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明朝第一公子 > 第262章

第262章





“嗯,略微吃几块糕点就好,这几日事忙,没有胃口。”

张灏撇嘴不高兴的说话,看着两个小丫头再不搭理自己,只顾着和美女婶婶玩耍而大感无趣,逗得几位姑娘轻笑。

烟翠含笑过来帮着打开食盒,一见里面果真都是些糕点,急忙扭头说道:“怜霜姑娘,麻烦你带着霜儿下楼,雪儿不喜甜食还罢了,霜儿可不敢让她多吃。”

“好。”沐怜霜笑嘻嘻的应承,和史湘云一起带着张霜儿下楼去了。

大家一同看向窗边的那对师徒,果然看见雪丫头一板一眼的目不斜视,乖乖的坐在椅子上,跟着秦晴筠念诗,闹得大家暗暗称奇,只不过比妹妹大上一岁,但这孩子未免太安静懂事了。

穿好衣服,张灏走到沐姐姐身前,拾起刚刚做好的银项圈,用的是五彩丝线结成璎珞,一根黄丝绦连结寄名锁,做工精美。

“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好。”张灏又翻转过来,看了眼名字和生辰八字,都是雕刻在古玉之上,并未镶嵌黄金宝石等物,是为了防止引来无妄之灾,被贪图财物的坏人惦记。

轻轻放下,张灏从芳宁手中接过另一块寄名锁,同样材质,只是做工稍显不同,点头念道:“富贵如意,桃延合康,呵呵,不错。”

满桌子都是布料和还未做好的小衣服,除了几件小巧可爱的衣衫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件杏黄色的小道袍,张灏知道为了怕孩子养不大,往往家人都会祈求道长保佑,而这些项圈衣物,都要去请道士开坛作法后,夹着道家的祈福朱书和辟邪用的黄绫符,一并赠送给烟翠母女的。

“先吃几块点心,别光顾着旁的。”烟翠端着食盒过来,皱眉嘱咐道。

“是,这就吃饭。”

张灏哈哈一笑,心中升起暖意,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烟翠姐姐总是提醒自己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照顾自己可谓是无微不至。

原本沐姐姐举着一件绿云缎子的小衬衣,想要过问张灏的意见,此刻忙不迭的放下,又把两顶青潞绸纳脸小履鞋,几双白绫小袜,杏黄道衣,几根三宝位下的黄线索,青缎子绡金道髻统统归置在锦盒之中。

“雅云,去冲杯茶来。”

沐怜雪轻声吩咐,如今既然不想令丫鬟们心声妄念,自然灏二爷的一切琐事,都被这些女孩子一体包圆了。

“唉”萧雅云盈盈站起,妹妹萧雅月则帮着朱智真收拾其它衣物布料和针线等物。

囫囵吞了一块玫瑰搽香卷儿,几口吃掉几块白糖万寿糕,张灏接过茶水饮下,简单的漱口,书萱早已用浸湿的丝巾为他擦脸。

忙好后,张灏拉着烟翠坐下,沉思道:“现在晴筠和湘云要教授家里的孩子们和丫头们念书,沐姐姐和两位妹妹负责打理家业,又有烟翠姐姐在身边辅助,你们整日都有事做,倒是不怕闲的无所事事,可我总觉得大材小用,不是我张灏自夸,整个家里谁人不识字,任何一个丫头放出去,都不比什么文人士子差多少。”

姑娘们一愣,不过却都点头同意,论起受教育的普及程度,张家的女眷们可谓是独步天下,早在张灏八岁时,就命家中所有女孩子们读书识字,这些多年下来,就算没有人人满腹才华,起码算术经史皆懂,又没学什么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在为人处事上,其实比之外面的读书人都要强上几分,当然,比起真正的英才还要差上许多,这个与本身聪慧天资有关,那是强求不来的。

张灏心中感叹,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之日,家族中的男人要在外头奔波,而很多事则必须要依靠女孩子们,起码未来十几年就得如此。

第三卷一门双贵第237章第一首富

第237章第一首富

鸣翠轩中,清香袭人,姑娘们陪着张灏坐在一起,静静听着。

张灏饮了一口茶水,想了想,这些日子他早有通盘考虑,早些年有意无意做的事,至今似乎都越发明朗。

“我与郑和太监相交莫逆,极为钦佩这位胸怀好似大海一样的奇男子,这些年家族船队几次随他下西洋,已经打探出极西之地有奥斯曼帝国,在远些则是欧洲各个国家了,平日都说与你们说过。”

大家点头,沐怜雪似懂非懂,看着含笑默不作声的烟翠,问道:“前年有几十位什么色目人过来,据说都送到了北方,灏儿还让大家学过什么拉丁文,难道是那些色目人翻译过来的?”

