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大宋艳后 > 第109章

第109章



                                    

            “真是冤家路窄啊!”她暗忖道,“想是此子命该死于我手。不然,平白无故,他缘何自现于镜头?……”

            她这样暗忖着观察着,直至将翠绿湖上的那只画舫,目送到湖中央的湖心阁靠岸……

            4会庆殿皇太后罢宴  御厨房伍庖厨害主

            三月三日长宁节。

            长宁节乃仁宗皇帝为母后的诞辰特设的节日。每至这天,不仅宋皇赵祯率文武百官为皇太后上寿于会庆殿,就连北邻的大辽,南邻的暹罗、安南等国,亦均遣使前来为皇太后祝寿。皇太后作为回答,长宁节这天的中午,照例要赐宴文武百官以及外国使节。

            今年的三月三,是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大寿之年的长宁节,要比往年办得更排场些。这是皇帝的心愿,亦是满朝文武的乞求。然而,长宁节未至,皇帝和皇太后分别接到了秘阁校理范仲淹的奏折。范仲淹在上呈皇上的奏疏中说:“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而行家人之礼可也。每长宁节与百官同列面北向皇太后跪拜上寿,亏君体,损主威,不可法后世……”

            范仲淹的呈皇帝疏是由晏殊当面转交仁宗皇帝的。赵祯览后大为不悦。他三下五除二,哗哗啦啦将奏疏揉成一团烂纸,往废纸篓里一掷:“这个范秘阁,是不是管得太多太宽了?”

            范仲淹上呈皇太后的那份折子,亦是由晏殊代呈的。他疏中说:“宫中一桌宴,百姓三年粮。当前官场腐败之一种,乃巨大的公膳开销。我天朝的公膳,可分五类:一曰朝廷赐宴。长宁节皇太后赐百官及使节宴,即此一例也;二曰堂膳,即吏员之无偿中膳;三曰官吏迎来送往之宴聚;四曰常例之宴饮;五曰吏员之膳食津贴。此五种膳宴之费用,年耗白银当以百万计。故微臣乞请皇太后,罢赐宴以盈库虚,兼正吏员之风……”

            皇太后还没览完奏疏,已于眉宇间皱出一个疙瘩。长宁节在即,皇帝及后宫上下都在积极为她的诞辰做着准备;邻国的使节亦将不日抵京,范仲淹在这个时候却呈上了这么一个折子,这不是诚心让她难堪么?但她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折子,然后面对折子思虑良久,方将奏疏递给侍在左右的任中正道:“汝速将此折送皇帝一览!”

            三月三日这天,自黎明始,整个皇宫便都笼罩于欢乐庆典的氛围中去了。斗大的金色“寿”字,贴满门框的寿联,一排排高高挂起的椭圆形寿灯,还有那幅风靡天下的《仙女献寿图》,几乎将皇宫内所有的楼阁殿宇,甚至御花园的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路旁亭榭,都装点得喜气洋洋,分外娇娆。至于作为寿堂之用的会庆殿,更是张灯结彩,花团锦簇,金“寿”迎门,一派喜庆气氛。一百人的乐班,排列于殿堂之右;一百人的歌班,列队于殿堂之左。殿堂周匝,禁军侍立,内侍环绕,森严之中,透出隆重的喜庆。来去匆匆的礼官,无不在诚惶诚恐的缄默中等候着祝寿时刻的到来。

            忽然,《隆安之乐》大作。在轰鸣的乐声中,服通天冠绛纱袍的仁宗皇帝赵祯秉圭而出,他在礼仪官的导引下,身后跟随着长长的两队文武大员,踏着《隆安之乐》的旋律,健步进殿,跪于皇太后的膝前,朗声道:“嗣皇帝儿臣赵祯,拜见皇太后陛下,祝母后与天同寿,与日月同辉!”

            刘太后忙近前搀扶道:“皇帝恩孝至诚,贯于天地,垂范万方。母后不胜感慨。请皇儿与百官都平身说话吧!”

            在“谢母后!”“谢皇太后!”的声浪中,皇帝率百官再拜起身。这时,礼仪使不待百官站稳脚跟,便朗声宣呼:“两廊奏乐,当今天子向皇太后敬献寿词!”

            于是,婉转舒缓欢愉的乐声又起,仁宗皇帝在流水般的乐声伴奏下,朗声诵道:

            巍巍太后,哺乳握发,千秋之功,冠于中华;

            峨峨太后,呕心沥血,千秋大业,至荣至烈;

            伟伟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垂髫,海堰河清;

            千古太后,日月之光,福如东海,寿比水长……

            诵罢,仁宗皇帝再跪叩首,起伏者三。亲王公爵、群臣百官见皇帝如此,谁敢不跪?便纷纷再跪于皇太后的面前,鸡啄米似的叩着响头。

            刘太后见皇帝如此诚孝,百官如此恭顺,深深为之感动。她先泪水盈眶,继而滚滚淌下。她激动不已地从高背椅里站起来,频频还礼道:“谢谢皇帝!谢谢诸位王爷宗亲!谢谢满朝文武臣子!亦谢谢天下黎庶!”

