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王朝伪皇帝 > 第100章

第100章



不过异地调用这么多的差员,所需花消不在小数,这些钱不能让地方出,不然又得有吃人嘴短的事出来,你和方明德商议个妥善的法子安排出支用度,不要太过破费,也不能亏待了差员们。”“是是,皇上圣明。”曾楚卿一边说一边又请许仕勤转递上了份奏章,“方大人刚刚随驾回京,臣还未来得及与方大人商议,不过已经拟了几个方法先请皇上过目。”我把奏折打开看了看,上面的花钱法子不少。随他去吧,要论花钱收钱我可没有方明德懂得多,于是转手让许仕勤把折子转交给了站在朝班里的方明德,方明德也不客气,接过奏章一声不吭便看了起来。曾楚卿又禀道:“皇上,考评的事虽然已经安排就绪,不过下边似乎有些不妥当,这些日子地方上颇有些震动,风言什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倒霉了’,一些官员似乎也有些不安心,臣思谋着皇上是否可以发道圣谕安抚一下人心。”震动?不安心?不就是怕兴大狱嘛。你们没有尾巴被别人抓着,担心个什么劲?“哼,震动有什么不好?总比一滩死水波澜不惊好的多!你们这些站班的大臣有没有不安心的?”我的这番话说的已经很重了,明指大臣里面有贪官,大臣已经很长时间没听我这样说过话,突然听见一句,难免不适应。他们跟着我时间久了,都知道我是“混世魔王转世”,说的出来就做的出来,“心狠手辣”是大汉朝头一份的,当初太后死的时候发生正阳门之乱,光作乱的亲军侍卫就被我杀了上百人,这虽然是不得以而为之,但给大臣们留下的恶劣印象却是挥之不去的,这应该算是他们后来逐渐怕我的一个最初原因。现在见我到江南转了一圈回来又出现了这种口气,他们一个个不免心虚,都低头不敢说话。我扫了满殿的大臣一眼,缓了缓口气说道:“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要说为什么不安心,恐怕他们自己比别人都明白原因,曾楚卿说的圣谕朕就不发了,发了也是白发,不安心的照样还是得不安心。”“皇上,曾尚书说的也有些道理,人心不稳向来是大忌。皇上还是应当安抚一下人心的,贪墨者毕竟是少数,若是因为这事误传而冷了正直官员的心便不好了。”七王见我话说的重,忙出来打圆场。我笑了一声,七王爷这人有时候就是小心过头了,我说句重话,大臣们还能吃了我?不过他的好心还是应该领的:“七王向来是老成谋国的,很好。要不这样,吏部和督察院再拟份政令,就说……朝廷宽以待人,既然所有官员考评重算,以前的墨迹只要不是太大,自己出首报于朝廷皆可免罪,如果坏事做的太重,贪墨的数量太多,只要自己出首禀报并交上赃银便可减罪一等,若是硬撑着不遵政令,只要查出,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身份,多大的品级,一律严惩不殆。至于墨迹大小如何评算……曾楚卿、你和方明德商议一下,定个标准再报于朕。”“是,是。臣遵旨。”曾楚卿擦了把汗,连忙退回了朝班里。而方明德好象没听见似的,依然站在原处掐着指头算那些用度合不合算。吏治的事说完以后,大殿里突然静了下来,气氛有点尴尬。好在礼部尚书萧雨明适时走了出来,才算将这尴尬局面打破:“皇上,南北太学的士子已由学官带领聚于京城,等候秋后恩科,此事牵涉国学,又是为朝廷选拔备员,兹事体大,相应事宜还请皇上圣裁。”恩科?噢,又到太学生们“毕业考试分配工作”的时候了,看着这份奏章,我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第一一七章新时代的大学(上)

