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五魁首 > 第44章

第44章



                                    主席也一直好游泳,这样游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从这清华的游泳池一直游到韶山的水库,大江大河。

            王京宏回忆说:“张虹文学功底很好,他是撰稿,那时候我们搞体育报道的时间很短,对新中国50年的体育发展了解不多,看了一些资料就下手,不是厚积薄发,是薄积勃发,那个片子看起来故事性不强。如果现在再做,就会找一些更有代表性的人物,做得更好看。我们原来是划小船的,那个片子是强行划大帆船,但它改变了我和张虹。做完了之后不过瘾,赶在2000年世纪之交的时候,接着做《百年传奇》。这个片子以个人为主角,显得更生动一些,我们做了6个人物片子,贺龙、霍元甲、李惠堂、马约翰、何振梁、聂卫平。”

            薄积勃发(2)

            张虹和王京宏再次合作聂卫平的片子,是张虹先看到了聂卫平的自传《围棋人生》,把书推荐给王京宏看,片子拍出来之后是王京宏负责剪辑。他的思路是老聂的人生经历能折射出社会的变化;而张虹却有一些自己的遗憾,他希望能拍出围棋的哲理性来。王京宏说:“聂老就是个大俗人,我们看他像个神人,可他婚姻失败,喜欢吃喝、喜欢漂亮姑娘,那个片子就是把他还原成一个俗人的过程,这很难表现出哲理性的东西。张虹老认为在思想、在认识论上,围棋有很高境界,但电视很难表现出来那个境界,解说也说不出来。”

            会师《体育人间》

            《世界体育报道》与广告公司的合作模式一直持续到2000年底,这时候碰到中央2套节目改版,一直在2套播出的《世界体育报道》回到了娘家体育频道。但体育频道的广告已经承包给未来广告公司,旧的合作模式不能继续。2001年前几个月,大师一直在寻找合作方,没什么事干。体育频道认识到自己的节目缺体育纪录片这一块,就决定自己出钱搞。张虹、王京宏、刘江、杨波等人干完了《百年传奇》也正好在寻找新方向,两拨人马凑在一起,开练《体育人间》,大师和张虹担任制片人。《体育人间》栏目中的编导,刘执戈、段培、杨波、赵邈、王骥等都曾是《世界体育报道》主力,双方会师的时间是2001年5月。

            张虹回忆:“领导说,你们做纪录片,一年只做16期节目可不行,播完了也没反响,你们应该组成一个长设栏目。我们当时一共就11个编导,11个人能干一个长设栏目吗?我们包产到户,实行承包制,一个编导一年拍10集,我们大概一年能拍100集。第一年,我们这几个人播出了65集,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就加入了社会上拍记录片的一些力量。”

            大师说:“以前我们做记录片,吭吭哧哧在那里弄,攒个10集20集,一下播出去就没了。节目要有影响就必须有一个栏目,有一定的播出数量在那里顶着。纪录片难做,对编导的要求高,而能做这个活的人在别的频道都已经干上了。我们必须开始做,能做多少做多少。这个节目最早想的题目叫《人间体育》,张虹说要不叫《体育人间》,通过体育关注人的生活,别看这两个词一调换,节目的出发点就有区别了。”

            《体育人间》2001年5月筹备,2002年3月份开始播出,最初播出的片子是“何振梁”。片子一共5集,刚开播时,《体育人间》的安排是周一二三播出,《何振梁》这个片子延续了以往历史人物片子的路数,讲的是中国申奥背后的一些故事,并将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沿革做了一些表现。2002年初申奥热潮未退,关注这个片子的人很多。第一周前3集播完,观众要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下礼拜再看后两集,这下急了,给总编室打电话:没你们这样安排节目的。于是《体育人间》临时调整,变成了每周播出5天。

            王京宏在《体育人间》最早编导的两个片子是《何振梁》和《胡司令外传》。他说相比之下,《胡司令外传》做得更好:“我觉得《胡司令外传》吸收了拍摄老聂的一些经验,手法上丰富了一些。胡荣华象棋10连冠,大家叫他胡司令。这外号来自《沙家浜》,我们片子的音乐主题就用《沙家浜》里的那段《智斗》,我找乐手用京胡、单弦不同乐器,以不同的节奏来演奏这段旋律。下棋思考的时候就来段慢的,有激战就来快的。胡荣华下棋的表情也丰富,配上音乐也显得生动。我比较喜欢拍名人,因为名人有名人效应,大家会关注。另一方面,名人的经历也不是小人物能经历的,他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拍摄小人物要有细节,那是原生态,但耗时间,大多数场景都没什么戏剧感;名人有顾忌,这个不让你表现,那个不让你拍,但他的背景更丰富。

