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一品公卿 > 第170章

第170章





至于配合朝廷再串几次盐,再和盐枭一起走几遭塞外的小道,就显得不那备重要了!

这事情看起来是汉王朱高煦亲自主弓的,其实魏成栋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汉王也不过是顺应了“大家”的意思,其真正的幕后人物是整个,汉王集团,而不仅仅是朱高煦一个。人!

朱高煦没有说出来的话,林三洪自然要替他说出来。

“这个。事情是汉王给你们遮掩过去的,汉王不会直眉白眼的要你们的好处,可你们也应该体察汉王的苦衷,该报效一点的最好还是报效一点上去wωw奇Qìsuu書còm网

张口要好处,其实也不能算是落井下石的趁机敲诈,毕竟朱高煦把这个事情揽过去并且担了起来,保住了盐商的性命,要点好处也不算过份。

天底下从来就没有白吃的午餐!就算是皇子,也不可能白白的办事情。深谙交易知道的盐商比林三洪更明白这个道理。

“是极,是极!”或许因为太过欢喜的缘故,卢总商说话已经显得有点兴奋了:“汉王操劳国事,日理万机,能够为我们几家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情分心,我等自然要孝敬上去一些,也等于是报效了朝廷的嘛,应当应份的事情,就算没有府台大人的提点,我等也会有一份心意报效上去

朝廷不是汉王,朱高煦也不是朝廷。二者之见的分别这么大,盐商自然分的出来,只不过是故意混淆了这个概念罢了。

“如此的事情,能够扭转乾坤,自然是汉王的恩德。”一个盐商很知趣的说道:“可若是没有蒋台大人提纲契领,肯定也是办不成的。府台大人对我等的爱护之深已非是言语可以表达,稍候我等会给府台大人奉上小小心意”

林三洪也是个重要人物,若是没有林府台,盐商就是通天的手段,也不可能扒到朱高煦的门子。而且府台大人还是本地父母,办了这么了不起的大事,根本就不必府台大人提起。也要赶紧送一份“好处”上来!

“免了,金子银子你们还是自己留着吧,”

林三洪林大人爱财的名声天下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众盐商本以为林三洪会趁机狮子大开口索取天大的好处。怎么也没有想到林三洪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来!

仔细一想,也就明白了,府台大人这是客气呢。毕竟是堂堂的知府,这种事情肯定会装模作样的推让一番……

府台大人推让并不是真心的不要好处。金子银子人人都爱。府台大人若不贪财,那才真是奇怪了呢。

“金银之物谁能不爱?我也不是什么圣贤,自然是喜欢的很。

可这一次我不是和你们客套。也不是故作清高。”林三洪正色道:“经过这一次的事情,想来你们也看明白了,金银虽好,却不是万能,有很多事情不是光有钱就可以解决的,”

金钱确确实实的一个好东西。可以换来锦衣玉食,可以换来富贵荣华。但是真正的大问题,永远不是金钱可以解决的。依靠金钱就可以摆平的事情,那就不是大事情!

金钱到了一点的数量,其实也是个祸事。尤其是对于有钱无权,而且社会地位低下的商贾人士而言。过多的金钱反而是祸害的根苗!

“你们若是真的想给我好处。你们若是真的想以后可以平安,就多做一点儿能给天下百姓带来尖惠的事情吧。”

盐商明白了林三洪的话中之意。却不知道府台大人的具体所指”“我的意思呢,你们可以拿出一点钱来,办一些义学堂。聘请当地不得志的读书人为先生,教授蒙童识字,”林三洪说道:“普天之下。读书识字之人终究是少数,能够算账写字的能者实在不多。不论世道如何变幻,这种开办义学堂启蒙孩童的事情永远也不会错。这个,事情花不了几个钱,你们的饭桌上少一道菜,平日里少摆一桌花酒,足够兴办多少义学了!人这一辈子。尤其是你我这等经常在河边走的人,难免有湿鞋的时候,多办几个义学,是给天下行善,也是给自己积德。他日若有什么金钱权势解决不了的困难,总算是身上有了一点公德,不至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本府也是刚刚才想清楚,义学远比银钱更加重要,现如今扬州府台衙门也能拿出点钱来做这个事情,不管你们愿意不愿意给予本府助力,本府是一定要做的,”

