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这些发展开始影响到中国各个阶层,甚至使得中国内部割据的派系力量,能在六年之后,克服一切的困难,而凝成一致抗日的共识。

            接着在一二八事变上,十九路军的自动抗敌、中央军立刻跟进支持,是可以发现国民政府反应的进步。在上海进行局部的浴血抗敌,是当时能够进行的最佳策略,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一致的抗日共识与力量,与日本正式全面作战。若率然与日本宣战,只有亡国一途。但是绝对也不能再采取不抵抗主义,任由日本的毫无道理的侵略中国,这不仅会导致民心士气的土崩瓦解,更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所以在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日表现,当然永远值得中国人纪念与尊重。但是后来十九路军,却不幸陷入一种“现在就跟日本拼了”的情结之中,而从此长远的影响到中国的政治与民意,许多人不但不了解当时蒋介石回避立刻决战、全力建军备战的努力,反把近乎十恶不赦的“亲日”、“汉奸”等标签贴在蒋的身上。所幸蒋介石仍然能够把持得住中国必须进行全面准备抗战的大政方针,他实在是比同一时期日本的军政领袖,控制不住关东军的冒进(反而被牵着鼻子走),更为高明的多。

            9.7  苏联幕后的谋略与野心

            九一八事变的发展,之所以最终会任由关东军支配中日历史冲突发展的方向,另外有一个不可低估的原因,就是苏联的保持低调,放任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进行占领的军事行动(这是我们已经再三强调的重点)。因为当时的中国与日本政府都认为,苏联绝对不会坐视日本危及到苏联在中国“北满”的利益,与在西伯利亚东部的战略安全(一九四年的日俄战争,就是为此原因爆发)。但是斯大林却有更为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他宁可暂时的牺牲苏联在北满的利益给日本,而鼓励日本放手侵略中国,使得中日爆发历史决战,这样必然是造成中日之间的两败俱伤,苏联就可以两面捡便宜,一方面可以大举侵略残破的中国西北与东北,一方面可以乘日本战力疲惫空虚之际给日军一次痛击,好报俄国曾败在日本手下的历史性耻辱。

            苏联意外的不干预,造成日军参谋本部的威信大失,关东军成功的以下凌上,使日本政府失去控制军方威信的能耐,也造成中国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惨败。假如当时苏联摆出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已经严重的威胁到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为此苏联甚至可能不惜一战(日本参谋本部就是为了担心关东军进攻北满,而引起苏联的军事干预,因此才动用临参命不准关东军进攻黑龙江的)。

            事实上,只要苏联摆出干预的姿态,那么关东军就不可能控制中国整个的东北,最多只能拿下南半部的东北,那么关东军在面对中国在东北不断的反抗之下,最后可能只有接受日本政府的出面交涉,由中国政府以东北的某些利益给日本,以交换关东军放弃对中国东北的全面占领,因为当时关东军的兵力不足,日本政府更是没有进行战争的准备与能力。

            9.8  九一八事变的内涵与影响

            总之,从大历史全程的角度而言,九一八事变是造成日本走向危亡,以及中国进入复兴的一个历史分水岭,关东军的抗命“成功”,使得日本军阀终于开始主导了日本的命运;而中国人民却因此觉醒,导致各种分崩离析力量的开始整合,最后形成一种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从此走上对抗日本强权侵略的道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处于十八世纪形态、全方位落后的弱国,却要对抗日本这个二十世纪的先进强国,但中国却以决不屈服、义无反顾的民族气概,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全人类的自由与民主,并作出了最大与最早的牺牲和奋斗,与最不朽的历史贡献2,而这一切都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举国上下,因为九一八事变所获得的意外大胜,而开始陷入了军国主义新的狂热之中,日本的军部,更是有如鲨鱼闻到血腥一般进入失控状态,这开始影响到日本政府的领导人,跟着少壮派军方的政策前进,不顾日本人民真正的安危福祉,以及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孤立,把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不惜以战争的代价,开始逐一加以实现。

            日本是具有历史性自卑情结的民族,几千年来,它渴望着超越中国而成为世界级的强权。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因为几场战争暂时胜利的刺激,而发展为狂妄自大的集体偏激心态。日本人民一向崇拜强者,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的顺利成功后,就成为日本人民崇拜的对象,最后造成关东军竟有力量支配到日本政府、军部、甚至日皇,去跟随他们大胆地扩张与侵略,最终不能自拔的酿成历史的大祸。

            整个历史的悲剧是,中国方面越是委曲求全、百般迁就,国际社会越是采取绥靖主义,日本侵略的凶焰就越发不可收拾。日本就这样贪得无厌的步步进逼,直到迫使中国最终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挺身与日本进行一场强弱悬殊的自卫抗战。中国唯一的力量,是来自民族主义的意志,不畏失败与牺牲,一直坚持抗战到底,最后终于赢得了胜利!

