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东晋门阀政治 > (五)小 结

(五)小 结

    桓氏家族在魏晋时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桓范被诛,桓氏门户骤落,是第一次大变化。桓彝于东晋初年重兴家族以后,桓温秉权,至于求九锡,为王、谢诸士族所抑,是第二次大变化。桓玄起事以除司马道子父子,得到士族支持,至于废晋立楚,是第三次大变化。刘裕灭桓玄,桓氏家族势力彻底消灭,是第四次大变化。唐长孺先生说,魏晋士族地位,一般是依其家族近世官宦状况,而不是依其远祖即所谓'冢中枯骨'所曾获得的政治地位为准①。这个见解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冢中枯骨'虽然不能决定其后裔门户的高低,但是其后裔却恃'冢中枯骨'以自重欺人,甚至衰宗落谱也往往不承认自己门户地位下降的事实,总想倚仗'冢中枯骨'以傲视新进。桓氏家族在东晋受到歧视,是其一例。陈郡谢氏被陈留阮裕视为'新出门户,笃而无礼'①,又被颍川荀伯子排斥于'天下膏粱'②以外,也是一例。弘农杨氏杨佺期数代以武干为用,士族不屑与伍,而杨佺期'自云门户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珣(案,琅邪王氏王导之孙)者,犹恚恨'③,又是一例。这类事例,直到唐朝,还是不断出现。

    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残卷位字七九号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所列谯国郡姓凡八,桓氏居其一。时下史家议论,多以此件盖据旧籍言之,非谓自汉至唐桓氏始终居郡望,地位不衰④。魏晋以来,桓氏实际上已沉沦不预时望。桓彝以后桓氏三世兴于江左,与东晋共始终,不过是门阀政治的际遇使然,只能算是桓氏门户历史自东汉桓荣以来的一段插曲。谯郡桓氏在江左兴盛百年的历史,并不能证明桓氏在谯郡继续兴盛,更不能证明他们到唐代仍然兴盛。

    ①  《世说新语'政事》'何骠骑作会稽'条注引《郭泰别传》,谓泰'有人伦鉴识,题品海内之上,或在幼童,或在里肆,后皆成英彦'云云。案《桓彝传》所叙桓彝事迹,与此雷同,颇有抄袭之嫌。但郭泰题品六十余人,著书一卷,论取士之本;而桓彝则没有多少具体事迹,可以与之相比。

    ①    青溪在建康东南,连接淮水与玄武湖,孙权时所开,为江左胜流聚游之处。  《太平御览》卷六七引《俗说》:'郗僧施(郗超子)青溪中泛舟,一曲处辄  作一篇诗。'下文《斠注》引《御览》此事,并没有注意青溪在建康而不在洛阳,其疏误可见。

    ①  中朝'八达',见上引陶潜《群辅录》,参《高僧传》卷四《支孝龙传》;江左'八达',参《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条注引邓粲《晋纪》。

    ②    折巾,幅巾折角而用,以效风流。《后汉书》卷九八《郭泰传》:'泰'尝于陈梁间行,遇雨,中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十七史商榷》卷六八谓汉末处士皆不冠帻而用幅巾;同书卷三六集其例证。《宋书》卷一八《礼志》:'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

    ①  竹林七贤中唯山涛、王戎不在此卷,也反映了东晋南朝人见解。《文选》颜延年《五君咏》咏竹林狂狷而不及山、王。参《困学纪闻》卷一三'山涛欲释吴以为外惧'条。

    ②  《晋书》卷四九《谢鲲传》。

    ③  《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条注引邓粲《晋纪》。

    ①  《晋书》卷七四《桓秘传》宁康元年(373年)桓秘被废黜后居于宛陵,可证桓氏南渡后一直卜居于此。宛陵与逡遒相近,彝曾为逡遒令,而逡遒后来又侨寄于宣城境。

    ②  《世说人名谱》中之《桓氏谱》,与《世说新语》政事、规箴、贤媛、仇隙诸篇刘孝标注引之《桓氏谱》,两者关系似不甚明。《世说》刘注引《桓氏谱》自当作于梁代以前,但是隋、唐、宋志皆不著录,章、姚考隋志及诸家补晋志者或不著录,或无说明。而《世说人名谱》的人物内容,有谱及陈、隋者(如《琅邪王氏谱》),有引《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说者(如《陈郡袁氏谱》),即宋代汪藻据所见诸书增益而成。参《世说人名谱》中《琅邪临沂王氏谱》谱首自注。所以其中之《桓氏谱》或亦有汪藻增益之处。

    ①  桓道恭亦见《晋书》卷八五《刘毅传》、卷九五《桓玄传》,李氏失检。

    ②  《晋书》卷九一《儒林'徐邈传》,孝武帝重徐邈,令授太子经,谓邈曰:'虽未敕以师礼相待,然不以博士相遇也。'史臣论此事,曰:'古之帝王受经必敬。自魏晋以来,多使微人教授,号为博士,不复尊以为师,故帝有云。'在儒学衰败,痒序不立的年代,博士不受重视,是必然的。

    ①  王伊同先生《五朝门第》1943年金陵大学本和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修订本,都是这样。

    ①  此条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有议曰:'其初所以宣言不及桓宣城者,盖腹稿已成,欲激温发问,因而献谀以感动之耳。'此议似嫌迂曲。

    ②  《世说新语'简傲》'桓宣武作徐州'条叙此事,未录'老兵'二句。

    ①  《晋书》卷七五《王述传》此句作'汝竟痴耶?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

    ①  唐长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见《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①  《世说新语'简傲》'谢万在兄前'条。

    ②  《宋书》卷六○《荀伯子传》。

    ③  《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

    ④  参王仲荦先生《〈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残卷考释》,见《■华山馆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