天下豪富之门,多是出自漕、盐这两个口子,眼前的这六大盐商也算是当之无愧的富豪了。平日里也是挥金如土的习惯了,自认手中的钱财可以买通很多东西。经过这次串盐之事以后,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钱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大的威力。在真正生死攸关的时候,金钱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历年来,包括盐商在内的富了数不尽的财富。大部分用来收买官员。怀有部呀。…在自己的享乐之上,声色大马纵情享乐,并没有做过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可一旦有事生,才会更加明白这个世道上金钱的威力在权势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平日里各级官府剪羊毛的事情从来就没有断过,这样的敲诈或许还在盐商的可承受能力之内。可要是上头想打他们的主意,就不是几个区区的盐商可以承受的起了!林三洪的话中之意已经很明显了,兴办义学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也是扩大自己声望的好事。过上十年八年。随着声望的提高,上头那些人再想打盐商的主意,就需要认真掂量一下了……

若是义学之中能出现几个出类拔萃的人才,说不准就可以进入官场,这对于从一开始就出钱资助的盐商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资本。那些走进官场的新生力量,就算不把盐商当成是恩人,起码也不会当作是敌人,有着天然的亲近,这就是潜在的好处,,最让盐商动心的还是成本问题。

在这个世道之下,五两银子足够办一场普普通通的丧事,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的开销也到不了五两这个数字。现如今扬州工商百业蓬勃展。只要能吃苦肯卖力气,一年赚七八吊钱是很正常的士气。可那些不得志的文人自持身份,不肯和那些贩夫走卒裹在一起做那些粗鄙的脏活累活,教书先生这个职业虽然并不高级,可终究是比扛活的活计要好听的多,也轻松的多,只要拿冉二三两银子一年的报酬,自然会抢着来……

扬州盐商素来奢靡,平日里一顿饭都要几十上百两银子,摆一桌花酒的话,要是不扔大几百银子出去,自己都感觉太寒酸了。二三两银子。对于盐商来说。连九牛之一毛都算不上。

就凭着林三洪的这次救命之情。要是给府台大人报答的话,没有几十万两肯定说不过去。办义学堂能花几个钱?

性价比摆在这里,盐商自然知道应该如何选择。

“府台大人教的是,我等明白大人的苦心,如此行善积德利人利己之事,卢某人断断不会落在人后。”卢总商把胸脯子拍的山响,信誓旦旦的保证:“这个事情我回去就办,义学堂也用不了几个钱,拨出几万两来先弄着,以后再有所需,我卢某人豁开了口子,就是破家舍财也要办起来!”

其他几家盐商也纷纷示支持。

关键还是做这个的成本太办义学的那点钱对于盐商来说已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自然不用什么周详的准备和权衡。

“这是个大事,一旦办起来就要办到底。府台衙门也会鼎力支持。一应所需都会优先供给。无论是对你们的名声还是对本府的政绩。都有莫大好处,本府自己也会拿点钱出来支应着”林三洪难的的笑了笑,舒出胸中一口闷气:“钱财粮秣确实用不了几个,可这个,事情也要有个章程。本府预备着从现在开始,先一步步办起来,开始不妨少办几个”只要有孩子愿意学习”算了,就算孩子不愿意来学,我们可以想法子诱之,到今年冬至,至少要在各地兴办不少于一千个义学堂。”

所谓的义学卓,并不是林三洪的创。

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义学堂存在。

地方上一些真正明白事理的儒生,主要是老年书生,会在冬闲的时候办义学,专门教授孩子们读书认字。这种义学基本上是免费的,也不要求什么出身什么门第,只要孩子想念书想识字,就可以过去学习。虽然教书的先生并不索要什么钱财费用,可是在通常情况下,家长也会拿出一些东西来酬谢教书先生。主要是用一些土产或者粮食来作为学费,送给教书先生。虽然没有具体的数目限制。却并不完全意义上的免费。

在这样的义学当中,也不可能学习到多么精深的知识,通常情况下。就是让孩子认识几个常用字也就是了。

但是这种义学堂的规模极因为当时的教育方式,一个教书先生也带不了几个孩子。再加上因为生活苦难,家里出不起那些微薄的学费。索性也就不让孩子去义学了。反正天底下认识的读书人也没有几个。。更不指望孩子能够走到科举的路子上。与其出铜钱出粮食让孩子去读书。还不如趁着冬闲的时候让孩子多干点活儿更加实惠呢”

林三洪深知民间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说免费教书就一定会有孩子争抢着学习。因为这个事情是林三洪整体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对林三洪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认字这么一个简单的目标,林三洪不得不用更多心思,,

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法子,就是钱!从财政是拿出钱来,做教育补贴基金,而不是补贴教育基金。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来义学读书,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生活资助,耍是读书读的好,拿奖学金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