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在整个反击作战期间,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民工担负了维修公路、抢修便道和乡村道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林芝地区除维护公路外,抢修乡村道6条,计300多公里;山南地区修公路76公里,修便道121公里;昌都地区的民工也积极配合军工维修公路,加修便道。各地区支前民工,对保证战时运输畅通做了很大贡献。

            在运输战线上,西藏交通系统的广大职工以很高的激情支援前线,以全区1/3的运货车辆,担负从青海格尔木到边防前线的运输任务。西藏自治区汽车二队和四队由队长带车,不分昼夜地苦战在高寒的青藏运输线上,把一批批的物资及时安全地运到前线。先后投入支前车辆达876台,行程100余万公里。运货17万余吨。

            担负战区运输的民工,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背送弹药,输送粮草,抬运伤员。有的鞋底磨穿就赤脚走路,有的肩、背磨破甚至化脓,也不肯休息,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山南地区就组织担架250余副随队前进;在达旺方向,民工运物资达250万公斤;林芝地区仅第一批民工运送的物资即达30多万公斤。支前工作中,民工和部队一起战斗,同甘共苦。在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中,桑日县60名民工参加运送弹药,任务是将10箱手榴弹背运到拉则山口,他们说:“手榴弹多,消灭敌人就多。”自动背了13箱。民工、共产党员朗吉益西看到战士们背120迫击炮弹上山时,也悄悄地将一发120迫击炮弹卷进被子里背上山。在他的影响下,其他民工也背,结果60个民工背了98发炮弹上山。在抬运解放军伤员时,爱护备至,他们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伤员盖,用自己洁白的哈达给伤员包扎,遇上险道就一个个地把伤员背过去;有的民工用自己的饭碗给伤员接小便。山南一个民工细心护理23名伤员,3天3夜没睡觉。一位女民工带着孩子支前,甚至让孩子吃饭,把奶挤下来喂伤员。桑日县雪巴乡次仁平措、嘎玛登增,发现一个解放军战士被冻昏在雪地里,便急忙把这个战士抬进自已的帐篷,设法救活了这位解放军战士。一等支前模范、工布江达县甲兴乡翻身农民阿旺,组织留守处的人员抢运烈士遗体,打破了西藏尸下贱的旧传统观念,他说:“他们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宁,为了保卫我们的幸福,牺牲了自已的生命,我们不把他们背回去怎么对得起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恩情呢?”在他的带动下,留守处圆满地完成了抢运烈士遗体的任务,受到了支前指挥部的嘉奖。拉萨市城关区贫苦农奴出身的罗桑,是平叛中支前的积极分子,1960年4月光荣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用其它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荣获了一支以毛泽东主席名义授予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反击战中,他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又积极支前,配合部队作战,担任担架队班长,带领全班顶着刺骨的寒风,沿着崎岖的山路,冒着印军的炮火,日夜奔跑在前沿阵地上。渴了,就喝口雪水;饿了,就吃点糌粑。在激烈的战斗中,边防部队指战员英勇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每个民工。罗桑和伙伴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拼着性命也不能留下一个伤员。在运送伤员途中,他们宁肯自己不吃,也不让伤员挨饿;宁肯自己受冻,也不让伤员挨冻。把伤员运到后方后,他们顾不得休息,又背上弹药,返回前线。连续十几天不分昼夜地运送弹药、物资和抬护伤员。罗桑的脚趾甲盖被冻掉了,痛得钻心,也不叫苦、不喊痛,仍带领全班积极顽强地奋斗。战后,罗桑荣获“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

