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宋哲元面对日方的强大压力之下,实在是难以应付(当时土土肥原几乎每天几次的找宋哲元施压),宋只有一再急电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要求南京赶快派出军政大员,北上处理日方的压力,否则他与二十九军将难以独立承担河北的局面。一时之间,宋哲元可能在日本压力下,宣布河北独立自治的谣言,已经成为日本每天预报的政治新闻。

            13.4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缓冲组织

            这时南京国民政府也感到河北的事态非常的严重,国民政府在几经商量之后,最后还是决定派遣何应钦再度北上,与日本方面周旋,国民政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正式撤销军委会北平军分会的组织,以减低日本的压力,同时授权何应钦全权处理与日本的交涉,并且同意由宋哲元出任河北的军政负责人。

            何应钦实在是受够了日本人的欺凌,但是在国民政府无人可派的状况下,只有再度勉强上任。正当此时,日本方面又重施故伎的动员关东军与驻屯军,在长城沿线进行扩大军事演习,摆出一幅逼宫架势,同时由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再度出马,对宋哲元等人,一再的进行游说,并且摆出高压,迫使宋哲元不得不发表华北自治的意见,使得华北再一次面临分离的危机。

            幸而此时何应钦赶到北平,宋哲元则以生病为由,把与日本交涉的重任,推给了何,土肥原眼见暂时无法逼宋哲元就范,只有拉拢殷汝耕等汉奸政客,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划为停战地区的冀东地区,成立了所谓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为河北局部“自治”的第一步。这是日本在关内地区所导演与掌控的第一个汉奸傀儡组织,并作为日本建立华北国的地区试点。

            重返北平的何应钦面对这种状况,在与西北军将领和地方军政领袖反复协商之后,终于决定创设一个“冀察政务委员会”的特殊组织,来统领河北与察哈尔的军政事务,这个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取法国民党两广派与南京分裂的“西南政务委员会”名称与架构,以敷衍日本要求河北分离的压力。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主权属于中国,但是运作上,算是一个半独立状态的政治组织,由宋哲元出任委员长,政务委员会包括西北军,以及地方军政领导人,当然也有亲日的汉奸。何、宋的这个政治妥协设计,于十二月十一日回报南京,得到国民政府勉强同意。而在日本方面,由于一方面没有真正动员作战的准备与决心,一方面也是受到英美等国的外交强烈压力,因此日政府虽然不满意河北没有正式的独立自治,但是还算可以接受河北与察哈尔已经特殊化的发展。而日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从这个政务委员会下手,以推动华北的分离运动。总之,日本的策略,就是非要把河北与察哈尔从中国分裂出来不可。

            13.5  日本导演的蒙古国登场

            日本在企图制造河北、察哈尔与中国分裂的时候,也开始同步推动“蒙古国”的建立。因为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分列满蒙是侵略中国的基础,日本既然在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并且于次年建立了由日本操纵的傀儡满洲国,对于如何控制蒙古,也必然会积极的开始行动。

            事实上,苏联已经早先几步,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在外蒙古地区,大搞亲俄的政治分离运动,造成外蒙古在一九一二年,曾经一度宣布从中国分离,随后又在北京政府软硬兼施的.作下,回归中国。但是到了苏联共产党掌权之后,借口追击白俄政权的军队,而进入外蒙古,接着在一九二一年,苏联乘着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内战状况之下,干脆主导外蒙古傀儡政权宣布独立,当时中国根本就在奄奄一息的状况,那里有能力管到外蒙古的局势变化,只有采取拒绝面对事实的不承认立场。

            从战略对抗的角度而言,日本非常担心苏联会从所控制的外蒙古,居高临下包抄日本所控制的满洲国,所以日本军部指定关东军应该以满洲国为基地,负责运作、控制内蒙古。而原来在所谓“满洲国”的西部地区,就包含不少的蒙古部族,所以关东军就将他们组织起来,向西发展,在关东军攻占热河之后,更是扩大包罗了蒙古的其它各部族,更为日本将设立蒙古国傀儡政权而铺路。

