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张口大吐,将刚才喝的咖啡和吃的饼干全倒了出来。空姐送来了一杯开水,喝了水后稍微感到舒服一点。这是在我童年时期,第一次乘坐飞机时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

当天中午十二点多钟,飞机到达北平机场顺利降落,我们终于来到了北平。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奇书网—http://Www.Qisuu.Com

第六章  京城春梦  昙花一现(上)

更新时间2007-11-18  15:24:00    字数:5664

第一节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

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并不准确。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金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颐和园是我国最有名的园林,园中山青水绿,阁耸廊返,金碧辉煌,在中外园林史上享有盛誉,这里

有全国最长的游廊——长廊,把远山近水连成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古墓群,内有明代13个皇帝的陵寝。

到了北平,我家在安定门里圆恩寺街13号,租赁了房东王伯彦家的房屋居住。这里是一处典型的北平四合院。它座落在路南中段,由此向东走约500米处路北面,有一座花园式的庭院,在院子的深处建有一栋水泥结构的二层小楼。小楼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藤,院内花园、假山、凉亭布设有序。时值四月,花草芬芳,绿树成荫,小溪环绕假山由桥下潺潺流淌,庭院里显得格外幽静舒适……

可是此院门口却设有岗亭,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卫兵站岗值勤。秋季,上学时我和姐姐经常路过这里,但不知道庭院里居住的是何人?

后来,在我们将要离开北平时,才略有所知。据说那里就是当时蒋委员长视察北平时居住的“行宫”。

北平亦称北京。西周时称蓟。春秋时代为燕国国都。公元938年,为辽朝陪都,改名南京,又称燕京。1153年,金朝正式在这里建都,称为中都。1271年,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都,改称大都。明世祖朱棣定为首都,始称北京。清代继续以北京为都城。民国时称为北平。1949年后,又回称北京。

它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北依燕山,西傍太行山脉的西山。西部和北部险峻的山势及东南部广阔的平原,使其在古代就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与交通要地。万里长城在燕山山脉的山脊上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驰名中外。

刚到北平不久,母亲便带我去长安大街参观故宫,到城南效游览天坛。(记得当时,行人和车辆还要从长安街上的城门洞里通过)后来,还游览了颐和园、十三陵、香山和八达岭的长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秋季香山红叶的优美景色和形势险峻巍峨壮观的八达岭长城。

1947年下半年,我刚过六岁,家里就给我报名上学。(在此之前,四、五岁时,爷爷曾教我认字和读“三字经”,“百家姓”,开始了启蒙教育。)学校座落在安定门里一个门台很高的大院里。每周星期一的早晨,学校都要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校长还要带领学生背诵总理遗训。

当时,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第一课是“来来来,来上学。”,第二课是“去去去,去游戏。”第三课是“今天作业今天做,明天还有新功课。”每课老师先教生字,然后再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新入学的学童既听话,又十分认真。校园里不时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当初入学的情景,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我仍然记忆犹新,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

我是在北平开始上学的――然而,仅仅读完了小学一年级,后来因时局变化,于1948年6月,我们军人家眷就从北平撤离到上海。因此我也中断了上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昔日的硝烟战火,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流浪漂泊,几乎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已过去半个多世纪。而今我已鬓生华发,步入花甲之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空悲切!最终落了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果。

第二节

1948年过了春节,我随我父亲的通讯兵郑西方(河南郑州人)前往十三军驻地锦州去玩。我们坐火车由北平到天津,经唐山到秦皇岛、山海关。

郑西方带着我游了秦皇岛、山海关。

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背山面水,雄居于山海之间,为长城的东端起点。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