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飞豹出击 > 第258章

第258章





苏军的这种大兵团进攻战略和战役理论是适合全面战争、核战争条件下,这种战役理论实施的条件是全国要进入战时体制,一切为了战争。而且这种“大、高、宽”的大兵团机械化进攻,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的大机动。前提是要大量的人员和充足的后勤保障以及绝对的制空权。

苏联在和中国的战争中,假定苏联全国进入战时体制,但是否能有效的保障战役机动集群的浅近前线独立作战和绝对的制空权呢?

后勤保障和人员的补充是苏联陆军的短板,苏军集团军以下各单位人员和后勤装备编制少,主战装备编制多的特点是一直传承的。以坦克师为例,坦克、火炮数量多于美军装甲师,但人员编制只大约是美军的70%弱,后勤保障车辆只有美国的一半。虽然战争初期突击力强大,但持续力弱。这也是由于他们所信奉的大、高、宽的进攻作战理论相适应的

苏军的后勤保障主要依靠各军区和作战师这两级配备。作战团和集团军的作战支援力量配备较多,而后勤保障支援力量则不很多。苏军各军区作战,后勤主要依托铁路网,物资兵员从铁路运输终点卸车,军区后勤的汽车运输部队运到作战师集结地域,或进攻作战中,作战师的后勤运输分队随行保障。

苏军作战师的战时保障有点勉强,他们的设定条件是完全建立在不受打击的良好状态,经过加强的作战师后勤力量基本上能够保障部队3天高强度进攻作战之内的保障任务。但是3天后,经过高强度作战损耗的一线作战力量,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战力将会大打折扣。

而且苏军没有人员补充更换体制,损耗的部队,除了缩编再就是撤下战场。这一点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缩编是很难做到的,现代化战争要求军队必须标准化、专业化,模块化。

打残的营以下的作战单位并不好缩编,再往下就更无法达到最基本的战术要求了,因为现代化的战争并不是几个人拿着几支步枪几颗手榴弹就能形成战斗力的,毕竟要求诸兵种合成作战。

苏军的预备役体制的单个预备役人员补入现役部队,通常是在战略后方动员,组成苏军预备役临时补充部队和相应的分队。而这种由预备役补充起来的架子师,只能在动员后8-12个周才能投入战斗。

苏联的预备役比较庞大,人数多达1000多万人,不过只是简单的登记,平时没有预备役点验和集训,也没有平时的预备役编组组织,完全靠战时登记筛选。

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就是实现的这种战时体制的模式,苏联能狐假虎威的挺40多年,这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紧急军事会议】

苏联模式其实就是战时体制的模式。一切都必须服从国家和政权的需要。

苏联军事上的强大,主要是由几个方面因素构成的,第一,可以动用全部的国家力量和国家权利全力以赴的应付战争,可以动用一切资源为了战争,一切都要为了战争服务。所有的工厂只要是国家需要就必须无条件的承担武器装备的生产或者为武器装备配套,而且不计成本;

第二就是所有的人民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的需要,一生交给党安排,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成为一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否则就让你生不如死,政治上永世不得翻身。

第…就是国家是“全民”的,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自己的政权,能够承受成百上千万人的流血牺牲,而且可以利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到,让千百万人自觉自愿的为了自己的本阶级的利益,为祖国英勇献身。

这一点如果和那些仅代表一小撮剥削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是有着巨大优势的,可是和同样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比他们就不具备任何优势而言了。

邓峰他们研究发现,苏军这套传统的大兵团进攻战术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苏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老虎,只不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最高首长这样的伟人能看透外,绝大多数人都被这只纸老虎吓破了胆。

直到后来的阿富汗战争苏联用了10年时间,先后投入了150多万军队,耗资几百亿美元,对付不足10万人的阿富汗游击队,也没有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最后还把自己给这个超级大国给打解体了。当然这里有中美暗自的支持,但这种支持照比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对越南的支持那是为无足道的。

从这一点上看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抗打击能力要远远的低与美国。老美漂洋过海的在越南打了十多年,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多亿美元。最后也只是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一方。而没有最后崩溃。

苏联解体后,继承了苏军的战役战略战术理论的俄罗斯军,通过发动的第一次车臣战争更是暴露苏联已及他的继承者俄罗斯黔之驴的本质。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车臣这个领土还没北京市大,这个人口不足100万,就给俄军造成了21718人伤亡和1906人失踪,这样严重的损失,最后不得不黯然的退出了车臣。

