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三井帝国在行动 > 第50章

第50章



                                    麦克阿瑟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大的股东之一,他在日本收买了与通用电气有攸久关系的住友公司的一大部分的股票。

        不仅在产业方面,美国独占资本对日本的商业、海运、银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控制权。在日本的美国贸易公司共有40家,它们几乎完全独占了日本的对外贸易,日本本身的贸易公司则只靠收入一定的佣金,成为外国公司输出商品的经纪人。海运也几乎完全由外国轮船公司所独占,美国在日本有轮船公司12家。以美国的花旗银行、大通银行为首的外国银行在日本建立了分行,控制着对外汇兑等业务。《人民日报》评论说:“这一美国资本输出到日本,并掌握了日本财阀,操纵日本经济命脉的过程,显然就是降日本为美国殖民地的过程。”

        然而,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成为日本摆脱美国控制,重新走上经济独立的良机。当美国1950年6月介入朝鲜战争时,日本成为军需资材和劳务供应基地,本国企业获得巨大利益和发展契机,同时劳资关系也开始缓和。为寻求经济上的独立,日本各界寻求团结的呼声越来越高,重新组建财团成为各个企业共同努力的目标。由于“解散财阀”时未触动财阀的银行,从50年代初期起,以旧财阀银行为中心联合原系统各大企业的经理陆续组成经理会,逐步形成新财团体制。

        采取“稳定股东工作”,重新形成财团

        从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  5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的竞争力远远比不上美国和欧洲的企业。例如,在50年代中期,不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世界100家大企业中,日本只有  4-5家;在包括美国企业的世界100家大企业中,日本还榜上无名。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50年代,大企业之间合并、协作以及产业再组织论成了当时日本政策思想的主流。日本政府认为,小企业体制是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迅速改变这种现状,扩大企业规模,扶植主导产业,就成了日本政府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培育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日本政府和经济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做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日本政府修改了《禁止垄断法》,放宽了持有竞争关系的公司的股份及兼职的限制,三井、三菱和住友三大旧财阀在美军占领时期被分割出去的企业又重聚起来了。同时,战后的一些“新财阀”也相互结合,形成富士(芙蓉)、三和及第一劝银三大新型财团。

        日本财团的重新形成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它培养和壮大了众多世界级的制造企业。日本人曾说过一句悲壮的话:“制造业沉没,日本即沉没”。对这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出口和扩大海外贸易只是手段,这些手段的基础在于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工业产品。商人盈利固然可以“空手套白狼”,但是对国家来说没有自己的一流的工业产品和强大并且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不可能成为世界性经济大国的。

        日本以财团机制进行国家经济管理是历史(战时)、地理(资源)、文化(儒学)和战略(反殖民)等各种综合因素的产物。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在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世界中,  团结全民的力量,迅速获得有效的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原料、技术和市场。日本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前后采取了一系列产业和金融政策,清晰地表明了日本对抗外国列强的经济统治的坚定意志和巧妙手段。

        由于美国的敦促,日本在1960年通过了“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对外开放贸易和汇兑。1964年,日本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这些组织都要求日本实行资本自由化。日本政府和企业表面上承诺资本自由化,但实际上却加快实施阻碍资本自由化对策的“稳定股东工作”,即由集团内部或有关系的银行和企业相互持股,形成长期稳定的股东。

        正是这一时间开始,日本采取“稳定股东工作”的措施,重新组建主办银行和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聚集大型企业形成的以相互持股和外部董事为特征的财团体系。与此同时,国家经济命脉真正掌握在这些财团企业内部培养起来的、高度忠诚的、具有责任感的、实践型的职业经理人(穿西装的军队)。这种由财团机制建立起的日本模式,或由此形成的东亚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迅速跻身于经济强国,并形成持续发展能力的成功典范。

        中国目前的现状有很多方面类似于二十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1955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64年举办奥运会,整个50-60年代的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高于10%。当时的日本制造业属于产业链的低端,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低廉的人力成本和成功的对外贸易。日本企业组建财团的方式抓住机遇,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快速积累,其“贸易立国”政策带有很强的重商主义色彩,使日本在短短二十年内就完成了追赶老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

        “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集团军

        由于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美国企业也是个人主义的企业。日本和韩国的基本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共同体主义),因此也常常以财团的方式来办企业。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美国经济学教科书,连提都不提有关财团的问题,更没有介绍只在日本和韩国存在的被称为综合商社的企业组织。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稚嫩的企业能否担当得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我们学习的目标和防范的对象难道只有美国金融业和所谓战无不胜的“对冲基金”  吗?

        日本现代企业制度来源于二战时期的战时统制经济政策,保留了非常突出的军事体制和计划经济的痕迹,成为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重要法宝。研究日本经济管理千万不要只看到其著名制造业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更多地同时关注日本财团内部的三股力量:综合商社、主办银行、大型制造企业,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综合商社这种独特的经济组织在日本社会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前侵华日军关东军大本营参谋、战后伊藤忠商事(第一劝银财团的综合商社)的社长濑岛龙三曾经说过:“日本没有资源,必须要靠出口才能发展经济,如果从出口的角度出发,经济发展的途径就在于建立和扶持综合商社”。1973年,韩国政府邀请濑岛龙三为韩国经济发展献策,随后指定三星集团的三星物产为“综合贸易商社1号”,使其成为韩国综合商社的先驱和样板。从此,韩国发展起了三星、现代、大宇、喜乐金星(LG)、鲜京(SK)这五大财团,形成独立自主的完整产业和经济体系。

        综合商社是日本经济的总参谋部,是日本国家经济战略的制定者,同时也对日本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政策影响力。日本政府对世界经济事务的认识和研究几乎完全依赖于财团的研究机构。例如:三井财团的“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和三菱财团的“三菱综合研究所”。实际上,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研究和制定都是来自于该国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收集的各种情报分析和研究。日本综合商社在经济情报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资源,这也决定了它在国家经济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1993-2002)和期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7),人们普遍认为是日本经济体制的问题,实际上是美国打击日本经济扩张的结果,而日本财团却以此为契机完成了战略调整和应对新经济所做出的转型。拉美国家经济和东南亚国家经济之所以受到跨国公司的操纵,最终引起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政府不得不听命于外国势力的安排,关键在于其国家和政府为赢得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放弃了国家经济主权,没有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建立起自主的财团体系。

        所谓财团体系,实际上就是将现代战争中以集团军组织结构为基础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引入到了经济活动中。一般人都感觉“战略”这个词通常是军事领袖使用的术语。但是,在日本综合商社的工作过程中,每当遇到投资项目时,频繁使用的单词不是“利润”,而是“战略”,还有一个通常使用的单词就是“统合”。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这个词也几乎都被日本人说成是“事业”。

        毫无疑问,日本在二战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走过了“无艰不商”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泡沫危机破灭和1997年金融危机后,日本意识到美国第七舰队还在“保卫”日本安全的情况下对抗美国只能自取灭亡,美国同样也意识到在日本财团坚固的体制下彻底搞垮日本经济几乎不可能,日美同盟瓜分世界,便在这种经济博弈中悄然形成。而中国又在这个博弈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第二节    合纵连横,网状生存

        财团是“横向集团企业群”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起,以日本旧财阀银行为中心联合原系统各大企业的经理陆续组成经理会。此时,日本政府通过放宽对企业的限制,鼓励大垄断企业相互之间通过相互持股、系列贷款、人事互派等纽带结成企业集团,以增强团体对外竞争能力,直接促进了日本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三井、三菱、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银这六大财团,以及丰田、东芝、新日铁、日立等若干大财团体系中的“独立系企业集团”(大型综合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