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大宋艳后 > 第103章

第103章



                                    杨崇勋初入韩王府时,还兼有监视韩王的秘密使命。但渐为韩王的善心感化,他反而利用其秘密身份,通过安插在太宗皇帝身边的耳目,探得了王继恩秘密上疏参劾韩王赵元侃的阴谋,便遣使火速报告了身在成都军中的韩王赵元侃,使他知己知彼从容以对,最终战胜了王继恩,得以即皇帝位。大中祥符初年,真宗欲以杨崇勋为参知政事,但在刘娥的建议下,真宗以王旦取代之,使杨崇勋错过一次荣升副宰相的机会。为此,杨崇勋闷闷不乐,但念及刘娥对他有救命之恩,他并未因此记恨刘娥。但此事在刘娥的对立面看来,杨崇勋必然为此暗恨刘娥,便欲拉拢杨崇勋为盟友,联名反对册封刘娥为皇后。杨崇勋表面答应,暗中却不为所动。不久,他将其受刘娥对立面拉拢之情形,如实禀报了刘娥。于是,刘娥将计就计——她命杨崇勋长期扮出反对派的样子,潜伏于反对派的内部,长期暗中与她单线联系。一旦她需要杨崇勋暗中行动,便由贴身太监宋长喜传密旨与张择山,再由张择山秘密呈送杨崇勋。她还暗中指令杨崇勋,除早朝之外不要乞请觐见她。极须进见时,杨崇勋亦必须化装进宫。他们这种长期的双簧式的虚假造势,不仅迷惑了百官,更取信于敌对势力——周怀政阴谋宫变时,亦正是这个被周怀政认作可共谋的杨崇勋,提前将宫变计划和盘端给了刘娥。

            真宗去世以后,从表面来看,刘太后与杨崇勋之间的对立情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趋紧张——真宗藩邸和南府之旧臣,均有不同程度地升职与奖赏,唯独杨崇勋仍在客省使的官位上徘徊;杨崇勋亦似乎没将垂帘称制的刘太后放在眼里,人前人后仍在含沙射影地散布着对刘太后的不满。有好心人进言杨崇勋:“汝这样剑拔弩张地对待刘太后,就不怕身败名裂,贻害子嗣?”杨崇勋回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古今君子者同!”可见他们君臣在文武百官眼里,是何等的水火难容……

            院内阵阵杂沓的脚步声,打断了杨崇勋的思绪。继而,映在窗户上疾速而过的一队人影告诉他:风儿所率的前往监视荆王府的人马,在夜色掩护下悄悄地出发了。从风儿雷厉风行的动作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几十年来,他何尝不是这样——自刘娥救他不死那刻起,他便决计豁出性命终生效忠于刘娥。鞍前马后,从来不肯迟缓半步。然而,忠心效命的同时,他并非没有牢骚。试想,当年先帝的藩邸旧臣,无一不封官加爵,富贵至极,唯独他杨崇勋,还在客省使的官位停滞不前。曾几何时,陈尧叟、张耆、孙奭、夏守恩兄弟等,其官品无一不在他下。而今日,就连当年的顽皮娃娃夏守赟,亦是权倾朝野,威加四海,从俸禄到权柄,亦都远在他杨崇勋之上,他能不感慨万千?但是,感慨归感慨,效忠归效忠,一旦刘皇后颁下密旨,他的感慨便被甩进爪哇国去了。

            杨风率队出发以后,客省使官邸便静了下来。到得二更时分,这里便静得几乎没有了一丝动静。待得三更鼓敲过,这里的一切都仿佛喝醉了似的,就连后堂案头的烛光亦变得无精打采起来。斯时,已过花甲的杨崇勋亦确实有些疲乏,昏昏欲睡了。可是,他刚和衣躺下打一个盹儿,就见堂门开处,一个身着大襟蓝衫,腰系粗麻绖带,一手持六尺戒杖,一手拎着包袱的中年和尚,精神抖擞地踏了进来。杨崇勋为之一愣,正待发问,就见中年和尚躬身一揖:“阿弥陀佛!徒儿请问师傅,我等是否该上路了?”

            声音好熟!杨崇勋定睛细看,原来中年和尚不是别人,是他化了装的长子杨威,便立即来了精神,腰杆儿一挺亦忙双手合十笑道:“阿弥陀佛。多谢徒儿提醒,如果为师没说错,汝手间的包袱内,一定是为师的袈裟?”

            杨威憋不住喷地一笑:“正是,正是。威儿为父亲准备的正是一件袈裟。”言毕,他打开包袱,先将一件绛紫色袈裟递给了父亲。

            杨崇勋先将袈裟穿在身上,又将一个头皮色的头套戴在头上。转瞬之间便由一个三品朝廷大员,变成了一个颇具仙风道骨的老僧人。他接过威儿递过来的禅杖问:“汝手间无了禅杖,将以何器防身?”