被车臣的叛乱分子打的大头怨肿,满地找牙后。俄军明白原苏军的那一套战役和战术理论的缺陷,在实战中根本就不行。经过几年的改革,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战役战术有了很大变化,才算找回点面子。

苏军用这套战法和中国远东兵团作战那注定要失败的。首先在战争开始的第一时间就对苏军进行了饱和式的轰炸,以摧毁苏军在远东地区的各战区指挥系统。至上而下的破坏了苏军的指挥系统和电磁压制,使之根本就形成不了有效的第一波次对中国进攻的反击。中国利用卫星侦查和信息传递这种不对称的优势,利用空中和远程打击的优势,快速,准确的,打击苏军的补给线,苏联铁路枢纽、桥梁、隧涵,不间断打击苏军的补给中心和运输线路和部署在战线浅后方的第二波次攻击部队集结地,使之苏军根本就无法组织起第二波次进攻部队的投入。

对中国战役后方实施空降作战,但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那无疑等于集体自杀。

战争开始的第一天,苏联远东军区和后贝加尔湖军区赖以生存的唯一一条苏联欧洲部分和远东连接的西伯利亚铁路,就被在中线出击的远东兵团第5集团军,从中国远东省外蒙古专区的赫汗出发的第第1机械化步兵师占领贝加尔湖南岸的斯柳江卡地区,然后沿西伯利亚向西北的伊尔库茨克发动进攻。

第2机械化步兵师也占领了贝加尔湖南端的西伯利亚铁路东面的韦德里诺。随后跟上了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预备1师。把从斯柳江卡到韦德里诺这段近百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拆了10多段。

而且东线一天之内就丢掉了和中国一江之隔的海兰泡和伯力这样重要交通枢纽的重要城市,就更无法通过铁路进行调动和补给了。

战场的制空权在开战的第一时间,苏军在远东一线的机场几乎全部被瘫痪。象在伯力和海兰泡机场的苏军远东空军第一集团军的几百架飞机几乎完好的成了中**方的战例品。就是有一些二线机场的飞机起飞升空,也只是成为了中国空军“猎鹰”J1型歼击机的空中靶机,苏联在远东地区已完全丧失了制空权。

面对中国远东兵团突如其来的打击,苏联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位于黑海沿岸皮聪达,背倚巍巍青山,面向茫茫碧海,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地带气候温暖,冬季平均气温5~7℃,隆冬时节附近群山白雪皑皑,而临海的高干疗养区内草木依然葱笼,皮聪达在历史上就是沙俄封建主和贵族们避暑、疗养之地,古松林面积达数百公顷,为第三纪的黑海植物群落的残存,十分珍稀,早在1947年即被定为自然保护区。

此时65岁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正在皮聪达海角海滨别墅进行疗养,赫鲁晓夫希望休整一下,设法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如何处理和中国日益严重的紧张的关系。

夜幕将临,在用过晚餐后,赫鲁晓夫沿着黑海海边的林荫道从容不迫地散步,莫斯科时间,22点,在接受按摩之后,他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准备就寝之时,值班员急匆匆的跑了进来说:“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同志请您接电话。”赫鲁晓夫拿起了床头上的电话话筒,听到谢列平急促的声音:“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我向你报告一个十分不好的消息,在半个小时前,中国在远东向我们发动了突然袭击,我们设在亚洲的4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遭到了中国的导弹袭击,已被完全的催毁。战略火箭军司令聂捷林元帅,在秋拉塔姆洲际导弹发射基地不幸牺牲。”

“储存在那里的核弹头怎么样?”赫鲁晓夫急切的问。

“到目前还没什么问题。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还有我们设在海参崴的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和设在伯力的远东军区总部以及在赤塔的后贝加尔湖军区的总部的指挥机关遭到了打击,现在已和这些单位失去了联系。”

赫鲁晓夫此时睡意全无,他穿着睡衣坐了起来,说:“谢列平你听着,命令你们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一定要看管好原子弹。保证不要出任何问题。别的等我明天就乘飞机回莫斯科再说。”

在克里姆林宫弗拉基米尔厅,赫鲁晓夫召集苏联**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和各大军区司令员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就中国军队大规模的入侵研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