        第十章、热河与长城之战

            日本的大陆政策,一直是把经营满、蒙,视为一体的。因此关东军在导演设立满洲国之后,就把内蒙古东部、长城以北与东北连接的高原地区(当时为热河省),当成控制东北的战略必争之地。由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在一九二一年,先侵略了中国的外蒙古,因此红军可以由蒙古高原南下,威胁到满洲国的左翼战略安全。因此关东军认为,只有同时控制热河高原,才能为满洲国,增加战略腹地的安全空间:日军一方面可以阻断中国经热河地带,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信道,一方面日军在此地区,居高临下的威胁华北的战略、政治与经济重镇北平与天津,以及为日本进一步制造“蒙古国”与“华北国”,建立发展的桥头堡。

            10.1  东北义勇军的浴血反抗

            因此在一九三二年三月一日,由关东军一手导演的满洲国成立之时,日本就已经公开地把热河地区划入满洲国的领土之中,这也等于日本公开的昭告全球,它下一步侵略中国的目标,必然就是热河。

            而刚好在当年(一九三二年)的七月,在热河东部又爆发了“石本权四郎事件”,石本是替关东军工作的雇员,带有关东军与热河军阀之间的联络任务,他在七月十八日的旅途中,受到热河东部抗日民团的搜捕。此事件当然立刻激怒了不可一世的关东军,立刻兴师问罪,发动部队攻击热河东部的朝阳,并且使用空军飞机轰炸主要的热河城镇,关东军大有立刻准备进军热河的姿态,整个华北局势也随之告急。

            不过当时的日本关东军,要想进一步的侵略热河,还是遭到实际的困难考验,首先日本要先能控制住整个东北的局势。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阀的侵略激起了东北人民民族主义的反抗,自从马占山率部反击日军后,东北人民不愿做日本统治下的汉奸与奴才,开始自动自发的组织各种各式的义勇军,运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方式,反抗日本。满洲国成立之时起,中国东北的抗日义勇军,更是风起云涌般的发展,在整个中国东北,从辽东半岛到黑龙江,都有抗日浴血作战。而一九三二年的夏季,正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到最为强大的时刻,当时接受指挥与支持的义勇军团体就有四十九个之多,总人数约在三十多万人左右。

            虽然这些抗日义勇军,多半互不统属,更无现代化作战的装备与训练,但是他们只是凭借一腔爱国的热血,抱持绝对不愿接受异国统治的决心,就这样自动自发的组织起来,反抗当时世界级的强权;他们不但在乡间发动游击作战,更几度围攻沈阳、长春、通化、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东北主要军政中心,也经常切断南满以及其它的主要铁路干线,当时觉醒与愤怒的中国人民,没有袖手旁观而让东北义勇军孤军奋战,他们竭尽所能地慷慨捐输,也同时不断利用机会传播中国民族主义,使得中国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开始在四分五裂的情况之中发芽生长。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五日,立场比较亲华的首相犬养毅,竟然被日军的少壮派军官在首相官邸加以刺杀,造成日本统治阶层的震惊。从此以后的日本政府领袖,无人再敢设法与中国进行正常的外交关系运作,使得日本正式的走上侵略中国的不归路。当时日本的元老重臣感到事态发展严重,因此在协商之后,决定奏请日皇,召日本海军宿将斋藤宾组阁,当时日本元老重臣的构想是,日本已经开始走上侵略中国的军事发展,因此需要由军方将领组阁,以对抗各种内外的压力,而选择海军将领担任首相,也是希望利用海军与陆军之间的矛盾,能够牵制逐渐失控的陆军力量。

            虽然关东军自己发动攻占东北的军事行动,令日本军国主义大为振奋,但是由于关东军一再的抗命自重,已经造成日皇裕仁的不满,以及军部与政府的不安,加上本庄繁虽然统领了大量增援的日军,但是却无法迅速、有效的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之发展,而造成日军在中国东北面临陷入泥沼战的危机。因此在日皇裕仁的指示下,日本新政府与军部协商,决定改组关东军,一方面要控制关东军那种目无军令的强悍作风,以免政策稍有不合关东军构想的地方,就会遭到关东军断然反抗,不是先斩后奏的准兵变行动,就是发动刺杀与政变的自杀式行动;一方面更是要增加与强化关东军的作战能力,以期迅速的平服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反抗,并为可能的日俄军事冲突,进行战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