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世纪之坝 > 第32章

第32章



                                    “联合”之举,虽收一时之效,但终因缺乏荣辱与共的维系关系,企业难以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常柴”和“三柴”结缘,虽是偶然机遇,但双方受自身利益驱动,联合组建“常万”柴油机有限公司当属必须选择。

        1995年7月,四川农机订货会在成都举办,“常柴”党委副书记鲁进与会。“三柴”一名业务员闻讯主动上门,随后,副厂长谭忠诚热情邀鲁抵万县做客。

        原来,鲁进西进,眼睛盯着的就是西南大市场。

        一个月后,“常柴”集团董事会决定:与三柴深层接触,进行实质性洽谈。这是因为,鲁进带回了可信的考察报告:“三柴”属全淹全迁企业,拥有移民搬迁机遇和库区开放开发的优惠政策。“常柴”与“三柴”合资,可利用移民资金,利用迁建场地建起一个新企业:政治上,对口支援收取实效;市场上,挺进西南亮出名牌;经济上,高投入必然带来高回报!

        万县市委市政府对“常柴”的意向反应积极。1995年8月,组建合资公司的意向书签订,两个月后,双方正式在协议书上签字画押。总投资3500万元,“三柴”与“常柴”分别以40%和60%占其股份。

        “常万”公司新建工程于1995年12月6日破土动工,经过228天的艰苦创业,于1996年9月8日投入试生产。

        1996年9月13日下午,万县市委大院内锣鼓喧天,“常万”公司总经理吴金喜将大红喜报送给市委领导,报告江苏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最大项目——年产30万台“常柴”牌柴油机的“常万”公司产品问世。

        手捧大红喜报,万县市委领导象是捧着个“金娃娃”……

        总理牵线三家结亲

        1996年11月25日,河南洛阳春都集团与万县市罐头厂、肉联厂对口支援合作项目洽谈签字仪式,在太白宾馆隆重举行。

        1996年12月18日,广东万家乐集团与万县市机械电子工业局签订了合资建厂备忘录。1997年3月14日,万家乐燃气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与万县市机电局签订“万家乐重庆燃气电器用具有限公司”合同书。

        1996年11月上旬至1997年3月9日,珠海格力集团公司负责人和万县市有关方面负责人“三进三出”,双方议定:格力新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南浦罐头厂为合作伙伴,总投资3000万元,年产2亿只电解电容器……

        你知道么,以上三家国内名牌企业以对口支援方式,选择万县市的企业作为合资合作伙伴,其牵线搭桥的“红娘”竟是日理万机的国务院总理哩。1996年10月18日下午,李鹏总理又一次来到万县市视察移民工作,专门考察了“常万”柴油机有限公司和白猫(四川)有限公司,对以对口支援形式引进嫁接,改造组合的迁建企业已取得初步成效,感到十分高兴。他说,对口支援是一种好形式。

        第二天下午,李鹏总理到宜昌出席国务院三建委召开的全国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总结讲话中赞扬了常州柴油机厂和上海日化总厂到万县办企业的胆识和成效,希望各省支援三峡库区移民的路子更宽一些,通过企业与企业的联合达到支援的目的,互惠互利。

        接着李鹏总理在会上点将:我看有三个项目可以办。一个是长江沿岸天然气丰富,广东万家乐可来办燃气热水器的厂;第二个是河南春都火腿肠在全国很有名气,万县市生猪资源丰富,春都可以来这里办厂,四川市场很大;第三个是广东格力空调也可以考察到万县市办厂,这里以后电力供应是有保证的。

        会议结束时,李鹏总理遇见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侯国富,对他讲:回去对春都老总说,四川的市场很大,要动员他们来,四川人喜欢吃麻辣,春都火腿肠可以开发新产品。

        在李鹏总理深切关怀库区经济发展的精神感召下,“春都”、“万家乐”、“格力”三家集团,在省市领导大力支持下,很快与万县市有关企业攀亲,落实了合资合作项目。三家企业中,春都的气魄最大:春都万县股份有限公司一期共同投资3000万元,年生产火腿肠系列产品1000~2000吨,于1997年5月1日批量上市;二期双方再共同投资9000万元,规划修建新厂房,设计年生产能力30000~50000吨。合作期限暂定为20年;春都万县肉联厂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建成万吨分割肉、熟肉制品项目,并合作开发生化制药项目……

        对口支援,地阔天宽。有党的开发性移民好政策,有全国各省市合资合作的造血型支援,三峡库区的开放开发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伴随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库区的人民一定能迎来幸福美好的明天!