            当时在内蒙地区,包含了蒙部五十三旗,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藩部领土,这些蒙古部族,接受中国的号令,与汉人和平相处长达三百年。但是在清末到民初,中国的衰弱与分裂,以及后来外蒙古的被俄国控制,都影响到他们的对于中原的向心力。当时在这些蒙古的部族中,以德王最有政治发展的野心。他眼看外蒙古“独立”,满洲国的分离,处处都证明中国已经处在衰弱与分裂的状态,所以他决定把握机会,来建立自己的政治力量。德王一方面与日本关东军接触,以取得奥援,一方面与国民政府谈判,要求建立自治的蒙古政治实体,这时候的国民政府,只有设法安抚德王的要求,给予内蒙部族高度的自治。在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国民政府在内蒙的军政中心百灵庙,设立了“内蒙自治政务委员会”的机构,由德王出任秘书长,这个机构负责统帅内蒙古各部族,并且实施相当程度的自主与自治。

            国民政府的这种做法,满足了相当多的蒙古部族的需要,但是对于想要完全独立为王的德王而言,还是不够。他受到日本威胁利诱的影响,决定依赖日本的支持,来建立一个继承成吉思汗丰功伟业的“蒙古大元帅国”。德王绝对没有想到,日本之所以支持他建国,其实只是日本执行侵略中国之大陆政策的一个步骤(征服满蒙),蒙古国如同满洲国一样,只是傀儡而已。

            在关东军攻占热河之后,它就经常的越过察哈尔的边界,继续扩张“满洲过”的领土。察哈尔的多伦地区,是内蒙东部的重镇,因此关东军擅自决定在多伦成立了侵略蒙古的据点,好在内蒙积极进行各种的军事与政治活动。不过由于蒙古大部分的部族,已经与中国建立长达几百年的深厚关系,对于日本的拉拢与胁迫,缺乏热烈的反应,因此日本在推动蒙古分离运动上,得不到太多的效果。于是只有动用关东军与满洲国的军事力量直接介入,并且拉拢有野心的德王,作为日本建立“蒙古国”的傀儡人选。

            一九三五年五月三日,日本关东军与满洲国的蒙古相关官员导演下,伙同德王等蒙古部族,在察哈尔的嘉卜寺,成立了内蒙军政府,由德王出任总裁,当然这个内蒙军政府实际的军政运作,则是由日本关东军负责控制。但由于德王所控制的领土,局限于内蒙的东部,而内蒙西部的各个蒙古部族,仍然心向中国,因此他们决定摆脱德王的内蒙自治政务委员会,在绥远百灵庙另行建立自己的组织。这下可激怒了关东军,因此德王决定派遣军队,在日军的支持下,入侵绥远,并其准备攻占百灵庙,以建立包括了全内蒙的蒙古国。

            这样到了一九三五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成绩”是,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分裂了内蒙大部分地区,与特殊化了部分的华北。在这些地方,分别建立了由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蒙古军政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以及一个处于中、日之间,半自治状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中日两国还没有正式开战之前,中国总计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五千万人口,受到日本的占领与控制。这样的中国,还有希望与日本对抗下去吗?

            当时的中国仍然是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外蒙古早已被苏联控制,新疆也在苏联支配的势力范围,西藏则是由英国在暗中经营。就是在中原地区,也分裂成三个不同政令的政治实体,国民政府、苏维埃政府与西南政务委员会。另外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半独立状态的省机构,形式上遥奉国民政府的号令,事实上,所有的军政运作,都是由其军事首长掌控,有如唐朝末年时代,各个拥有兵权的节度使,形式上拥有唐朝政府的名号,其实却是独立拥兵的“藩镇”。内部四分五裂、外有强邻侵略,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由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必须要在这种危急的局面之下,设法与时间进行竞赛,对内推动统一以加强建设,对外准备对抗日本穷凶恶极的侵略行动。

        第十四章、中国在危机之中挣扎图强

            到了一九三五年,全世界都眼睁睁看着日本持续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日本这种穷凶极恶的侵略做法,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早该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那么难道国民政府真的就这样永无止境的退让下去,直到日本把中国完全灭绝吗?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就是这样的结局,从北宋到南宋,中国对外敌的侵略,是几次挣扎着变法图强,几次企图出兵反击,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步步地挫败退让,一次次的割地赔款,最终完全的屈服与灭亡。

            但是这次中国所面临的侵略,其历史处境,是要比最弱的宋朝时代还要险恶(至少宋朝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强敌又比当时辽、金还要强大太多(至少当时的敌人也使用相近的武器),难道现在的中国还能有比宋朝更好的表现与结局吗?中国以无比的决心,向这个历史性的疑问发出了响彻大地的回应,是的!中国不但在艰苦的环境下挺住了强敌的侵略,还与世界的自由国家,共同创造了世界正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