如观战,这样对中国的损害更少。'

    '唔?'蒋介石没想到这位联襟也有这一套,大喜道:'你解释解释,听你说得很玄妙。'

    笑声中孔熙祥洋洋得意地往椅背一靠,咳声嗽道:'要抗战呢?大家都说过了,那是不可能的。委员长说万一抗战,三天亡国;何应钦在南京也跟我说过:万一抗战,七天亡国。三天与七天,也不过相差四天,……'

    '说正文好不好?'宋蔼龄皱眉道:'大家在等着你的意见,你怎么三天四天七天说不完,又不是放利息!'

    笑声中孔祥熙蓦地打了个喷嚏,揉揉鼻孔道:'总而言之,抗战是不成的。现在既然日本想独占中国,又想打苏联,又同美国的利益冲突,我看不如想办法引诱日本同苏联打,或者引诱日本同美国打!那末我们便可以袖手旁观,了不起也是参加战争,而不是发动抗战,这中间相差太大,但我们受惠不小!'

    正是:如此国策,呜呼哀哉,颠来倒去,但求发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