            欢迎您访问流行小说网http://4020.cn

        ——三峡移民村见闻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这话从李鹏总理嘴里说出,便显得沉甸甸了。伴随三峡工程的开工礼炮,坝区红线范围内和库区一线水位移民工作相继拉开序幕。截止目前,坝区近万移民已被宜昌县就地“消化”;库首第一县秭归,除就地后靠部份移民外,1996年先后分十批成建制将90米水位线下4000多移民外迁至枝江、当阳、宜昌市有关乡村。为了验证国家移民局制定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九字方针,记者赶在大江截流前走访了秭归、兴山、枝江和宜昌市县,对众多移民村庄进行了实地考察。

        总体说来,移民们感念党的开发性移民好政策,搬迁后都陆陆续续住上了新房,既能安居,亦还乐业。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做梦也没想到会发现两个不同类型的移民新村:一个是坝区所在地的朱家湾,另一个则是枝江县董市镇的平湖村。朱家湾人凭借天时地利,靠转变观念致富;平湖村移民则是仰仗人和条件“借鸡下蛋”,靠勤劳智慧适应生存方式的改变,在他乡的土地上创造奇迹!

        三峡移民第一村

        夏日傍晚,记者象土包子进城模样出现在朱家湾,东逛逛,西走走,听得目瞪口呆,逛得流连忘返,看得热泪盈眶:这里,整齐划一的街区,道路宽阔,游人如织;造型各异的别墅型楼房,鳞次栉比,显得雍容华贵,艳丽非常;商店餐馆比赛似地遍布街区,分明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风采。入夜,坝区十里江峡大道耀眼的街灯与朱家湾的霓虹交相辉映,路上的行人少了,喧闹的歌声却从幢幢秀楼的歌舞厅飞出窗外,凝成浓烈的现代化都市气氛,置身其间,着实令人亢奋和惊叹!

        朱家湾小康社会的迷人风景是近几年创造的奇迹,其机遇是三峡工程赐予的。这个背依青山,面临长江,座落在西陵峡左岸隶属于宜昌县乐天溪镇的小村庄,有三个村民小组,共286户749人。92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如同三峡库区许许多多的城镇和村庄一样,朱家湾人世代与贫穷作伴,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全村除农业外,唯一的副业便是一个固定资产不足4万元的水上运输队。

        1993年初,三峡工程前期准备工程大干快上,坝区一片沸腾。朱家湾红线范围内需征地987亩,移民162人。业主单位和本县移民部门领导原以为朱家湾移民不易,没料到刚与村干部接触,便得到爽快的答复:“搬,叫什么时候搬就什么时候搬!”“想三峡,盼大坝,我们几代人就等着三峡开工哩”。“别的不敢说,征地移民,朱家湾绝不拖后腿!”

        地让了,让出的全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柑桔园啊,朱家湾人眼含热泪脸带笑;

        家搬了,搬到临时搭建的居民棚,冬难御寒夏难抗热,朱家湾人苦在心里嘴不吭。

        面对困境,选择艰辛,朱家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统一认识,决心“下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练习“游泳”。

        支书黎祥杰说:“要想脱贫致富,我们要抓机遇,做”三边“文章。这就是:江边、路边、大坝边。”

        村主任黎开芹表态:“占天时、地利,人和得靠脑子!”

        别小看这个拉家常似的诸葛亮会,朱家湾的发迹史在此萌芽。几年来,他们兴办企业,借地生财、筑巢引凤,迅速地走上了富裕之路。

        1993年,第一个闯市场的建筑队诞生;

        1994年,预制厂和农贸市场相继组建;

        1995年,土建队,福利加工厂开张……三年内,安置移民200人就业,村办七个小摊子年纯收入居然达到122万元。

        这是兴办企业的实绩。而借地生财、筑巢引凤的实践,更显出朱家湾人的精明,尤其是思想观念的难能可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