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芙蓉国 > 第106章

第106章



                                    我该讲的话都讲了,留给你们明天去参考。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  谁是马列主义,谁是修正主义,你们以后自己分辨。我管了这几十年,就完成历史使命了,管不了你们一百年、二百年。"

        说到这里,他有点余兴未已地看着全场,很希望再有一些提神的问话。然而,  呼昌盛天大的胆也早已用完,其余的学生领袖再没有人敢提什么问题。  周恩来又看了看表,对毛泽东说道:"主席,今天是不是就到这里?  剩下的事情让谢富治和他们具体讨论,拟定一个落实主席指示的决议。"毛泽东半张着嘴看看左右,  他显然为谈话就这样结束有些不甘心,好像一个家长和一群儿女正玩得高兴,  儿女们却要突然散去;然而,他没有理由把大家留下来,周恩来作为大管家在决定一切。  他只能毫无表情地点点头,保持了领袖的尊严。

        第60章

        这一天,胡萍回到家中与父母团圆,这是一个忧喜参半的团圆。  工宣队进驻北清大学,拆除了全部武斗工事,收缴了长矛、枪支等武斗器械,控制了整个学校的大权,呼昌盛的造反派领袖的光荣地位永远结束了。  当他每日老老实实地低着头坐在工宣队举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上检查认罪时,胡萍便像落叶归根一样飘回了家里。

        父母的单位也进驻了工宣队,  那里的造反派头目也被集中在学习班中老老实实学习,被造反派关押了几个月的父母却被工宣队释放回家。一家三口见面,  自然是一番沧桑感叹,原来四居室的住房都已被造反派查封,现在,  工宣队将其中两间交给胡萍的父母使用,另外两间仍由工宣队拿着钥匙,将做另外安排。  胡萍的父亲胡象对这个局面已经是十分的感恩戴德,  胡萍的母亲林秀琴更是连连说:"做梦也没想到能够重新回家。"

        一家三口坐在门厅里包起了饺子,  抄家后零乱破败的房间里漾起一股穷人家过年的气氛。门厅原本就不大,南边连着两间房,北边连着两间房,西边是厕所,  东边是大门,大门右手就是厨房。现在,给他们留下的是靠门口的一南房、一北房,  另外两间房子则上着锁贴着封条。门厅里乱七八糟地堆着桌椅板凳,  中间挤挤地放着一张折叠圆桌,一家人就围着这张圆桌包饺子。夏日的傍晚十分炎热,南北屋门窗敞开,  求的是一点对通风,因为南北都有楼相夹,空气又沉闷,门厅里依然感到十分闷热。  父亲围上白围裙,腆着微胖的肚子站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包着芹菜馅饺子。  他将包好的饺子在一块铺着报纸的案板上码齐、排紧,还不时一对、两对、三对、  四对地数一数,看看已经包了多少,面和馅比例是否相当。  父亲微胖的长方脸上有股堂堂正正之相,短短的板寸头显出朴素严谨的派头。比起父亲,母亲稍微显得衰老一些,  天生眼角就有些下垂,多了皱纹,就更显得下垂了。母亲下垂的眼角、  额头的皱纹和向两侧弯弯翘起的短发,都让人想到一撇一捺写成的弯弯的"八"字。

        父母包饺子是山西人的包法,把馅填得饱饱的,将皮勉勉强强在边上捏住,然后,用两个虎口夹住饺子边,两个拇指与两个食指用力一挤,  饺子粘住的边就被加固了,整个饺子的形状成了环抱的青山,一座一座蹲在那里。胡萍负责擀皮,  她把揉好的面分成几团,每一团再反复揉一揉,揉出劲来,用拇指将一团面在中间楦出一个孔,  再旋转抻捏着,孔越来越大,一团面变成一个圆环。圆环在两手的手心转着,越捏越细,越捏越长,最后变成一条首尾相接的"细蛇"。再将首尾分开,  "细蛇"便躺在了案板上,在案板上洒点干面,用双手搓着这条面蛇,使它更细更圆,粗细更均匀。然后,用刀切成一个一个的小段,每一段用手心在铺满面粉的案板上揉一揉,  就成了元宵大小的小面团,再用手掌在案板上压成小圆饼,左手拿着它的中心贴着案板旋转着,  右手飞快地来回滚动着擀面杖,将小圆饼擀薄,成为掌心大小的圆皮,中间要稍厚一些,四边要稍薄一些。

        当胡萍将一张张擀好的饺子皮飞快地抛到案板一边时,她觉出了自己的心灵手巧,像小男孩在河边打水漂一样,一漂一漂接连往下落。她全心全意地擀着饺子皮,  完全沉浸在家务劳动的小康气氛中。母亲将一摞摞擀好的饺子皮拿过去,分给父亲,  父母俩你一个我一个地捏着饺子,父亲一边包一边笑呵呵地说着话,  整理排列着已经包好的饺子,母亲将个别边上露出点馅汤的饺子用面给它打着补丁。  他们絮絮叨叨地讲着单位里的事,同时对女儿擀饺子皮又快又薄赞不绝口。胡萍两耳嗡嗡地干着手下的活,这种恍恍惚惚的忙活多少麻木了她对北清大学形势的思考。

