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蒸汽大宋 > 第92章

第92章



张世杰遣部将阎顺、李进进军广德;谢洪永进军平江(今江苏苏州);刘师勇、李山进军常州。

在真实的历史上,

八月十二日,刘师勇、殿前都指挥使张彦收复吕城(今江苏丹阳东南)。

九月,右丞阿塔海见吕城失守,于二十七日遣万户怀都、忽剌出、帖木儿等率军攻破吕城,宋军南逃,元军追击至常州,获战船100余艘,擒张彦等人。

十月初八,阿塔海、怀都、忽剌出等率军围攻常州。守将姚、陈炤、王安节、刘师勇等力战固守,元军久攻不克,逐渐增兵。姚省急遣人向朝廷求援。二十六日,宋援军至五牧、虞桥(均在今常州东南),遭元军阻击败退。常州孤立无援。

十一月十六日,中书右丞相伯颜率军至常州,与阿塔海会兵围城。招降被拒,伯颜即亲临南城督战。命降人汪良臣胁迫乡**土堆垒,土至并人以筑之,垒高与城齐,上置火炮,焚其牌杈,又发火箭烧城内建筑,昼夜攻城不息。城中危急,姚等守城益坚。十八日,伯颜命架云梯、绳桥,指挥帐前军携赤旗奋勇先登,诸军见伯颜旗已立城头,四面并进,蜂拥而上,迅速占领城头。

姚訔在阵前指挥,与诸将士拼死力战,因寡不敌众,英勇战死。元军破南门而入,僧万安、莫谦之等高举“降魔”大旗,杀向南门,力单无援,500和尚全部战死。城破,王安节、陈炤、胡应炎等率兵与元军巷战,亦因体力不支,先后阵亡。刘师勇转战至北门,乘乱突围,仅带数骑逃往平江。

元军攻常州城,不但胁迫乡**土堆垒,还把人当作填充物埋在土堆里以便加快堆垒速度。更把人肉熬炼成膏油制作攻城的武器。常州城破,元军大肆屠城,常州城仅余七人生还。

刘师勇突围时,他弟弟的马陷入陷坑,跃不能出,“师勇举手与诀而去。淮军数千人皆斗死。有妇人伏积尸下,窥淮兵六人反背相拄,杀敌十百人乃殪”

南宋灭亡前夕,常州城军民为了抵抗外敌人入侵,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不仅常州城一个地方是这样,广西路马塈死守静江,‘四川虎将’张珏血战重庆,钓鱼城军民直至宋亡多年仍在抵抗,南宋军民抵抗外敌人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

这倒不是大宋朝廷多么得人心,事实是自理宗皇帝提倡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把皇权凌驾于“人欲”之上开始,赵家的大宋就已经逐渐开始不得人心了。

自从汉武帝大一统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天子”,自称是至高无上的“天”的代言人。

现在天下只许可有皇帝这个天的“理”,而苍生百姓包括官员士大夫的需要“人欲”落入了要被灭掉的地步。

宋太祖赵匡胤在立国之初许下“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诺言”,现在皇帝成了高高在上的“天子”代天言事,治理天下,黎民百姓和文武百官只能当“人子”成为被动的单方面被“治”的群体。

仅仅是谈谈“心性”也就罢了,理宗皇帝还要搞“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推行“公田法”,低价收购土地,破坏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侵害有产者的利益。搞得士民离心,军民心无战志。

就南宋灭亡的历史看来,越是大宋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南宋军民抵抗元军的激烈程度越高,而南宋统治的核心地区浙东路和行在临安,几乎都是不战而降,对元军没有太多自发的抵抗,可见南宋朝廷和赵家在灭亡以前的一段时间是很不得人心的。

刘师勇得到高临兵和司天道的帮助,在焦山之战中全师而退,手下实力还有壮大,率领三四万精锐宋军前往常州协助姚訔修整城防,坚壁清野,准备迎击元军。

阿塔海、怀都、忽剌出等率军先取吕城,再围攻常州。守将姚訔、陈炤、王安节和刘师勇一起死守常州。

这一次,比起真实历史上的常州之战,常州城防的坚固程度提高很多,守城的兵力也雄厚很多。

元军分三路进攻临安,中路兵力虽然号称二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万不到。

攻宋元军蒙古兵和蒙古汉军的比例一般是3:7的比例,进攻常州的元军中真正精锐的蒙古兵也不过就是三四万人,蒙古汉军的精锐就是张弘范的部下,降人汪良臣还能狐假虎威出点力,至于降人范文虎、吕文焕的部队都是虚张声势凑数的酱油众。

