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隋武帝杨勇新传 > 第35章

第35章



对了还有北华洲的另一端是大海,大海的对面就是罗马国,坐船能到达罗马。”

春心有些不信道:

“可以到达罗马,那不是也能到达波斯国,再到达我国。”

杨勇智笑道:“对,也可到达我国,因为脚下的地球本来就是圆的。从任意一个点出发都可以回到原点。”

春心好奇道:

“圆的?那这地球大吗?”

“大!非常大…”杨勇智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跟春心说起这从来没有人讨论过的地球,一个只知天圆地方的朝代,如何会明白他说的话,也许可以制一个地球仪,这样更直观一些,可是这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己只知道各个大陆的位置形状,大概距离,对于那些散布各大洋的岛屿自己也只知个大概,要想一一标出确时有难度,派人去一一丈量这也是一个坚巨的任务,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而别国人也也不一定会同意你去丈量他的土地,也许可以先只标几块大陆和大的岛屿,亚洲的岛屿自己倒是熟悉可以标详细些,想到这,摸着肚子对春心说道:

“唉!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以后再和你说,发现北华洲之事暂时保密,对了,肚子饿了,不如先用膳吧?”

让人把水果撤了,摆上简单的菜肴就着月光陪春心用膳。

因吴锦说产后三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所以杨勇智并没有在永兴宫多逗留,用完膳后,告别依依不舍春心回到静心殿。

第五十三章  规划北华州

  杨勇智坐在书案前,摊开自己画的北华洲略图,自己对北华洲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要向后来的殖民时期一样,占领一地就宣布主权,印安人是否能够接受,是否会激起反抗,或是反感而转为不接受不接触,就有封死和印安人交往的道路风险,看来还是用古罗马时的城邦制比较好些,此时雅玛王国还没有建立,以部落分住的印安人因怕野兽的骚扰多半是住在山上,活动也多是在山林,在山坡上向阳的地方小规模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等。那只要在开阔地建好一座城池,每座城池,人数还是不要太多为好,军民一万左右就够了,太多了要发展就要圈地扩展城市面积,一圈地那就会和印安人冲突,虽然,处在原始社会的印安人并不可怕,但是从此和仇恨自己的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总是有点恐怖。

然后在城周围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与印安人和平相处展开贸易往来,等相互熟悉了,再教会他们种植水稻和小麦,使用农耕用具,让他们进城感受隋国文化隋国技术,让他们由羡慕转而主动向隋国学习,在隋国文化的渲染下,他们才能认可隋国,潜移默化下接受中国的领导,而让在北华洲的隋国人与印安人通婚,也是分化印安人和增强交往的一个手段,和印安人有了亲戚关系,那交往起来就方便的多。

一个落后的的文明如果长期受一个超前文明的侵蚀,那这落后文明就会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消失。此时的印安人,语言还未形成系统,没有自己的文字,工具更是落后,而他们一旦学会中国的语言文字,用隋国文字记录部族大事,也就不用再像玩传话游戏一样地靠错误百出的口头传述来一代代传递部族历史。就像殖民地时期,英国、法国在殖民地推行的语言政策一样。

城池也不能建太多,东海岸一个与便于国内联络,西海岸一个便于防御罗马等国,主要是在中部,北华洲中部为大平原区,亦称中央大草原区,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从北到南贯穿整个本土中部,约占本土面积的1/2。西部地势稍高,称为大草原;东部地势稍低,称为中央低地。平坦广阔,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在这里可多建两个,大力发展农业牧业,把他当着中国的后备粮仓。再开一条贯通东西的大道,以方便各城之间的联络驰援。

等各城市能自给自足时,建新的城池,也可考虑到南华洲建城池。

还有澳大利亚这时也是处在原始社会,又是无主之地,英国人登上澳大利亚是15世纪以后,自己也不急一时,等时机成熟了也可考虑在那建几座城池,这样对一个地方的实际占领如果达到一定的期限,那它就会变成现实,各方都不可否认的现实,当然自己决不能像殖民时期一样靠武力去征服,把土著人消灭干净,使用武力是下策中的下策。

阴雨绵绵的早晨,气温也降了几度,凉爽地让人忘记了前几日的闷热,臣工们说话也爽朗了许多。

早朝无事,退朝后杨勇智在书房把自己对北华洲的构想拿出来,和元严、杨述、高颍、长孙晟对着自己画的北华洲简图商议,所谓群策群力,大家有好主意都可拿出来,只要注意保密,把知晓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大家的商议下,方案详细周全了不少,方案如下:

1、把北华西海岸中部建的城池命名为新长安(旧金山地),以便和国内联系,并接收安抚新到北华洲的百姓,并把他们分配到新地定居。接收国内物资,也把华洲的特产等运送回国内。

