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王朝伪皇帝 > 第6章

第6章



太后和朕都明白你的一番苦心。只是以后做事对下属不要这样卤莽才好。太后,就依您的懿旨办吧,也算对舅舅卤莽行事的惩戒。”太后怪怪的看了我一眼,有气无力的道:“皇上既然这样说了,本宫还能说什么?”我扶起了孙起良,很诚恳的说道:“你对朝廷的一片忠心朕心里明白,好好带兵,你便对得起太后和朕了。”孙有良慢慢站起身来,眼里满是感激:“皇上……您放心便是!”听到孙起良的话,我知道不能再在太后这里呆着了,再呆下去太后必然疑心我有心收买孙起良,于是我说道:“母后,儿臣前边还有点事,如果母后没什么吩咐儿臣的,儿臣这就告退了。”太后又恢复了原来不冷不热的表情:“你去吧,现在不比以前,你已经亲政了,凡事自己有个主心骨,不要让本宫老是为你操心。唉,本宫老了,也懒得管你们男人们的那些破事,以后只想好好的颐养天年。”颐养天年?哼,只怕你自己不愿意吧,慈禧还说过这话呢,你以为我会相信?我磕了个头,起身要退出环翠宫,顾巡连忙跑到前头帮我掀起了门帘。这时太后喊住了我:“皇上,你昨天没有让萧玉和翠儿侍寝吗?”我浑身一颤,太后这话明显是点给我我身边有她的人,让我不要妄想乱动。我回身禀道:“母后,昨日儿臣有些累了,所以没让她们侍寝,而且儿臣刚刚亲政,自当紧记母后让儿臣勤政的吩咐。”太后点了点头道:“这样就好,不过也别太冷落了她们,将来等你大婚,本宫是要让你封她两人为妃的。”难怪昨天路亭贵表情奇异,原来这那两个妞是太后给安排的。我答了声是,退出了环翠宫。