刘师勇有三四万精锐宋军在手完全可以出城袭击敌人,以攻宋元军的兵力,就算是野战,刘师勇以少敌多,也不一定吃亏。

奈何,主持常州城防的姚訔、陈炤、王安节等人都是军事外行,不同意刘师勇出城野战的建议。

在姚訔等人看来,放弃坚固城池和敌人野战是愚蠢的行为,刘师勇解释不清楚不开城袭击敌人死守的弊端,也只能听命死守常州,眼看着元军抄略四野,搜罗粮食物资胁迫乡民做劳役攻城。

坚壁清野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元军到来以前,任姚訔刘师勇怎么想尽办法,城外的老百姓就是不肯放弃家产进城避难。

大宋常州一带人烟稠密,人口密度很高,留在城外的乡民被元军捉到的很多,被胁迫着日夜运土堆垒,在城外堆砌土山,眼看着土山越来越高,就渐渐与常州城墙一边高了。

宋代的州城一般也就是十米高,驱遣过万劳动力堆垒一座十米高的土山,不过是十天八天的事情。

土山修好,元军在土山上安置火炮和投石机还放箭攻击城上的守城人员,给守城将士造成不少伤亡。

派遣刘师勇攻复常州的贾似道这段时间一直留在扬州,遥控大宋朝廷,主持抗元。

大宋朝廷主持政务的宋理宗的老婆太皇太后谢道清,当政以来,一直不满意大权旁落,趁着贾似道离开政治中心临安这段时间,在朝中提拔安插自己信任的文武大臣,文臣重用陈陈宜中,武将重用张世杰,都不得其人。

在此期间,陈宜中奉命诛杀殿帅韩震(《钱塘遗事》载:有言震谋胁迁都者,宜中与客潘希仁计议,乃伏甲士于枢密府,击杀之。以步军指挥使领其众。

殿帅,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国之重臣,说杀就杀!外敌当前,大宋朝廷内部倒先乱套了。

贾似道知道自己丁家洲兵败以后,再没有威望主持国政,就向朝廷推荐了扬州刺史李庭芝担任枢密副使,主持抗元。

在真实的历史上,风雨飘摇的大宋朝廷是同意了李庭芝担任枢密副使,同时任命夏贵接替李庭芝守淮东,而当时守淮西的夏贵不肯离开自己经营研已久的淮西,事情只能作罢。

现在夏贵在丁家洲兵败以后,再没回淮西,淮西被黑龙寨的张廋子统领十万大军鹊巢鸠占占据着,夏贵只能收拢残兵败将到淮东李庭芝那里暂驻。

大宋朝廷太皇太后谢道清、大臣陈宜中、掌握都督府的大将张世杰都不愿意李庭芝回朝改变现有的朝政格局。借口元将阿术兵犯两淮,两淮战场必须有人主持军务,不同意李庭芝回朝任职。

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边罢免贾似道的执政地位以便对天下有个说法,

此前,贾似道位居平章军国重事、都督诸路军马,度宗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时人讽之曰:

丁家洲上一声锣,惊走当年贾八哥。

寄语满朝谀佞者,周公今变作周婆。

看来贾似道当初秉承理宗的旨意推行“公田法”、“打算法”、“严覆试”,在度宗时“推排田亩”、“系籍秀才”把上上下下的人都得罪狠了,现在墙倒众人推,当初大权独揽的贾相开始倒霉当起替罪羊了……

贾似道丁家洲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认为,大宋历来是不杀士大夫,贾似道历事三朝,也算有功劳,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成例。

最后,大宋朝廷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绵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

陈宜中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为左丞相,留梦炎为右丞相,王瀹为平章军国重事(位在丞相之上)。留梦炎临事退缩,只知道见风使舵,凡事不管。王、陈之间勾心斗角不断。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四路进击元军,陈宜中与留梦炎都不出督战,王瀹坚持要丞相出兵吴门,以安抚诸将,鼓励士气。

陈宜中准备出师,但谢太后及许多公卿都决计不下。德祐元年(公元1276年)七月,张世杰的军队兵败焦山。王瀹以为报复陈宜中的机会来了,他提请辞职,并含沙射影地说:“大敌在境,吴门距离京师不远,六月出师,诸将无统,臣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以辞职要挟朝廷罢免陈宜中,谢太后没有答应,结果王瀹出走,只留下陈宜中和不管丞相留梦炎主事。

国家危亡之际,两个主政大臣不和,意气相争,不思抗敌,眼睁睁看着蒙古铁骑长驱直入。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

最后,到某一天,大宋朝廷早朝的时候,满朝文武居然只有六个人上朝,大宋朝廷落入名存实亡的地步。

第八十五章常州大捷

在真实的历史上,姚訔、刘师勇死守常州,大宋朝廷也曾经派兵救援。

先前丁家洲兵败,大宋形势危急的时候太皇太后谢道清以大宋朝廷和皇帝的名义下诏要各地举兵“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