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世纪之坝 > 第30章

第30章



                                    

        但是,水火无情。要确保大江截流,必须舍弃家园,宁可人赶水,岂让水赶人?

        秭归县委县政府制定措施,组织1200多名机关干部,包村到户,责任到人,层层签订移民搬迁安置责任状——

        1995年4月10日,香溪镇向家店村183位移民,乘着80辆大卡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土。这是秭归县首批移民外迁大行动,他们的目是地是200里外的宜昌市伍家乡;

        1995年5月28日,香溪镇贾家店、宫庄坪两村51户175人,集体外迁宜昌市伍家乡落户;

        1996年1月8日,郭家坝擂鼓台村23户移民,外迁至枝江县江口镇伍家桥村;

        1996年4月25日,郭家坝镇91户310位移民迁往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

        1996年4月26日,屈原镇西陵村188位移民迁居枝江县董市镇;

        1996年6月15日,泄滩乡陈家湾村18户移民外迁枝江董市镇桂花村;

        1996年8月23日,香溪镇龙王庄等6个村,157户580位移民迁往宜昌市犭虎亭区;

        ……

        1996年12月14日,水田坝乡水渡头、龙口、下坝村35户126人迁往当阳市白庙、马家冲、方家岗村落户。这一天,是李鹏总理宣布三峡工程开工3周年,秭归县把当年最后一次移民外迁选在此日,可谓用心良苦。截止年底,成建制的移民大外迁已实施10次,共外迁出县1687户,移民5621人。加上本县内移,全县已完成搬迁2994户,移民10882人。

        应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取得这样的成绩,靠什么?靠党的关怀,靠“开发性移民”的好政策,靠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靠每个党员的模范带头行动,亦靠广大移民爱党爱国、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1995年7月29日,秭归县召开全县移民工作大会,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党员谭德训坦露心声,感人泪下:

        “自己日夜想大坝,盼大坝,现在真修大坝了,怎么就害怕了呢?要当移民罗,老伴想不通,几个儿子也不愿意,老实说,我自己也不想搬家拆房子、可不搬行吗?县里乡里镇里村里干部都来做工作,我自己党龄就有20多年哒,党员不带头,老百姓谁肯先搬?一狠心,搬,带头搬!我召开家庭会,说服老伴和子女,请人拆房子,搬了。搬家拆房子,心里别提有多难受哟,那两天,我老是流泪。我的一窖红苕千把斤被埋在地下,两亩多洋竽被推土机毁了,六亩多竹林被推倒了,400多株松树和200多株柑桔树砍掉,真叫人心痛啊!搬进临时窝棚那阵子,一家人可受了不少罪哟!窝棚遮不住雨,又挡不住风;外面下大雨,棚里下小雨;刮风时床上、锅里、碗里全是沙子。唉,在窝棚里住了半年,我也病了好几个月……怨么,怨言谁没有?可国家和政府有困难,才被迫叫我们临时住窝棚嘛,有什么好怨的?人老哒,不中用哒,不能再多为国家建设出力,可我作为一个老党员,为政府分点忧总是可以的吧……”

        屈原镇西陵村党支书郑心年本不是搬迁对象,为了动员群众搬迁,他毅然舍弃造价3万多元的小洋楼,3亩柑桔园,别离70多岁的父亲,主动带头同本村188名移民迁往枝江县董市镇。

        面对记者追踪,郑心年笑着介绍说:“当时,我不带头搬不行。为什么?96年4月份,我们村首批移民28户106人已经走了。不愿外迁而有门路的也都投亲靠友走了,剩下的是些不愿外迁却又必须迁的移民户。他们不愿走,我没少做工作,也没少受气:轻者指着我的鼻子骂,重者,你费劲跟他口干舌燥讲了半天,他回报你一阵拳脚……怎么办,任务压头啊,90米水位线以下的移民必须抢在长江汛期到来之前搬迁,任务是150人啦!躺了两天,想了两天,我就郑重地向镇党委递交了外迁申请。正如我意料的那样,移民见我拆房,埋怨情绪一下子全都没了,原来骂我打我的人,也争着报名外迁。只一个星期,就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次移民,我真是感受很深啦:知道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也知道了什么是顾全大局……”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远离故土,搬迁至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说移民们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怨言,那是假话。

