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王朝伪皇帝 > 第44章

第44章



至于这当官的嘛,皇上恕罪,江南官员多些油水这是众所周知的,各官若是能放个江南的缺,那是要烧高香的。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臣看江南人性情倒比北地人温良,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康大和说来说去,一个意思就是说官场的一个通病,那就是跟着银子“走”,这说起来是贪墨,不过有些事也是没办法的,朝中一品大员年俸不过三百两,下面那些官员又逐极减少,到了六七品,已经只有几十两。这些钱对于官场交往显然不够,难免会有许多人自己想办法捞外快。看来整肃吏治并不能学朱元璋那一套,要想真得令官场清明,在查究贪墨的同时也得尽量提高官员的待遇,只有软硬两手齐备,才能一扫颓风。这应该就是新加坡的经验吧,不过大汉国土之辽阔,人口之众多是几百年后新加坡比不了的,所以它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具体做法还得根据实情。“师傅说的话朕明白。其实说来说去百姓富了,才会不太计较官场龌龊,北方正是因为穷,所以才会官民对立严重。这事如何处理,吏治如何肃清,朕看还需有一个稳妥的办法,切不可操之过急。”我又转向方明德问道,“朕看江南一地商税就占了十之七八,这江南人倒是真会从商赚钱的。你是户部尚书,应该最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皇上圣明。”方明德躬了躬身说,“正如康太师所说,江南河汊纵横,而且又近在海边,水运便利之下,一向有从商传统,不但在大汉境内多输货物,杭州泉州通外商埠更与红夷诸国多有贸易……”“方大人,此事恐怕不当说吧。”左督御史刘有光接过话说道,“我大汉行禁商之策,这第一个禁的就是与外番贸易,只是为表天朝气派,所以才在杭泉广三地设置商埠,允外番中转货物。下官看这事是不值得提的,以免污了圣听。”方明德不以为然的说道:“天子一国之主,士农工商皆是子民,这事如何不能提?”“好了好了。朕问江南的情况,你们怎么先争执了起来?”我责备了一句,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刘有光的,刘有光这人一看就是个传统封建势力的卫道士,“方明德,你继续说,与外番贸易如何,这江南货物又如何?”方明德得了我的支持,精神振作了起来:“皇上,外番输入大汉的都是些淫计奇巧,不足一提,我大汉输出的却是关乎民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这些东西外番缺的很,不趋之若骛才叫怪了。至于说货物,又不得不提江南的织造。今岁西北大乱,附庸匪众的皆是些流民,其实这无地流民江南也是有的。不过与北方不同,江南颇多织造工矿,以苏杭为例,近几十载出了个新鲜事,每日天时未明,各处桥头路边便聚满了无地流民,这些人并非聚众闹事,而是等织造工矿的场主来征召,前去各种工场内做工,每日换取银钱粮食若干。皇上,臣看着这倒是个安置无地流民的好办法,江南颇多机主矿主,这些人不事农桑,不从商贾,只是靠着自己手中多有织机等物件,招人做工然后再请商贾收售货物就可暴富。”呵,资本主义萌芽嘛,还“新鲜事”,再说西方的“淫计奇巧”也不能小看,要没有这些“淫计奇巧”,中国也不会在清朝以后被西方远远拉下,最终国家衰弱,饱受欺凌。不过方明德在这个时代算是思想超前的了,能够看到工矿的好处,这户部尚书真不是白当的。“方爱卿说的很好,这确是个免除隐患的好办法,不过朕看这工矿还是少了些,而且北方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朝廷能对其扶持,使江南工矿大大发展,并且带动其他各地也能如此,那好处可就多了,既可安置流民、减少隐患,又可增加朝廷收入,还能增加商贾传运的货物、改善百姓生计,从而民富国强,大汉振兴就不远了!”“哎呀!”方明德惊叹的喊了一声,好象才醒悟的说道,“皇上圣明,臣怎么就没想到这诸般好处呢?是是是,皇上减免商税半载就令朝廷岁入增加大半,若是再扶持工矿织造,那岁入便更会大大增加。皇上圣明。”呵呵,这个方明德,恐怕是装做没想到吧?方明德拿商税改革成功做例子,这是要堵刘有光他们的嘴了。“皇上,”康大和有些不放心的说道,“这事、这事是好,不过商税……嗨,皇上,此事牵涉重大,老臣看不能操之过急,以稳妥为上啊。”方明德说商税的事果然堵了康大和的嘴,可这个老成持重的三朝元老还是首先想到了稳定。我给了方明德一个奖励的目光,转头对康大和道:“师傅所言极是,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样吧,方明德,你先根据情况设些优待方略施行于苏杭等地,如果可行的话再颁行天下。以后朝廷要多鼓励江南场主多去他地设工场,并使各地富豪争相效尤。记住康太师的话,稳妥为上!”“臣遵旨。”方明德喜形于色的答道。我心中那个高兴啊,现在不能亏了方明德、康大和他们,省得他们唧唧歪歪的有意见:“师傅、方爱卿、刘爱卿,今天你们提的事都很好,还是老规矩,每人赏银一百两。你们可别让曾楚卿知道,不然他又得找朕欠他的银子。”方明德、刘有光磕头谢了恩,可康大和却没跪下,他咽了口唾沫道:“皇上要是真赏,就不要赏老臣银子了,皇上,咳咳,皇上,您就把那幅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赐给臣吧。”什么?康大和这是明目张胆的敲诈!唉,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第一个被敲诈的皇帝,可其中之一终于还是算上了。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咱的老师呢?那……那,唉,那就给他吧!

