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三井帝国在行动 > 第17章

第17章



                                    在这个产业链上,三井财团才是背后真正的大佬。

        2003年12月10日下午,正值上广电与三井物产长期战略协议签约一周年之际,三井物产和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在东京举办了“走进中国,走进上海”大型战略研讨会。日本通产省等政府部门、金融证券、电子信息企业、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2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李良园,市外经贸委、市外资委副主任徐逸波、广电集团董事长徐为熩、广电三井物贸公司总经理土屋哲雄等出席了会议。此次研讨会在日本相关业界引起很大反响。

        此后不久,2003年12月28日,由NEC公司(25%股权)与上广电(75%股权)合资的“上海广电  NEC  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简称:上广电NEC)宣告成立。由此,总投资  80亿元的国内第一条第5代TFT-LCD生产线在上海正式开工建设。该合资公司运用NEC公司的第5代  TFT-LCD  生产技术和研究技术,专业从事液晶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等的显示屏及模块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

        住友财团旗下的NEC公司与三井财团打造的上广电(中国的索尼)建立合资企业实际上是顺理成章的事。早在2001年4月2日,三井财团的樱花银行与住友财团的住友银行正式宣布合并为三井住友银行。总资产达100万亿日元的三井住友银行成为三井财团和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2002年12月,三井住友银行通过股份转移方式设立三井住友金融控股公司,从而增强了三井和住友财团所属企业的进一步统合。

        按照上广电的规划,上广电NEC的大股东——上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中游产品液晶面板产品的投资以及参与一部分上游企业的投资;上广电的关联公司“广电电子”,参与上游控股合资企业的投资,以及其它等离子显示屏(PDP)、有机发光显示屏(OLED)产品的投资;另一关联公司“广电信息”则具体负责下游产品的制造和营销。然而,对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上广电不得不依赖NEC公司先前与日本材料供应商的关系,在日本进行采购。

        以关键材料和部件强化控制

        合作伙伴的选择直接影响公司在材料采购上的成本。上广电NEC的第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的生产技术及专利全部都从住友财团的NEC公司引进,这些技术与专利并不属于上广电,技术上对日籍工程师依赖程度非常高。上广电NEC的技术量产部门大多由日本工程师担任,而只在日常管理和业务部门上由中国人担纲。上广电NEC在自己的上游关键零组件配套上也主要是与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企业的产业相配套。

        为了充分掌握对合资企业的主导权并最大限度地提取利润,日本财团通过掌握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对合资企业的供应,来强化实际控制。2004年5月,住友财团的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和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广电住金微电子有限公司”,从事平板显示器和电视、笔记本电脑、手机及其它电器用印刷电路板模块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项目总投资2700万美元。上广电在这个关键的合资项目中仅拥有30%的少量股权。

        不仅在中国大陆如此,韩国与中国台湾虽然占据全球绝大部分TFT-LCD市场份额,但他们相当一部分上游关键原材料和设备采购都掌握在日本厂商手中。而那些为TFT-LCD做配套的韩国、中国台湾厂商材料厂商的背后也往往都是日本厂商的技术支持。韩国信息业的拳头产品半导体器件和液晶屏的出口近年来不断增长,然而上述产品出口的越多,相应地从日本进口的相关制造设备和零部件也越多。据韩国产业资源部统计,2004年韩国的对日本贸易赤字由2003年的47亿美元增加到237.2亿美元,此后几年还在不断增加。

        虽然韩国、中国台湾许多厂商都能够自主生产彩色滤光片(CF),但专业滤光片厂仍然以日本凸版印刷、大日本印刷为主。此外,占TFT-LCD成本高达23%~38%的背光模组,其本身组成成份就非常复杂,关键材料如CCFL灯管、增亮膜、导光板等,绝大部分都掌控在日本厂商手中,如80%的导光板市场由日本旭化成、三菱螺荣、住友化学分担。TFT-LCD成本的12%~15%偏光片的主要供应商也是以日东电工、三立、住友化学等大厂商为主。

