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三井帝国在行动 > 第27章

第27章



                                    而古尼拉更是在确立未来目标时称:“将充分利用中国的3G机会。”以往索尼爱立信的产品基本上只能渗透到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不过古尼拉透露,索尼爱立信的产品将进一步覆盖到三级城市。

        松下抢占制高点,要后发制人

        事隔东芝撤离中国大陆市场的8个月之后,住友财团的松下公司于2005年12月9日在日本官方网站上发表公告,称将关闭其位于菲律宾和捷克的两家手机制造工厂,以及美国和英国的手机研发中心,并将裁员1400人。此举意味着松下手机退出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2.5G移动通讯市场。同时,位于北京的松下与普天的合资厂转向3G手机终端的生产。松下选择关闭工厂和研发中心,而不是采取合资或者卖掉的方式,显然有更长远的打算。

        2006年3月16日,针对前一阶段松下宣布停产GSM(2G标准)手机,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移动通信公司发表声明称,有关“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不准确,中国市场始终都是松下移动通信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松下移动通信称,松下将集中所有经营资源进行3G产品开发,并大力推进开发平台以及核心技术的全球共同化,以期使开发效率和在全球市场上的产品力得到提高。此时,松下已经为日本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提供了大量的3G手机。

        松下在手机方面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此次松下退出GSM(2G)市场,与其说是败退,倒不如说是收缩防线。松下退出GSM市场之后,将集中资源研发通用核心技术和下一代移动终端。所谓通用核心技术即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全球平台,而下一代移动终端指3G甚至4G手机。从长远来看,松下退出竞争激烈的2G市场,转而在3G市场抢占制高点,更加符合战略布局的要求,松下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足以支撑它等到中国3G时代的来临。

        住友财团的松下公司一直在积极推进中国的本地化开发,如开发面向中国用户的GSM(2G)和WCDMA(3G)双模产品,推动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分别与国内著名高校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展开关于TD-SCDMA的共同研究。在终端产品的本地化开发方面,松下2001年就在中关村建立了面向中国市场的研究开发中心“尖端移动通信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研发适应中国消费者的GSM和2.5G终端产品,研究3G/4G下一代网络。

        此外,这几年松下也与一些在技术上存在互补关系的著名通信公司开展深层次的合作,进行中国本地化3G产品和应用的研发。2002年,松下公司与NEC、华为共同成立了上海宇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移动互联网与第三代(3G)手机技术开发合作成果的信息发布基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最先进的下一代手机技术。2003年11月6日,松下移动通信又与UT斯达康宣布在杭州合资共建宇通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简称:杭州宇通科技)。

        杭州宇通科技的目标是“以3G通信系统的无线连接?解决方案的提供”,致力于3G基础设备开发。松下可提供无线基站技术,而UT斯达康则擅长基地间的网络技术,双方的合作可以为运营商提供低价位优品质的系统解决方案。该公司首先专注于WCDMA无线技术研究及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扩展到TD-SCDMA技术及产品领域。这些合作大大增强了松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的核心实力,加快了其3G技术优势在中国的落地。

        至此,松下对国内3G市场的布局已昭然若揭。在竞争激烈、利润率日趋降低的2G、2.5G市场,松下选择了全身而退。在“优胜劣汰”的手机产业链中,松下手机虽然失去了先发优势,但要后发制人。以退为进,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孙子兵法中的策略。在当今的移动通信行业,松下将这个古老的兵法为其所用。3G已经在中国市场呼之欲出,在这个令各通信巨头垂涎不已的大蛋糕中,松下已早早布下棋子。

        第二节    布局中蕴含的野心  (略)

        3G,以中国为核心;  驻扎在武汉的“NEC大本营”;  排兵布阵,步步为营;高举“红旗”向前进

        第三节    咄咄逼人的实力

        3G手机的始祖――松下

        2000年1月,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指数临近崩盘边缘,美国已提前陷入经济衰退,然而,此时日本移动电话运营商NTT  DoCoMo的手机上网服务“i-mode”经过近一年的推广后,却已经吸引了300多万人。这个时候欧美许多公司纷纷在推WAP手机上网技术。然而,与每秒仅9k传输速率、费用高昂、每次上网还需重新拨号、可浏览的网站屈指可数的WAP市场相比,日本的年轻人已经通过i-mode实现了传输速率28k、永远在线,并且可访问4000余个网站。

