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军阀治世 > 第78章

第78章





“留一分布下来教导船员开船,其余的先拉去修路。”赵岩采取一贯的方针,免费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用。

接着商行的人员和精通海贸的文邦良对俘获的货物再次进行价值评估,文邦良上上下下把这些货物清点了一遍,最终得出一个让人咋舌的数字,这些货物运到日本,再从日本运回货物销售,起码能翻到六七百万两。

赵岩也未想到,只是一次尝试性的出动,就截获了三艘荷兰军舰和六艘商船,此番有了船只,海军又得扩建了。

不过扩建的方向是武装还是贸易,让赵岩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决定走贸易路贼。现在他可是很缺运输船只的。

首先松江府那么多棉花得运回来”必须有足够的船只,目前主要还是靠骋用那些船帮,以及自己那几十艘近海船运输,但还是有些不够。不过这次俘虏的商船用来运棉花显然大材小用,赵岩觉得是时候插足对日贸易了。

接着赵岩来到了造船厂,造船厂的工人正在热火朝天的造船,负责造船的文吏连忙赶出来迎接。

巴达维亚号还停在外面,赵岩问道:“怎么不拖去修理?”

“那艘船太大了,我们的船坞进不去。”文吏解释道。

“嗯!船坞要加紧造,这些船大概要多少时间才能修好。”赵岩点了点头问道。

“岳飞号修上三五天就能修复,那艘勃拉斯威克号大概八天时间就能修复,佩德摩斯号得修上半个月,最大的那艘修上大半个月也是最少的,全部完工的需要大概三个月。”边上的船匠说道。“现在船厂的造船速度怎么样?”赵岩问道。

“上个月来了几百名船匠后,造船速度比去年提高了一倍,今年之内应该能把那。艘联吨级的飞剪船完工。”

上个月赵岩巡视了登莱的军务,顺便把船匠都悉数搜舌而来,飞剪船的建造技术并不复杂,甚至是十分简单。因此建造速度马上年翻翻。

“我再给船厂拨两百万两,能造几艘。炖的飞剪船?”赵岩问道。

文邦良估计,这批俘获的货物卖到日本去起码能翻成三百多万两,从日本再运回货物,最少也能翻到六七百万两。

这也刺激了赵岩对海贸的狂热,砸两百万两去造船也没什么,不过前提还是那批俘获的货物能够兑现成银子,否则财政还是很紧张。

只要扩大了运输船只的规模,就能给赵岩带来更多的银子,军费方面也就不用发愁。飞剪船无疑是运输船只中最为实用的,虽然无法作为战斗船只使用,但飞剪船是高速帆船,就算载满了货物,海盗也很难追上,而却速度快了之后可以缩减贸易的时间。

“。吨的飞剪船,造价估计要万两。加上扩建的费用,造个三十艘应该没问题,不过得造一年多才能完工。”那文吏估计道。

“大人,我们山东并不适合造海船,造船的木头得从南方运来,运费太高了,以小人的拙见,不如把造船厂设在松江,木头从淅江运,造价起码能缩减三成。”边上的船匠说道。

“嗯,这个建议很有建设性,回头去领一百两赏银。”赵岩笑着拍了拍那船匠的肩膀。

“谢大人。”船匠大喜道,在总兵大人手下做事果然有前途。对他们这些工匠的赏赐从来都不吝啬。

赵岩接着将巴达维亚号命名为上海号,佩德摩斯号命名为青岛号,艘勃拉斯威克号命名为龙口号。

又让苏步恒成立一了一个航海营,这是一个类似陆军新兵营的部门,主要用来练士兵,将练录离开来。

航海营第一期将招募三千人。这三千人将培成水手。同时组建一支五千人的海军陆战营,共八千人。航海水手由那些精通航海的人充当教官,基层军官都从陆军抽调,原则是忠臣第一,海军陆战营的士兵直接从新兵营抽调。

接着赵岩让人放了一个荷兰人回去,并且给他们的台湾总督普特曼。要求他们出赎金赎回俘虏小一个船员助两,军官四两,反正是漫天要价,爱赎不赎,留在山东修路也不错。

同时提出了对台湾的主权,要求荷兰人即刻退出台湾。

荷兰人自然不会按照赵岩说的办,赵岩只不过是变相的向他们宣战,反正以后碰见你们就不客气了,该抢的船绝对不会手软。

当前重要的还是把那批抢来的货物处理掉,赵岩随即又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给日本德川幕府德川家光的。

信中先向德川家光问候了一声,同时提出愿意与日本贸易的意向,并且希望是大规模的贸易,主要货物为硝石、硫磺、铜。同承认重德川幕府的统治地个云云,并且可以向他们提供武器贸易。

