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200天大血战 > 第5章

第5章



                                    但是,约德尔同希特勒一样,看来对苏方有无力量和勇气采取这种行动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认为,只要德国在战场南段的进攻一开始,苏联就会把军队自动调往南方。

            约德尔委托他的副职和武器力量作战指挥部的重要军官们,以德国最高统帅部训令的形式制定陆军参谋总部的计划。这个计划是3月28日希特勒提议并批准的。作战指挥部决定训令的内容只限于下达“任务”,为了不使陆军参谋总部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受到束缚。但是,4月4日,约德尔将军报告“方案”时,希特勒宣布,他要亲自修改训令。第二天,他的“史料研究家”写道:“总统对41号训令方案进行了实质性修改,并充实了不少重要的、由他亲自拟定的章节…”他首先更新起草了方案中有关主要战役的那一部分”。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产生了4月5日签署的那份文件。“此件词句重复,内容冗长。简单扼要的战役训令和人人皆知的带兵法则混杂在一起。许多重要问题的表达,含糊不清,而对一些次要情节却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不难发现,希特勒昔日的忠实帮凶和同谋在二十年后的另一种形势下,回忆当时的历史时,千方百计地把自己同希特勒区分开来,力图减轻自己的罪责。当然,瓦尔利蒙在自己的著作里也追随这种倾向,这从上面引文里可清楚地看出来。德军的将军们没有提出任何原则上与希特勒意图相对立的建议。这是因为德国将军们在总统面前的那种非常盛行的奴颜卑膝气氛,排除了他们这样做的任何可能性。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背后的不满情绪是无济于事的。他的那些独立见解,也只是战后在西德文艺作品中才公开显示出来。以后,即战争已经结束,哈尔德开始终断言,说他当时曾建议调德军主力夺占斯大林格勒,目的是避免同时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按他的意见,进攻高加索,对保障斯大林格勒集群南翼来说,应具有辅助的意义。不难看出,若果真为此,那末这个建议同希特勒的计划相比,丝毫没有根本上的区别。难怪哈尔德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德军最高统帅部3月28日的会议时,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战争的结局决定于东方”。

            这一切非常清楚地表明,1942年夏秋攻势是德国将军们策划的。这些人主张继续对苏进行冒险的侵略战争。希待勒只是对该计划进行了更详尽、更完善的修正,并在选择进攻战役方向上,作了最后的决定。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多数希持勒将军们仍表现出难以了解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的罪恶性质。例如,瓦尔利蒙在其回忆录中,还根据1942年形势提出了继续进行战争的计划。

            他写道:“虽说不可假设,但看来在这里谈谈前景还是合适的。这个前景是:同法国还是能够达成高姿态和解的。德国现在和两个最大的海洋国家有关系。如果重视这一点的话,这个前景应具有特殊的意义。假如使用大量潜水艇和所有适宜海上攻击的航空兵兵团,从部署在法国本土的基地,对敌人的海上运输线和舰队实施毁灭性打击,那么,照当时和现在的一些估计,至少可大大延缓西方盟国在欧洲大陆和北非登陆的时间,并给敌人夺取陆地上的制空权造成严重障碍。与此同时,红军在东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盟国的海上进口,由于他们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大西洋上的海战和空战,显然,在很长时间内,可能会失去进行大规模战役的能力。更何况,如果动员日本至少在海上共同进行战斗的话,情况更是如此”。这个计划是战后许多年才想出的,不值得仔细推敲。红军的战斗威力,与瓦尔利蒙估计的正相反,绝不是取决于西方盟国的援助。这一点是无须多言的。况且,把经费转到建立法西斯德国更强大的潜水舰队,就不可避免地会减少德国防军的装备。众所周知,美英部队在欧洲大陆登陆,已经推迟到1944年夏季前。至于盟国在非洲的行动,那是带有局部性质的。同法国“高姿态和解”,毕竟不单单取决于希特勒的一厢情愿。这一切说明,同瓦尔利蒙的意见相反,希特勒和德国参谋总部,比他更会选择主要战区。但是,就是希特勒和参谋总部也不会明了,等待着他们的必将是一场悲剧。

            德军统帅部关于1942年的作战意图,更加全面地表达在具有特殊意义的第4l号训令之中。敌人拼命想实现这一训令,由此就决定了他们1942年深秋、初冬在苏德战场上的行动。

