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东西线的胜利,迅速地改变了战场上双方的态势。东线西藏边防部队乘胜追击和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寞山口一线和萨木维尔与金古底,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西线新疆边防部队彻底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歼印军一部,收复了大片被占领土,迫使印军喜马拉雅第三师龟缩到列城、东堤和楚舒勒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七旅、第六十二旅、炮兵第四旅),基本歼灭了3个旅(第一一二旅、第四十八旅、第六十五旅),另歼灭印军第五旅、第六十七旅、第一一四旅、第一二九旅各一部。共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00余人,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人,缴获入侵印军大批武器、装备和物资。

            中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印度政府的侵略扩张行径和反华气焰;打破了印度侵略者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和把大片领土要求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图谋,教训了印度侵略者,使其懂得妄图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印边界问题只能用和平协商的办法来解决。中国在军事上的胜利,同时也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赫鲁晓夫集团在国际上掀起的反华逆流。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中国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中国边防部队在军事上的胜利意义重大。它极大地激励了民心士气,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有力地配合了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斗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影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印军在中国边防部队的打击下全线溃败。11月21日总参谋部电示,“现在敌人内部非常混乱,到处都在撤,包括传统习惯线外的提斯浦尔、卓哈特、特祖,还有西线的丁如泽、楚舒勒都有跑的准备。”印军昔日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早已无影无踪,而陷入了混乱和惊恐之中。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等仓皇乘飞机逃窜;其军部驻地——提斯浦尔,被印军惊恐、慌乱撤逃的气氛所感染,逃亡的人群挤满了公路和码头;各级政府官员四散而去;警察局打开监狱大门;警察同罪犯一起挤迸逃跑的人群;城里的邮局、电话局、银行和商店也都关了门。

            印军惨败、溃逃的消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给政界和军界的要员们以沉重打击。尼赫鲁11月19日在人民院宣布说:“我不得不向本院宣布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瓦弄和西山口丢给了敌人”,“我们有一个师没有回来”,“局势多少有些混乱,战斗仍在继续进行,但是我们的指挥官不得不从西山口撤退”。尼赫鲁无可奈何的语调,引起议会大厅一片混乱和责难声。印度朝野怨声四起。当天晚上,尼赫鲁在全印广播电台发表讲话时又说:“今天,我不得不把新的挫折的消息告诉你们。……目前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非常令人伤心的。还可能要遭受一些新的挫折”。尼赫鲁的讲话,使全国上下更加陷入惊恐之中,遭到人们的质问和批评。

            尼赫鲁政府因发动中印边境战争,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外债累累,民不聊生。印度政府要求全国人民“捐献”钱和物用以购买战争物资,遭到大多数人的抵制和反对。

            尼赫鲁为了开脱自己发动对华战争失败的罪责,解除了梅农的国防部长职务,免去了考尔的第四军军长的职务,使他们当了替罪羊。

            尼赫鲁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仍不甘心失败。尼赫鲁一面叫嚷“要同中国打到底”、“战争会在更大规模和广阔战场上爆发”和要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面写信求助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美国出兵打中国。尼赫鲁不敢把信的底稿送到外交部去,而把它存在总理办公室。此事被英国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披露。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助的增加,印度政府号召“最优秀的青年加入军队”,并准备把更多的印军调到中印边境。

            尼赫鲁政府在困境中,决心铤而走险继续扩大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但是,纵观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斗争形势,已不是尼赫鲁政府及其支持者可以为所欲为的了,中印边境战争的进程——是继续打下去、还是停下来的主动权,已经完全由中国政府所掌握。

            实际上,在下决心反击时,中共中央领导人就作了周密思考:在军事上把印度入侵者打回去后,在政治上如何处理?当时印度标榜是不结盟的国家,美国、苏联都在争取它、吹捧它,美国给它一顶桂冠,称印度是‘西方民主自由的橱窗’;苏联则赞美它是‘向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它又是第二世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万隆会议的发起人;和中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尼赫鲁被誉为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等。打了它怎么办?不仅当时美国、苏联要在这个问题上大肆叫嚷,而且也可能给一些亚非国家带来误解和疑虑。为此,中共中央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给这次自卫反击规定了几条原则;第一,中国边防部队只打到喜马拉雅山脚下,到鹰窠山口、比里山口、吉莫山口就停下来;第二,主动撤退到实际控制线以北;第三,主动交还俘虏;第四,主动交还枪支等。

            因此,正当中国边防部队彻底粉碎了印度军队的进攻,取得了自卫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一些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必将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时候,中国政府却于1962年11月21日,出人意外地郑重地发表声明,决定单方面主动停火和主动后撤。

            中国政府11月21日的声明指出:到现在为止,这场由印度方面蓄意挑起的边境冲突,已经延续了一个月。声明追溯指出,对于印度方面日益严重的入侵和挑衅,中国政府曾经连续地提出警告,指出后果的严重性。为了避免边境冲突,中国边防部队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让。但是,中国方面的这一切努力都归于无效,印度方面的侵略活动有增无减。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坚决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大规模边境冲突发生以后,中国政府又主动采取和平友好行动,力求扑灭已经燃起的战火。10月24日,即这次边境冲突爆发后的第四天,中国政府提出了停止边境冲突、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政府在接到中国政府三项建议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拒绝了这些建议,并且坚持要中国政府同意恢复1962年9月8日以前的边界状态。与此同时,印度政府仗恃美国大量军事援助,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重新发动更大进攻,执意扩大边境冲突。印度政府采取这种极其无理的态度,决不是偶然的。印度政府为了内政和外交上的需要,长期以来的政策就是蓄意使中印边界问题悬而不决,使两国武装部队保持接触,使中印边境局势保持紧张。在印度政府认为对它有利的时候,它就利用这种局势在中印边境进行武装入侵和武装挑衅,直到挑起武装冲突。印度政府的这种政策完全违背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能对帝国主义有利。

            为了扭转中印边境局势,中国政府决定主动采取措施,促进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宣布:

            一、从本声明发表之次日、即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二、从1962年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虽然至今是在传统习惯线以北的中国领土上进行自卫反击、但仍准备从目前的驻地撤回到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并且从这条线再后撤20公里。

            三、为了保证中印边界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持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中国政府将经过外交途径把上述检查站的位置通知印度政府。

            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主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表现了中国政府对于停止边境冲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极大诚意。特别应该指出,中国边防部队后撤之后的位置,将会远离他们在1962年9月8日以前的位置。中国政府希望,由于中国采取上述主动措施,印度政府将会考虑印度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改弦易辙,作出积极的响应。在印度政府同意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下,中印两国政府可以立即指派官员在中印边界各段双方协议的地点会晤,商谈有关双方武装部队各自后撤20公里形成一个非军事区、双方在实际控制线本侧设立检查站和归还被俘人员的事宜。

            中国政府真诚期待印度政府作出积极的响应。即使印度政府不能及时作出这种响应,中国政府也将按规定日期主动地执行上述措施。

            中国政府声明指出,在中国边防部队停火以后和后撤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印度军队继续进攻;在中国边防部队沿整个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以后,印度军队在东段重新推进到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中段和西段继续留在实际控制线沿线不撤;在中国边防部队沿整个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以后,印度军队越过实际控制线,恢复他们在9月8日以前的位置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