            在支前队伍中,既有象阿旺、罗桑这样活着的英雄,又有光荣献身的勇士。据统计,这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共有17名民工光荣牺牲,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乃东县卡多乡贫苦农奴家庭出身的翻身农民降巴次勒,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反击战打响后,降巴次勒不仅自己积极报名支前,还动员周围的藏族青年积极支前。当组织批准他第一批支前时,他当即向领导表示:在前线,一定不怕苦、不怕死。困难再大也要坚决完成任务。临走时,他对家里人说:“我去支前,可能回来,也可能回不来,但不管怎样,我决不会给亲人们丢脸,一定要为保卫祖国做贡献。”第一批支前民工一到指定地域,就忙着往前线运送粮草、弹药,并准备担架运送伤员。制式担架不多,他们就砍来竹子做成简易担架。克节朗地区沙则战斗打响后,上级决定选派几个民工到前沿阵地后运伤员,民工们都争着要去。布琼正准备出发,降巴次勒拦住他说,“你现在不能去,你家里负担重,万一牺牲了,家里怎么办?我家没有负担,还是我去!”降巴次勒抢到任务后,就以顽强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把伤员从前沿阵地上背下来,后运伤员途中,在灌木丛生,乱石密布,道路崎岖,行动很困难的条件下,他对伤员轻抬轻放,爱护倍至。为了不让伤员挨饿,他把自己最后一点糌粑送到伤员口里。在支前战线上,他怀着对人民解放军的深情厚谊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吃大苦,耐大劳,连续工作9天,圆满完成了任务。后来他再次上前线时,途中不幸中弹牺牲。战后,乃东县委在凯松乡为降巴次勒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宣扬和表彰他的英雄事迹。降巴次勒的遗体被安葬在当地烈士陵园。当地人民还为降巴次勒塑了像,陈列在山南烈士纪念馆。降巴次勒英烈永远活在西藏边防战士和各族人民的心中。

            民工们不仅奋勇支前,而且勇敢参加战斗。桑日县平琼乡民工索朗欧珠、索南平措等12人,在火线运送伤员时,发现了被打散的4名印军。他们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隐蔽地接近印军,勇敢机智地将印军歼灭。在反击作战期间,仅据山南地区统计,支前民工就毙印军1人,俘印军11人、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42支。

            后方的青壮年自动组织起来维护社会治安,轮流站岗放哨,守护重点目标,防备印军空袭空降,防止暗藏敌特的破坏活动,对保证后方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绝大多数县区领导亲自担任民工队干部。他们在支前中以身作则,和民工一样背粮食、扛弹药,通过炮火封锁区和地雷区时走在最前面。山南勒力乡农会主任曾3次带队绕过印军阵地,最后光荣牺牲;乃东县的一个女区长随民工背运物资进到略马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隆子县格桑顿珠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民工;共产党员索朗欧珠负伤不下火线。广大民工在干部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战后,评选出了大批支前模范个人和集体,仅山南地区就评选出支前模范192人,模范小队(乡)和模范大队(县)72个。

            担负对入侵印军伤病战俘医疗、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工作,把中印人民友好的种子深深地播种到每个印军伤病战俘的心中。印军伤病战俘遣返时,含着热泪,感谢中国的医护人员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西藏人民的积极支前,对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总结时说:“民工的作用很大,如果没有这些随军支前民工,要定下战役决心,保证战役全胜,将是很困难的。”

            反击作战刚刚结束,中共西藏工委、西藏自治区筹委及各界人士便组成慰问团,深入边防前线对参战部队进行了广泛的慰问活动。部队回撤时受到西藏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隆重接待和热烈迎送。

            二.新疆地方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积极支前

            1962年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后各方面还很困难的时期。在新疆,苏联煽动数万名边民外逃,印度又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反革命分子乘机造谣,蛊惑人心。新疆军民顶住压力,深入展开声讨活动,动员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努力生产,提高警惕,落实战备,出现了广大民兵要求参战,复转军人要求归队,青年学生要求入伍,干部职工争着支前,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热烈景象。

            建立支前组织机构。1962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出了《关于支前工作的指示》,指示中说:“为了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必须提高警惕,做好一切准备。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前方战斗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于后方的支援”。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要求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南疆各地县,认真做好粮草、物资补给,及修路、运输等支前工作。

            自治区成立了以辛兰亭副主席为主任委员的支前委员会,粮食、商业,交通、卫生、民政厅等有关厅长担任委员,同时,还抽调干部组成支前办公室。喀什、和田专署及有关县、市组成了主要领导参加的支前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各级党和政府都把支前工作作为一件重大任务来抓。他们配合部队后勤部门,前线“要什么,支援什么”,积极为参战部队筹集军需物资并紧急运输。自治区商业厅负责人刘鹏杰带领工作组到南疆,深入各地就地帮助解决在物资筹措中的问题。在喀什还设立了以交通厅副厅长陈广竹为首的支前运输指挥部,交通厅、生产兵团、商业厅及南疆各运输公司抽调一批车辆帮助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