            刘太后道完谢,按照往年的规矩,接下来就该任中正宣诏唱赞道:“皇太后赐宴。文武百僚、待制、三司副使以上赐宴于勤政门北两廊;诸军将领就席于勤政门南两廊;宰臣、枢密使以下至龙图阁直学士,赐宴于中书;留后、观察使、刺史,赐宴于客省厅;节度使、都指挥使,赐宴于幕次;乐班、歌班、禁军士卒,赐宴于崇政门。”可是,今日的任中正,却没有这样唱赞,而群臣听到的,亦是皇太后的口谕。只听皇太后娓娓说道:“官银用膳,源于两汉,流及隋、唐,至我大宋天朝,此不良之风尤烈。然而,此风延至今日,却有人大声疾呼:此风当休矣!这位敢于对朝廷大声疾呼者,不是别人,而是新到任不久的秘阁校理范仲淹!”话说至此,她举目向群臣中瞭望:“范仲淹来了么?”

            排在群臣最后一排的范仲淹闻太后呼唤,慌忙出班跪地:“微臣范仲淹,谨聆皇太后吩咐!”

            斯时,只听“刷”的一声,群臣同时勾首,几百双眼睛一齐投向了范仲淹。不少人心想:这个小小的秘阁校理,真是吃饱了撑的,活得不耐烦了!然而,就在范仲淹几乎为不友好目光所淹没之时,就听皇太后又说道:“范卿仲淹!汝上的那份折子,吾从头到尾,通览了三四遍,开始很反感,但渐渐,渐渐,为汝的一片至诚感动了。汝说得太好了:‘罢赐宴以盈库虚,兼正吏员之风’。今日就从本太后开始,长宁节罢赐百官宴,将节俭下来的银两,充盈国库之虚!”

            说到这里,她注目仁宗皇帝问道:“皇帝以为此议如何?”

            仁宗皇帝亦看过范仲淹的奏疏。初认为范仲淹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继而又为范仲淹忧心——忧心皇太后震怒,治范仲淹大罪。但他持此疏奏去见母后时,却见母后不仅全无怪罪之意,反而对范仲淹赞许有加。同时向他陈明了长宁节罢赐百官宴的想法。故此,他今闻太后问,便毅然朗声回道:“母后所言极是。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斜。今后杜绝官银用膳,应首先从皇宫开始!”

            皇太后又将目光转向文武百僚问:“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文武百官避开皇太后的目光,面面相觑,无人言语。

            见此,皇太后乃笑道:“无言便是默允。那就这样定了:长宁节罢百官宴;但邻国来使之宴,仍沿旧例!”

            言毕,她即刻起驾去了长庆殿,在那里她召见了前来祝贺长宁节的各国使节,并于长庆殿后的贵宾楼设宴招待各国来宾……

            召见各国的来宾之后,刘太后回到了宝慈殿。一进殿门,就见迎面的桌案上,十分醒目陈摆着杨紫嫣送来的大花篮。大花篮里的邢窑白细瓷盘儿里,齐整地摆放着六颗美轮美奂的鲜桃,硕大的桃子红白相洇,玲珑剔透,仿佛用手指尖儿一点,就会鲜汁流滴似的。在大殿左右的侧壁上,不知何时又新挂上了当代名画家的两幅水彩画,一幅是《八仙女献寿图》,一幅是《寿星图》。两幅画左右相对,相互辉映,它们同杨太妃的花篮一起,为刘太后的六十华诞增光添彩,亦为宝慈殿带来了浓烈的祝寿氛围。

            宝慈殿是皇太后在后宫览奏、问政、召见朝臣的便殿,因它的东庑乃皇太后的寝宫,亦可以说它是皇太后的寝殿。除五日一上朝之外,宝慈殿便成了皇太后长居之所。因此,自打她回到宝慈殿那刻起,这里亦就成了皇太后接受内宫皇眷拜贺的场所。她是事先发话不收寿礼的。但是,清官不打送礼者。她怎能将纷至沓来的贺客逐出门去?故而,当殿内只剩下杨太妃的时候,御膳房的长寿面才姗姗来迟地送上来。

            拎膳盆儿送寿面者,是保圣宫宫女尤凤仙的弟弟——一个瘦瘦身材叫尤七儿的小厨子。尤七儿一进殿门就是一副身心交瘁的样儿——他将膳盆儿递至尝食太监常生手里,竟至疲倦得哆嗦着手指,靠着门柱儿,呼呼地喘吁起来。

            常生打开膳盆儿,将一碗雪白细丝儿的长寿面端在手间搅匀了,用筷子挑出一挑儿吃到肚里,怔眼儿愣神儿地体味一霎儿,这才放心地将长寿面放在了皇太后面前。

            刘太后接过筷子,笑望着坐在膳案侧手的杨太妃:“今儿个,姐可要先食了啊?”

            “当然。”杨紫嫣亦报之一笑,“今日姐姐是寿星,当然应该先食。”

            刘太后端起釉花细瓷儿碗,先用筷子搅了搅,然后用筷子挑起一缕面条儿,正欲往嘴里放,就听有人惊呼:“吃不得!皇太后吃不得!”

            这近乎声嘶力竭的喊叫,骇煞了整个殿堂。不论站着的宫女,还是坐着的杨太妃、刘太后,都禁不住脑袋一嗡,身子亦猛然抖瑟了一下。由于这呼叫太突然,众人亦一时难断这喊声出自谁人之口,但待人们循声望去,见惊呼者竟是送膳的小厨子尤七儿时,便更是疑窦丛生了。皇太后不愧是久经风浪之人。此刻,她依然平静地问尤七儿:“此乃御膳房特为吾做的长寿面,汝为何大呼吃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