            杨威用手指指背后:“孩儿这里有自己看家的兵器。”

            杨崇勋朝威儿的背后看了一眼,知道威儿带有既可护身又可置敌于死地的暗器——十步飞刀。便点点头,率先跨出堂门,在夜色的掩护下,二人穿街过巷,只用一刻工夫,便到了荆王府的外围。

            夜色中的荆王府,更是望无尽头的庞然大物——它巍峨于围墙四角的四座瞭望楼,此刻已与夜色融成了一体;它蔓延数里的高高围墙,此刻亦仿佛用夜幕缀连了起来;只有等距离挂在王府门楣的八盏比斗还大的宫灯,依然闪烁着融融的红光,向暗夜昭示着它磨灭不掉的光焰与神威。

            杨崇勋朝荆王府门楣上的八盏宫灯凝视一霎儿,便倒转身子,绕着荆王府的高高围墙,轻轻缓缓地迈开了脚步。他的身后是他的儿子杨威。此时杨威分外机警——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窥视高墙之内的一举一动,又要护卫年迈父亲的安全。此双重使命,使他格外悬心。

            四更鼓敲过,黎明将至之时,是一夜里最静谧的时刻,亦是阴气最盛,阳气最衰,人最困马亦最乏的时刻。但此时的杨崇勋,身受密旨,他眼睛睁得溜圆,精神亢奋,于无声中他犹若听到了兵器的撞击声,使之如临大敌。不论文治还是武功,他杨崇勋皆是半路出家之人。文,他不似陈尧叟,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武,他不像张耆、夏守恩兄弟,当年就是韩王府演武台上的常客,且有统率三军的经历。但他是个勤奋好学之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文治武功皆不如同门兄弟之后,便暗暗发愤学文习武,终于不惑之年文武皆有所成——他文能著文,武能扛鼎;不论文臣还是武将,无不向他竖起大拇指。大概亦正是这个原因,刘皇后还视他如同壮年,还一直命他暗兼着机密差使。

            杨崇勋在高墙的阴影儿里,神不知鬼不觉地走着,忽然他停下脚步,向上下左右观察片刻:只见深灰色的天幕上,启明星已经高高升起,周匝蒙蒙的黑暗中,仍觅不见潜伏着兵丁的身影。于是,他释然地暗自笑了一笑,一种不辱使命的愉悦,油然地泛出了心底。因为,要完成监视使命,布控是前提。如若布控出现纰漏,监视则是一句空话。当年,赵元俨之所以能在先帝面前告他的御状,毛病就出在布控上——布控伊始便被赵元俨识破了,以至导致了监视的无果而终。这是一次惨痛教训,尽管这次教训距今已达三十年之久,但回忆起来仍如昨天,令他难以忘怀。今天,传密旨给他的虽然还是刘娥,命他监视的目标虽然仍是当年的荆王府,但他不能重蹈三十年前的覆辙了。所以,他明知两个儿子对于布控已是轻车熟路,还是有些放心不下:仿佛不亲临现场督导巡视一番,就一定要出纰漏似的。

            荆王府的围墙好长好长,杨崇勋父子隐身围墙之外不知走了多久,才复见荆王府门楣之上的八盏宫灯,依然在黑暗中熠熠生辉。在宫灯的警示下,杨崇勋调转身躯一边朝相反的方向回走,一边勾首远眺,只见东方地平线的上方,已显现出几缕浅灰色。啊,黎明时分将到了。他心中暗忖的同时,二目仍向左右察看,眼前依然是茫茫一派寂然,仍难察觉布控于暗中的兵丁们的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于是,他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到了实处,正欲就此打道回府,就听荆王府后花园的西角门响了一下。他立马伏身循声望去,只见西角门开处,鬼鬼祟祟先探出一个人脑袋,人脑袋四下窥视一霎儿,又缩了回去。随之,一个黑衣道士,身轻得如同一片白云,轻飘飘地飞出了西角门,正好从杨崇勋眼前掠过。“白眉女道士!”于黑衣道士自面前掠过的一刹那,杨崇勋不禁暗自吃惊:只见黑衣道士胸脯隆起,唇无髭须;两道浓浓的白眉下,二目犀利如火。惊奇之下,他正欲转身示意杨威跟过去盯住白眉女道姑,只觉眼前骤然一晃,却见一条黑影飞也似地直奔白眉女道姑尾追了过去。他向黑影送去一瞥,转而打望身后的杨威,只见威儿如同一道黑色闪电,亦直奔白眉女道姑飞追了去。他目光尾追杨威朝前望,在黎明的熹微中,只见黑衣白眉女道姑身轻似燕,嗖嗖嗖,挟持着风声,在前方飞跑;两条黑影——他的两个儿子杨威和杨风,在后边穷追不舍。忽然,只见黑衣白眉道姑回首望了一眼,随之便改变了方向,仄身朝前方的一片树林飞去。“糟糕!”他暗叫一声,舞动禅杖,运足了轻功,亦一阵风似的朝那片树林挨近着。可是,他刚步入树林,就见杨威和杨风,垂头丧气地冲他蓦头便跪,叹气禀道:“都怨孩儿无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形迹可疑的白眉道姑逃掉了!”

            杨崇勋还期望白眉女道姑仍匿身于林中,便道:“汝等与彼近在咫尺,是不是瞅到了彼逃遁的去向?”

            杨威、杨风齐回道:“先是见此人消失于树林深处,便分头寻觅,当我等再次碰至一处时,见远处身影一闪,逃进了一条小巷。”

            杨崇勋没有埋怨儿子。他扬手说道:“此人这一逃,更使案情扑朔迷离起来。但汝等亦大可不必害怕,待我进宫禀明了,皇太后自有新的部署和安排!”

            言毕,他命二儿子杨风继续秘密监控荆王府,自己正欲带上大儿子杨威转回府邸,就见对面朦朦胧胧的林阴小道上,有一个缩头轻脚的人影儿,鬼鬼祟祟地迎面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