        建国以来,兴修大小水库已逾8万座,移民逾千万人。黄河三门峡水库移民上访,年年不断,甚至有返库闹事事件发生;湖北丹江口水库移民,多年来生活处于贫困状态;长阳县清江隔河岩水库移民时,居然有一位石匠自掘坟墓自已往里钻,死活不肯离开故土;葛洲坝修建时,移民眼睁睁看着推土机毁地挖庄稼,竟有人不顾一切躺倒在推土机履带前不准前行……往事悠悠,非移民者莫能体验当移民的滋味。

        对移民而言,搬迁虽然费神费时,却并不难。难的是搬到新的居住点后,如何生活,是否真如政府喊的口号那样:安居乐业。

        接收移民,也谈不上有多大困难。搬的时候你主动去帮忙,来的进候你热情接待,说些好听的话,放几挂鞭炮,人家就会感激你了。但问题是:你把人家安顿得怎么样?你是否真正设身处地为移民着想,替移民分忧解愁。

        带着种种疑问,我只身深入数处移民定居点,作了细致调查:

        枝江县董市镇平湖村,居民成份全是移民——23年前葛洲坝库区秭归县外迁至此的移民,村名取意于毛泽东词句“高峡出平湖”。当年的创业者,已把一片湖滩改造成米粮仓,500多村民如今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000元,是董市镇的首富村。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51户来自家乡的新移民拖家带口落户这里的时候,平湖村的党支部和父老乡亲对他们给予了特殊的关怀和爱护:卸车、腾房、送米送菜、送医送药……更重要的,是手把手传授棉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使他们尽快走上致富之路。村支书望远华信心十足地说:力争在2000年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作者欣喜地看到,这里新迁入移民绝大部份已由过渡房搬进了漂亮的别墅型楼房,个别人家的楼房,盖的比老移民的还豪华气派。

        宜昌县晓溪塔镇是接纳坝库区移民重点区域,仅移民学生就有800多名。我到该镇教育系统调查摸底,结果出乎意料:800多孩子全部就近入学,无一人流失。为安置学生就读,镇教育党总支作出决定:随到随收。并先后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减免杂费、书本费计20多万元,集资450万元,扩建校舍800多平米,还多次组织献爱心活动,为困难移民学生捐款、送衣物。

        在第三小学,我打听到一则“旧闻”:去年4月,一位移民学生因受歹徒威吓而出走,校党支部副书记刘大金和班主任4上太平溪和三斗坪,历时26天,行程千余里,硬是将这名学生找到并带回了学校……

        走访宜昌县期间,我还听到一则新闻:一座投资5000万元,按国家级示范高中规划设计的三峡移民中学,已在县城黄金地段丁家坝村动工兴建,今秋即可招收首批移民学生入学。

        在晓溪塔镇云岗村,我高兴地见到了一直想见到的带领移民办企业闯市场的支书付大贵。说起他对移民的情份,移民们热泪盈眶;

        在伍家区南湾村,我参观了移民的小洋楼和室内装璜及摆设,移民们的小康生活令我这个“工薪族”羡慕不已;

        在枝江县江口镇伍家桥,在点军区联棚乡,在犭虎亭开发区……耳濡目染,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房舍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是作为移民——他们自身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缘由,是党的开发性移民政策。

        宏伟的三峡工程涉及水库移民逾百万,坝区宜昌县、库首秭归县移民无论是“就地后靠”、“境内安置”,还是“整体外迁”,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实践证明:有党中央制定的开发性移民政策,有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有广大移民奋发向上重建家园的艰苦努力,“天字号移民工程”定能走出困境,创造奇迹。

        实践还将证明:坝区移民和库首移民的今天,就是未来百万移民的明天!

            欢迎您访问流行小说网http://4020.cn

        ——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纪实

        如果把八年“开发性移民试点”比作滋润三峡库区的蒙蒙细雨,那么,已实施五年的“对口支援”则是充分体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强劲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