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1644,帝星升沉 > 第31章

第31章



                                    皇太极终其一生,丰功伟业,不愧为命世之主。但一个人总无法追求到完美——多尔衮清楚地记得他们兄弟之间,那一场非同寻常的谈话,那是皇太极向命运之神投降,是向冥冥之中的造物主求恕。

            谢天谢地,就因有那一次的谈话,才为后来的帝位之争,埋下有利于多尔衮的伏笔。

            时维七月,寒外秋凉。皇太极的病时好时坏,渐入膏肓,他自己清楚,今秋恐怕再也无法与群臣逐猎于围场了。那天,朝议散后,他独留二哥代善和十四弟多尔衮于崇政殿谈心。

            空荡荡的大殿,寂然无声,可听见兄弟仨的鼻息,他们促膝并坐,就如寻常的百姓人家。皇太极先开口了,他目不转睛地望着多尔衮,眼神一反常态,竟看不到半点平日常有的父亲般的慈爱,却有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光,说是嫉妒,说不上嫉妒,说是希求,又谈不上希求,一下于兄弟情份,生疏了许多。他说:

            “墨尔根,我的好兄弟,十七年前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多尔衮一惊,十七年前,大妃——他的生母之死的场景,一下浮现在眼前。那可是母子之间的生离死别,怎么能忘记呢?可今天,他的八哥、皇上,怎么突然问起?要知道,他和代善、和皇太极,关起门来是兄弟,上得殿来是君臣。今天谈的,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啊,能乱说吗?他顿了顿,眼望他处,先稳住神,然后从容地说:

            “皇上是说皇阿玛临终?”

            皇太极嘴角浮起一丝浅笑,那分明是嘲笑多尔衮的做假。他说:“兄弟,这个时候了,什么事都可敞开说了。十七年前,皇阿玛山陵崩塌,为这帝位之争,大清门前,剑拔弩张,只差一点就要闹出兄弟子侄相残的惨剧,才兴起的大清国就要亡了,不亡于明朝,却要亡于内乱。这一点,你应该是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的,也不该忘记的!”

            多尔衮无言以答。是的,他该说什么呢?这时,一边老实巴焦的代善说话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

            “皇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皇太极喘着气,摇了摇头,说:“不,二哥,这些事,你不提起,我死之后,还是会有人提起的,墨尔根,你说是吗?”

            多尔衮仍是无言以答。

            皇太极又说:“墨尔根,那些流言蜚语,你肯定听到过,说我是篡位,皇阿玛的遗命是传位于你。墨尔根,这件事在这以前是讳莫如深,谁也不敢提起,今天,当着二哥的面我向你澄清,那不是流言,是事实——皇阿玛的确是要传位于你,大妃所传的遗命,一点也不假。可是,兄弟,当时的你能吗?才十六岁的一个少年,能用雷霆手段,平息内争,不但使自己免遭杀身之祸,且能内安外攘,使皇阿玛创下的大业,不但不中途殒俎,且发扬光大吗?墨尔根,今天我实话告诉你,当时以你的力量,那是万万不能的!”

            多尔衮这回点头了,是心服口服的、发自内心的点头。是的,当时觊觎大位的,不但有努尔哈赤的子孙,且还有叔叔舒尔哈赤的两个虎子。而他呢,才是绒毛未脱的小鳖犊子,初生之犊能敌虎贲三千?

            皇太极望着多尔衮在点头,不由舒了一口气,那一双油烬灯枯的眼神里,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光芒,就像那落日余晖。他说:

            “墨尔根,今天你能了,在爱新觉罗氏家族中,你终于出脱成一个大能人了,谁人都不能与你匹敌。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暗暗地观察你,你不但有坚忍不屈的精神,且有聪明神武之蹈略,这就是帝王之才,他人没有你独有。我清楚,三十年河东复河西,一下又恢复到十七年前的局面了,当时只有我能继承皇阿玛的大业,今天,又只有你能继承我的大业,我死后,这大位就传于你罢,金簪儿掉在井里——是你的,终究是你的,这就是命啊!”

            多尔衮乍听此言,如雷贯顶,一下竟懵了,忙“扑通”一下,猛地跪倒在地,好半天才说:“八哥,不,皇上,你糊涂了,你正春秋鼎盛,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再说,还有豪格,还有福临,还有——”

            四  摄政王爷(9)

            皇太极喘着气,把那双在刀把上磨出老茧的手伸过来,一把紧紧地抓着多尔衮的手,眼中霎时流出了热泪。他说:

            “墨尔根,你当我是心甘情愿地传位与你吗?不,我是迫于厉害,迫于形势,我是为了爱新觉罗氏的千秋伟业,因为只有你能,他人都不能,兄死弟继,这在历史上不是首创,宋太祖有先例在,你不要信什么烛影斧声,那是无稽之谈,想当初,赵匡胤撂下的担子,除了赵光义,又有谁人能担得?”

