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我伐天下 > 第286章

第286章





“这我倒是没想到......”,石贵也不觉沉思起来,但嘴里还是强辩了一下,“可那样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是很惊人的,为了对付我们这么一个小山寨,金人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吧?”

“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即使他们知道我们的真正实力,估计最多也就派支精兵看住我们,到我们的地盘作战对金军来说太不划算了。”,赵训先是肯定了一下石贵的想法,给了他点面子,但接下来的话却令大家悚然动容,“可是据我们的情报显示,金军正在准备大举南下,而南下就需要强大的水军。可是北方并无多少适于训练水军的地域,而我们这里就是最佳选择。如今金人真的选择了我们这里,以他们的百万大军,我们能挡住吗?”

“不会这么巧吧?就算真是这样,但是我们宛子城高大坚固,即使是一般州府的城墙都比不上,再加上八百里水泊的阻挡,不习水战的金军就算派来十万,也难奈我何,再加上现在我们又有了床弩这样的防守利器,那就更是固若金汤了。他们若是真想南下,必然不愿意为了我们梁山泊这个小地方耗损太多兵力,所以小王爷您应该是多虑了吧?”,石贵不以为然地答道,看到赵训似乎还想辩驳,他又补充道,“就算金军到时候围而不攻,我们山寨的存粮也够一年之用,有什么好怕的呢?”

“梁山泊的确是易守难攻,可是您当初请求留下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替我们汉人训练出一支自己的骑兵来?可是这里四面环水,练水军倒很方便,练骑兵却极其费劲,光将买来的马带上山就够头痛的了,将来下山还得再头痛一次......都一年多了,山上也才两三千骑兵,只够做斥候来用,所以建立新的根据地势在必行!”,赵训苦劝道。

石贵一时说不出有力的反驳意见,只得顾左右而言他。

赵训终于明白了石贵的心思,他从一个小小的副排长起家,历尽无数艰辛才有了现在的权势和地位,实在是不愿意再冒险了。年轻的赵训自然对石贵这种甘于守户的保守心态非常不屑,当即提出如果石贵不愿意的话,他自己也要出去。

“这可不行,殿下的身份何等尊贵,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末将怎么跟圣上交代啊?”,石贵连忙出言劝阻,他可不想自己辛苦得来的成果被眼前这小子的一意孤行而付诸东流。

“这件事我已经请示过圣上,他也赞同我的分析。目前我们独立师发展根据地有两个方向,一是派出精干人员前往山东境内的各大山寨,将其收编到我独立师旗下,并对其进行正规化训练。等到我们的总兵力超过十万之后,便可以各地同时起事,将山东从金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然后我们便可以接应圣上或是大宋朝廷的北伐军,即使不能灭尽金人,收复黄河以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赵训为了劝服石贵,不惜假传圣旨,可他的话才说了一半就被石贵打断了。

第四百二十六章  奔赴太行

  “殿下的这一思路很不错,投入小,回报大,就算不成功也没什么风险。我想就这么办吧,沈泉,这事就交给你了,怎么样?”,对于低风险的方案石贵还是愿意一试的。

“卑职敢不从命。”,独立师的二把手沈泉抱拳肃立,应承道。由于赵抗的任命,沈泉的权力大增,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对石贵唯命是从了。但是梁山泊义军的发展壮大也凝聚了他的不少心血,所以在尽量少冒险这点上他与石贵是一致的,所以到现在他才吭声。

“我的话还没说完呢!”,赵训蹙眉道,“刚才所说的方案比较保守,很可能一直等到圣上下次北伐,我们都没建立起强大的骑兵。毕竟骑兵可不是会骑马就行的,得有过成建制的艰苦训练或是残酷血战才行。所以我还有另外一个更为激进的方案!”

那两个人一下子便没了兴趣,不过还是客气地回道,“殿下请讲。”

“太行山脉地势险要,而且毗邻金国的中枢地带,不但人口稠密,物资财货也相当充足。再加上出山以后,便是一马平川,对扩张极为有利,这一点要比我们这里好得多了。当年金刀王善据此起事,极盛时号称有七十万之众,虽然最后没能有什么好的结局,但那是王善的思路有问题,我们有圣上的指导,可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赵训说到这里,面色微微发红,显得有些兴奋。

可独立师的两位领导却没投入多少热情,当然表面上还是非常恭敬,“那殿下的意思是......”

“我们应该派出一支精干的部队,前往太行山区发展,战略上将对我们赵国非常有利!”,赵训高声说道。

两人见赵训如此热情,不好明着拒绝,只是委婉地劝道,“可是太行山脉虽险,毕竟没有我们梁山泊这样易守难攻,而且地近金军的主力驻扎所在,很容易招来大队金军围剿,实在是九死一生!”