小弟新书《巫域纵横》书号(123986)已上传三天,不过因为首页更新榜变动太快,不到一分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没有多少人看到,点击少的可怜,我在这里厚颜无耻的给自己做做广告,烦请各位《王朝伪皇帝》的书友过去支持支持,小弟顿首拜谢了!*********************************************************************萧雨明让我裁定恩科,目的不过是让我选定试题和考官,他这种千年不变的东西我不想理会,但我却从这件事中联系到了教育问题,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在古代社会教育并不是很发达,文盲率很高,数量很少的各级国家教育机构也只教授什么圣学治国之道,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重视科举儒学,而其他各业不受重视发展缓慢。太学、太学,与大学相差只有一“点”,但实际差别却不可以道里计。我现在搞什么革新图强,光靠儒学是不行的,所以建立学科全面、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而正规广泛的教育方式也是培养高素质官员和各项人才、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既然我现在已经具备了这个财力,那不搞教育这个百年大计就没有理由了。当然,我要想搞教育,就不能照搬现代的教育方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嘛,既然是皇帝办教育,那就得先考虑维护皇权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太好解决,人懂的多了必然有更多的想法,这对皇权巩固没有好处,要不然古代的皇帝们也就没有必要弄那些愚民政策了。不过现在似乎大办教育的基础条件已经形成了,由于前段时间新技局的建立,掀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技术革新热潮,涌现出了大量能工巧匠和发明人才,趁着现在这个热潮还没冷却的时机,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教育似乎可以事半功倍,同时也可以相应的带动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我没理由等这股热潮冷却了再去办教育。至于什么教育大方针、维护皇权的指导思想,这倒不是大问题,本来我这个皇帝还算比较得民心,社会上又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忠君思想,这方面可以边做边调整,使忠君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和方方面面,这与发展教育并不冲突。至于我想不到的地方,大臣们出于维护皇权,也必然会提醒我的。大臣们见我看着奏章长时间不吭声,自然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再加上刚才的那些不愉快,整个大殿上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打搅我的思路。我合上了奏章,抬头时发现大臣们都在研究地面的质量问题,不禁觉得好笑:“恩科的事先放一放,午时后再在御书房商议。朕还是说说刚才关于整肃吏治的事,各位爱卿和各地官员都是圣人门生,书读的是不错,不然也不能入仕报国。你们如此,那个穆天川何尝不是如此?可是他……还有那些已经案发或者未被揪出的墨吏们哪一个真正把圣人书读进心里去了?在他们心里恐怕还是钱财、女人和权势更重要些!所以朕看一些人根本不能光靠什么气节约束,对于那些小人,就当严办!就得杀头!”“皇上圣明!”群臣轰然作答。圣明?“圣明”的还在后头呢,等地方上的调查弄得差不多以后,老子就得回头收拾你们这些人中的贪官了!我轻哼了一声:“别什么时候都是‘圣明’,大汉朝光朕‘圣明’没什么用,刘有光在苏州跟朕说了一句话:吏治清才能国盛,才能永保社稷。朕觉得这话很对,但如何才能吏治清而国盛?那要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惜命才行,但是一些人显然没这个心思,所以朕就得长期给他们提提醒,曾楚卿刚才提的那些整肃吏治的条册朕看应该长期做。以后这样,从今年起,各级官吏的考绩每年都要重做一次,吏部不要嫌麻烦,查的清了才能办好官员升迁的事,不至于将墨吏错提上来,另外原先督察院在各地设的风闻衙门改为肃贪衙门,士绅百姓匿名控告官员墨迹的事长期固定下来,就由肃贪衙门全权管理,肃贪衙门以后不受地方管理,全权收归督察院,御史官员的俸禄也有朝廷出支,不能和地方有任何牵扯,为了防止御史长驻一地而与地方官员勾结,以后每三年各级御史要做一次调整,异地安置办差。朕先想到这两条,至于其他好办法,你们要向朕上折子提醒,还是老规矩,只要可用,朕重重有赏。这事再写份政令发与各地,让各地官员百姓也出些主意。”“臣等遵旨。”大臣们答应下来。“关于恩科的事,午时后曾楚卿、方明德、萧雨明……”我说着话不经意间看见了七王,突然想起也应该办些正规的军事院校,于是接着说道,“还有七王和马树华都到御书房来。”大臣们听我这么说,不禁面面相觑,都不明白为什么恩科还牵扯到了军队和财政,但既然皇帝这么说了,他们也不能明问。其实我这也是没办法,做这种前无古人的事势必会受到一些抵制,而光和议事大臣们商议压力就要小的多,这是我设立意识处后得到的甜头。午时后,七王他们五个早早的去了御书房,他们不明白恩科这种不是很大的事为什么要把在京的议事大臣全部找来商议,再加上早上我发了火,所以都有些不心安,等我一进门,忙上来和我见礼。“你们一定奇怪朕为什么为恩科的事把你们都叫来。”我坐下后开门见山的说道。七王躬身替大家回禀道:“还请皇上谕示。”我点了点头:“恩科的事本来不大,不过却让朕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朝廷如今兴商扶农、办器造场、设新技局,朕看着这些日子都办的不错,不过这些事办的有些操之过急了,只怕会后力不足。朕以前曾经提过开工商科考试的事,但那时时机还有些不成熟,今天萧雨明提恩科的事让朕把那件事又想起来了。”“皇上的意思是让新技局再开工考招揽能工巧匠?”曾楚卿第一个问道,“皇上圣明,这些日子朝廷拨款资助新技局革新农工技能,已经有些名堂了,能工巧匠们革新出了不少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