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蒸汽大宋 > 第99章

第99章



急忙安排船只送这些高临兵收拢来的“大宋未来”去岭南。

十万人的迁移不是个小事情,司天道决定亲自押运,留下高临兵镇守许浦。反正附近有张浚在江西、蔡统威在平江;北有张银铛十万大军在淮西屯田,西有张胖子雄霸荆湖;无论如何高临兵自己镇守许浦也不会吃亏。黑龙寨的穿越者不是大宋的武将见死不救的事情做不出来。

话说蔡统威在平江府清剿残敌,日子过的很滋润,一万兵马据守一府六县,每日里就是指挥练兵偶尔分兵到各地搞搞“清剿”。

闲时去平江府城里各处的街市和勾栏瓦子看看热闹,一幅游手好闲游刃有余的姿态。倒似回到现代社会做废柴的岁月。

平江府,就是后世的苏州。南宋的经济中心之一,城市的繁华似乎并未因为四处发生的战乱而受到丝毫影响;

蔡统威身前身后后围拢一帮护卫穿绸裹缎行走在大宋平江府的大街小巷里,就如同电影里的恶霸带着一群狗腿子在街上横行一般,心里爽翻。

苏州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北部濒长江,东枕大海,西临太湖,襟江带湖,交通便捷。她是太湖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也是江南的工商业大都会。

宋代是苏州经济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其农业发展成就的形象概括。

蔡统威知道南宋时期社会分工包括农业种植分工都已经充分细化了,就连种田的农民都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茶农、果农、菜农、蔗农,甚至生产花卉的花农!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苏州城的规模不断扩大,先秦以来严密封闭的坊市制度宣告崩溃,由封闭转变为开放。苏州城市街巷命名始于市坊制度崩溃之时,因而就留下了名目各异的新坊巷名。这些新坊市命名很有特点,其中不少以手工业或商业行业命名。

豆粉园、打线弄、铁瓶巷……这些名字甚至一直流传到现代。

宋代苏州手工业是在其商品性农业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丝织、食品加工、金银器加工、造船、造纸、花灯制作业等颇具规模,表现出蓬勃发展的特点;其手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专业化分工程度高、规模大,水平远较前朝为高;从众多手工业地名的分布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宋代苏州城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功能在不断增强;

从消费角度考察,可看出其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开放性,不少手工业产品不仅在太湖地区颇为有名,而且还享誉全国,源源不断销往各地。手工业的发展是苏州城市经济长足进步的标志之一,不断扩大的消费规模,手工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也刺激了手工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南宋时期平江府一带丝织业最为发达。

参观了几个有规模的纺织作坊,蔡统威得知:中国南宋时期最先进的织布机竟然有1800多个运动构件,其中有的技术是现代化织布机也很难到达的。

如此复杂的机械,没有多人多工种分工合作肯定无法操作;没有一个庞大复杂的手工业体系显然无法制造出来。

南宋时期已经有了用于金属加工的简易车床“旋作”;明显的,在南宋时期,原始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启动,已经开始了从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转化的进程。

一番考察,让蔡统威惊奇的是,南宋时期,个别熟练雇工的工资居然高于知府工资。(宋朝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贯以上,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人民币),这和现代时空媒体报道的长三角、珠三角那些高级技工的高薪没有什么不同。

宋代雇主和雇工人身依附关系松驰,雇员是完全自由的,雇员对雇主所给的待遇不满意就可以辞工走人,甚至可以“递相扇诱,群党哗噪”闹罢工玩经济斗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这让蔡统威震惊了。

比起南宋来,自己所来的那个“十一连跳”的时代,真不知道哪个是“河蟹”社会。

如果没有外来的侵略打断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如果这样一直发展下去,泱泱中华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南宋中后期,中国(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以上;后世天朝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却仅为4%。

哪个时候时的中国更像中国?蔡统威想不明白。

这边蔡统威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正琢磨这怎么样才能赚到钱养活自己的部队,张浚却已经带兵出独松关行道江州过南康军搞到船只横渡鄱阳湖,沿着赣江逆流而上,在隆兴府与元将张荣实与降将吕师夔开战了。