赵训坚持道,“太行山绵延千里,只要跟金军捉起迷藏,他们想抓住我军主力可没那么容易!再说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管怎么说,还是太冒险了点,这样吧,不如让将士们自己报名,从愿意前往太行山的人手中选拔如何?至于第一种方案,与此并不矛盾,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实施。”,沈泉老奸巨滑,立刻想出了对策,并得到了石贵的支持。

赵训不虞有诈,同意了他们的安排。结果,在那两位前寨主的暗示下,山寨报名的人数还不到一百人,而且全是老弱病残,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个军官都没有,哪怕是一个最小的副伍长。赵训简直肺都要气炸了,他要带着这些人上路,金军估计就算看见了也不会理,肯定会以为他们是讨饭的......

赵训自然知道是那两个家伙在暗中使绊子,而且应该还是出于担心自己安危的好意,可是赵训想到可能现在已经双目失明的赵奈,决心便愈发坚定了起来,“就算是被人当作讨饭的,这太行山我也非去不可!石师长、沈参谋,你们别劝我了,就当是为了替父皇赎罪,这个险我也得冒!”

“您的父皇?”,两人并不知道赵训乃是当年钦宗赵桓唯一幸存的子嗣,他们以前只知道赵训是赵抗的堂弟而已。

听到赵桓将当初的事情简略叙述出来以后,石贵和沈泉两人面面相觑。他们原来只知道赵训是个皇族子弟,自然对其非常礼让恭敬,可是现在他们却了解到赵训竟然与他们的圣上有着杀父之仇,不免疑神疑鬼起来。他们很快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赵抗将赵训派到他们这里效力,是为了让他们找机会将这个心腹大患给除掉,可他们居然没能领会圣意,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于是他们非常爽快地同意赵训分出去开拓太行山根据地了,连假惺惺的挽留都省了,搞得赵训怀疑他们是不是有了什么问题。不过,那些随行人员自然还得精挑细选,差中选差,可赵训这大宋最根正苗红的嫡系子孙的身份还是有点号召力的,所以应征人选好歹超过了一百人,在赵训眼中,比原来那几十号人多了很多,而由于自愿随行的人员中大部分都受过不错的教育,这基本素质在独立师中也算是不错的了,所以赵训愣是没瞧出问题来......

赵训很清楚,如果人带得太多,一路上势必引起金人的注意,能不能平安到达太行,实在是很成问题。于是赵训便从那一百多号人里矮子拔将军,选出了十八人,形成了自己最初的班底。

踌躇满志的赵训还没出发,就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他选出的这十八人个个嘴皮子厉害,的确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将队伍迅速扩大。可要说到战斗,无论是个人战还是合战,都只能算是稀松平常,要是发展初期就遇到根本不听你讲的,那就是送上门去给人宰了。赵训自己的武艺虽然不错,但也是只是不错而已,算不上真正的高手。何况,要是他这个贼首天天冲在前面喊打喊杀,而手下却只需要动动嘴皮子,这样的队伍要能长久,那可真是有鬼了。再说,赵训可不像赵抗那样认为人人平等,像他这样的天潢贵胄,再怎么深入基层也有个限度。

没办法,赵训不得不舍弃几个他比较中意的读书人,而选择了志愿者中的几个军官(最高的是副排长......)。其实问题主要在于当初赵抗派来帮助石贵的几十个训练能手大概也存着和石贵、沈泉同样的想法,要不然只要他们肯随行,赵训的日子就要好过得多了。另外,赵训跟着赵抗学了不少,其中重视工匠这一点自然也不例外。在赵训许出的重利下,两个擅长制造弓弩的学徒也被说动,于是,赵训一行的人员终于全部确定,另外,石贵还代表独立师很“大方”地给赵训他们准备了五百两银子的盘缠,不过有赵抗这个更小气的模板摆在前面,赵训倒也没有显示什么不满。

看着赵训他们乘船从金沙滩离开了梁山,石贵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种身份敏感之人留在山寨,的确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甚至比金军来袭还累。不过这段共同相处的日子里,赵训给大家的印象并不错,既没有皇室子弟的那种盲目自傲,也从没有以血统出身来评判他人(当然,以皇室血脉为荣还是避免不了的,他还做不到赵抗那种程度。),即使误会赵抗的意思,想要除去赵训,石贵他们也没想到要亲自动手,也许借金人的刀,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四百二十七章  愿者上钩

  由于人数不多,而且一行人又大多有些文化,怎么看也不像盗匪之流,赵训他们无惊无险地来到了开封以北的一座县城里,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进入太行山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