            “我在拍摄《胡司令外传》时,努力发掘新中国象棋史的有关内容,解放前都是江湖棋,下地摊,杨官麟就摆过地摊,下残局谋生。解放初期,大上海舞也不能跳了,狗也不能赛了,马也不能赌了,资本家没事干了,没法找乐子了,就剩象棋了,就在大兴公司第一百货楼上打擂台,杨宫麟在那里挣了好多钱。他成名的时候30岁,现在快80了,当年在上海每天挣了十几块钱,一个人走回旅店都瘆得慌,就拜了个拳师防身。1956年公私合营,棋社都归体委管了,杨官麟就回到广州,而上海的胡荣华被老棋手看中,上海象棋整体水平高,大家都教他,旧社会是私人传授,现在是集训,多家高手的功力都汇集到他身上,这样他很快就能拿全国冠军。这个片子历史感比较强。”

            张虹说,起初《体育人间》的“何振梁”,片子的路数和以前做“百年传奇”的路数比较套,讲历史讲人物。后来廖佳驾车穿越欧亚大陆,大师跟着一路拍摄,大家就慢慢往人物纪录片那个方向上靠。因为节目播出后还有点反响,所以有志于从事电视记录片的工作者,就纷纷加入《体育人间》的行列。

            大师说:“《体育人间》沿袭了原来《世界体育报道》的大思路,从体育文化的角度,讲述体育与人的故事,对观众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作用。2003年,广州的《新周刊》将《体育人间》评选为全国最佳体育栏目,这是在民间得到了认可。2004年我们播出‘奥运冠军专辑’,中宣部对这个专辑表示赞赏,这是得到官方的认可。”

            草根世界

            《体育人间》先后两次、一共用5集的篇幅报道了太原化工厂的徐一龙。

            不管天气冷热,徐一龙都光着膀子,长跑上下班。最早报道他的是太原电视台,那是2001年1月,“数九”的最后一天,太原电视台的记者拍了他下班时光着膀子跑步回家的镜头,然后在当地的早间新闻节目中播出。《太原晚报》的记者很快对他进行了采访。

            2001年4月,《中国体育报》再次报道徐一龙,文章被《作家文摘》转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导余步看到文章打电话到《中国体育报》,问怎么找到徐一龙。2002年上半年,《体育人间》播出了分上下集的《其人徐一龙》。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就有全国各地的电话打到徐一龙的单位和家中,有一位老奶奶给电视台打来电话,要出钱给徐一龙订牛奶。

            2002年世界杯,《体育人间》要给世界杯报道让路。在这两个月的停播间隙,某俱乐部邀请徐一龙去练跑步,训练比赛全包,管吃管住管出教练。30来岁的徐一龙走上了半专业运动员的道路,在太原化工厂停薪留职。2002年5月20日,厂里为他开了欢送大会,资助1万元钱,还赠送高级运动服和运动鞋。《体育人间》记录下这些画面,并跟随他到北京。徐一龙当时的梦想是在北京奥运会上跑出成绩,可到了北京大兴的那个俱乐部,才发现那里大多是练跆拳道、柔道等重竞技的运动员,根本没有长跑教练。《体育人间》来拍摄,他们才会请一个体育大学硕士生来指导一下。俱乐部答应让他自己找个教练,但当他找了辽宁抚顺退休工人老董来当教练时,俱乐部又不同意了。

            两个月之后,徐一龙与俱乐部解除了合同,带着董教练返回太原。师徒二人还在练,董教练骑车在前,徐一龙跑步紧跟。2002年12月的澳门国际马拉松赛,在跑完全程的1700人中,徐一龙排第258名,成绩是3小时25分。《体育人间》推出后续报道,那就是分为3集的《徐一龙2002》。

            2003年,编导余步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体育人间》没有继续关注此人,但《中国体育报》在2004年5月进行了回访——2003年3月,徐一龙去了烟台,练了20多天,在跑半程马拉松时拉伤了腿。抗“非典”期间,徐一龙在上海朋友家养伤。6月,徐一龙回到太原。2004年春节过后回厂上班。他期待着太原成立长跑协会,也想着或许还能参加2008奥运会。

            张虹在他的文章《草根世界》中说,世界杯足球是霸权世界的一极,F-1、尤伯杯、世乒赛等等争着当“一极”之下的“多元”之一,人间的体育故事只能算作“草根世界”。

            在《体育人间》停播的这段日子体育人间依然不停。一个深圳的泳池救生员打电话告诉我们,他正从深圳跑步到北京,每天60公里,明天就要游过长江。“你们来拍拍我吧。”一个湖南的网球教练打电话说,他可以两手同时持拍打球,左右开弓,准备设擂台等待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