            烛影斧声,说的是宋初的宫廷秘闻,谓太祖死于太宗之手。熟读《金史》的皇太极,顺便也把《宋史》翻看了,眼下居然头头是道。

            多尔衮跪伏在地上,泪如泉涌。他信誓旦旦地说:“皇上,千万不要说这样的话,臣是皇上一手拉扯大的,皇上不但是臣的皇上,且是臣的再生父母,皇上若有个万一,臣一定全力辅佐豪格,虽万死,不敢辞。”

            皇太极嘴角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但又把头摇得像博郎鼓似的,说:“豪格胸无点墨,粗心浮气,这不是出天子的气慨。我若真是一心为私,自然是传位于豪格,若为国家社稷着想,应该传位于你,你说,哥哥是一心为私的人吗?”

            话说到这份上,皇太极应该还有很多事要交代的,但不知为什么,他却突然昏厥了。

            事后多尔衮每想起这事来,总觉得皇太极那番话,有一些刘皇叔白帝城托孤的味道。

            努尔哈赤一心与朱明争天下,想到有朝一日要统治汉人,便向他的子弟推崇汉学,认为只有学会了汉人的一套,才能打败汉人,治理汉人。满洲人翻译的第一部汉文书既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孙子兵法》,而是一部小说《三国演义》。满洲贵族,凡有心汉学者,无一不对《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说阿斗无能,要诸葛亮取而代之的事,虽说得情真意切,可后人在评说此事时,却说那是做假,是刘备怕诸葛亮学曹丕故事,将来也来个“篡汉自立”,故当着群臣的面,先把话挑明,所以才有诸葛亮的泣血发誓,才有后来那震烁古今的前后《出师表》。聪明如诸葛,却被那个织席卖履出身的“大耳贼”给耍了。

            今天,皇太极也在做假吗?皇太极用反间计,使崇祯皇帝活剐了守边大将袁崇焕,熟知内情的人,都可以看得出,那简直就是周瑜使蒋干中计的翻版,活学活用的皇太极,难道不能在自己的兄弟面前,再用一次《三国》?

            可当时的多尔衮是动真情了,他当着代善,热泪盈眶,把胸脯拍得山响,发誓要全力辅佐幼主。

            不久,皇太极终于撒手归西,大汗宝座一下出缺。

            当时的局势十分复杂。论年龄,多尔衮上有六十一岁的二哥、和硕礼亲王代善和五十五岁的堂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另外,下面还有比他大三岁的侄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当皇太极病逝的消息传出时,努尔哈赤的子孙中,有好几个人觊觎大位,其中想得最厉害的、也最有资格的就是豪格。

            按说,三十五岁的皇长子豪格确实最有希望。且不说“国赖长君”,且不说豪格从征多年,战功赫赫,就凭他手中控制着两黄旗,别人也无话可说——正黄、镶黄两旗为天子亲军,豪格不当天子,谁当天子?

            “国忧”之日,人心浮动。两黄旗的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八人,齐集肃王豪格府中,向豪格劝进,就连那个舒尔哈赤的儿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豪格。

            豪格离帝座只差半步之遥了。

            但另有一派人却对豪格嗤之以鼻,这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皇位本是多尔衮的,皇太极即位已有欺孤夺寡之嫌了,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英、豫二王手中掌握着两白旗,若加上多尔衮手中的正蓝旗,便不把两黄旗放在眼中了。

            大清门前,又一次剑拔弩张,鼻子尖的人,已经闻到血腥气了。

            四  摄政王爷(10)

            这时,那个出身于科尔沁大草原的蒙古格格、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慌了,贵为皇后,却命中无子,没有他法,乃召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于后宫会议。

            无论用什么为代价,总要平息纷争。

            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弟弟舒尔哈赤是他的追随者。可舒尔哈赤后来意志不坚,一度要带领本部人马自立门户,被努尔哈赤发现后,他将这个不听话的弟弟囚禁,但努尔哈赤还是没有薄待自己的亲侄子,后来四大贝勒议政,舒尔哈赤的长子阿敏便是四大贝勒之二,皇太极登极后,削诸贝勒之权,阿敏被科以十六条大罪下狱,但作为长房子孙的皇太极仍没有亏待二房,于是,身为舒尔哈赤次子的济尔哈朗,又被封为和硕郑亲王。

            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不和,再说,他已私下和豪格达成了交易:如果豪格得继大位,他仍可当他的议政王。所以,会议一开始,当孝端太后问及立谁为帝时,济尔哈朗便积极发言,他望了多尔衮一眼,开口说:

            “有嫡立嫡,无嫡以长,再说,国赖长君。”

            这口气,有典谟、有训诰,义正词严,不容置辩——会议才开始,身为家族长者的礼亲王代善,就感到头上的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