            第4l号训令在很多方面揭示了第三帝国在侵苏战争第二年的政策实质。非常明显的是,在东线准备发动新的进攻的同时,敌人绝不放弃半年前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确定的军事政治目的——消灭苏维埃俄罗斯。这项任务原封不动地也写在第4l号训令中。训令中写道:“目的是彻底消灭还属于苏维埃支配的力量和尽可能换毁其最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关于这一点,希特勒在1942年4月3日,同安东内斯库的谈话中也说过。他声称:“今年夏季,我决心继续尽量向纵深挺进,彻底消灭俄国人。美英的援助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俄国人遭到新的失败,他们将失掉与外部的联系。他们失掉了较好的士兵和技术兵器,因而目前他们只能是仓促应战”。

            应该指出的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些作者,在写这段历史时,曾企图缩小德国法西斯1942年夏季攻势的任务。例如,原希特勒的将军梅龙廷写道:“1942年夏季进攻中,我们部队在南方的任务是粉碎铁木辛哥元帅的部队,消灭顿河与罗斯托夫、沃罗涅日市之间弯曲地带的敌人,目的是为以后进攻斯大林格勒相高加索石油区建立跳板。德军关于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计划拟制得较晚,估计不会早于1943年。”

            这种论点上的荒谬,希特勒将军们自己就给予了否定。如,接替Ф·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库特·蔡茨勒就说过,“计划1942年夏季攻势时,希特勒打算首先夺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毫无疑问,这些打算的实现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如果德军能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渡过伏尔加河,并切断俄国人由北向南的主要交通线;如果高加索石油能满足德军的需要,那末,东方局势就会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在战争中取得最好结局的希望将会大大增加。这便是希特勒的思路。达到这些目的后,他想通过高加索或者从别的路线,派遣高度机动兵团,进入印度”。

            客观评价德军最高统帅部1942年夏季意图与毫无根据地评论其实际规模和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从节选的第41号训令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德军除在战线南翼实施主要战役外,还提出“从北面攻占列宁格勒和为拉短战线而在战线中段、北段实施战役”的任务。一些资产阶级历史作品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西德的,忽略了第41号训令中的这些内容,只能解释为有意要缩小红军和全体苏联人民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胜利的规模。同时,也应看到第41号训令和《巴巴罗萨》计划有着根本区别。

            出于东线1941年末到1942年初之交的冬季形势的变化,就连最狂妄的纳粹分子也觉得,法西斯德国侵苏战争的最终军事政治目的,在近期战局中,是不可能达到的。这是由于在第41号圳令中有—些众所用知的矛盾,1942年战略进攻目的也不够明确。这个训令从总的形势上(没指明期限)阐述了粉碎红军的意图,但同时又指示:为保障德军突击集团东北翼在顿河右岸而构筑的防御阵地,应“考虑到它们在冬季有使用得上的可能性”。占领伏尔加树下游和高加索地区,虽然有重大战略意义,但还不能给苏联造成败局。红军最强大的集团仍部署在工业中心地带。就此,想提一下凯特尔元帅的供词。他说,德国最高统帅部打算在德军攻斯大林格勒和从南封锁莫斯科后,把庞大的兵力折转向北。凯特尔补充道:“我很难讲出实施这个战役的期限。”

            这样,按照第4l号训令,敌人在东线进攻为主要目的是要战胜苏联。但是,与《巴巴罗萨》计划所不同的是:要达到这个政治目的,已经不在依赖于“闪战”战略。达就是第4l号训令没给东线攻势规定完成期限的原因。然而其中讲到,在扼守中段地带阵地的同时,要粉碎和消灭沃罗涅日和顿河以西地区的苏联军队,控制苏联战略原料丰富的南部地区。为完成此项任务,决定在下列地区实施—系列的连续进攻战役:在克里木、哈尔科夫南部,然后在沃罗涅日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上。夺占列宁格勒和开辟同芬兰的陆上联系的战役,将视战线南端基本任务完成的情况而定。“中央”集团军群在这段时间应通过局部战役,改善自己的战役态势。

            敌人在准备彻底打败苏联的计划中,决心首先占领高加索及其庞大的石油基地,占领顿河、库班河及高加索的肥沃农业区。按敌人的意图,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进攻,应能保证夺取高加索的战役,首先是能保证主要战役的顺利进行。敌人这个计划,非常强烈地反映出法西德国是急需燃料的。

            1942年6月1日,希特勒在波尔塔瓦地区“南方”集团军群指挥人员大会上发言时宣称,如果得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内依的石油,他就要结束这场战争。与此同时,希特勒还把自己的赌注押在苏联由于失去石油,其抵抗力就会遭到破坏这一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