        呼昌盛豹子一样的形象难免还在眼前恍恍而过,或蹲在面前,或站在面前,  或在狂奔,自己宽松绵软的身体也不时漾起被这个豹子扑腾时留下的体验。  在一片擀皮、抛皮、包饺子、数饺子的活动中,影影绰绰掠过北清大学两年多来发生的一幕幕故事,其中最常出现的是两个镜头,一个,  是两年前呼昌盛反工作组被关押时她每天顶着星光去敲墙壁,然后,趴在墙角通过下水道和呼昌盛说话。一到夜晚,  她就将装好饭菜的饭盒捅进下水道,又将空饭盒从下水道中接出来,  当她披着月光或者星光警惕着前前后后的楼影、树影和路灯光往回走时,望着远处灯火稠密的地方,  她对未来充满了遥远的想象。记得有好几个夜晚的风十分清爽,远处的蛙鸣像儿童的歌声一样。  又一个镜头,就是北清大学红卫兵审问王光美。她曾经赞叹过王光美的勇敢,  也想过倘若自己处在王光美的位置,将会如何表现。现在,  一场轰轰烈烈的冒险似乎就这样烟消云散地过去了,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光荣,反而会留下没完没了的麻烦。

        她还是一心一意地擀着皮,又一团面在她手中被捏成环形,  很快又被捏细捏长,成了首尾相接的面蛇,再被首尾斩断,滚圆、滚细、滚均匀,  一排刀切下来成了几十段,一遍揉下来,一遍摁下来,再一个个擀过来,又是几十张皮飞落在案板上。  她抬起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面粉的味道、芹菜肉馅的味道鲜嫩喷香地熏着她,  再加上自己嫩豆腐一样细嫩松软的身体蒸发出的汗气,使她融化在其中,  她随口赞叹了一句:"饺子馅真鲜。"父亲非常得意地说:"那当然,这是爸爸的拿手好戏,  先把肉馅拌上葱姜,撒上盐,拌上酱油,拌上味精,调匀调嫩调鲜,再把芹菜剁碎了,  和在一起,再调匀调嫩调鲜,加上香油反复调,油把芹菜里的水裹住了,水出不来,  饺子馅便又湿又粘又鲜。"说着,父亲笑呵呵地将装馅的搪瓷盆举到胡萍脸前,  说:"你再闻一闻,鲜得透人。"胡萍用力吸了吸鼻子,闻了一下,一股鲜味吸入鼻中,  便体会到"沁人心脾"的感觉。她止不住咽了口唾沫,这个动作引得父亲开怀地笑了。

        她和父亲面对面站着,母亲一个人坐着,正好在他们中间,这时抬眼看了看他们,咧着不严密的嘴笑着说:"这么鲜,你们就生着吃吧。"胡萍看了看父亲和母亲,  在他们欢笑的面孔中再一次看到她早已发现的事实,  父母在这一年里陡然出现了不少白发,她也便在饺子馅和白面的鲜香气息中觉出了父母的气息。  这种感觉对于她来讲总是与一般人家的子女不同的,因为她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是他们从小抱养的。  她早就知道了这个秘密,父母却从未觉察,  她便始终以毫无破绽的亲生女儿的态度和父母相处。父亲的身体挺敦厚,挺壮实,有种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干部的气质。  他让你想到山上的红薯,农村的榆树、马铃薯,山区河滩里大块的猪肝红的鹅卵石,  村路上的马车,农舍里的土炕和灶台,老农头上缠的白毛巾,村口的小学校,  小学校门口树上吊的敲钟用的铁锄头;也让你想到办公桌,玻璃板,红蓝铅笔,毛笔,砚台,  一壁一壁的书柜,团团围坐的会议桌;  还让你想到穿着圆口黑布鞋的朴素而又沉稳的步子,背手而立的领导威仪;当然,还让她想到自己还是五六岁的小女孩时,  骑在他脖子上的"高头大马"。

        这个并非亲生的父亲曾经一到节假日就领着她去公园,去十三陵。  在十三陵入口处的"神道"两边,立着许多动物石雕,石马,石狮,石虎,  父亲抱着她一个一个骑上去,最后把她抱着骑在自己脖子上。  她至今能够回忆起父亲把她驮起来时的高高的感觉,她坐在父亲的肩上,双腿夹住父亲的脖子,双手抱住父亲的头,  父亲两只手高举着抓住她的两臂。那时,她觉得父亲身材高大,肩膀厚实,脖颈粗壮,头很大,  抱着这样的头,她小小的身体都被暖透了。父亲的头上有股好闻的汗味,浓浓地蒸上来,闻着很舒服,很踏实,很可靠。当父亲驮着她走在神道上时,她壮起胆来,  偶尔还敢抬起一只手,向两边的石雕挥手致意。她永远忘不了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儿童时代,  直到现在,每当给父亲洗衣服时,闻到他领子上那熟悉的汗味,  她都难免生出一种夹杂着儿时回忆的温暖感情。

        知道了自己并非父母亲生的事实,并没有破坏掉她对父亲的亲切感,  却使她立刻明确地分辨出自己和父亲其实没有血缘联系。她长得粉白绵软,  和父亲黑红粗壮的身体没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