含笑点头,烟翠笑道:“正是,那些蛮夷没想到一样很有头脑,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粗鄙野蛮,这三年一直在教习他们汉文,又陆续送来一些蛮夷工匠和蛮夷女子,总算使这些异族收了心,安于现状,一心为二爷效力。”

张灏微笑,虽然此事由烟翠接手,但她毕竟不能时常出门,以至于对那些各族人一知半解,还以为是从蛮荒而来的野蛮人呢。

“哈哈,那些人中,有一些是什么传教士,这些家伙倒是自愿来的,不过更多的是与奥斯曼那些阿拉伯人合作,买来的一些奴隶。”

张灏并没有详加解释,此时奥斯曼帝国非常强盛,几乎横跨亚,非,欧三块大陆,因祖先和北方异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经波折,总算是与一些当地贵族有了联系,而瓷器等工艺早在中东和欧洲风行,对于这来自原产地,那遥远黄金之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宝贝,算是彻底敲开了这个封闭国度的大门,源源不断带回来一些张灏急缺的东西。

张灏并未试图和欧洲各国直接联系,甚至和奥斯曼帝国都没什么太多往来,一来道路太远,船队到达非洲西海岸已经是极限了,语言又不通,气候恶劣和那当地土著人极多,危险太大,还不如经由中东几个仰慕臣服明朝的小国家进行中转贸易。

其实欧洲大陆哪有什么中原急缺的东西,白银黄金,香料等珍贵货物连他们自己都稀缺,现在连美洲大陆还未被发现,早就被明朝人捷足先蹬了,反而是整个亚洲到处都是宝贝,欧洲除了大量珍贵书籍之外,就连能工巧匠,张灏都不稀罕,因为论起航海知识,现在只有阿拉伯人能和明朝人相比。

目前欧洲航海方面的最强国乃是葡萄牙,也不过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的舰船知识都来自阿拉伯人,用的工匠也是阿拉伯人,当然,所谓阿拉伯人都是被张灏统称的,毕竟那地方的国家民族太多,灏二爷完全搞不清楚,而葡萄牙未来几十年会有爆炸性发展,但现在却没有张灏太多稀罕的东西。

二来就是怕被白人学去一些知识,此时明朝的航海知识有很多地方超过白人,火药不过经由中东传入欧洲一百多年,就被发展出了热兵器,张灏对此自然深有顾虑,一方面要大力学习来自西方的学问,一方面要严厉控制自有的科技水平传入欧洲,虽然显得有些坐井观天,但灏二爷也就这么点的出息了。

郑和下西洋看似耗费无数金钱,实则张灏仔细研究过,数种香料和珍惜木材,都是赖以生存的好东西,其中一种叫做苏木的珍贵木材,不但是丝绸重要的染色剂,需要大量进口,其根部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解毒材料,明朝与蒙古余孽频繁交战,双方武器上都涂抹毒药,这苏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还有瓷器图色需要的苏麻离青矿石,产于现在的伊拉克叫作索马拉的地区。是一种发色鲜亮的青花瓷的剂钴蓝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是使用这种青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隐隐隐约约有些带黑色泽,似铁锈斑点。

因为波斯与广大阿拉伯国家都崇尚这种蓝色,不仅使用的瓷器,甚至在建筑物的外墙上都要用钴蓝色的青花瓷面板镶嵌。此风,一直延续后世。而能够作出青花瓷器此等巧夺天工器皿的,唯有中华,不但产量因此提高到惊人数量,利润更是高的惊人。

这比黄金更珍贵的胡椒和苏木还有矿石,一经海路运抵回来,几乎都是十倍二十倍的利润,此外还有苏合香,乳香,安息香,丁香,豆蔻,硫黄,犀角等四五十种珍稀药材,加上木材,宝石,黄金等好东西,郑和的庞大舰队,早已带回来无数财富,远远超过当初筹建船队的耗费。

其中,张灏自家的船队基本上都是航行于倭国,朝鲜和东南亚的几个国家,虽然大批海盗都被剿灭,但航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凭借一家之力太过艰难,和无数商人一样,都是走的安全路线,船只数量也不多。

另外就是灏二爷假公济私,郑和的二百多艘庞大舰队,几乎都成了他的私人船队,一半多的货物都被张灏独家垄断,既然朝廷不屑于苟且专营,那这些财富自然统统流到张灏手中。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还是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上缴一份税赋归于户部,对于这种发大财的举动,张灏并未鼓动其他人跟着一起发财,除了南方一些官员商人,隐约察觉到其中隐藏着骇人听闻的利润之外,而那些崇尚儒道之人,到现在都还在抨击船队空耗国力,真是令人耻笑。

这几年看似时间不长,但张灏经营的庞大商业帝国已经初具规模,加上本身就是豪门之家,不缺少忠心办事的人手,也是张家的势力太大太强,此时的海外又太过荒凉,几乎无人敢背叛家族。

手握锦衣卫,张灏有的是办法控制下面人,即使纪纲得势之时,一样奈何不了灏二爷安插人手,独立经营一些隐秘事,而有了整个官场作为利器,整个天下自然都被监视,谁还敢起贰心?除非是不想在明朝出人头地了,即使有些小人偷走千两银子或是一些财物,从此隐姓埋名,但相比高达千万两银子的财富,几乎属于不值一提的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