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1952年4月,为庆祝保卫儿童的一次国际性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她撰写了《保卫儿童》一文①,文中指出,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正在受到战争的威胁或已经遭到战争的浩劫,必须通过保卫世界和平的努力,使孩子们得到安全。

        ①《人民日报》,1952年4月14日。

        这一年,她被推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5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她发表了《致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儿童保育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强调指出,“关心儿童身心的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一个原则”,要“不断增加花在广大儿童身上的经费和精力”。她说,“父母必须提供充满了爱、有原则和有意义的家庭,因为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单位。”她要求每一位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儿童保育工作者担负起这一庄严的责任,即:“教养我们的未来的公民,使他们诚实、勇敢、爱工作、爱祖国、爱同胞,并且有同志般的友爱精神,……成为具有高贵品质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①

        ①《宋庆龄选集》,第344—348页。

        1956年的儿童节,她发表了《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一文,文中说:“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中就正确地形成观念、行为和性格的基础。教给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并且让他们获得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①

        ①《人民日报》,1956年5月31日。

        这一年,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后命名为儿童艺术剧院)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演获奖,她十分高兴,约请全体演员和团长、剧作者任德耀到寓所吃饺子,并勉励大家“不要满足,要搞得更好”。这个剧团每次到首都来演出,她总是十分关心他们。1952年9月,她亲自带他们乘火车从上海到北京,路上发现这些上海生长的女孩穿的短裙不适合北京的气候,到京后立即买了厚厚的长统袜给她们穿。

        1958年,她在中福会的《儿童时代》——这时已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儿童刊物——上为庆祝儿童节题词:“新中国的儿童是幸福的。这幸福是你们的长辈用血汗创造出来的。你们绝不能满足于享福,要用你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幸福!”①她又发表了《在儿童节向母亲们谈几句话》一文,指出,“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们是通过大人的榜样进行学习的……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未来建设者,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②

        ①《宋庆龄选集》,第413页。

        ②《人民日报》,1958年6月1日。转引自《宋庆龄年谱》,第279—280页。

        从1957—1958年直到她晚年,她对儿童和其他人们讲话或着文时总是不仅强调社会主义,还要提出共产主义这个更高的奋斗目标。

        大约也是从1957—1958年开始,她每到春节总是要同一群孩子一起过节。

        在为《我们是怎样培育祖国花朵的——中国福利会幼儿园保教工作经验》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她指出:幼儿教育工作是“培育祖国的花朵”,“也是解放劳动力,使做父母的从抚育子女的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于国家建设事业”,“是一个光荣的工作岗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①

        ①此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序言是1958年12月25日写的。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在《儿童时代》发表了《写给孩子们》一文,文中说:

        “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地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我很自然的想到了你们。因为你们这些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差不多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诞生的;你们的记忆差不多是和新中国的成立同时开始的。……要继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要‘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没有文化,没有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担当今后的建设任务……要锻炼身体,要讲卫生……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①

        ①《儿童时代》,1959年第19期,转引自《宋庆龄年谱》,第294页。

        从那时以来,她常把中国儿童称为“党的儿女”。她的1961年儿童节专文的题目就是《孩子们要永远听毛主席的话》。文中引述了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的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接着说:

        “这个主人的身份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才得到的,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从小学习做革命家,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一生的精力……不但要改造社会,还要改造自然,征服宇宙。……在进行革命战争时,不能赤手空拳上阵,必须拿起武器来,在建设中同样也必须拿起武器来。什么是建设中的武器呢?就是劳动的本领,就是知识。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要学习革命长辈的优秀品质……从小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维护公共利益……还要树立艰苦奋斗、勤劳朴素的作风。”①

        ①《宋庆龄选集》,第441—444页。

        她在1964年儿童节专文中号召创作和出版更多优良的儿童读物,“更好地培养他们成为既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身体健壮的新的一代。……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儿童阅读的指导。”①

        ①同上书,第500—503页。

        她在1954年6月曾在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举办的儿童文学艺术创作评奖授奖大会上为27位作家颁奖。她逝世后,这一全国性的奖项恰当地被冠以“宋庆龄”的名字。

          (九)在国内各地访问

        建国后她在国内各地的访问,有的前已述及。这里再补充一些没有谈到的访问和她的观感。

        1955年2月,她第二次去东北——这次是去旅顺和大连。她在私人通讯中对大连的工业发展虽表示满意但也有所保留:“大连确实是个工业城市,白天街上看不到什么人,铺子里卖的全是工人要用的东西,没有装饰品之类……即使是当地大量出产的苹果也全部用于出口。”①

        ①宋庆龄自上海致北京邱茉莉,1954年(无日期)。

        他这次旅大之行同苏军撤退有关。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兵东北,日本投降后仍留驻旅大,至1954年中苏双方协议由苏军将大连港和旅顺海军基地完全地、无条件地交还中国政府管理。

        在这一年冬,她在另外一封私人信件中谈了她对昆明的印象。那些年她出访南亚及东南亚国家曾多次途经昆明。在这封信里,她写道:

        “对昆明极为失望,人们看去毫无表情,城里到处坑坑洼洼,卫生很差。”
        但她对存在的问题总是抱着向前看的态度。她特别称赞在这西南边睡发展热带作物、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并重视境内20多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进步。(事实上,昆明很快发展起了相当规模的工业部门,虽然就整个省份来说前进的步伐不是很快,比其他一些省份要贫困些,这是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在上海和北京之间,她经常来往,有时一年要走几次,所以她能随时对两地的变化进行比较。在上海,她同劳动人民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不但常到市区和郊区视察,还通过中福会的各种项目同他们接触,因为这些项目都是为上海人民服务的。

        (十)面对疾病

        1949年,她56岁;到1966年,她已74岁了。在这段时期里,她一直是带着新老病痛坚持工作的。她的神经性皮炎尊麻疹发作得越来越厉害,发病时很痛苦——这是宋家人都患的一种病。她有许多过敏性反应。她的眼睛和关节都不好。关节不好使她走路不便,体重却又增加,因此很容易摔跤,有时严重摔伤。对这些折磨,她的反应是不耐烦和自嘲——像她给友人信里常表现的那样:①

        ①宋庆龄致爱泼斯坦、邱茉莉和格雷思·格兰尼奇的信。

        “北京对我的身体不大相宜……胃有点毛病,也许得在床上躺两星期……手指头在脱皮,很痛苦。”

        “上海的天气对于克服我的反动派敌人——风湿病正在产生良好的作用”。

        1954年,在摔了一次之后:“骨头算是接好了,但左脚跛了……很气人。眼睛也不好,结膜炎。”

        1958年的一封信里说:“过去三个月,我被神经性皮炎弄得动弹不了,全身都有,白天黑夜都痒得难受,所以我的时间都用来在身上涂……那些不管用的药。”

        稍晚一些时候。“……现在觉得好些了,虽然冠状动脉有点问题、关节炎也总好不了——年龄所赐,我的老天爷!”

        1961年:“……因为关节炎和胃病在上海躺了八个月……我刚能走……就在浴室里又出了事。摔倒了,头撞在浴缸上。”

        1964年,在对斯里兰卡进行国事访问后写的一封信上说:“在科伦坡有许多花对我这样身体虚弱的人会产生过敏性反应。我的两只眼睛变得红肿起来。你在新闻影片上也许会注意,我在讲话时,脖子变得越来越粗。这是由某些过敏性反应所引起的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