        日本财团在中国的材料和零部件生产厂家通常是控股企业或独资企业,借助“整合型”  的技术优势,控制关键设备、部件、材料的生产,使中国企业“空芯化”。在“Made  in  China”的外壳之下,是“Made  By  Japan”的内核。中国企业始终处于最下端的组装,而利润丰厚的设备、零部件、材料基本上掌控在日方手里。日本企业利用与中方合资企业的销售网络扩大销售,并向合资企业提供先进的基干部件和技术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住化电子材料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是由住友财团的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投资设立的100%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26日,总投资额3.2亿美元,主要生产偏光膜、导光板、扩散板等液晶显示产品所需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向中国国内客户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客户提供各种高品质信息电子部材。该合资公司正在逐步导入研发中心及物流中心,把这家在无锡的公司培育成为“住友化学”在信息电子方面的中国战略基地。

        在东亚地区,2005年11月4日,住友化学全部收购了东元电机公司在液晶彩色滤镜产销公司“新STI  Technology公司”(简称:新STI),使其变为住友化学100%子公司。12月,住友化学又将位于韩国的彩色滤镜产销公司东友STI(出资比例:住友化学为60%,新STI为35%)并入住友化学100%子公司东友Fine-chem。由此,住友化学目光不仅放在韩国的国内需求上,而且还锁定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出口。

        2006年5月,住友商事(住友财团的综合商社)带领住友财团的电气硝子株式会社和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电气硝子玻璃(上海)广电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液晶用玻璃基板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550万美元,总投资4550万美元,其中电气硝子、上海广电光电子、住友商事、住友商事(中国)分别持有65%、20%、12.5%、2.5%的股份。显然,对于技术含量低的这类产品,日本财团并不在意让中方控股。

        被“三井-住友”牢牢绑定的“上广电”

        2006年6月9日,日本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宣布向上广电NEC有限公司注资2500万美元。完成增资之后,大和证券SMBC成为上广电NEC的新股东,上广电NEC的注册资金达到714.8亿日元,其中上广电旗下广电光电子出资75%,NEC出资21.36%,,大和证券SMBC占有剩下3.64%的股份。大和证券SMBC此时入局,显然身负二职:不仅要为广电光电子在资本市场进行私募,同时也需要为其第二条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生产线筹集资金。

        在合资之外,大和证券SMBC担任了上广电集团的财务顾问,为上广电的经营战略、财务战略的策划和实施提供全面的支持性服务。仅仅在大和证券SMBC注资上广电NEC的三天前,即2006年6月6日,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为牵头行的7家银行筹组了包含人民币、日元两个币种,境内外投资方担保和设备抵押的贷款担保方式相结合,构架相当复杂的TFT-LCD项目银团贷款,为上海广电NEC公司的第五代TFT-LCD增资扩产项目提供总额为220亿日元(约合15.68亿元人民币)的银团贷款。这次融资成功与大和证券SMBC的努力分不开。

        大和证券SMBC是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与大和证券集团合资组建的日本顶级投资银行。在证券金融业务方面,自1984年中国首次在海外公开发行债券起,大和证券一直致力于参与中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曾参加过90%以上的中国海外债券发行业务,并在其中担任过21次主承销商(约占16%)。2004年5月,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取得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成功参入A股市场。

        此时,其它日本企业借助三井-住友财团搭建好的这个上广电的平台开始登陆中国。2006年8月,上广电和富士胶片合资成立“上海广电富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大尺寸TFT-LCD彩色滤光片(CF)。该项目主要是为了满足上广电NEC第5代TFT-LCD生产线70%以上的彩色滤光膜配套需求,并为中国国内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及电视等TFT-LCD的生产配套。

        综合一下上广电的合资企业,不难发现,在生产加工、配套产业链、物贸、金融和咨询诸多方面,上广电实际上已经被牢牢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