        自日本移动电话运营商NTT  DoCoMo推出移动互联网接入的i-mode以来,长期被看成是日本新新人类追赶潮流的时髦玩意。实际上,随着i-mode功能和服务的更加强大,它已影响到日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仅仅是种时尚,而是涉及到企业经营方式、工作环境、职场机会、日本IT产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而且,i-mode从年轻人的娱乐文化用途迅速成为中老年人进行商务活动的得力助手。

        2000年7月初,上任伊始的松下电器公司总裁中村邦夫提出了“立足IT革新经营”的战略,他甚至在一次有450人参加的经营业务会议上公开发出了使用i-mode的动员令。早在担任松下电器分公司的经理时,中村邦夫就非常重视提高管理体制的工作效率,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他手持i-mode发布指令了解工作进程的身影。中村邦夫常说:“IT时代的竞争纯粹是时间的竞争,就看谁能创造性地利用时间”。

        事实上,i-mode是NTT  DoCoMo在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服务的一个商标或注册商标,利用i-mode服务的手机只能算是2.5G手机。正是因为有了i-mode服务的发展长足发展,才为以后3G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i-mode之后,NTTDoCoMo全力推出支持3G的FOMA服务。NTTDDoCoMo的策略是逐步将所有的i-mode用户转移到3G的FOMA服务上去,不在日本市场营销i-mode服务。不过,NTT  DoCoMo  继续向国外的合作伙伴推广i-mode平台。

        世界上第一部3G手机就是住友财团的松下公司生产出来的。在代表着世界3G应用最先进水平的日本,松下几乎涉及了3G业务中从基站设备到终端产品的全部环节。1998年,松下就开始进行WCDMA的研究开发工作,当年NTT  DoCoMo在日本进行3G网络的户外测试时,松下为其提供了设备和终端。2001年,松下电器公司推出第一款商用可视电话,2003年又推出了世界上第二款商用可视电视电话。之后,松下一直积极投入3G研发、生产。

        2003年5月底,日本NTT  DoCoMo开始试运营3G网“FOMA”,10月又在日本全国正式运营。当时,包括NEC、松下、夏普、三菱富士通和摩托罗拉(日本)在内的日本六家手机制造巨头为其提供了3G手机,其中,松下手机占67%的份额。此后,松下与3G运营商NTT  DoCoMo保持着长期深度的合作,无论终端、设备、还是解决方案,松下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松下手机在日本市场占据第二的宝座,仅次于NEC。

        3G时代到来,手机将进入应用为王的时代,流媒体、移动影音、游戏等将成为主流,这种手机的娱乐化发展趋势与松下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2005年末,  松下公司做出了一个足以震撼业界的重大调整,松下逐步转向3G手机生产,现有2.5G  GSM手机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将继续进行。这一新的战略部署给外界最强烈的暗示就是:松下将重新整合资源,集中精力发展3G手机业务。同时,松下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之高也显而易见。

        全球3G产业先锋――NEC

        犹如人的两条腿一样,一个产业要正常发展必须两条腿都要健全。软件强大而硬件跟不上,就会造成跛脚的现象。松下侧重在终端应用(软件),而NEC偏重于各种电信核心设备(硬件)。松下的全称是“松下电器”,而NEC又名“日本电气”,从“电器”和“电气”两字的区别就会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如今,住友财团的松下和NEC两大企业,正如两条强有力的腿,支持着日本电信产业跑步前进。其中,NEC这条腿更加有力,相当于跳远和跳高的“起跳腿”。

        NEC公司作为  WCDMA(3G标准之一)基础网和手机的主流厂商,已经在全世界部署了数以万计的WCDMA基站。NEC的WCDMA手机在日本、欧洲销售量均为第一。早在1990年,NEC就开始进行对WCDMA技术的研发工作。在1996年,NEC首先提出了WCDMA系统作为3G的国际标准,并从此开始推动WCDMA作为3G标准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