第七章岁币岁币

中午回到乾元宫,我还在思考着孙起良的话,我没想到这个大汉朝竟然腐败到了这个地步,不被人欺负那才叫奇怪。不行,我对这个时代的事了解的还是太少。待会儿在御书房我得想办法好好的问问七王爷。凭直觉说,我感觉七王爷是真正向着我的,至于他为什么向着我,我还不知道。匆匆用完了午膳,我便在路亭贵的带领下去了御书房,这时,三位王爷和方明德、敏诚已经在那里候着了,见我进来,便上前施礼。“罢了,都起来吧。”我一边向他们摆手,一边走到了大书案后面的太师椅上坐下,“朕今天心中有个疑问,各位可否指点指点?”我没理会召见他们的原因,坐下了便说。几个王爷大臣不明所以,相互交换了个眼色,一起躬身说:“请皇上示下。”这时路亭贵从一个小太监手里接了杯茶放在了书案上,我端起杯子喝了一口道:“说起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各位都是朝廷重臣,国家栋梁,于史书上做的工夫恐怕不浅。朕想问问,前宋为何亡于金国?”那几个人不明白我为什么会问这个,又相互交换了个眼色,大学士方明德躬身道:“启禀陛下,前宋徽宗朝时重用蔡京等六贼,横征暴敛,致使群臣争相谄媚,苦害百姓,天下万民贫病不堪,怨声载道,兼且文武不修,将无可用之兵,兵无统领之将,所以灭于金虏。”“方大学士果然是饱学之士。”这个世界北宋的历史果然和我知道的一样,我赞许的向方明德点了点头。“皇上谬赞了。”方明德儒雅大方的应了一句。我接着说道:“前宋灭亡固然有其内因,但也不要忘了外面还有个金辽西夏,刚才方明德说宋庭横征暴敛,朕倒要问问,这里面有几成进了昏君贪官的私囊,又有几成送给了强敌?朝政不振乃是因为文武不修,文武不修则是因为外媚强敌,内行贪念,苦害百姓!”我说着说着越来越激动,最后拍案站起身来。“皇上圣明。”五个大臣见我动了怒,齐声说道。看来他们已经明白我不单单是说北宋了。“不说这些了,你们回去好好想想,不要以为现在天下太平,要从前朝兴亡中多多借鉴,这才是为国为民之举。”我坐了下来,转向了正题,“今天叫你们过来是为了兀良哈部的事,此事太后已有明喻,兀良哈部不与理睬,但今年岁币提前加量给金国送去。此事如何实施,如何晓谕万民还须商议。你们都说说吧。”“皇上,此两件事一向归理藩院管辖,既然太后已有懿旨,臣当遵旨办理。至于晓谕万民嘛,岁币一事已成定例,照前例办理便是。”理藩院大臣敏诚躬身说道。我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皇上,臣以为今年岁币加五成一事万万不可,其一,今岁大旱,各地歉收,赋税不比往年,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银两给金国,其二,岁币一事,近岁只增不减,今年若加上五成,明岁便成了成例。如此下去如何是好?皇上三思啊!”大学士方明德兼着户部尚书,收税拿钱的事归他管,所以他顿时满面痛色了。这个方明德倒是个明白人,我心下暗想。九王爷走上了一步,面对方明德不屑的说道:“方大人,怎么你心疼了?你也不想想现在什么情况,兀良哈要投金,我们不说话,金国自然已是不高兴,说不准便要为难我朝。难道拿点钱消消灾不应该吗?”“王爷,”方明德毫不相让,“岁币一事乃是肥敌之策,请王爷三思。”“皇上,”九王爷向我道,“请治方明德大不敬之罪,岁币乃是先皇所定,方明德竟敢妄语。”这个九王爷确定无疑是太后的人了。我并没有说话,只在心里暗暗记下。现在只有四王爷和七王爷没有表态了,我用目光向七王爷示意了一下。七王爷会意,说道:“皇上,方大人也是一心为国,言辞虽然过激点,但本心是好的。至于岁币一事,方大人所言不差,依臣之见,此事还应向太后禀明,一则,岁币提前送于金国;二则岁币数目不可再加。请皇上圣裁。”我点了点头,转头向一直未吭声的四王爷道:“四王,你的意见如何?”四王爷躬了躬身道:“七王之奏臣附议。不过太后那里还需皇上禀明。”这个老滑头,倒是会谁都不得罪。哼,先放你一马:“既然如此,朕看此事就这样吧,朕将此事向太后禀明,让她老人家不要误会,便按七王和方爱卿说的办。”我打定了主意,这事绝不能按着太后的想法办,要是那样,不用金国来打,只怕老百姓倒要先造反。没办法,我不能行亡国之君的做法,也只有提前得罪太后了。“谨尊圣喻。”王爷大臣们齐声答道,见我没有留他们的意思,便请了安依次退了出去。“七王回来,朕还有事要问你。”等七王爷走到门口时,我喊住了他。七王爷转了回来,而路亭贵则知趣的跟着王爷大臣们退了出去。不一会,偌大的御书房只剩下了我和七王爷两个人。“唉!七叔,你坐吧。”我叹了口气道。七王爷没坐,而是跪下了:“臣不敢,皇上慨叹,这是我们做臣子做的不到。”我扶起了七王爷,把他按坐在了一张椅子上:“皇叔,这里就咱们俩,不要再说这些虚话了。”七王爷眼圈红了红道:“皇上心中不悦,臣心中是明白的。”“皇叔明白就好。”我坐回椅子,“你看朕如今哪里像个皇帝?亲政,哼,笑话!谁的政让朕来亲呢!”我说的这是实话,这两天来我没得到一点消停,不是太后冷眼相向就是四王爷暗使绊子。七王爷站了起来,在门口看了一回,关上门回身道:“皇上可见到臣递的纸条。所谓隐忍待发啊,皇上!”我摇了摇头:“隐忍!朕倒是隐忍了,可是谁对朕隐忍?皇叔,朕真不明白他们当初为何要让我当这个皇帝。如果谁要是想着这个位子,朕倒愿意让给他。”“皇上,你万万不可这样想。如今到了这步田地,皇上难道以为还有退路?皇上,”七王爷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本来臣是不放心的,但今天朝堂上皇上的表现却让臣一颗心放在肚子里了。皇上今日之举大异从前之仁懦,雷厉风行大有太祖风范,臣看着欢喜,也可以告慰九泉下的五哥了!”五哥,九泉下!莫非皇帝的亲爹已经死了,难怪他不来保护自己的亲生儿子。唉,七王爷啊七王爷,你只知道现在的皇帝变得不再软弱,却不知道这个皇帝已经换人了。不过这也许是老天爷保住这代皇帝的方法吧。“七叔,父王他……”我尽量装出悲痛的样子。现在我必须从五王爷入手,将我需要的信息都探听出来,这是我保住自己皇位乃至生命的保证。

第八章形势

这一章属于对全书形势的概括,起到统令下文的作用。因为其中多为对话,并且出现很多人名,可能有点乱的感觉。不过过了这一章,故事将进入全面的发展,节奏会加快起来。请各位大大巨巨支持!正文如下:“唉!有些话臣是不当说的。”七王爷叹了口气,“十一年前,臣与五哥奉先皇之命带军出征辽东。山海关一战,臣冒失急进,为金酋济尔哈朗所困,粮尽之时臣已有自裁报国之想。此时因为臣的冒失,五哥一路军马也是连连受挫,但五哥他知道山海关一失,燕城以南大片国土便会落入金人手里,所以不顾伤亡,前来解救臣。谁知山海关夺了下来,五哥他……”说到这里,七王爷已有些哽咽了,“当时皇上尚在冲龄,可能不记得了,然而臣却无时不将此事记挂于心。五哥他是替臣死的啊!”难怪七王爷会对我好,原来这是五王爷用命换来的。照七王爷这么说,五王爷应该是个用兵之才,就这样早死,当真是可惜了,不然我也不用如此受难为。不过这样也好,我“亲爹”和七王爷一命换一命,七王爷自然真心待我。七王爷是带兵的,有了这棵大树,我也多了几成胜算我没有吭声,不忍打断七王爷的回忆。七王爷接着道:“山海关一役,我军损失惨重,朝廷迫于金国压力只得将以前的不定期赏赐改为岁币,以求汉金两国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