第九十一章对峙

今天江西省大多数土地属于江南西路,江南西路置9州、4军、68县,今江西省东部婺源县等地隶属于江南东路徽州饶州。

张浚进军江西运气不错,路过江州时居然有大宋江州水军残部来投效。

先前伯颜大军东进,大宋提举江州兴国宫吕师夔、江西安抚使知江州钱真孙派人迎降元军,一些江州水军的将士不愿意投降,就成群结队驾着战船逃进鄱阳湖,靠着打鱼度日,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等着大宋恢复;如今“大宋江南游击招讨使收复江州,这些前大宋江州水军残部就来军前投效,讨个生活做。

大宋江南西路地域广阔

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八百一十里,至京师五千六百七十里。

江西地貌类型齐全,区差异显著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从外向内,由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红色盆地。地形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东、南、西、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坦荡,江湖交织。地理地形和土地利用的比例轮廓大致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形成一个四周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结构的地理单元。

赣江是江西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东源贡水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区的石城县的赣源岽,在赣州汇合称赣江。北流经万安,泰和,吉安,吉水,峡江,新干,清江、丰城到南昌市注入鄱阳湖,后洩入长江,长一千五百多里,流域面积广阔。中上游多礁石险滩,水流湍急。下游江面宽阔,多沙洲。主要支流有信江、锦江等。赣州以下可以通航。

如果有一支精锐水军,控制赣江流域水道,配合陆军就可以制扼江西大部。

现在有水军来投效,这真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张浚大喜,好言抚慰,给以粮饷,把这支水军收编为自己的部下,就地把一万多水陆军兵整练一番,向着赣州府进军。

一路过南康军、隆兴府(南昌)、临江军、入吉州,在梅林渡,元将张荣实与降将吕师夔领兵来战,被张浚的火器部队打了个落花流水,败退到赣州和李恒汇合,死守赣州。

这个李恒,“字德卿,其先姓于弥氏,唐末赐姓李,世为西夏国主。”是已经被蒙古灭亡的“西夏国”的皇族。

西夏是指由党项人于两宋时期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

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党项人遂成为蒙、元属民,系色目人之一种。蒙古语译党项为唐兀。

西夏被灭时党项人已经弃游牧就农耕,西夏亡国后,党项族人民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不得不与其他民族间错杂居,从而渐渐为其他民族所同化。到现代最终走向消亡。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有意经略中原,“择西夏李氏有才秀者而用之”,李恒随大军南下攻宋,屡立战功,成为蒙古汉军的重要将领。

先前伯颜大军东进,李恒“从都元帅逊都台出江西。九月,开府于江州。师次建昌县,

擒都统熊飞。遂围隆兴,转运使刘盘请降,恒察其诈,密为之备。盘果以锐兵空至,恒击败之,杀获殆尽,盘乃降。下抚、瑞、建昌、临江。军中有得宋相文天祥与建昌故吏民书,恒焚之,人心乃安。进攻吉州,知州周天骥降,遂定赣、南安。广东经略徐直谅奉蜡书纳其所部十四郡,前江西制置黄万石亦以邵武降。”

心急的逊都台带兵杀奔福建去追击“二王”了,李恒刚刚初步略定江西,就被猛龙过江的张浚打了个措手不及。

张荣实与吕师夔被打败逃往赣州,和李恒汇合,犹自心有余悸,向李恒讲述了当前宋军火器的厉害,建议李恒坚守不出,李恒认为坚守不出太影响士气,执意带兵出击。

江西地形多水多山,不利于骑兵作战,李恒带兵出击,没有占到便宜,退回赣州,依托坚固城池死守不出。

张浚兵力只有一万多,野战依靠火器的优势能得胜,攻城就没有优势,蚁附攻城损失不起人手;长围,兵力又不足。事情难办了。

李恒守赣州也不是死守,偶尔命令骑兵开城出击袭扰攻城的宋军,也让张浚吃了几次小亏,就这样,赣州之战打成了僵持。

张浚在江西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打成僵持消耗不起,只能退兵至万安,密切监视元军动向,寻机歼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