2、在北华洲中部大平原区南北华两县,主要从事农牧业。

3、在北华洲东海岸建城西京,把一半兵力部署在这防御罗马等国。暂时不和欧洲进行商业贸易,以免罗马等国发现华洲的存在,与西方的贸易还是走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

以上四城受新长安节制,新长安刺史兼新长安总管。

在选这新长安的总管上大家产生了分歧,元严希望让一个京官来当,杨述则希望让一个沿海地区的州刺史来当,而长孙晟更是希望让一个将军来当,三人争执着互不相让。

杨勇智也在想应该让怎样一个人去呢?这人首先应当是一个忠于朝庭又安心海外的人,这人又不能不懂军事,又要是一个当过州官刺史的人,年龄又不能太大,这人又要没有野心,否则一旦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拥兵自重怎么办?要想找一个这些条件都具备的人确有些难。这时想起了闽越人,中国最早移民海外的多是闽越人,他们从海港泉州和广州出发向南到达东南亚,与当地人进行贸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有的人在那定居了下来,有的在那设了商处与当地人进行交易,把东南亚土产胡椒与香料,还有犀牛角与芳香植物等输人国内。有的人更是经过长时间的航行到达波斯和罗马,用丝绸和瓷器与西方人交易。移民一旦在居留地定居后,便成为海外网络的一部分,建立了桥头堡,设法迎接同乡亲友的到来。只要有众多移民人口聚集的地方,经常就会出现移民的社会基础组织。形成特定的华人特区。不如就从这些官员中选一个,于对争论不休的三人道:


“好了,都不要争了,依朕看你们三人说的都有道理,不过要是能综合一下更好,这样吧,还是选一个沿海地区的官员,这官员要能安心海外在发展,年龄不要太大,又是带兵打过战的人,你们去甄选一下,拿个名单给我,我来最后选择。你们看如何?”皇上的建议就是圣旨,谁还敢提意见,众人都各自忙去。

隔一日,因机构调整,各地官员调动频频,有不少外地官员也被调进京城任期,泉州总管陈勇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被自己褒奖过的总管也调进新成立的商部,任外商司侍郎,可惜自己需要他这样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官员,否则他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会见完这些人,元严把名单递了上来,杨勇智认真地把这百人名单一个个看了一遍,把这里感觉条件有些不符的挑出来,只剩下二十人,对于这二十人,他想听听别人的意见,于是把元严、杨述、高颍、长孙晟叫来,一一对应商讨,对于这些刺史元严他们熟悉的只有一半,而听了四人的各自己介绍,杨勇智对元严四人介绍的几个刺史提不出好坏,又对元严等说道:

“其他的人可有京官会熟识的。”

高颍道:“那些刚调进京城的官员应该有的?”

杨勇智拍了一下脑袋,自己怎么没想到,拿出十人名单这个泉州和福州刺史陈勇定是熟悉。于是让人把陈勇叫进书房,陈勇今天刚来报道,屁股还没沾着侍郎的太师椅,听皇上召见,受宠若惊屁股一颠一颠地随太监进来。

杨勇智对他说道:“你对泉州刺史崔元和福州刺史罗成武可熟知?”

陈勇有些失望,原以为皇上召见又有什么喜事,不想却是打听别人的,可也立镇定下来,应道:

“罗成武,是建州人,原来长期在北方为官,前三年才到福州当刺史,长期在北方学了一口的北方腔,人也是像北方人一样豪爽,没有了南方人的细腻。泉州刺史崔元,臣比较熟,臣为泉州总管前,他就是泉州刺史,曾多次讨征过盘踞外海的海盗,使海盗不敢上岸劫掳。这人处事认真,但对下属要求比较严,管理也有一套,把泉州治理得井然有序。”因不知皇上问这些所为何事,也就不便多说。

杨勇智又问道:“他家里都有什么人?”

陈勇回道:“他38岁,父母尚在,有三个兄弟,两个妹妹。”

杨勇智头又问:“可有亲戚在外?”

陈勇不知杨勇智问这干吗?但还是如实应着:

“听说他有一个叔叔和一个弟弟在海外经商。”

杨勇智听完陈勇介绍让陈勇回去,并他鼓励一番。经过深思熟虑和对比,还是觉得崔元比较合适。

把崔元召进京来,让他熟悉一下京师的各个部门,暂时和朝官一起上朝,也没给他具体职务,崔元原以为要把他调进京城,心中高兴之务更加买力地东跑西颠熟悉朝中各事,连陈勇都对他另眼相看,问他做什么重来不说,只能猜测可能是皇上分配了什么秘密任务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