目前日本已经进入闭关锁国的状态,也就是前不久才实施的政策,主要是德川幕府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禁止其他大名从事有利可图的海洋贸易,并且还向各大名征收各种赋税来消耗他们的实力。

日本的这种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村自然经济不被商品经济冲击,对社会的稳定性是有一定作用的。

不过德”幕府未必是处于保护农村自然经济的考虑,否则他们也不会在闭关锁国的期间,却唯独在长崎开设贸易港口,以德川幕府垒断的形式进行贸易,他们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巩固统治地个。

所以赵岩也从这一点出发,提出愿意向他们出售武器。

卖一点板甲、火枪,落后的火炮给小日本也没什么大碍,完全不可能对赵岩造成威胁,更不可能让他们科技进步。

这封信写好后,随即让文邦良乘坐飞剪船,在一百名士兵的保护下前往长崎,文邦良对日本的环境是十分熟悉的,在跟随颜思齐期间,曾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不熟悉也不要紧,长崎的明人多得是,并在长崎形成了“唐市”人数达到两万多人。

文邦良出发后,赵岩随即让第一舰队做好护航准备,同时开始让赵全组建前往日本的船队。

若是要去日本贸易,除了抢到的那些货物外,玻璃镜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棉布也是少不了的。


棉布将作为冲击日本农村自然经济的急先锋。

赵岩处理完这些就从龙口港返回了赵家堡,今年的冬小麦已经成熟,去年开垦的三百万亩农田,一半种上了小麦。

安顿下来的百姓欢天喜地的收割着农田中的麦子,麦子的地租只有三成,对于这些大多贫无一物的百姓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福音。

交了地租之后,每户还剩下十多石,足够家中的口粮了,入秋后还能收上红著,又是一比收入。

当然光靠种地还是不能富裕,因为每个人的农田并不多,只有三十亩罢了,想要过上好日子,那就得努力参加练,在乡勇大比中拿到名次。

或者专心学习养马技术,养出一匹合格的战马,扣除成本赏银二两。家中的妇人还可以到纱厂、织厂做工,每月也能拿到一两的银子。

对于那些青壮来说,若是能进到入军中当兵,每月可有二两银子呢!伙食、服装之类的东西都是军中提供。比种地的收入高得多。

在军中只要认真学字,奋勇杀敌,就会得到升迁。目前已经有一大批人升迁了,升迁后饷银自然也高得多。

每到夏收,营中的士兵去往年一样,下地帮助百姓割麦子,宣传部的文吏则乘机宣传军民一家亲的口号,士兵们喊着号子,热火朝天的在地里抢收。

唐正泽很快给赵岩呈上了今年夏收的成果。今年冬麦产量达到将近两百万石,每亩平均收获了将近两石,一般来说,北方的冬小麦每亩只有一石的收成,绝对是大丰收。

去年开挖了各种水利,加上农业部成立了一个农业小组,专门总结小麦种植技术,并且向许多老农虚心请教,总结出了许多作用十分显著的技术。

“收上来的小麦达到的万石,另外秋收时我们估计能收上的亿斤红著,听乙斤玉米,这些过剩的粮食恐怕不好处理,玉米还好说,储存起来较为容易,不过那红著唐正泽忧虑的说道。“化亿斤红薯”赵岩听了后也为之咋舌,当初只想着多种点粮食,没想到却造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后世,像土豆、红薯这种东西,一般会集中大量种植的都是一两个县,这一两个县的产量加上各地零星种植,就够供应全国了。

这么多的红薯怎么处理呢?想了一会。赵岩问道:“现在我们招到的流民能吃掉多少红薯?”

“山东这边又招到了巫万流民,正在莱州屯垦,这些人也不能全吃红著,否则青壮的体质达不到标准,最多也就消耗掉一亿斤,颍州那边的流民妈万,邯郸强万,两亿斤顶天。”唐正泽说道。

“商行方面处理掉心乙斤应该没有问题。”赵全这时想出了个法子,“红著处理不掉的原因主要是运输不易,不过我们可以多招募些劳力,把这些红薯运到各地销售,按照运费的价格就好了,这样我们也不亏本,我们小规模的施粥还可以,若是大规模的施粥,恐怕会惹来非议。说我们收买人心

赵岩所做的本意,并非是收买人心,只是想多保留一些民族元气,他不希望抗击满清的最后,看到的是一个萧条动乱的天下。

“嗯!有了,可以把这些红薯拿来酿酒,还以做成地瓜干销售到各地,另外还能做地瓜粉,实在处理不掉,就丢给圣上去处理吧”。赵岩突然灵机一动,心里想到了办法,白送出去都难处理,那不如拿来做成商品。

第二天,赵岩马上召集人手,开始实验红薯酿酒,以及地瓜干的制作。