第五十七章失败的创意

西北凤翔郭七兆之乱最终被平定了,郭七兆本人也落了个人头落地的下场。这本来是好事,可中间一些问题却让我深思:郭七兆到最后依然没有像我设想的那样众叛亲离,在官军用火炮轰塌凤翔城墙一拥而入的时候,城内依然还有近千人拼死抵抗,到郭七兆被前军营军士乱刀砍死时,有近二百的匪众在他身边抵抗至死。这说明什么问题?难道这些人真是像水浒传里说的那样重义不惜命?我看不见得,据叛乱地附近官府呈上来的折子看,官军所经之地颇多抢掠伤人之事发生,对于俘虏也多有残害的行为,虽然我多次下令他们严肃军纪、勿扰百姓、勿伤俘虏,可这种事依然没有杜绝。这些古代军人啊,他们所谓的军纪严明是对内说的,至于对外那些龌龊事就连统兵官都有些听之任之。要不是这样,南宋岳家军秋毫无犯就不会流传千古了。出于这个原因,那些抵抗的匪众自知投降也可能保不住命,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当然会选择抵抗至死。看来在提高各营战斗力并改善他们装备的同时,有必要对他们加强爱民和优待俘虏等方面的教育。在中军营和千军营得胜班师回京的那一天,一大早我便把军器局总管焦言秀传进了御书房。现在焦言秀已经领了兵部右侍郎的虚衔,这样他就有资格进入皇宫前庭了,也免得我为了军器的事抛开政务颠颠的去军器局见他老人家。“皇上,臣这新式鸟铳将铳管增长了三寸,同时加大了药量,因此射程便更远,杀伤更巨。”焦言秀空口说白话的站在我面前指手画脚的在那里形容他的新式鸟铳,我将他招进宫里就是因为他上了几个折子说是改进了些火器,无奈按规矩除内廷侍卫外任何人不得携兵器进宫,不然也不用他说的那么费劲了,“其实这也算不上是臣自己想出来的,前一段时间臣从一个佛国黄毛手里高价买了支西洋鸟铳……”“西洋人管那不叫鸟铳,而是叫做枪。”我打断焦言秀道。鸟铳、鸟铳,这古代名称把我叫的头晕脑胀,还不如给它改改名字听起来习惯。还佛国黄毛,说来说去不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就是英国人法国人。“噢?西洋人把鸟铳称为枪?可看着不像啊!枪是什么样子,这些西洋人真是未经教化……皇上,那个黄毛儿跟臣说的也是鸟铳啊。”我心里气苦,焦言秀这个转不过筋的脑袋,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学不就完了嘛。“噢,皇上,臣把这西洋鸟……西洋枪拿回去与咱们的鸟铳一比,您还别说,他们这……枪虽是工艺粗糙些,不过威力却要大了许多,关键就在这铳……枪口和管身。”焦言秀说的哪个费劲呦,我都替他难受,“臣看着不服,回去便和部属仿制了一支,然后加以改进,便造出这比他们还要好的……枪!”焦言秀最后终于还是说了“枪”。‘很好。”我没再计较焦言秀的费劲,“你说的这些新式火器朕准备后日先在中军营试用,若是好的话,朕准备先配发中军营、前军营和蓟镇,你寻思着半年之内能造多少火器?”焦言休想了想道:“以军器局当下能力,半年之内造大小火……火枪七八百支,大小火炮二十门、车炮六七十架应该不成问题,皇上。”“还是太少,朕有个想法……”还没等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侍卫统领徐征涛兴冲冲的跑了进来:“皇上,马树华他们回来了,在外头候旨呢,您见不见?”“马树华回来了吗?”我高兴的站了起来,“徐征涛,你怎么这么多废话?快传!”徐征涛屁颠屁颠的跑了。不一会,一身戎装的马树华和翁世姿还有另一个我没见过的瘦高将领跟着徐征涛走了进来。“皇上……”马树华一进御书房门便跪在了地上,声音竟有些哽咽了,“臣回来了!”“回来就好,”我忙走过去将马树华扶了起来,看着晒成“黑碳头”的马树华,我心中很是欣慰,这个在我最危机关头鼎力扶持的亲信自从去了中军营,还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让朕看看,咱们的马大将军究竟是怎样一个天神下凡,兵部夏朝宗可没少跟朕形容你在强匪前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